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大师法朗索瓦·奥古斯特·罗丹于1840年11月12日出生在巴黎拉丁区巴莱特街。父亲原是诺曼底农夫,后来迁居巴黎,在警察局做一名小职员。母亲是个温柔贤惠的家庭妇女。
罗丹从小酷爱绘画,父亲想让儿子有个好的前程,送他去读书,可他心里总惦记着绘画。当他十四岁时,向父亲提出要到泼提特设计学校去学画画。对于儿子的这个要求,父母都非常惊讶。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儿子为什么会爱上这个职业。出于无奈,父母只好满足了他的要求。
在泼提特设计学校,罗丹遇上了勒考克老师。他在勒考克的影响下,向当时法国保守、僵化的学院派发起挑战,因此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报复。他曾三次报考法兰西美术学院,主考的学院派分子说什么也不肯录取他。
勒考克鼓励他说:“这是你可能遇到的最好事情,你认为米开朗基罗需要进美术学院吗?”
为了培养他的得意门生,勒考克倾注了全部心血。
罗丹对恩师说:“我该如何感谢您呢?”
勒考克说:“创作,创作,创作,直到你觉得手都要累得掉下来为止。”
为了糊口,罗丹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从事装饰品雕刻,被人雇佣雕塑商品的塑像。在这些作品上,罗丹既不能倾注自己的艺术生命,也不能刻上自己的名字。他这样四处奔波着,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他决定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去。
在罗马,他亲眼看到了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的作品。他一直沉闷的心情豁然开朗,重新振作起来。这时,他突发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计划。于是,他立刻告别了意大利,匆匆回到自己的画室,投入雕塑创作中。
在比利时一个很普通的房间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赤身裸体不停地在屋里走着。在房间的角落里站着罗丹。他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小伙子,手里的粘土熟练地堆垒着。他面前站立的尚未完成的塑像与行走的小伙子一模一样。塑像表面光滑,是一个身材瘦长、显得纤弱、多愁善感的青年。青年右手抓着头发,左手用力地拄着一根拐杖。
罗丹每天花十法郎酬金雇的这位模特已经不耐烦了,只是因为对这尊自己的翻版感兴趣而忍耐着。另外,罗丹还欠了他好几个星期的酬金哩。
雕像用了十八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罗丹为它命名为《被征服的人》。然后把合伙人凡·拉斯堡请来观赏这尊雕像。
凡·拉斯堡仔细地审视着,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太像真人了!”
这是一尊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雕像,每一个细小的部位都十分精确而真实。这个年轻人右臂举起,是一种痛苦的反抗姿态,躯干和两腿平滑而优美。
拉斯堡又说:“它是一座相当美的雕像,你使用了一种全新的雕刻语言,人们会把你当成异端来看待呀!”
拉斯堡一边感叹着,一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每一个精致的部位,眼睛里闪着异样的神色。
罗丹愤怒地说:“你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吗?它又不是《大卫》。”
拉斯堡似乎什么也没有听见,仍然仔细地审视着说:“美中不足的是他手里拿的拐杖太多余了,使它逊色不少。”
罗丹听了,思忖片刻:这座雕像不是英雄,而是被征服的人,没有必要非要去掉拐杖不可,于是没有接受拉斯堡的建议。
这尊雕像给拉斯堡的印象很深。回去后,他找了几个有影响力的朋友说:“我的朋友雕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雕像,你们帮帮忙。争取把它推荐到布鲁塞尔的沙龙去。”
朋友们果真帮忙把《被征服的人》送进布鲁塞尔的沙龙里去了。沙龙开展那天,《被征服的人》被安排在一个光线黑暗的角落里,仅能从正面看到这尊雕像。
展室里的人逐渐多起来,忽然有人惊呼:“它太像真人了!”
闻声拥上许多人,大家都被《被征服的人》惊呆了。过了一会儿,人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我看这雕像可能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
“这倒有可能,不然的话,连一块肌肉都不少,而且每块肌肉的形状都准确无误。谁能雕塑出这样一个活脱脱的人来,简直是神了!”
“我们就是用手画,也不一定画出如此逼真的人像来。这简直太荒唐了!”
于是,雕像是用人体浇铸的消息不胫而走。次日,布鲁塞尔的各大报纸加以曝光,并竭力地渲染,引得到处都在谈论此事。
罗丹闻听此事,登时变了脸色。眼睛瞪得像要冒出来似的,双眉紧皱,牙齿咬得吱嘎吱嘎作响。他感到身子飘飘荡荡,好像腾空飞起了似的,脑袋嗡嗡作响。他想冲到展览馆与他们抗争,但是,一切都毫无用处。展览结束后,那尊《被征服的人》又回到了自己的画室。面对自己辛辛苦苦的作品,一想到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他恨不能将它砸得粉碎。他找到锤子,用力地举了起来。
这时,一个有力的手使他的锤子没有落下。罗丹回头一看,原来是拉斯堡。“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我认为应该把它叫作《青铜时代》,不妨再试一试嘛。另外,把那根拐杖去掉吧。”拉斯堡又一次建议道。
罗丹心里一动:“《青铜时代》?好吧!”
他似乎感到一个不拿拐杖站立的人,倒能够表达一种新的思想。于是,罗丹没有说话,默默地把雕像手里的拐杖取下了。这时,两人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
罗丹索性把《青铜时代》带回巴黎去展出,他告别了拉斯堡,告别了布鲁塞尔,告别了比利时。
幸运的是巴黎的沙龙接受了《青铜时代》。开始展览时,罗丹发现《青铜时代》放置的位置太高,房间有些狭窄,看上去显得赤裸裸的,效果非常不好。罗丹提心吊胆地等待着。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巴黎的各大报纸与布鲁塞尔报刊一样开始了诽谤。好奇的人们都蜂拥而至,都想目睹从真人身体上浇铸出的雕像。一夜之间,罗丹便成了名人。舆论把沙龙评审团搞得非常尴尬,被迫下令将《青铜时代》逐出展览室。
罗丹感到焦头烂额,就连存放这尊雕像的地方也无处去找呀!在走投无路之际,七十五岁的勒考克老师站在他的面前,说道:“我的画室里可以存放。”
罗丹看到自己的恩师,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勒考克请来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画家卡希叶、雕塑家波舍来鉴赏这座雕像。大家看到后,都表示说:“《青铜时代》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于是,他们几个人组成了一个诉讼委员会,罗丹还约了曾在意大利结识的一位朋友贝平诺。在五位评审委员面前,罗丹提出当众雕塑。经同意后,贝平诺走到罗丹面前,罗丹迅速地在芯棒上堆塑粘土,躯干出现了。塑像逐渐成型时,他眼前评委们的疑虑都消失了。贝平诺那矫健的步伐被再现了。
委员们对罗丹那熟练的技艺惊叹不已,一个委员问道:“这尊雕像的名字是什么呢?”
“《行走的人》。”罗丹毫不迟疑地回答道。
接着,评审委员宣布:
“我们认为对罗丹的一切指责都是错误的,《青铜时代》将恢复展出。”
罗丹闻听,激动得两眼含着晶莹的泪花。罗丹终于成功了。
罗丹的主要作品还有《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思想者》和《吻》等。他的作品构思深刻,造型精确,栩栩如生,具有不可抗拒的生命力。
罗丹逝世于1917年。死后第六天,法兰西美术学院追认他为院士。
罗丹是闻名世界的雕塑大师,人们把他誉为雕塑界的摩西,也有的人把他誉为近代的米开朗基罗。他的创作对欧洲现代雕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