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能够留名青史,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文学才华,他的德操、个性以及称得上坎坷的命运,都有其引人入胜的一面。以苏东坡的才学德操,却始终未能达到古代士大夫的最高境界,堪称“怀才不遇”,而原因,就在于他和佛印所说:他学不来把小人当君子养。
社会上到处都是小人,历史也无非是一幕幕君子与小人的交锋。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领域,都有小人,很多时候还是小人当道。而且不管是不是小人当道,只要小人盯上你了,稍不谨慎就会吃大亏。因为小人之所以叫小人,不在于其块头小,而在于其心眼儿小,容不得人,且睚眦必报。小人之所以叫小人,还在于他们有许多恶劣的品性和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本事”,比如卑鄙无耻、乘人之危、挑拨离间、等等。如果能把小人一网打尽当然是好事,但小人往往非常难缠,因为他们根本不会遵守公平正义的法则,他们只会暗中使坏,让你防不胜防。所以,对待小人一定要讲究一些“策略”——把他们当做君子来养,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与小人相处,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而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则是离他们远点儿。有句话叫“与狼共舞”,如果有条件,你千万别想什么与小人共舞,事实证明,这比与虎谋皮还危险。
大多数的小人之所以沦为小人,是因为没有本事,不靠着溜须拍马,他就升不上去,不靠着贪点小便宜,他可能吃饭都成问题。对于这样的小人,我们应该适当的容忍,而不是一定要针锋相对,一丝不让地划清界限。想想看,小人如果能光明正大去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还会去做小人?而你没有任何策略地上去就动他们的奶酪,把他们逼得无处可退,他们不跟你急眼才怪。
相对来说,小人往往比君子更了解小人,大奸臣秦桧就是其一。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智囊补》中记载,秦桧当权时,有个人伪造了一封秦桧给他的介绍信,跑到扬州太守那里去蒙事。没想到扬州太守也不含糊,当场就发现了破绽,并把此人抓起来送给了秦桧。意外的是,秦桧见到此人后,非但没追究他,反倒赏了他个小官做。别人不解,说这人以相爷的名义去骗人,您不修理他,怎么还赏赐他?秦桧说,这你就不知道了。有胆子打着我的旗号骗人的人,绝不是寻常之辈,如果我们不给他个官做,把他约束起来,他没准就会跑到金国或西夏去,这种人知道大宋的底细,到头来很可能对我们国家造成伤害。
也许是为了给秦桧的话找点依据,冯梦龙还同时记叙了另一个故事:大名鼎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犯过类似的错误。范仲淹经略西北时,曾有两个秀才把自己写的诗请人刻在石碑上,又请人拖着石碑故意经过范仲淹的门口,以期引起范大人的注意。范仲淹倒是看见了,也觉得他们的诗有些水平,但他总认为以这种方式自荐,不是正人君子所为,而且有点形迹可疑,因此就没推理他们。结果这两个秀才见在大宋没有出头之日,便逃到了西夏,到处题诗,很快引起了西夏王的注意,都做了中等官员。由于他们有些本事,又对大宋非常了解,很快就辅助西夏强盛起来,给宋朝造成了很大的边患。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说秦桧就对、范仲淹就不对。但正如冯梦龙说的,下下人往往具有上上智,就事论事,秦桧的逻辑也是成立的。我们必须防着小人,但也不能动不动就给别人贴上小人的标签。
另外,我们之所以称某些人为小人,而不是直呼其为坏人,就在于大多数的小人,不过是一些不太好的人。小人,只是界于君子与坏人之间的人。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一类人,只不过程度不同。小人也往往有君子的一面。世界上很多好事有时候也是小人办成的。用一句带有革命色彩的话说,小人,是可以争取的人,是误入歧途的人。从这点来说,我们就更应该把他们当君了养了。非其如此,我们不能争取他们、引领他们、感染他们、拯救他们。这么想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肯定会少些小人。
6.知其白、守其黑、行其灰
想当名记者的人都是好事之徒。没事就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唯恐天下不乱,希望每天都有事发生的人就适合做记者;希望静的人,就不用作记者了。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名记者的一大素质。美国人有个信条,你母亲说她爱你,你也得加以核实。任何获得的事实,获得的信息,都要经过证实,没有天然可靠的事实。你妈妈说“Iloveyou”,真的假的?这才是名记者的素质,对任何事都保持好奇。卢跃刚最近有个大动作,出了一本关于新东方的书。所有的人,所有新东方的董事都到卢跃刚面前痛哭流涕,一些在他们内部也不会谈的事,他们也对卢跃刚说了。等书稿出来的时候,他们大吃了一惊,说:“这我可没让你写出来。”
——李大同(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知其白、守其黑——这两句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后面的“行其灰”则是我擅加的。
老子的原文很长,但核心只有三点:教人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而这三条又基本上只有一个意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最为后人推崇的便是知白守黑。
