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凡·高结识了他的好友高更,并且开始了和高更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共同创作绘画的生活。由于两个人对艺术有着不同的见解,而且两个人又都有着自己的固执和偏执,导致他们经常发生激烈争吵,最后甚至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最后导致了高更的离开。生活的孤单和对未来的绝望,使凡·高的精神几乎接近崩溃。甚至为了让自己几近崩溃的精神能够清醒过来,他亲手割掉过自己的一只耳朵。为此,凡·高被送进了圣雷米的精神病医院。在医院中,弟弟西奥成为凡·高唯一的知音。全靠着弟弟在经济上十几年来的不断支持,才让凡·高能够继续着他的绘画创作。凡·高决定为了弟弟也要好好活下来,因为如果没有弟弟的支持和理解,凡·高也许早就被崩溃的精神压垮。
凡·高经常把自己的画作寄给弟弟,他对弟弟说,他的画将来一定会值钱。这也是他在安慰自己,给自己打气,因为在当时他的画作没有受到任何人的重视。另一方面,他也是为了鼓舞弟弟害怕自己失去支持。就这样一直承受着精神和物质双重磨难的凡·高只有在绘画中能找到自我,找到自信,能够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疾病折磨下的凡·高,依然抓住发病间歇的平静期,拼命地进行绘画。
在现实世界中,凡·高是孤独的,他炽热地渴望着亲情、爱情和友情。但由于感情太过热切,以至于人们无法承受。他的绘画在当时也得不到世人的肯定。说凡·高是一个孤独的人,但凡·高却在孤独中创造了自己的时代。他拿起了画笔,用最鲜艳、最浓烈的色彩画出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宣泄的热情。他创作了大量有关向日葵和麦田的作品,用明亮的色彩和强有力的笔触表现出了张扬又强烈的生命力和奔放的热情,流露出凡·高对生活和艺术火一般的热情。在《星月夜》这幅作品中,他用漩涡式的曲线描绘了夜晚的星空,那些在碧蓝色夜空下,闪烁光芒的繁星格外夺目,回旋的星云在夜空中与漩涡状、闪着橙黄色光芒的月亮相连接,让整个星空变得活跃起来,褐色的柏树像燃烧的火焰一般冲上天空,星空下那细长的教堂塔尖伸向天空,整幅画面似乎都在回旋着,在一种宁静的表象下涌动着激情,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凡·高是一个孤独的人,但也正是因为孤独,才让他能够远离世俗独自思考,在宁静中剖析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更纯粹地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凡·高的命运如此坎坷,在穷困潦倒和众人不能理解的情况下,孤独寂寞地过完了他的一生。直到凡·高死后多年,他的作品才得到世人的承认,并以数千万的天价创造了绘画史上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凡·高虽然孤独,但正是因为孤独,才激发了他如此巨大的绘画创造力,让他心无杂念地沉浸在寻找灵感和追求之中。凡·高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出他的无奈和孤独,他说:“我不是怪人,不是那种不可理喻、没有道德、野蛮又粗鲁的人。”
凡·高虽然在生活中饱受挫折和磨难,但他仍然至死不渝地热爱着自然、热爱着生命、热爱着绘画,让人不得不对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孤独没有让他失去希望,反而激发了无限的创作热情。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即使现实生活让他身心疲惫,他仍然努力探索,对艺术进行着无止境的追求。可以说,正是孤独才让凡·高达到了一种令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在凡·高的绘画作品中,洋溢着一种生命的热情,他用饱经沧桑的手画出了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画中显示出他内心的单纯、善良与真诚。在孤独中寻找灵魂的追求,让凡·高成为绘画史上最闪亮的一颗明星。
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孤独人生
司马迁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和肉体的巨大痛苦,在孤独和悲愤中用一生的心血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在司马迁的一生中,孤独始终伴随着他、磨炼着他,让他坚强起来,忍辱负重地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和父亲的遗愿。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他的家族历代都是作为史官来记载帝王将相的言行和天下发生的大事。司马迁的父亲司马炎在做了太史令之后就希望能写一部包含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史书,但由于精力和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司马炎并没能实现这一宏伟的理想。所以,他将此寄望于儿子司马迁身上,希望儿子能够帮助自己实现宏愿。
司马迁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培养他。他十岁的时候便随父亲来到长安,向学识渊博的伏生、孔安国学习。在名师的教导和启发下,司马迁获益匪浅。饱读诗书之后,为了让司马迁能够实地考察和了解历史人物和各地的风俗习惯,开拓眼界,父亲让儿子了进行一次全国的漫游,20岁的司马迁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漫游。他南到江淮一带,北到汶、泗等地,为编写《史记》做了第一次实地考察。在这次漫游的途中,司马迁获得很多珍贵的资料,保证了《史记》创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司马迁在38岁继承父业后,便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后来,发生李陵事件,在众人谴责李陵不该投降匈奴时,司马迁却正直地为李陵辩护说,他虽然打了败仗,但他能够带着五千士兵深入敌腹,打击了几万敌人,已经算尽到职责了。虽然他投降敌军,肯定有他迫不得已的理由,将来有机会,他一定会想办法报答皇帝的。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为了贬低他宠妃的哥哥李广利,便勃然大怒,遂把司马迁关入监狱。在当时酷吏杜周的严刑拷打下,司马迁受尽了各种残酷的折磨,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拒绝认罪。不久,因为汉武帝听信传闻,认为李陵带领匈奴兵攻打汉朝,处死了李陵全家,司马迁也受到连累被处以宫刑,而且在狱中备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受到宫刑凌辱后的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可一想到自己为了撰写《史记》,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如果死了,就完不成自己和父亲的多年夙愿,便坚强地挺了下来。后来,他在给好友任安写的《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达出自己要完成《史记》的意图和决心。在狱中,司马迁孤独地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奋发图强,继续编写《史记》。入狱三年后,汉武帝因改元而大赦天下,司马迁终于出狱,任职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编写《史记》,终于在55岁的时候完成了《史记》的编撰工作。全书共130篇,包括从黄帝到汉武帝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史记》不单单是一部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它还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和史学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作为史学家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成功的一个,他的命运是孤独而坎坷的。他的孤独来源于他的正直、来源于他的不甘于平庸。如果司马迁像其他人一样甘于平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无欲无求,每天在清风明月下,吟诗作画,他就不会遭受如此磨难。但是,他也绝不会有现在的辉煌成就。如果他像其他官吏一样,为了功名利禄而钻营奉承,他也就不会受到牢狱之灾,或许在遇到李陵事件后不那么正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他的人生会是平安的。但是,他的人格、他的抱负都不允许他这样做。由于司马迁秉承不讲空话,对于坏事不隐瞒事实的信念,他要求自己所记录的史实都要公正可靠,因而对所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反复的核查。坚持实录精神编写《史记》,使他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真实的历史,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司马迁人格的正直高尚。
