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39600000014

第14章 士人风骨(3)

伯恩哈德观察世界的角度很冷酷,比如他揭示医院的麻木不仁:“既然医生对待那些我目睹死去的人,完全与对待我一样,跟他们说同样的词语,进行同样的谈话,开同样的玩笑,那么我的前景跟那些已经死去的人相比,也就不会有什么两样。他们在赫尔曼病房悄然死去,不为人注意,没有叫喊,没有呼救,常常是全然无声无息地就走了。一大清早他们空出的病床就放到了走廊上,更换铺盖罩套,准备给下一个病人。护士小姐们径自微笑着做着事情,并不理会我们从旁经过看到了这一切。”

小说中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身影在哪儿呢?他经常被拿来与侄子保尔对照:“维特根斯坦家族一百多年来素以制造武器和机器著称,直到最后终于生产出路德维希和保尔,前者是划时代的著名哲学家,后者至少在维也纳其知名度并不比路德维希小,或者正是在那里他是更有名的疯癫者,从根本上说,他同他叔叔路德维希一样具有哲学头脑,他的叔叔路德维希反过来也与其侄子保尔一样疯癫,这一位,路德维希,以他的哲学造就了他的名声,另一位,保尔,以他的疯癫。这一位,路德维希,也许更富于哲学头脑,另一位,保尔,也许更为疯癫;我们相信这一位具有哲学头脑的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家,可能只是因为他把他的哲学写成了书,而不是他的疯癫,我们认为那另一位,保尔,他是疯子,因为他压抑了他的哲学,没有发表它、公开它,只是把他的疯癫展示了出来。”

疯癫是天才的特质,伯恩哈德认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保尔·维特根斯坦都是“伟大的、富于个性的、持续不断令人激动不安的、具有颠覆性的思想者”,“他们两位绝对都是非同寻常的人,拥有非同寻常的大脑,这一位出版了他的大脑,另一位没有。我甚至可以说,这一位将其大脑所思付之于文字发表,而另一位则将其大脑所思付之于实践”。

伯恩哈德认为,保尔叔侄与生俱来非常富有,然而在自我独立意识的引导下,走上一条违背家庭意志的道路:“表面上看,恰好放弃了维特根斯坦家族的价值观,即享受优越富有和呵护备至的生活,最终为自我拯救步入追求精神的生涯。他很早,就像他叔叔数十年前所做的那样,可以说是从家里溜之乎也,放弃家庭提供的一切成就了他们的条件,也像他叔叔以前的下场一样,成为被其家庭认为是无耻之尤的人。路德维希成了无耻之尤的哲学家,保尔则是一个无耻之尤的疯癫者。”

保尔对伯恩哈德说,他叔叔是维特根斯坦家族最疯癫者。伯恩哈德发现:“就我所知,维特根斯坦家人一辈子都因为此人而感到丢脸。他们总是认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与保尔·维特根斯坦没什么两样,都是傻瓜一个,是那些总对怪僻的事情敏感的外国人把他给捧起来的,他们颇觉好笑地摇着头说,全世界都上了他们家那个傻瓜的当,那个废物突然在英国成了名人了,成了思想界的伟人,真让他们开心。维特根斯坦家人毫不客气地将他们的哲学家拒之门外,对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尊敬,直到今天他们都不拿正眼瞧他。像看待保尔一样,他们直到今天还把路德维希看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维特根斯坦家的叛徒。像对待保尔一样,他们也把路德维希排斥在外。如同他们在保尔在世时一直为其感到羞耻,他们直至今日还为路德维希感到羞耻。”

伯恩哈德觉得这不仅是维特根斯坦家族的问题,也是奥地利整个国家的问题:“即使路德维希后来相当有名了,也没有能改变他们对这位哲学家的轻蔑,他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了,这也不奇怪,归根到底,在这个国家里直到今天也没有他的地位,人们几乎都不认识他。维也纳人甚至今天仍不承认弗洛伊德,这是事实,甚至没有真正地了解他,这是事实。他们头脑太愚钝了。维特根斯坦家也是如此。”

