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直隶河间府沧州县城
沧州县有个著名的铁狮子,相传是周世宗柴荣北征时候下令修建的。曾经这里水患颇多,人民饱受其害。自从有了铁狮子镇守,这一代海波平静,人民也就乐居如此。一时间,成为北直隶和山东两地之间的重镇。正所谓南来北往都是客,春去秋来人不同。
但凡是初来此地的游客,必会来铁狮子这里游览一番。来多了,也便不再稀罕。倒是铁狮子不远的火烧铺,无论您来过多少次沧州县,都一定要来吃一吃。且看自南门来的这位中年男子,高大的身材,头戴斗笠。一路形色匆匆,一看便知是急着赶路的人。即使是游客颇多的铁狮子也没能吸引他的目光,反倒是在火烧铺前停留了一番,然后找了个位置坐下。
这人正是随戚继光下山的神偷后人吴情。在路上,戚继光向吴情交待了他的嘱托。因为山东倭寇之患日益严重,原来松散的世兵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抵抗倭寇的重任了。戚继光的想法是一方面严格执行世兵制,加强原有的卫所守卫;另一方面实行募兵制,招募青壮年加入,组成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常备兵部队。这种涉及到全国军事改革的提案本就不该由戚继光这种下级军官提出,再加上是会改变组制更没有人愿意担这个责任,所以戚继光的上书在进入内阁之前很可能就被毙掉了,内阁大臣们也不会审核通过,更别提被皇上看到了。所以,戚继光想找吴道人帮的忙就是要把自己的上书交到内阁首辅大人严嵩或者副首辅大人徐阶的手中,这样就能更有机会被皇上看到。
其实,以吴道人师徒的本领,即使是要进入皇宫给皇上亲眼过目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紫禁城守卫森严,大内高手的武功更是高深莫测,偷入皇宫实在是太危险。即使成功了,万一龙颜大怒,且不说提案能不能被接受,戚家全家都可能面临杀头之罪。戚继光战场勇武,但平日行事谨慎,不会出此下策。但如果提案能被严嵩或者徐阶接受,成功率就会大很多。只不过戚继光自己把守海防,不能亲自进京,故而才想到请吴道人出山。偏偏吴道人早已故去,这才力劝了吴情出马。
吴情一方面被戚继光的卫国之心打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替九泉下的吴道人积德,故而接到了请求之后便飞奔向了京城。路上仅凭泉水和小枣充饥。这一日来到了沧州府,虽说铁狮子名扬四海,对吴情也没有吸引力。不过火烧铺的驴肉火烧实在是香气袭人,吴情一路狂奔也略有疲惫,便打算在此歇息一下,吃个火烧再走。
正在等待时,忽然不远处两人吵闹起来。人们好看热闹,都围拢了上去。吴情有要事在身,本不想参与这档子闲事儿。却发现吵闹的二人之中有一人是火烧铺老板,这老板在吵架自然就没人做火烧了,吃不到火烧自然就惹的吴情心中不爽,就走过去看看到底二人在吵些什么。
原来,这店家老板是河间人,做的是正宗的河间驴肉火烧。往来过客,做生意的自然要吆喝,言语间自然会说道河间驴肉火烧天下第一,自己的火烧又是河间第一。沧州县属于河间府,人们自然觉得他说的话不为过。但偏偏路人里有个保定府的人,而保定也是以盛产驴肉火烧而著名。保定人觉得你吹自己的火烧河间第一也就罢了,但河间火烧天下第一自己可万万不能认同。便提了自己的意见,认为自己家乡的保定驴肉火烧更胜一筹。店家老板一听大怒,这不是在自己的店前砸生意么,便同这保定人理论起来。一来二去,两人便吵起来。
人越聚越多,两人吵的越盛,吵来吵去,内容无非是保定的驴火更好,河间的驴火更牛。可是到底好在哪里,也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吴情站在人群外围,想到这驴肉火烧是吃不上了,再好吃自己也没有口福,正打算走。忽然间,一个青年文士摇晃着羽扇翩翩而入,笑道:“二位切莫再吵,听小生言语两句。”
众人见此人,身材修长而强健,眉目清朗而英俊,一身白衣齐整而干洁,羽扇轻摇,谈笑自若,真真的一名不凡的青年才俊,仿若三国的周公瑾再世。小小的沧州县城何时出过这样的人物,人们不由自主的被他的气势所倾倒,两个吵架的主儿更是被震慑的不再言语。
青年文士笑道:“二位所争论的,乃是天下第一驴肉火烧的名号,此事事关重大,自然要好好比试一番,决出个胜负。”
众人都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认同。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让两种火烧打一架,自然就决出了胜负。”
火烧怎么打架,真是岂有此理。大家本来见他说的头头是道,忽然来了这么一句,纷纷不以为然。
青年文士接着说:“既然武斗不成就只能文斗。倘若由人来评判,河间人自然说河间的好,保定人自然说保定的好。其他地儿的人自然也会是各有评说,就像评论李太白和杜工部的诗,各有所好。”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来这里的人自然是想吃河间火烧,但吃过保定火烧的人也知道那也是个美味。
青年文士又道:“大豪士李太白生平仗剑遨游,好交朋友而不屈从于权贵。就像河间的火烧,方正而松脆,外热而内冷,辣而不辛;而杜工部则居草庐而胸怀国事,在庙堂却心系苍生,就像保定的火烧,圆润而厚实,外冷而内热,油而不腻。”
这一番神奇的高论,听得众人目瞪口呆。把两种火烧比作两位著名的大诗人,简直闻所未闻!
青年文士摇了摇羽扇:“依我看,李太白人称诗仙,杜工部人称诗圣,那么两种火烧也堪为烧饼界的仙和圣,何必非要分出个第一呢?对于诗词,我们只需要欣赏,不需要评价;对于美食,我们也只要品尝,而不需要批判。”
是啊,好东西,吃就可以了,比拼他们干什么呢?
众人纷纷赞同,保定人也很豪爽:“老板,您的河间火烧就是好,给我来两个。”
那店家老板也不好意思:“原来都是客,我这俩火烧送您了,有机会再去保定尝尝。”
一场风云就此散去。众人也纷纷离去,各忙各事儿。
吴情也等到了自己的驴肉火烧,一口咬去,果然美味无比。正所谓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山林间品尝不到,在此真是大开眼界。
等戚继光托付的事情办完,一定要去保定尝尝保定的驴肉火烧,吴情心道。
店家老板在一边跟那青年文士攀谈:“真不知该如何感谢先生,请问先生高姓大名啊。”
青年文士一鞠躬:“在下张叔大,老板不用言谢,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店家老板继续恭维到:“我看您不是朝廷的大官,就是个科举的状元郎啊。”
张叔大笑道:“非也非也,大官不易做,在下一介布衣而已;状元郎更是每科才有一个,叔大没有这个福分。在下还有事,请了。”说罢,就鞠躬告辞了。
吴情在一旁吃着驴肉火烧,一边听着这人的言论,似乎有瞧不起当官的和状元郎之意,再往前想,虽然对李白杜甫都是恭维之语,但是言语间也有对二人在政治上的不力颇为不满之意。心道,李杜是何许人物,也容得你评判?
自然,吴情不知道,虽然李杜是中华诗坛的顶峰人物,但眼前的青年文士张叔大,将在历史上扮演着远比李杜重要得多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