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这句话听上去有些虚,对于进行个人投资的散户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所谓的“适合自己的系统”?其实系统简单地说来就是形成自己的一套投资习惯。投资系统是一个众多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包括投资目标、如何入市、何时及怎样离市以及货币的管理。当其他人告诉你他们通往市场的路是如何走的,即使他们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告诉你了,可是对你来说,这些也许并没那么有价值。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智力结构是不同的,这都影响每个人投资系统的建构方法,最终影响能否有效运用这套系统来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获得最大回报。对于没有受过正规经济学教育的人来说,我们更不需要害怕自己的知识太少,所以根本建不出这些系统。刚才说的“系统”就是一种习惯。你可以一点一点地积累,慢慢养成自己的好习惯,当出现问题时要立即找到相应对策加以调整,一个小细节的习惯是你暂时的系统,但时间久了,积累多了,你的系统就会慢慢完善。
确定自己的目标,这部分可能是交易系统开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不知道自己想要往哪走,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走向自己的目的地呢?目标的制定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我们设定目标前要对自己有个较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就像上文所说的,心理上的优势可以让我们多赚很多钱,心理上的劣势需要我们多多注意以防止它产生负作用。我们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可以用来入市,我们自己能承受多大的损失。如果用来入市的资本规模占我们全部财产的比例很少,也许我们可以冒很大的风险进行投资。反之,我们要小心谨慎,否则血本无归。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后,投资目标也就随之产生了。
行动可以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实际的行动。大家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我们要有实干精神。我们要去关注大盘走势,关注自己心仪的股票背后的信息。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实干精神的。所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信息的搜集过程也是去伪存真的过程。了解了信息,才能把握总体趋势,从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入市。2008年中国股市的趋势大扭转,由“牛市”变成了“熊市”,很多人就在讨论此时是不是在最低点?此时是否是入市的大好时期?到底是不是最佳入市时期?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上,对我们来说,最好的入市信号可能就是自己为自己设计的那个目标了。其实信号是需要自己去为之探索的。举个例子来说明:一辆汽车在运行,要是在宽阔的停车场中,我们根本不知道未来它会向哪个方面转弯,也不知道它未来的速度是多少。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它开始运行的那一段时间的运动情况。如果提供给我们一些它运行的信息,也许我们可以对小汽车未来短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做一下估计。如果这辆车在一个特定的方向移动,它更可能是继续朝着那个方向运动。它可以改变方向,但更大的几率是继续朝着相同的方向运动。为了改变方向,车辆一般都需要放慢速度,因此,如果这辆车正在快速运动,它最大可能就是仍在继续朝着相同的方向运动。如果开始放慢速度,也许它的运行方向在未来会改变,这需要一个过程。
对市场来说道理一样,如果大盘是以一个方向快速移动,那么它就更可能是继续朝着那个方向快速运动。可以想象,一个快速前进的市场在它的方向有大的改变之前,更有可能是先把速度降下来,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和信号,我们应该能敏锐地意识到。
学会保护自己的资本
学会适时进入市场是理智投资者的选择,但真正聪明的投资者必须懂得如何从亏损的交易中逃离出来,让自己的损失最小化。当股票价格正在下跌时,我们要分析一下它什么时候能跌到头,如果现在已经是最低点了,持有股票尚可;如果最低点即将到来,那要根据对未来趋势的预期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当你所购买原股票正处在不断上涨阶段,我们要想想何时收手。如果根据一些信息可以预期未来能涨得更高,那么继续持有尚可,否则需要考虑放手了,以防让自己赚得利润降低。
合理作出投资决策
本章说到投资成功需要着重考虑的六个因素:可靠性、利润与亏损的比例、每次交易的成本、交易频率、资本规模以及头寸调整模型。事实上,作为任何一个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都需要深思熟虑。这六个因素并不抽象,在每次决策前我们都可以得到相关信息,关键是如何基于这些重要信息作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我们当然会偏向于选择可靠性较高的投资对象,争取自己的利润与亏损比越大越好,根据一次投资的成本与自己持有的资本规模来对自己的头寸进行适当调整。
“泡沫预言家”希勒——
的研究成果罗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是耶鲁大学Cowles经济学研究基地,斯坦利·里索(Stanley·B·Resor)经济学教授。1972年,希勒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现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助理研究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会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学术顾问小组成员。同时,希勒教授也是顾景汉奖学金(Guggenheim fellowship)获得者。
希勒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统计方法以及市场公众态度、意见与道德评判等方面,著作颇丰。1989年撰写的《市场波动》对投机市场的价格波动作了数学分析和行为分析。1993年撰写的《宏观市场:建立管理社会最大经济风险的机制》提出了多种新的风险管理合同,这引领了一场适应现代人生活水平的风险管理领域的新的革命。此书获得1996年美国教师保险与年金协会-大学退休证券基金(TIAA-CREF)萨缪尔森奖项;另一本书,《非理性繁荣》对1982年以来的股市所呈现的繁荣景象作了一番分析和说明,认为那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反常现象,并获得了2000年共同基金(Commonfund)奖项,被纽约时报评为非科幻类最畅销书。《非理性繁荣》这本书是希勒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
非理性繁荣理论震动华尔街: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股市出现了大繁荣现象。针对这一阶段股市的繁荣,希勒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反常现象,可以概括为“非理性繁荣”。他提出,这种繁荣背后一定会伴随着未来的股市大幅下跌。也许是本书出版时机适当,也许是希勒教授的观点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非理性繁荣》一书出版后不久,美国股市就真的开始了深幅的下跌。从2003年3月初开始,道·琼斯指数在短短几周之内下跌了近20%,纳斯达克指数的下跌超过了30%。
《非理性繁荣》第一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非理性繁荣”也成为经济学的常用术语。除了股票市场,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也开始大幅上涨。2000年至2005年间,美国中等住宅平均房价升幅到53%。2005年,希勒教授对《非理性繁荣》进行修订。除了探讨股票投资以外,还对房地产投资的泡沫进行了阐述和分析。2006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显露,2007年3月金融风暴全面爆发,美国股市和房市双双大跌,并波及全球市场。希勒教授再次成为华尔街的精神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