伯恩哈德经常将矛头对准祖国。有一次为了找一份《新苏黎世报》[19],他和保尔跑遍大半个奥地利,满怀希望奔赴各个著名城市,结果徒劳无功。他痛骂道:“当时我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注重精神的人,无法在一个找不到《新苏黎世报》的地方生存。你想啊,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一年到头,哪怕是在一个仅有一家小旅馆的弹丸之地都能读到《新苏黎世报》。可是在我们这儿却不行!在这样一些鼎鼎大名的地方竟然找不到一张《新苏黎世报》,甚至萨尔茨堡[20]也没有,这不能不让我们怒火中烧,更加憎恨我们这个落后的、狭隘顽固的国家,明明乡巴佬一个,却又令人十分厌恶的狂妄。”他认为奥地利的报纸只能用来擦屁股。

有趣的是,伯恩哈德如此痛批祖国,国家仍颁发给他很多文学奖。自1963年出版第一部长篇散文《严寒》,他平均每年有一两部作品问世,获过很多奖项。1970年,年仅39岁的他获得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文学奖[21]。然而经历很多颁奖仪式之后,他觉得获奖是一种羞辱。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公开宣布不再接受任何文学奖。他曾被德国国际笔会[22]主席两次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他声称即使获奖也拒绝接受。

伯恩哈德的锋芒个性经常使得颁奖活动不欢而散。最著名的一次是1968年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他一上台就致辞说“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接着说“国家注定是一个不断走向崩溃的造物,人民注定是卑劣和弱智……”,结果文化部长拂袖而去,文化界名流相继退场。第二天,奥地利报纸说他“狂妄”,是“玷污自己家园的人”。同年他获得另一奖项,颁奖单位不敢公开举行仪式,只是私下将奖金和证书寄给他。

伯恩哈德在《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场友谊》中写道:“我获得了国家文学奖,当时报纸报道说,这次颁奖最终以一场丑闻而告结束。颁奖典礼在政府接待大厅里举行,那位向我致所谓贺词的部长,讲的尽是些不着调的话,是他的一位主管文学的官员为他写的稿子,他在台上照本宣科,比如,说我写过一本关于南海的书,当然是胡说八道了,我什么时候写过这样的书。这还不算,那位部长还改了我的国籍,在讲话里竟说我是荷兰人,我从来都是奥地利人。他在讲话中还说我是专门写历险小说的,实际上我对这种题材一无所知。他还多次说我是外国人,做客奥地利等等。”

伯恩哈德说:“我在颁奖前匆忙地、很不情愿地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几句话,可能稍微带一点哲理性,其实我只是说人是可怜的,注定要死亡的,我的讲话总共没有超过三分钟,这时那位部长便怒不可遏地从他的座位上跳了起来,朝我挥着拳头,他其实根本没有听懂我的话。他气急败坏地当着众人的面骂我是条狗,当即离开大厅,在身后把玻璃门重重地摔回去,致使门玻璃‘砰’的一声变成了一堆碎片。所有在场的人都跳了起来,惊讶地望着那位离去的部长。一霎时大厅里,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鸦雀无声。随后发生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那一伙我称为投机之徒的人,紧跟着扬长而去的部长走出大厅,离开之前也都向我示威,不仅漫骂而且挥着拳头……整个参加仪式的那帮人,几百位吃政府俸禄的艺术家们,尤其是作家,即所谓我的同事,以及其随从,都匆忙跟着那位部长走了……”

伯恩哈德觉得颁奖“实际上是在贬损一个人,而且是以最羞辱人的方式。我想,只因为我每次总是考虑到它能给我带来金钱,我才忍受得住,只不过出于这个理由,我才走进各个市政厅的古老建筑,出现在各个礼堂里举行的无聊的颁奖仪式上”。他说40岁之前一直承受着各种颁奖仪式带来的耻辱,“让人在我头上拉屎撒尿,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颁奖是什么,就是往一个人的头上拉屎撒尿。接受一种奖项与让人在自己头上排泄粪便毫无二致。我一直感觉颁奖就是可以设想的最大的侮辱,绝不是什么提高。道理很简单。每一项奖都是由那些外行颁发的,他们想要做的就是要在你的头上拉屎撒尿,当你去接受这项奖时,他们就逮着机会了,痛痛快快地在你头上排泄一番。他们这样做也是理所当然的,谁让你低三下四地去接受什么大奖呢”。因为“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于是我把自己给毁了,把自己弄得成了卑鄙无耻之徒,成了让人讨厌的家伙”。

