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8日,当我听到慈母去世的噩耗从故乡传来,倍感人间丧母的凄凉,面对一天一天的生活,已经自感势力单薄和不堪一击,很理解孔子说的“生死亦大矣!”及古人又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感觉。
事到如今,替母亲的一切尽孝都是白费工夫了。便想到了替母亲代朝的念头。便于1998年先自己朝觐,竖年再为母亲代朝的决心。
1998年,准备走进圣城朝觐时,恰好在沙特吉达机场碰见了甘肃朝觐团,里面有几位熟友。便随团朝觐,朝觐团已有数位来自临夏的老哈吉,一位姓杨,一位姓马的,都已是几次的哈吉了,便以他们为师,去学习朝觐的知识,尤其是关于禁寺和麦加城的历史。
也感谢这位来自临夏广河县姓马的哈吉,他已朝觐过几次了,关于朝觐的意义和历史故事,像在禁寺里圣人穆罕默德祈祷过的11处地方,圣妻海蒂彻的故事,穆圣出生的地方,圣妻海蒂彻的坟墓陵园,滲滲泉的故事,他如数家珍的述说使我增长了不少见闻。后来,我也专门请他带我去麦加的圣妻陵园和降《古兰经》的努尔山上去,而当我请他用笔写一下麦加各处的名胜古迹以便记录时,突然他讲,他没念过书,不会写一字,他只能口述,历史、人物,他心里都知道,但不会写。我一直惊讶着,其口述知识好像很娴熟,也戏数他,“你若是念了大书,现在肯定是大学的教授了。”后来一直记忆着他的口述故事和知识。
记得在低沉的一直祈求的祷告声中,我们走进了圣城,而我一直跟随着从临夏广河县祁家集来的杨哈吉,他的口才也很好,已朝过几次觐了。在宾馆里,放下行李后,一行十多人便随着杨老哈吉奔向禁寺——天房。记得傍晚,我们一行十多人穿着戒衣,一路呼喊着“安拉乎艾克白勒,安拉乎艾克白勒,克比兰——万能的主啊,我们是追随着主的命令来朝觐。”
平生第一次看到天房,内心震惊,七圈的巡礼天房后,又礼拜。记得宗教知识多的杨老哈吉说,到了天房这里,礼拜时头不要低下,而是面对天房。平常低首礼拜仍是在天房以外的地方,因为看不到天房才这样。
在天房旁边有易卜拉欣圣人修建天房时留下来的脚印,后面不远处是滲滲泉,是圣妻哈泽尔留下的,此后的几趟朝觐中已发现滲滲泉已被水泥板覆盖住了。
天房旁是赛法麦尔卧两处小山,在《古兰经》中这样提到,“赛法麦尔卧其两山确实是真主显示的奇迹,凡旅游于此的人无妨在此地多多祷告”。
底楼的赛法麦尔卧两山处,朝觐期间,200多万人聚集处,非常拥挤,几乎是人挨着人,一步一步地缓慢行走,后又上到二楼三楼,情形稍微好一些。
天房,南北有12米,东西10米,高度为15米。天房旁边的海推拿,据说是修天房剩下的,原属天房的范围,上有金槽流水处,这都是圣人以前祈祷过的地方。克尔白的金门用了纯金286公斤。整个禁寺,目前有64道门,其中正门阿布都阿齐兹国王门,旁边也有著名的和平门、副朝门等,禁寺内外可一次容纳近百万人。
朝觐的月份是伊历10月、11月和12月,真正朝觐的日期是12月8日或12日,其中游往阿拉法特山是最关键的。圣人穆罕默德讲过:“朝觐的心脏便是阿拉法特山。”阿拉法特山距离麦加25公里。
朝觐开始举意后,穿上戒衣,前往米那山小住一宿,第二天前往阿拉法特山,夜幕前正如《古兰经》上讲的:“你们成群结队的从阿拉法特山上出发。”到了穆兹代里法小住在这里。《古兰经》上又这样讲到:“你们朝觐到了戒关,可要多多的纪念真主。”晨礼后,前往米那打石后便开戒,脱去戒衣,理发。此后,再去天房巡游。此日,便是朝觐节,又称为“哈吉节”。