对于知白守黑,说的简单点就是我知道什么是白,但我必须甘守于黑,犹如不知道一样。关于这句名言,后世各家各派的解释千差万别,但所有人都认同一点,那就是这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处世态度。
如果不是为了处世的必要,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身家性命,那么知白守黑非但不是智慧,还是一种耻辱。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这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的真理。然而真理有时候也让人很受伤,即使是在幼儿园里。
比如19世纪的传奇女性邓肯,她小时候耿直纯真,坦率得出奇。有一年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一边说:“小朋友们,这是圣诞老人给你们带来的礼物……”邓肯听到后马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骗人!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我才不稀罕糖果。”邓肯回答。结果老师勃然大怒,不仅没给她糖果,还处罚了邓肯。
邓肯的遭遇绝非偶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此类的例子。应该说,社会需要知白守白的卫道者,但有些时候,知白守白非但卫不了道,还会白白搭上自己的一腔热情乃至一腔热血。所以,一股脑儿的知白守白并不可取。要想成功做人,必要时必须学会知白守黑。
西汉名臣晁错和主父偃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汉景帝即位后,他的宠臣晁错便建议景帝削藩。消息传出后,不仅遭到了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很多诸侯王也因此对晁错恨之入骨。汉景帝担心矛盾激化,因此非常犹豫,但晁错一再坚持,终于说动了景帝。
还没等景帝最终采取行动,晁错的父亲却急急忙忙从老家赶到长安劝晁错不要“离间骨肉”,晁错却说:“不削藩,刘家的天下就保不住了。”晁错的父亲气愤地说:“你只知道保刘家,就不顾我们晁家了吗?”但晁错铁了心,只是不听,晁父只得回家,不久后投河自尽。后来果真应了晁父的话——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其余六国,纠集几十万大军,打着“清君侧、诸晁错”的旗号造反,汉景帝吓得慌了手脚,不久便应六国之“请”腰斩了晁错。但诸侯王并没有就此收兵,汉景帝这才明白诸侯叛乱并不是因为晁错削藩。虽然后来周亚夫镇压了叛乱。但经此一役,汉景帝再也不敢轻提削藩了。
直到汉武帝时期,大臣主父偃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才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得到了众诸侯子弟的拥护,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关于主父偃和晁错,我们很难说谁是谁非,谁更高尚,两相比较,有些人可能会更佩服正直的、敢作敢为的晁错。但晁错非但没能成事,而且不得好死,看来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知白守黑,否则世界虽大,我们又能到哪儿去说理呢?
生活中,人们往往用“黑白两道通吃”来形容那些有“本事”的人。其实这个世上并非只有黑白两道,而是还有一个灰色地带。能否把握好这个灰色地带,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但却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必须。
很多人都见到过道教的阴阳鱼,也多少明白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化的道理。我们做人,必须心存真理,但也必须明白,人生就像个阴阳鱼,无论是惩恶还是劝善,都必须通权达变,为自己留下一个可以转身甚至只是保命的空间,切不可非黑即白,与真理死磕。
近代名将蔡锷,当年在广西任职时,曾遭到一些革命青年的误解,青年们组织了一场又一场针对蔡锷的罢课、罢市,但蔡锷始终稳坐钓鱼台。直到去云南赴任前,他才把几个革命青年请到家里,向他们袒露胸襟,一席话说得语重心长:“诸位同学,你们何苦赶我。你们是革命党这我知道,我比你们资格更老。你们太年轻,浑身带刺,一不小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我在这里,还可以为你们敷衍,我走了,你们更须收敛,以免锋芒太露。要知道,养树要养大才能成可用之材,万不可拔苗助长,我这是经验之谈啊!”革命青年们这才恍然大悟。后来,袁世凯逆天而行,强行称帝,之前特意将心腹巨患蔡锷调入北平,蔡锷被迫虚以委蛇,甚至不惜自污,每日与八大胡同中的一代名妓小凤仙赏花吃酒,终于让老袁放下了心,蔡锷才得以辗转回到云南,组织讨袁,标榜史册。
类似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很多,但举再多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做人难,做个好人,尤其是能办成事的好人更难,你必须该退的时候退,该进的时候进,该装的时候装,该醒的时候醒。这个世界需要“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殉道者,但更需要“知其白、守其黑、行其灰”的智慧型的卫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