这些话很过分,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无论对人对己,伯恩哈德一向毫不留情,这种气质跟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很相似。当别人称维特根斯坦为大哲学家时,他说:“称我为真之寻求者,我就满意了。”哲学乃是为了求真,然而大部分哲学家只是书面上的求真,维特根斯坦则在生活中一以贯之。伯恩哈德同样求真,以至厌恶这个污浊的世界。他太讨人厌,因为他太要求真实。

(主讲梁文道)

《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

放弃信仰等于放弃自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1917-2012),英国历史学家。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港,在维也纳和柏林长大,1933年定居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荣誉教授,1978年当选英国科学院院士。著有《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等。

如果我们放弃了寻找圣杯,就等于放弃了我们自己。

我一直对20世纪前半叶的中欧[23]文化、历史很感兴趣,那里出现了太多如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等闪耀的文化巨星。在动荡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欧的政治团体日益激进,有些人投向了共产主义的怀抱,有些人则转向法西斯。灿若繁星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很多人因犹太血统被迫逃亡,被驱逐出境,甚至被送入集中营。

我喜欢阅读当年在那里生活过的重要人物的传记,管窥那个时代的记忆。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是世界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忠贞不贰的共产党员。他爱好爵士乐,曾用笔名写过不少乐评。这位左派史学大师生于1917年,回顾他的一生几乎等于回顾整个20世纪。他的传记《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给人一种印象:那个时代并不像现在这样国与国之间界线分明,尤其对犹太人来说,世界就是个地球村,可以到处迁徙。

霍布斯鲍姆的父亲是犹太裔英国人,母亲是奥地利人。父母于一战期间结婚,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生下霍布斯鲍姆。两岁时他随父母移居维也纳,父母相继去世后,他于1931年到柏林投靠亲戚。1933年纳粹掌权,他回伦敦定居,在一所文法学校念中学。1936年,他入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并加入英国共产党[24]。20世纪60年代,他频繁前往拉丁美洲,有一次还偶然担任了切·格瓦拉[25]的翻译。他的一生多姿多彩,自传内容也相当丰富。

历史学家写自传有个优点:客观冷静的职业精神,有几分证据就说几分话。一般人写自传或回忆录往往将过去浪漫化,或者遗忘很多重要事情,以符合叙事主线。历史学家检视自己的一生时,需要把持客观的职业标准,同时注意不过分集中于个人经历的描述,而将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样本,观察社会如何造就人。

在柏林度过的两年时光,霍布斯鲍姆目睹了纳粹的兴起。为什么在左翼势力最强大的时候,纳粹却能让整个社会向右转?霍布斯鲍姆认为是因为德国共产党[26]太愚蠢,总以为最大的敌人是跟自己路线比较接近的社会民主党[27],而不是纳粹党。德国共产党当然知道纳粹主义的恐怖,但他们认为没什么比混淆视听的同路人更可怕。他们认为德国社民党中间偏左的路线实质是向资产阶级投降,所以他们先要做左翼内部的路线斗争,打算斗垮同路人之后再去对付希特勒。这是当时左派势力强大最后却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霍布斯鲍姆在维也纳接触过很多犹太人,发现他们对漂泊不定或远离故土习以为常,并不像犹太复国主义者那样主张建国。他自己虽然也是犹太人,却不喜欢以时髦的“迫害下的牺牲者”身份说话。他认为不应凭借犹太人对世界的独特贡献以及曾经遭受的大屠杀,宣称自己享有独一无二的资格来唤醒世人良知。身为历史学家,他在乎的是:“一个于公元2000年占全球人口0.25%的族群(并且我生而为其中一员),是否有正当理由来宣称自己是‘神的选民’或特殊的人群。”他认为,正确或错误、正义或不义的事物,都既不会在身上佩戴种族标签,也不会在手中挥舞国旗。一个人正确与否、正义与否,并非与生俱来,跟种族、国家无关。

