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民爱国热情十分高涨。杭州搬运工人向浙江巡抚请愿,表示“敌忾同仇,拒绝外人,担承义务,各尽国民之天职,庶路股早日集成,杭甬铁路不难限期告竣,存我浙江命脉,杜绝外人觊觎”。搬运工人的工资收入微薄,不足以糊口养家,但两干人自愿认股百份,计1000元,陆续汇存银行购买路股。上海宁波帮工人提出:如路事决裂,则全体罢工支援。青年学生在保路拒款斗争中,表现积极,1907年10月23日,浙路业务学校邬纲,听说清政府接受英国借款,义愤填膺,绝食抗议,呕血而死。此事轰动江浙两省学界,杭州铁路学堂和上海高等学堂电请清朝外务部和邮传部拒绝英款。浙江高等学堂发起组织浙省学校联合会,大家踊跃认股,各校共认2040整股,1592个零股。11月间,浙江学生联合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学生,不顾清政府禁止学生干预政治的禁令,上书都察院,反对借款。除工人和学生外,市民、海外华侨,甚至连乞丐都投入了拒借英款运动。
爱国拒款运动风起云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见势不妙,催逼清外务部令苏浙铁路公司停办。浙路副工程师汤绪绝食殉路,以示抗议,学生情绪更为高涨,外省纷起响应。京师大学堂发起召开协助江浙保路会,并函请北京各学堂参加会议,声援江浙路潮。
1907年11月25日,浙江召开全省国民拒款大会,东京同盟会寄来2000份印刷品,派光复会会员顾乃斌在会场分送,策划拒借款事,掀起“不完粮,不纳税,谋江浙独立”的人民革命运动,但立宪派控制会务,他们既怕清军镇压,又怕革命派势盛对己不利,因而多方阻挠,使顾乃斌不能发挥作用。
清政府迫于形势的压力,又耍花招,迷惑群众,把借款改为“部借部还”,不指定江浙财产作抵押。立宪派认为已达到铁路商办,把持路政的私利,便不顾广大人民的反对,而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王朝妥协。1908年3月6日,邮传部与中英公司签订了中国国家苏杭甬五厘利息借款合同共24款。其主要内容是:(1)此项借款专为建筑苏杭甬铁路之用。(2)铁路完全由中国自办。(3)铁路聘英国人为总工程师,该工程师须听命总办。铁路专门人员的任免由总办与总工程师商酌办理,遇有彼此意见不合,由邮传部判断定后,彼此不得再言。(4)铁路所需之外洋建筑材料,应先尽向英国购买。
此合同规定,英籍总工程师与总办地位平等,铁路所需材料又要尽先向英国购买,这等于承认了英国对铁路建筑、经营的控制权。显然与广大人民要求相距甚远。
因此,借款合同宣布后,“浙人大愤,纷纷要求废除”。但由于把持铁路公司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和立宪派人物,默认了这个合同。轰轰烈烈的人民拒款运动,便这样结束了。
浙路风潮虽以立宪派妥协而告终,但它打击了英帝国主义侵略气焰,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宣传了反帝爱国思想,推动了全国各地展开的收回利权运动,作为推翻清朝导火线的四川保路运动,就是“沪、杭、甬争路事件的复写与扩大”。
1909年6月修成沪、杭、甬铁路杭州枫泾段,全长123.92公里。1914年9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向英国贷款收回杭嘉段为国有,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随即撤销。
中国话剧诞生
话剧原是西方的一个剧种,在欧洲通称为戏剧。它以对话和动作作为表现剧情和人物的重要手段,与唱念做打表演手段俱全的中国传统戏曲形态迥异,形式更趋自由活泼,不受太多的约束,节奏明快,能够直接地、逼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体现复杂的矛盾冲突。1907年由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春阳社在上海分别上演了话剧《黑奴吁天录》,引起观众的广泛兴趣,话剧作为一个由西方引进的新的剧种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开始在中国戏剧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1907年一般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诞生年。
在中国,话剧最早出现于上海的一些教会学校。早在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就曾演出过新剧《官场丑史》,这大约是话剧传入中国的起点,但当时其影响仅及于教会学校内,未在社会上产生影响。1900年上海的南洋公学也上演了几部时事新戏,如《六君子》、《经国美谈》、《义和团》等;到1903年育材学堂也上演了《张汶祥刺马》、《英兵掳去叶名琛》、《张廷标被难》、《监生一班》四戏。这些文明新戏与旧式戏剧相比,减少了唱腔,增加了对白,对传统戏剧进行了较多的改造,为后来戏剧界接纳话剧向前迈出了重大一步。
1906年底,当时留学日本的进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东京组织了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春柳社,其演艺部以上演话剧为主,这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们对当时国内的戏剧不满,决心用“以语言动作感人为主”的话剧来达到“开通民智”、“鼓舞精神”的目的。第二年春,春柳社在日本新派名优藤泽浅二郎的指导下,在东京公演了话剧《茶花女》第三幕。同年6月又演出了著名的《黑奴吁天录》。该剧共分五幕,每一幕之间没有幕外戏,全部采用口语对话,没有加唱,采取了纯粹的话剧形式,剧本是曾孝谷根据林纾翻译的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即译为《黑奴吁天录》)加以改编而成的。这个剧本被视为“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著名的戏剧家欧阳予倩也就是在这时加入了春柳社,并参加演出。
《黑奴吁天录》反映的是美国黑人的悲惨命运和不屈的反抗精神,非常容易引起遭受异族侵略的中国人的共鸣,激起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激情。因此1907年9月,留日学生王钟声归国后也组织起一个春阳社,仿照春柳社所为,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公演这部话剧。登场扮演剧中人物的演员全穿西装,配以良好的布景和灯光、华美的建筑,从而在总体上与传统戏剧简陋的布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新奇、美妙的综合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响十分热烈。
随着话剧在上海的立足,1907年马相伯、沈敦和、王钟声等人又创办了通鉴学校,由任天知主持,这是中国第一所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该校创办后,排演了英国哈葛德的同名小说《迦茵小传》,培养出了汪优游、查天影、肖天呆等一批著名话剧演员。到1910年,任天知集合汪优游、顾元为、陈大悲等,创办了一个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话剧团——进化团,上演了一批歌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进步剧目,如《血蓑衣》、《东亚风云》、《恨海》、《爱之花》等,影响日大,逐渐成为晚清时期最重要的话剧团之一。
晚清时期的话剧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直至民国初年,话剧才成为一个较为普及的剧种。但是话剧在晚清的出现,以其反映革命、歌颂真挚的爱情为题材,适应了国内追求民主政治和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因而吸引了许多的观众;它在艺术形式上抛弃了传统戏剧唱词、韵白、程式化的表演,增添了布景、灯光等设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终使其在有深厚传统的中国戏剧界得以立足,为中国的戏剧又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