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1月,逃亡西安的两宫从保定返回北京,大力推行“新政”,开始了改官制、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练新军、创巡警、提倡商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并想方设法在全国提捐增税、筹措款银。庚子赔款和“新政”增捐极大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广大民众生活更加痛苦,各地纷纷掀起抗捐抗税斗争,其中直隶广宗县景廷宾起义声势最大,且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标志着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认识达到一个新水平。继李鸿章去年卒世后,刘坤一也于10月病死,汉族重臣中张之洞、袁世凯的势力日益显重,尤其是袁世凯,通过“新政”加强了自身实力,特别是编练出当时最精锐的北洋新军,为以后发迹奠定了强大资本。
逃亡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继续进行保皇政治主张的舆论宣传。梁启超在2月于日本横滨创刊《新民丛报》,广泛宣传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各种社会政治学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也努力进行反清革命的多种活动。孙中山往返于香港、日本和南洋各地,与秦力山、刘成禺、张继、章太炎等人广泛联系。章太炎等人于4月在日本东京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以显示其反满的坚定决心。
由于清廷的大力提倡,中国留学日本的学生日益增多,其中很多人开始受革命思想影响,创办报刊杂志,要求社会变革。在日本,《游学译编》出版,国内则出现了《大公报》、《大陆》等报刊杂志。同年4月,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11月又成立爱国学社;9月,圣约翰大学开学:马相伯创办震旦大学;各省大学堂亦普遍兴起。
8月,德、英、俄、法、日、意等国撤销了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建立的天津都统衙门,将天津交还中国政府;9月,中英代表在上海续订通商行船条约。同年4月,中俄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但沙俄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其在1900年侵占中国的东三省领土,从而导致日俄矛盾不断加剧。1月,英日同盟成立,日本开始为与俄国的战争作准备。
两宫回銮
1900年10月26日,两宫銮驾抵西安,改陕西巡抚衙门为行宫。准备等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再作回銮打算。
慈禧太后到西安后,初颇自慰,但不久即日夜焦愁,寝食不安。所忧虑者,一是和议迟迟不成,各国不断勒逼惩处亲王大臣和董福祥,各亲王等均随侍在侧,怎敢轻易惩办,况董福祥甘军31营在手,且陕西回民甚众,真的惩处董福祥,定会激成大变;二是中外不断连劝带逼地敦请回京,朝廷在外,联军尚且如此跋扈,四处攻掠,銮驾回京,立即被外人控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不仅如此多忧,慈禧太后初到陕西,还严重水土不服,再加上胃病复发,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每到夜深人静,慈禧思及痛处,常常哭泣不止。尽管处处艰难,慈禧仍强撑着不倒,对和议问题最是忧虑。她说:我一日不见京电,便觉无措,然每见一电,喜少惊多,心实胆寒。
自戊戌政变以来,各国就对慈禧极为不满,认为慈禧老而昏愦,希望倾向改革的光绪帝执政。此次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占了北京,各国公使纷纷表示希望光绪亲政,因此不断敦请两官回銮。慈禧坚决不回,惟恐回京后联军唆使政变,把光绪扶上台。
1900年12月21日,驻日公使李盛铎询问日本外务部,问各国所拟和议条款中有无令慈禧归政光绪一条。日本外务部答曰:虽无此条,但各国均愿以后太后颐养天年,皇上亲政,以便办事划一,彼此无猜。李盛铎连说:没有就好,万勿列入此条。通过日本外务部的透露,看出列强确有令慈禧归政光绪之意。此事慈禧自然心知肚明。
从慈禧抵达西安之日起,慈禧就不断督促奕勖、李鸿章等速速与各国议和,令奕勖、李鸿章诘阻洋兵西进。而奕勖、李鸿章等疆臣大吏和各国公使不断催促两宫回銮,以便主持大局。
经过中外双方反复多次的谈判交涉,到1901年3、4月份,和约内容基本议定。各个帝国主义列强在“保全主义”思想指导下,决定保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直到此时,慈禧太后稍觉安心,才作回銮打算。
1901年5月18日,慈禧太后谕令奕勖、李鸿章,令速议和约,促洋兵撤出北京,以便定期回銮。
此后,慈禧太后不断致电奕勖、李鸿章等,反复询问八国联军撤出北京日期。1901年6月7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名义下诏,言和局已定,两宫将于8月1日由河南直隶一带回京。但此时各国公使于觐见礼仪问题与清廷纠缠不休,牵涉到联军撤兵问题,慈禧太后对此甚是忧虑。
1901年6月20日,鉴于已宣布将于8月1日回銮,慈禧太后再次督促奕勖、李鸿章迅速议定各国撤兵日期和觐见礼仪。
到7月下旬,离两宫回銮之期不足半月,而各国联军仍在北京,慈禧太后忧心如焚,于7月21日又电询奕勖、李鸿章,各国到底何时撤兵。而奕勖、李鸿章于7月25日回电,言早一日回銮,各国早一日撤兵,迟则各国更多观望。慈禧太后不禁大怒:洋兵若不撤出北京,她怎会盲目回銮,自投虎口?于是提出展期回銮。奕勖、李鸿章大急,立即与各国公使交涉,反复陈说,要求联军速速撤出北京,以便两宫回銮。
