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孤独,很多人会选择逃避或者干脆在孤独中沉沦。事实上,孤独是人生对你的一种考验,成功者都经历过孤独,忍耐过寂寞,最后在孤独寂寞中破茧成蝶,取得人生的成功。
屈原想要实现报国理想,却遭到排挤和迫害,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在孤独和悲愤中,屈原只得把他的理想和抱负、心中的孤寂和痛苦寄予到诗歌创作中,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司马迁在狱中遭受到万般凌辱,但他仍然坚持下去,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了《史记》;凡·高在孤寂和困苦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孤独没有让他失去希望,反而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热情,让自己能够远离世俗独自思考,在宁静中剖析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在绘画中更纯粹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很多名人和成功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趋炎附势,不愿意卑躬屈膝去刻意讨好。他们都是执著于梦想、执著于心灵的人,甘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甘愿忍受孤独寂寞。他们在孤独和寂寞中磨炼自己,因此更加奋进,从而在孤独中成就伟大的人生。
寂寞会让人远离尘嚣,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心灵,让你更深入地去思考人生;寂寞还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让人们更有创造力,使人们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心无旁骛。所以说,寂寞不是人生的羁绊,反而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如果你能经受住考验,你就会在寂寞中升华,在寂寞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姜子牙——用寂寞钓知己
姜子牙又被人称为姜太公,是中国商周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曾辅佐周文王、周武王讨伐殷商纣王,为推翻殷纣王的暴虐统治和建立周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为齐国的国君。姜子牙还是中国军事韬略的鼻祖,创作了《六韬》。后来,孙武编写《孙子兵法》时,也从姜子牙《六韬》之中借鉴了不少军事思想。由于姜子牙在军事和政治上做出的杰出成就和高尚人格,他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追为本家,遂又被尊称为百家宗师。到了后来,民间对姜子牙的故事又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姜子牙逐渐被神化。到了明朝以后,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之后,姜子牙就彻底被神化了,成为民间广为信奉的对象。
姜子牙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高龄时才遇到伯乐,成就大业。在这之前,姜子牙一直处于不得志的孤单寂寞中。在姜子牙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为了谋生,姜子牙曾经做过杀猪宰牛的屠夫,也在街上卖过肉。为了解决温饱,还曾经开过酒馆卖过酒。但是,不管姜子牙为了谋生做屠夫也罢,做生意也好,在空闲时间他仍然在刻苦地学习有关天文地理、治国安邦、军事谋略的知识。他人穷志不短,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施展才华为国效力。他曾经为了寻求施展抱负的机遇而走遍各地,多次到朝歌、牧野、岐阳等地,一方面了解各地民情,另一方面是为了访问各地诸侯,以求能够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姜子牙虽然满腹经纶,但由于当时商朝纣王的残暴无道、朝政的腐败、社会的黑暗,让他根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一直处于孤独和困苦之中。但他并没有因此抱怨,他认为生活的困苦和孤独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
在姜子牙年过六十满头白发时,他仍然没有失去信心,依然在寻找可以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当时,周推行仁政和裕民政策,不断发展的经济使得周社会清明、人民安康,国势逐渐强盛起来,天下的老百姓都向往成为周的子民。正在这个时候,姜子牙听闻西伯侯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纳贤能,便离开商朝来到周。
来到周的姜子牙每天都在溪边垂钓,但他的钓鱼方法十分奇特,他的鱼钩不但是直的,而且上面也不挂鱼饵,还高高地举起鱼竿,让鱼钩离水面有三尺之高,嘴里还自言自语地说:“鱼儿鱼儿,谁愿意让我抓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溪边,看到姜子牙用一个不挂鱼饵的直钩在溪边钓鱼,便嘲笑了姜子牙一番,并且告诉他说:“老先生,你应该把鱼钩做成钩样,然后放上诱饵,系上浮子。当鱼上钩后,浮子就会动,你就知道鱼来了,然后往上一提,就能钓上鱼来了。照你现在这种钓法,就是钓一百年也钓不上一条鱼来!”