中国人多半关注苏共或东欧共产党的历史,很少看到西欧也有共产主义的同路人。比如英国也有共产党,只不过永远是在野党,冷战时期甚至受到压迫。霍布斯鲍姆是一名坚贞的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令他遭受到一种较为温和的英式迫害,教职生涯难以一帆风顺。

冷战时期的西方共产党不仅遭受资本主义阵营的压迫,还饱受社会主义阵营的刺激,比如匈牙利十月事件[28]、“布拉格之春”[29]等。对他们来说,最大的考验是1956年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30],因为以前骂斯大林的人多是党外人士,现在则变成了党内斗争。此事发生后,许多西方共产党员纷纷退党。

身为左派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不得不承认:“苏联以及绝大多数依照其模式建立起来的国家与社会——亦即曾为我们带来鼓舞的1917年‘十月革命’之产物——都已经彻底崩溃,只留下一片物质上与道德上的废墟。”

尽管共产主义沧海桑田,霍布斯鲍姆却始终没有放弃信仰。共产党的魅力在哪儿?他认为:“列宁主义政党的成功秘诀,并不在于梦想自己将站在街头障碍物后面进行抗争,甚至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那可用两个用语加以总结:‘决策必须贯彻执行’以及‘党的纪律高于一切’。共产党吸引人之处,在于它能够完成别人办不到的事情。党内的生活则可说是极尽反对修辞文采之能事。这或许协助创造了那种乏味至极、简直令人厌烦的文化,而当它由党的出版品刊登出来时,就成为晦涩不堪、令人难以卒读的‘报告’,而各国共产党便从苏联的实际做法当中把‘报告’接收了过来。”

在共产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前,共产党员无从期待获得任何奖励。职业革命家的命运可能是入狱、流放或者死亡,所以不讲求浪漫主义,不崇尚个人恐怖主义,强调要有冷酷的纪律和决心。正如布莱希特[31]在《致后生晚辈们》一诗中所言:“我进食于战役之间,在谋杀者当中席地而眠。”共产党的政治术语弥漫着“刚毅”的味道,诸如“绝不妥协”“不屈不挠”“硬如钢铁”“坚如磐石”。霍布斯鲍姆指出:“布尔什维克的本质,就是以刚毅——甚至冷酷无情——的态度,于革命之前、之际与之后做出不得不做的事情。那是因应时代状况而必须出现的反应。”

同类推荐
  •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是特别针对现代初阶唐诗爱好者而编辑的唐诗选本,是新时代的唐诗基本读本。注讲上以言简意赅为标准,对入选作品仅作必要的注讲,讲清楚需要注意的字音、字义、典故、修辞、背景,易读易查,使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花最少的气力理解一篇作品。
  • 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

    作者作为满族正白旗觉尔察氏一族的后人,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其祖辈、父辈至自己一辈,从清王朝末期到本世纪,三代人在历史大潮中经历的家庭变迁、人生坎坷,折射出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一个偶然的机会,位于中国西部骊山脚下的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这一旷世奇观立即震惊寰宇,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探寻,秦始皇陵园地下殉葬品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去。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发掘、珍藏、展览的全过程,并以兵马俑军阵和陵园内外陆续出土的铜车马、百戏俑、石铠甲、文官俑、青铜仙鹤等珍贵文物为线索,全景式展现了大秦帝国的风采。同时对这些国宝出土后发生的盗窃与侦破、人事纠葛与恩怨是非,作了较为翔实的描述。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最为精彩动人的一部纪实力作。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普及读物。自乾隆二十八年问世以来,“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时至今日仍在启蒙教育、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唐诗三百首》共选唐代七十多位诗人的三百一十余首诗。全书按照体裁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八部分,在各类的体裁下又大致按照诗人的时代先后编次。所有这些诗作或慷慨激昂,或哀怨悲切,或沉郁顿挫,范围相当广泛。《唐诗三百首》以其务实的编法、适中的篇幅、脍炙人口的诗歌打动着读者,影响深远。
  • 吹梦到边城