司马迁的《史记》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编写《史记》的道路上却是那么孤独。一个人面对着严刑拷打、面对着宫刑的侮辱、面对着家人的不理解、面对着族人的唾骂和他人的嘲笑,举步维艰,忍辱负重。在狱中受到非人的对待时,司马迁也曾想到死,但司马迁知道死或许让他有尊严,却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证明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他选择了在万般凌辱下卑微地活着。在孤独中,他用手中的笔写出了自己人生的辉煌和意义,为我们勾画出历史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司马迁用自己出色的文采将历史和文学成功地融合在一起,贯穿古今,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来编写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著作,从而推动我国历史和文学的发展。司马迁用《史记》成功地洗刷了自己的耻辱,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在孤独中成就了自己。
张爱玲——在孤独中涌现灵感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一个才女,她的内心是孤独的。不管在亲情中,还是在爱情中,她总是受伤的那一个。她本身就充满了悲剧色彩。
张爱玲出生于名门,祖父是清末的名臣,祖母则是李鸿章的长女。她家世显赫,但她童年的生活并不快乐。她的母亲崇尚西学,作为有思想、独立的女性与封建遗少的父亲注定是要分开的。在张爱玲四岁时,母亲出国留洋,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失去母爱后的张爱玲并没得到父亲的关爱,父亲在娶得第二个太太后,越发地对她不好起来。张爱玲曾在她的文章中这样描写道:“父亲闻讯赶来,揪住我,拳脚相加。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躺在地上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可以看出,张爱玲是在冷漠、没有温情的环境中度过的自己的童年,这注定她的心灵比其他人更敏感。在家中没有朋友也没有亲情,使她经常对着天空发呆。张爱玲内心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孤独,让她在自卑之下更加追求自足,聪颖中透着冷傲和嘲讽。张爱玲曾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之外,别无生存目标”;“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亲情的冷漠让张爱玲从小就对生活产生了畏惧,感受到人情的悲凉,在孤单和寂寞中,她依靠读书来排解心中的孤独和悲凉,这一切促使张爱玲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在12岁时,张爱玲在校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从此,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便一发不可收。在18岁的时候,张爱玲逃离了父亲家,来到母亲那里。母亲让她选择要嫁人还是要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读书,并顺利通过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但由于战乱而不得不放弃机会,而考取香港大学,主攻文学。回到上海后,张爱玲依靠写作谋生,《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成为她的成名作,《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更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的重要地位,让她成为当时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兼才女。虽然通晓人情世故,但孤傲的性格使她始终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人很难走进她的内心。
在张爱玲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她邂逅了胡兰成,让她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为此,她甚至不介意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不在乎胡兰成已婚,不在乎胡兰成比自己大14岁,在众人嘲讽之下,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胡兰成。她认为爱是自己的事情,和其他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她只是单纯地认为,爱一个人两情相悦就好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人在爱情中却没有选对人。
由于胡兰成的滥情又毫无责任感,他很快就结识了新欢范秀美,背叛了他们的婚姻,这让张爱玲遍体鳞伤。仅仅三年的时间,就结束了他们的婚姻。她孤独地漂泊了九年之后,结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两个人结婚后度过了11年的光阴后,赖雅就去世了。余下的28年,张爱玲都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张爱玲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度过她的童年、在孤独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爱情,让她有着比其他作家更细腻的心思和感情、让她在文章中排解自己化不开的孤独之情。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和不理解,人们都被套在各种枷锁中生存。作品中表现出张爱玲对现实的一种嘲讽和内心的一种孤独意念。
在《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的身上,就表现出一种被孤独压迫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让曹七巧的心理产生了扭曲。为了让儿女留在自己身边,她甚至不惜破坏她的婚姻,造成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无助,他们只想抓住自己可以依靠的东西,到头来却一切成空,最终也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
张爱玲是孤独的,在饱经人世的创伤后,将这种孤寂的心情也融入到她的作品当中,通过作品来抒发内心悲凉孤独的心情。“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
张爱玲一生都在孤独中漂泊和流浪,一个人读书,一个人生活,但是,在孤独中,张爱玲坦然地迎接了一切,用文字来成就了自己不凡的一生。
李白——孤独中成就诗仙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人们心中,李白是一个具有侠肝义胆的浪漫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