姜子牙回答说:“老夫在此,名为钓鱼,其实我意并不在鱼,而是为了钓王与诸侯。”
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周文王姬昌那里。姬昌觉得这是一个奇人,便派了一名士兵去请他。但姜太公并不理睬,仍然是自顾钓鱼,嘴里说道:“鱼儿,鱼儿不上钩,虾儿反而来胡闹!”回去后,士兵如实禀报了姬昌。姬昌改派了一名官员去请姜太公,但姜太公依然不理,口中道:“大鱼、大鱼不上钩,小鱼、小鱼别胡闹!”这次,姬昌才意识到这个钓鱼者必是位贤能之士,需要自己亲自去请才行。为了表示对姜子牙的重视和尊重,周文王姬昌吃了三天素后,沐浴更衣,然后带上厚礼,前往溪边去请姜子牙。见面之后,姬昌发现姜子牙博学多才,通晓古今,了解时势,便向他请教如何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姜子牙说:“必须重视和使用贤能之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姬昌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说:“您就是我要找的那个贤人!”姜太公看到姬昌是真心实意来聘请自己,于是就答应为他效力,辅佐姬昌,兴邦建国。后来,他帮助姬昌的儿子周武王灭掉商朝,被周武王封地于齐,做了齐王,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姜子牙大半辈子都是在孤独贫困中度过的,他有才能和抱负却得不到实现,甚至连老婆都嫌他不能挣钱养家而把他逐出了家门,可谓狼狈至极。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坎坷多磨的命运让姜子牙体会到了人间的辛酸冷暖,在孤独和寂寞中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决心,为他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姜子牙最大的人格魅力不仅是因为他的才智和贤能,还在于他的精神。姜子牙从来没有因为孤独和困苦而失去勇气和信心、放弃志向和抱负,而是坚持不懈地继续奋斗,即使到老年也依然不放弃。他这种不屈服、不退却、不服老、对理想自始至终追求的精神是多么可贵。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们却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败在能力上,而是败在心灵的脆弱上。他们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经受不住失败之后的痛苦,不能忍受人生低潮时的孤独和寂寞。他们只看到那些成功者的光环和荣誉,却看不到这些成功者在背后的辛苦付出。要知道,凡事有得就有失,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在孤单寂寞中成长起来的。只有能够承受孤独寂寞的人,才能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古人能够把孤独和寂寞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炼,而且在当时的条件要比现代人艰辛很多,甚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不知道要多受多少苦。相比之下,现在的人们要幸福多了。在孤独和困苦磨炼之下,会让你变得更加成熟坚强,会让你比一般人有着更顽强的生命力。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能够忍受住孤独和寂寞的人。很多人缺乏成功的胆识和在成功之前忍受孤寂的素质,在奋斗的道路上,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很少有人能做到波澜不惊。能够长时间地忍受孤独和寂寞,才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我们与其抱怨生活不给我们机会,不如在孤独中好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磨炼自己。学会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能够经受住孤独和寂寞的考验,你会发现离成功越来越近。
庄子——独钓寒江雪的人生意境
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一位独特的隐士。他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他宁愿孤独地隐居在乡野之间,也不愿接受楚王的重金聘用。正是因为在那样一个百家争鸣、混乱动荡的年代里,庄子看清了社会。当时的英才俊杰们为了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了获得功名利禄,纷纷为诸侯国君效力,他们甚至为了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而互相诋毁倾轧。各国诸侯为了自己的国土疆域也征战不休,这让愤世嫉俗的庄子对世态充满了悲愤和失望,他认为正是欲望让人们成为不可理喻的魔鬼。在乱世中,他选择了隐退,选择了孤独,他看清了世道和人生。在那个崇拜权势的年代,庄子选择了隐退。庄子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逍遥自在于世上,他主张凡事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只有人的欲望减少了,人才能自由,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认为在这世上束缚自由的东西太多,或权力、或金钱、或名声,强调人要率性而为,不要被其他外物迷失了心性,否则会得不偿失。
庄子是这么想的,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么做的。一次,庄子在水边垂钓。这时,楚王派来两个士大夫,想聘请庄子出山为楚王效力。其中一位士大夫说:“我们楚王早就听闻先生的大名,知道先生才智过人,所以希望先生能够随我们出山,为楚王效力,为君王分忧,为黎民谋福。”庄子听了之后,依然继续淡然地垂竿钓鱼,丝毫不为所动。庄子说道:“我听说在楚国有一只三千岁的神龟,后来被楚王知道了,将这个神龟杀死,用华美的箱子将它珍藏起来,并铺以锦缎,将它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士大夫,你说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后被他人供奉呢,还是愿意在烂泥中逍遥自在地生活呢?两位士大夫齐声回答道:‘当然是愿意在烂泥中逍遥自在地生活了。”庄子说:“既然如此,还是请二位士大夫回去吧,我也跟那个神龟一样宁愿在烂泥中逍遥自在地生活。”
