问:《青少年哪吒》这部片子的剧本创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蔡明亮:在准备《青少年哪吒》剧本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反感那些太戏剧性的东西。那时,我强烈地想拍真正的纪录片,真正的真实,而且要拿掉所有戏剧元素。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能拍一部更纪录性、更真实地呈现台北日常生活的长片,《青少年哪吒》就是这么一部具有纪录片面貌的片子。在写剧本的时候,我试着讲一个故事,通过它去呈现事件的真实性。因此,我只保留了剧本的骨架,把其他的都忘掉。但是我遇到了一个困难,就是没有办法写对白,没有办法去想象是谁该说话,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我感觉无法制造我所需要的真实性,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经验。事实上,在此之前,我为别人写了不少剧本,写对白于我也都很容易,但是那个时候我做不到了。因此,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写《青少年哪吒》这个剧本,今天看来,这个过程比较像是如何去构思一个剧本。
问:你这部片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蔡明亮:可以这么说,我所有的人物大约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那就是一种对他们自我的探索。这种探索真的得脱掉衣服,摆脱自己。在《青少年哪吒》里,我所要表达的,就是那个时候我的感觉:我感觉到自己不快乐,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问:你拍电影找资金会不会很困难?
蔡明亮:在最近这10年,假如你能够看到很多优质的台湾电影,它们能够在国际影展上拿奖,这是得益于台湾当局的辅助制度。现在这个辅助制度有非常多的问题,我无法在这里详说,但也多亏如此,最近这10年的青年导演才能够执导他们的第一部影片。但这不是自动辅助,有一些限制,必须提企划案等。问题是,台湾当局里负责电影的官员,都是些不太懂文化的人,甚至他们和那些制片业的老板是好朋友,也让他们得到辅助。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极度荒谬、可笑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我开始和外国制片一起工作。
问:谈谈你印象最深的电影记忆?
蔡明亮:《四百击》,是我在偶然的情况下看的,那时也不认得特吕弗,之后才知道是他拍的。我特别喜欢特吕弗可能是因为他有种很nice的气质,虽然我也喜欢法斯宾德,但特吕弗很独特。我后来发现他好像跟他的世界也不搭,他很私欲地在讲他自己的青春经历与情感。他有时也改编小说,但总是很张爱玲式的私密、情绪的。自己也不知不觉变成这样一个人,觉得和特吕弗气味相投。
【摘自《蔡明亮》,远流出版社(中国台湾),DanièleRivière访问,王派彰/译】
导演简历:
中国台湾影视导演、编剧。生于马来西亚。就读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专修电影与戏剧。
1992年,执导处女作《青少年哪吒》。
1994年,执导《爱情万岁》,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97年,执导《河流》,获得第4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1998年,执导《洞》,获得第5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等。
2001年,执导《你那边几点》。
2002年,执导短片《天桥不见了》。
2003年,执导《不散》。
2005年,执导《天边一朵云》,获得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2006年,执导《黑眼圈》。
2007年,执导短片《是梦》。
2009年,执导《脸》。
2012年,执导《行者》。
2013年,执导《郊游》。
【陈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