朝觐中,拥挤是从米那到阿拉法特山谷和从阿拉法特山赶回米那的路程。我前三次朝觐,都是不太熟悉路程及图方便,每次乘车前往。第四次一人朝觐中,一人自由行走,方便多了。从阿拉法特山随大多数来自五湖四海的朝觐者步行返回米那,才发现沙特政府早已修建的人行道特别方便,路途还有清水供应,几公里的路,随着人群一会儿就可以到达米那,非常轻松。
圣城麦加四处是高耸的石山,在有名的艾布库巴易司山下,公元570年4月12日诞生了圣人穆罕默德。更久远的是,当初易卜拉欣圣人在这里建立了朝觐真主的天房。当天房建好后,真主命令他召唤世人来朝觐,易卜拉欣圣人讲到:“我势力单薄,怎么有能力来呼吁世界各地的人来朝觐。”真主讲:“你去山上呼唤世人来朝觐吧,而传达的任务则不在你身上了!”于是,易卜拉欣圣人登上麦加的大山顶上呼唤世人来此朝觐。
当我第一次来朝觐,读到这段故事,只听到来自新疆的一位老哈吉,陈述他前来朝觐的艰难,曾经他哭了,他说我难道没有听到易卜拉欣圣人的朝觐呼唤声么?我屏住气息,一直回味这段话的意义。
在麦加3公里处,我再次问了降临《古兰经》的布拉山山洞和穆圣避难的“扫尔山洞”,距离麦加16公里。
在麦加附近,有座“阿伊莎”清真寺,在这里是为方便小朝,人可以去封戒,去做小朝。修建清真寺据历史讲,其来源是圣妻阿伊莎,在陪圣人朝觐时,由于妇女不便,没有完成朝觐,而圣人又命她去阿伊莎清真寺的村庄,洁身礼拜封斋来朝觐。这里由此成了来做副朝的戒关。
在距离麦加450公里的另一圣城麦地那埋着伟大的圣人穆罕默德。
麦地那圣城虽然没有在朝觐的规定范围,但由于是穆圣长眠和生前喜欢住的地方,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朝觐者,都要在朝觐前或朝觐后,来此地重温穆圣生活过的地方,也来和圣人道安。现在的圣墓,就在圣寺里面。换言之,圣寺是以原圣人住家而扩充的,圣人在公元632年做了最后一次朝觐(即历史上所称的“辞朝”),633年辞世于此。
也参观了圣寺旁边著名的北基尔陵园。市郊有著名的“库巴清真寺”“主麻清真寺”“七座清真寺”“壕沟战役”和“吴侯战役”的古战场遗址等。圣人讲过:“我爱吴侯山,吴侯山也爱我。”
在“转向清真寺”,不由人想起在《古兰经》中讲到的:“我不断地看着你仰望天空,故我将你礼拜的方向朝向你所喜悦的方向,你当向礼拜的方向朝向麦加禁寺,当禁令下来后如果你顺从私欲,你则是不义的人。”在这里就看到,礼拜方向是从先前朝向耶路撒冷转到麦加禁寺,在“转向清真寺”里面背诵这段经典,让人倍感亲切。
而在“库巴清真寺”,则是《古兰经》中所提到的:“那是第一座用敬畏真主而建的清真寺。”在骆驼清真寺或主麻清真寺,则体会到这是穆圣第一次进入麦地那圣城,顺着骆驼,即骆驼停留在哪里,他就停下来休息。这里也说明了穆圣到达麦地那城后,和迁士们、辅士们第一次在此地进行穆斯林的会聚礼,自此便形成了每周五主麻聚礼的定制。
在“壕沟战役”古战场,则提到穆圣到这里伏击来自麦加异教徒的攻击,而采用一位来自波斯人的妙计,挖掘壕沟。在大风之夜,奇袭异教徒,取得胜利的史实。
而吴侯德之战,则反映出有时有些穆民不听穆圣劝阻,因贪图战利品,而导致战役失败,穆圣的一位叔父哈姆则也牺牲于此的经过。
吴侯德山则保留了哈姆则等烈士的陵园,旁边的小山丘上则挤满了当地人售卖的各种小商品摊位,眺望壮观的吴侯山坡上被太阳光芒折射出金蓝色的光亮,山峰是那样的壮观秀丽。