    吹梦到边城

    当代诗歌更是一种悲哀,伪民间色彩的诗歌就像种在水泥地板上的庄稼,一副呆相和死相。梨花体和羊羔体俗不可耐,将网络变成垃圾转运站,令真爱诗歌的人嗤之以鼻,如闻恶臭,如食腐鼠,避之唯恐不及。所幸的是,身在民间、真心诚意向民歌学习的大有人在,并未轻言放弃,他们收集民歌,整理民歌,也创作民歌风格的新诗。在这类民间身份鲜明的作者中,我认识湖南新化的亮毛,读了他的诗稿《吹梦到边城》,不免一赞而三叹,诵读如此纯民歌风味的新诗,简直比馋鬼发现一百个土菜极佳的农家乐还要畅怀惬意一千倍。
热门推荐
  • 奇妃在上:王爷这厢有礼

    奇妃在上:王爷这厢有礼

    一朝穿越到青楼,她是将军府五小姐;天生废材难修炼,她的身世是惊天谜团。买酒楼,修赌坊,商城连锁,打造暗卫她样样拿手。大闹宫宴,完败渣男,没想到引来一堆狂热崇拜者。舍身救下了某只闷骚王爷后——王爷:“本王赏你黄金千两!”“王爷,民女有钱。”“赏土地千亩!”“民女有地……”“赏护卫千人!”“民女有人……”“什么!你胆敢背着我有人了!”“……”所以王爷,虽然你面表无情一本正经,但你的手乱摸什么?“本王赏你王妃之位,不得拒绝,不许反抗,否则拖出去斩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扫把星

    网游之扫把星

    当游戏玩家,成为主神,会发生什么事呢?至于后面这局话只是为了凑满20个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皇后之臣妾无能挚爱你

    重生皇后之臣妾无能挚爱你

    在经历了一场戏剧化的一生,重生后,某女大胆的摸着某皇帝的腹肌,告诉他:“哎,这一生又是和你一起过,真不知道应该感到开心,还是……”某皇帝欺身而上,在某女耳边低吟说:“这辈子你还是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休想逃!”某女心中想:我本来就没想逃,是你想多了好吗?
  • 无限之世界空间

    无限之世界空间

    被世界所征召,生命不在属于自己。被世界所驱使,宛若恶魔般入侵无限世界。这是一群人的进化,也是一个世界的崛起。PS:求支持、求推荐、求收藏!
  • 仙凡八味

    仙凡八味

    母亲重病,一年之内,家财散尽。曾经的纨绔子弟,如今变成了一个为母求药而不惜舍弃自尊的坚毅少年,机缘巧合下踏上修仙路,卷进了仙林旋涡之中.....
  • 雪岚之君临天下

    雪岚之君临天下

    因为想要保护你们,所以我要变得强大!且看山中小妖如何成为万妖之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沧海浮沉记

    沧海浮沉记

    人的一生如同江河里行船,时而平静,时而跌宕,黑暗走到尽头,便是光明,秦兰羽本是一国皇子,却终究要在命运的河流里浮浮沉沉,异国的纷争,江湖的野心,在这浮沉的世界上,秦兰羽会迎来怎样的人生
  • 豪门淑女在恶魔身边修炼

    豪门淑女在恶魔身边修炼

    凌晓漪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豪门大小姐,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父亲不幸去世,“哥哥”侵占了所有财产,她还要被迫留在这个恶魔身边,表面人畜无害的妹妹心机深沉,青梅竹马的未婚夫似乎也不简单,这一切严峻的形势逼迫她快速成长,且看她最终如何找出凶手,纵横商场,并收获爱情,成为真正独挡一面的豪门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