庄子正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宁愿孤独寂寞于乡间村野,也不愿意与世人同流合污,他追求一种清静无为的逍遥境界。退隐,让庄子能够独立于乱世之中,每天与山间溪水相伴,与日月同行,怡然自得,在天地万物中,顿悟出人生的大智慧,成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
庄子的这种超然物外,“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乘物以游心”的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伴随着经济的发达、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金钱和权力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整个社会充满了躁动和不安。在欲望中,人们迷失了自我,成为欲望的奴隶。有的人虽然位高权重,但却时刻担心失去这一切,终日不可安然。有的人为了追求权力而勾心斗角,有的人则为了财富而奔波劳碌,有的人为了追求名利而辛辛苦苦,有的人则沉溺在酒色之中不能自拔,人们就是过于看重这些外在的物欲而被外物所奴役,从而失去了自我。
那么,庄子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外在的功名利禄呢?庄子有位朋友名叫惠施,他在梁国做了宰相。一天,庄子想到已经多年未见老友,想去见见惠施。这时,有人向惠施说:“庄子来看你,不是想见你而是想取代你的宰相位置。”惠施非常害怕,生怕庄子真的取代了自己的位置,就想办法阻止庄子。他派人在梁国的国都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没想到,庄子却直接来到宰相府拜见他。庄子说:“你知道吗?南方有一只鸟,叫鹓雏,它张开翅膀从南海一直飞到北海,一路上鹓雏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练实不吃,不是醴泉不喝。一天,有只猫头鹰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这时,鹓雏从猫头鹰的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自己的食物,对着鹓雏发出怒斥声。”庄子对惠施说:“那么,现在你也想用梁国宰相身份来吓我吗?”由此可见庄子对名利的淡泊。
庄子认为,太注重名利的人都会被名利所役,他们都将失去自我。人生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为了权力和欲望而失去自我是不值得的,反而会让心灵被外物所累。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能了解自我,抛弃外物,回归本心。只有这样,才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让自己不再迷失,寻找到真正的人生。
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作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浪漫诗人,他是成功的。他的《离骚》、《九歌》都成为古代诗歌的经典佳作,被后人广为传颂。但他的人生却是痛苦的,由于楚王的昏庸和贵族阶层的腐朽,政治黑暗,他始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除弊立新,让楚国强盛起来。他反而遭人谗言与排挤,被流放在外,郁郁终生而不得志。在孤独和悲哀中,屈原只得把他的理想和抱负、心中的孤寂和痛苦,寄予到诗歌创作中,这在作品中印下了鲜明的烙印。
屈原出身于楚国的王公贵族家庭,凭借出色的才能,受到楚怀王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徒,负责楚国的一切政策。他对内主张改革政治,除弊兴利,修明法度,举贤任能,要求限制旧贵族的利益,解决百姓的疾苦,让楚国的百姓安居乐业,使楚国能够强大起来;对外则主张和齐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屈原的政治理想是能够实现“美政”,即明君贤臣的政治。在他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提升和加强。但是,由于屈原的新政策损害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遭到以子兰为首的楚国旧贵族的诽谤和诬陷,最终被楚怀王疏远,后被任命为三闾大夫,负责楚国的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楚怀王由于当初没有听从屈原的劝告,而听信于秦国,致使楚国被秦占去大量的土地,为此后悔不已。于是,他又重新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让楚国和齐国重修旧好,联盟抗秦。但是,在屈原出使齐国以后,楚怀王再一次听信郑袖、靳尚之流的花言巧语,使得楚国失信于齐国。屈原回来竭力反对,不但没有劝说成功,反而被驱逐出楚国的都城,开始他孤独悲凉的流放生涯。
在流放的途中,屈原仍然忧国忧民,期盼楚怀王能够醒悟过来,不再受奸臣的蒙蔽,盼望着楚怀王能够再次召见他,让他重新为国效力。为此,他常常夜不能寐,在不被人理解的孤寂中,写下了《离骚》。他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从自己的身世、政治理想开始写起,抒发自己被谗言陷害,在实现政治理想遭受挫折,从而让自己陷入绝望孤独中的苦闷心情。在诗中,屈原斥责了楚王的昏庸,抨击了现实的黑暗,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在楚怀王三十年的时候,屈原回到楚国的都城。由于怀王再次没有听从屈原劝告而出使秦国,结果被秦国扣留,三年后便客死他乡。楚襄王继位后,并没有吸取以前的经验和教训。为了暂时的安宁,他竟然与秦国联姻。屈原为此强烈反对,指责他们忘了怀王之辱,并指出怀王之死,子兰有很大的责任。在子兰的鼓动下,屈原再一次遭受到诋毁和造谣,导致再次被流放。不久,秦军再次攻打楚国,并一举攻破楚国的首都郢。第二年,秦军进一步深入楚国,面对国破家亡,本想出走他国的屈原,由于舍不得离开家乡、离开故土,最终在悲愤交加中投身于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