在朝觐中,也看到了阿拉伯人在有些管理上的拖拉和办事的低效率,从麦加到麦地那的450公里的路上,轿车需要5~6小时车程,而在麦地那郊外的总车站登记处,载有各国的哈吉车辆,为了一个简单的登记,哈吉们被迫要在车上等四五个小时,我在2004年的第四次朝觐中,还是遇到了同样的情形,几乎改善不大。
在沙特朝觐中,几乎没有见到当地女性工作的,一律是男性工作,也很少看见女性驾车的。后来听说也有女性在学校工作的,只是在朝觐期间,阿拉伯学校放长假。后来和朋友谈起,阿拉伯妇女不工作是宗教原因,我认为这应是阿拉伯人习俗所致,并非伊斯兰定制规定。伊斯兰教规定男女平等,都要吃饭,都有双手,都要谋生工作。如果是伊斯兰规定的话,那么文莱、马来西亚及其他国家的穆斯林女性,大把的有抛头露面工作的,岂不是违教之嫌?所以习俗和宗教无关。
朝觐当中,看到国内政策开放后,朝觐的人数每年增长的好趋势,也反映出同胞们积极向上完善生命的夙愿,但也看到一些少数同胞们的陋习,需要提高整体素质。
有些地方特别是来自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的哈吉,整天忙着提拿滲滲泉水。一是准备回国时多带上滲滲泉水;二是整天忙着用滲滲泉水来洗涤“穿布”或“可凡布”。连我的姑姑也专门托人捎话要我在朝觐中帮着带些用滲滲泉水洗过的“可凡布”,说其用处是在去世后有抵消火狱的作用。我大惑不解,当时拒绝,并给她讲述道:“这非我不带,而是教门上绝无此规定,没有任何理由来源。若有的话,为何其他国的穆民没有这样做?而且滲滲泉洗过的“可凡布”一会儿就干了,那有什么用处?功德的积累才是保证以后善报的前提,这样一种毫无意义白费力气的行为,朝觐是为了主命应该多多行善功拜功,不宜太花时间在此毫无根据、毫无意义的行为上。二是在米那山上每次看到散团的帐篷中,先进去的占领许多空间,后面来的只好在帐篷外坐着,有些则经常在灶房发饭处哄争食物。1998年在米那山大帐篷中,看到礼拜时,不同教派的人各自组团礼拜,这样尊贵的山上应该能一起礼拜,应多立功,积善成德,以获得厚报。这也才使我了解到教派的复杂及文化素养的迫切需要。
看来,来朝觐的人最好在出发前把朝觐的书籍多看一些,这样,朝觐时才有好的意义和效果。
当每次朝觐完毕,我按照礼节面对神圣的黑金色丝布裹着的高贵天房辞行时,一步一步地退出禁寺时,观看围绕天房缓缓飞行的群鸟,听到洪亮的宣拜声时,看到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的人群自觉地默默地远离天房时,也用一切能给我认识的亲友尤其是给母亲祈祷时,当我喝着清澈润如心田的滲滲泉水时,当回想到夕阳的金黄落日余晖照射在阿拉法特出发的整齐朝觐队伍时,当太阳落山时,当我等车时从高耸的努尔山上向麦加城眺望时,当我饥渴时,当朝觐后的大雨降落于麦加洗涤大地时,我就向天房高声呐喊着。
主啊!赐我在生命中,在我的旅途中,让我再来,让我再来这里,看到天房吧!这里是我的归宿,我的生活,我的内心的力量和信心的来源。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真正的朝觐者,绝不可说这是最后的一次!
2009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