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儿,渺儿…”
一个人从林子外飞奔进来,喊声中,充满了悲切。
此人,正是御林军正督统刘涛。
“舅公…”霍渺用力地回了一声,声音却细若蚊呤,她早已虚弱无比。
刘涛快步走了过去,看着紧紧相拥的霍、王二人,刘涛的神色,充满自责。
只见刘涛快速走到霍渺身后,盘膝坐下,伸掌抵住霍渺的背心,聚凝真气,一股焦热的内力,直透霍渺的背心。
此时,跟在刘涛身后的两个贴身侍卫,见状之后,也马上盘膝坐在刘涛身后,各自伸出单掌,抵在了刘涛的后背。
刘涛身后的这两个帖身侍卫,内力都是相当深厚,现在,这三股内力,同时贯输到霍渺体内。
只一瞬间,霍渺冰凉的身体,马上开始升温,一阵阵灼热感从她背心传来,霍渺轻轻地低吟一声,好似很痛苦。
王允微睁着双眼,看着满头汉珠的霍渺,王允也能感觉到霍渺的身子,正在慢慢地变得赤热,王允一疑终于放下了那一颗悬着的心。
此时王允的伤势非常重,霍渺差不多耗尽了内力,才护住了王允的心脉,王允的这条命,也差不多算是霍渺刚从鬼门关拉回来的一般,王允的身体太过虚弱,经不住一点风浪,就犹如新生婴儿一般。
王允感觉昏昏沉沉,但身边的事,还是一幕幕地印入了他的脑海中,此刻见到霍渺被救,王允心中一喜,竟又晕了过去…
……
半月后,应天府,黑崖村。
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很少有外乡人进入这个村庄,可是今天,这个穷乡僻壤,忽然间一下子涌入兵俑数百,外加一千多个工匠,气势相当浩大。
这一千多工匠分工明确,正在忙忙碌碌地开避着一条车道。
这支队伍遇山凿石、逢林伐树、经水搭桥,在众工匠之中,有专门负责勘取路径的,有专门监管路道宽窄、平整的,一切进行得条条有绪,一看就是一支严密的战道军。
仅仅四日,这条十几里的崎岖小径就被改成一条一丈余宽的车道。
此时,一个山里的小牧童,蹦蹦跳跳地途经于此,从未见到如此多生人的他,停下脚步,睁起一双大大的眼睛,好奇地盯着忙碌的工匠。
小牧童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脸,圆圆的耳朵、圆圆的脸,让人一见都会满心喜欢。
“哪家的小娃,你过来…”一个五六旬的老石匠,正坐在一棵被伐倒在地的大树上休息,看见小牧童后,便笑盈盈地招他过去。
小牧童见这老石匠慈善的笑容,心里倒也没什么怯意,径直走过去,小牧童一边走着,一边向老石匠问了一个,他老早就想知道的问题。
“老爷爷,你们天天在这里做什么?”
小牧童问完后,一双大大的眼睛里,充满好奇地望着老石匠,一副童真的样子甚是讨人爱。
“哈哈哈…”老石匠听着小牧童幼稚的叫自己爷爷,便开心地笑了起来,对小牧童说道:“爷爷在凿石头啊,哦,对了,爷爷送你一样礼物,你要不要?”
“什么东西?”牧童笑了笑。
小孩子哪有不喜欢礼物的?小牧童虽然还没看见是什么礼物,但心里高兴得紧,盯着老石匠不放,正猜想着面前的老爷爷,会变戏法般地拿出个什么好玩的东西给自己。
老石匠笑了笑,抻手拿起身边的一个竹筒,递给小牧童说道:“爷爷早上,在林子里凿一个大石头的时候,震出了石头下的一只小旱龟,我见这小旱龟样子灵巧,就把它抓住,装了起来,可是我带着它不方便,又觉得扔掉怪可惜的,就把它装在盛水的竹筒里,现在我把它送给你。”
小牧童满心欢喜地接过竹筒,打开盖子一瞧,见里面真有只小乌龟在里面,很是高兴,又对老石匠说道:“谢谢爷爷,爷爷你们是进来抓这些小乌龟的么?”
“哈哈哈。”老石匠摸摸小牧童的头,索性一下子把他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膝盖上,笑着说道:“不,我们是皇上派来的,我们此次过来,是要修建一条车道,一条能让马车通行的车道,皇上啊,要接你们这儿的曹公公进京为官啦。”
老石匠说完后,又望了望天空,长叹了一口气,轻轻地说道:“乌云终于散去了,皇上也知道冤屈了曹公公,现在,皇上对被贬的曹公公心存歉意,特令我们修平山道,让年迈的曹公公乘车入京。皇上也不忍,再让受了这么多年苦的曹公公,再次回朝为官之时颠簸于马背上了。”
小牧童得到礼物后一心想着回家藏好它,也听不懂老石匠那些话,这时小牧童从老石匠膝上跳了下来,对老石匠道说道:“爷爷,我得要回家了。”说完后,便头也不回地揣着宝贝,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老石匠开心地笑了起来,童真最是能感染人的,老石匠用一只乌龟作饵,分享到了小牧童的快乐,那是童真带来的快乐。
小牧童刚回到家,就发现屋里挤着好多人,他的曹爷爷却跪在地上,已是满脸泪水。
小牧童顿时吓呆了,丢掉手中的竹筒,跑到曹化淳身旁,伸用双手想要扶他起来,可跪在地上的爷爷却纹丝不动,小牧童被这场景吓得大哭起来。
曹化淳转过头,颤着嗓音对小牧童道:“不要胡闹,快快跪下。”曹化淳说完后,一把拉边小牧童,也跪在自己的身边。
“曹公公,还不快接旨。”站在曹化淳面前的刘公公宣完旨后,正等着曹化淳站起来接旨。
可是曹化淳并不想站起来,他只是低着头,对刘公公回道:“皇上为了罪臣,如此兴师动众,皇上这般折杀罪臣,叫我曹化淳怎生受得起?”
“皇上既然又要重用于你,这圣旨上,又提及过王石的过失与你无关,你现在已不是负罪之身了,你就不要再称自己为罪臣了,快起来接旨吧。”刘公公又把圣旨递了过来。
曹化淳摇摇头,说道:“刘公公,到现在为止,圣上还没把王安一案的屈直…弄清楚,圣上若不把这一桩,明眼人一看都能明了的旧案弄个明白,那么今儿个…这圣旨,罪臣不敢接。”
刘公公大怒:“我大明朝,共历经了十六位皇上,至今还没听说过,有哪个臣子敢不接皇旨的,那王安的案子,先帝不是早有定论的吗?难不成你还想皇上去翻先帝定下的铁案?你这不是为难当今圣上吗?曹化淳…你可别不识抬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