各国联军拗不过慈禧太后,只得答应尽快撤兵。1901年7月31日,在慈禧太后答应从西安回銮的前一天,各国联军开始从北京撤兵。但联军不从北京撤光撤净,慈禧太后决不会回銮。
1901年8月1日,身在西安的两宫丝毫未动。各国大为惊诧。8月4日,奕勖、李鸿章致电西安,言各国已陆续撤兵,定于本月15日撤兵完毕。
然而,1901年8月14日,慈禧太后见各国联军并未完全撤出北京,以光绪名义下诏,决定将回銮日期展延至10月6日,一下子把回銮日期向后推迟了将近50天。这时的慈禧太后更打定了自己的主意,北京一日不平安,善后之事一日不完成,就一日不回京。她估算到,到了10月初,在北京的各国联军撤光了,和约的事也应该办妥了,那时再回京,不但无危险,还可以摆摆威风。
1901年9月7日,奕勖、李鸿章与各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和约已签,和局已定,各国联军无任何不撤兵理由,且联军不撤,两宫不回,各国联军无奈,只好从速撤兵。到9月17日,各国联军全部撤出了北京。9月22日,奕勖、李鸿章向西安的慈禧太后奏报签约经过。到这时,慈禧太后终于放心了,决定按期启銮回京。
1901年10月5日,在西安的各军机大臣先行开道,由西安启程。
1901年10月6日,按照预定日期,两宫起驾。此次回銮,当然不同于当日惶惶然从北京西逃,自然要摆足威风。只见行李车、前导马队、太监、穿黄马褂大臣,先自行宫涌出,其后两宫及皇帝亲族乘黄缎轿而出,士民皆俯地屏息,大气不出。两宫一行数万人,行李车3000辆,浩浩荡荡,不绝于路,当日即抵临潼。
慈禧太后虽然已经回銮,但缓缓而行,密切关注京城各国动向。
1901年11月12日,两宫銮驾抵达开封,因不明各国态度,慈禧太后宣称将在开封过寿,拟在开封滞留一月。原来,11月24日,即旧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66岁大寿。其实,两官抵达开封当日,即宣布此次停办慈禧太后万寿典礼。慈禧宣称过寿,要在开封滞留一月,纯粹是要观察京城各国公使动向,要各国表示态度。
果然,两宫滞留开封,很快引起各国公使猜测和焦虑。各国公使通过袁世凯向慈禧表示:京城虽仍有少量各国驻兵,但不足为虑。同时,各国公使威胁道:回銮既有定期,就不可更改,以免滋生枝节。慈禧见各国确无废己之意,乃放心启銮回京。
1901年12月14日,两宫銮驾由开封行宫启行,扈送仪节,略如西安,羽林仪仗,更加整齐鲜耀。
此次回銮,慈禧不再耽搁。20日抵达彰德府,25日抵达顺德府,31日抵达正定府。
1902年1月3日,两宫銮驾由正定乘火车抵达保定。据钦天监测定,两宫銮驾于旧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历1月7日)午后2时抵京才是大吉。所以,两宫銮驾在保定又滞留3日。
为赶在午后2时抵京,1月7日晨7时,两宫自保定启銮。在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亲自安排下,铁路局特备火车一列,共22节。其中上等花车4节,皇上太后各用2节,其余各宫嫔及亲王大臣等分乘各节。另有9节载货。荣禄、袁世凯、宋庆、岑春煊等大臣均乘车陪同。
1月7日上午11时25分,火车驶抵丰台。接驾各京官均在站迎迓,着实热闹了一阵。11时40分开车,12点抵马家堡。从马家堡,两宫下车,改行乘轿。两宫及光绪均黄轿仪仗,循新修御道,缓缓而行。但见日映銮旅,风吹羽盖,仪仗极为严整。沿途文武官弁,皆鞠躬俯伏,肃静无声,惟马蹄人迹,络绎不绝。
午后1时50分,两宫銮驾抵达正阳门。尚有留京洋兵,同在城楼上观看,有向两宫銮驾脱帽挥舞者,慈禧太后在舆中仰见,颔首含笑答之。
午后2时整,两宫銮驾进大清门,入乾清宫,并先诣关帝庙行礼。至此,从官仪仗始散队。此次两宫銮驾回京,慈禧太后与各国斗智斗力,始终报定“联军不撤,銮驾不回”的态度,虽历经曲折,费时数月,终于安全返京。
《新民丛报》创刊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他们在海外继续创办报刊杂志,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先后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清议报》1901年12月21日出至一百期,但不久因火灾而停刊。《清议报》停刊后,梁启超于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以冯紫珊为名义上的发行人,主要有“论说”、“学说”、“时局”、“政治”、“教育”、“史传”、“学术”、“农工商”、“财政”、“法律”、“中国近事”、“海外汇报”诸栏目。《新民丛报》一出版就很畅销,不久就发行至五千份,最高发行数达一万四千份,除日本外,在国内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地都设有销售处,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新民丛报》的实际主编人和主要撰稿人是梁启超,从创刊到1905年以前这段时间内,梁启超大部分时间都在横滨主持这个报纸的编辑工作。他先后撰写了《新民说》、《新民议》、《敬告我国民》、《论中国国民之品格》等大量政论文章,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民”出于《大学》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梁启超以“新民”作为报刊名称,是希望利用舆论报刊达到开启民智、救国救民的目的。《新民说》便系统阐述了这一中心思想。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衰弱的原因是由于国民的“衰败堕落”,即国民缺少公德、私德、国家思想、义务思想、权利思想,以及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尚武的精神。要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就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精神状态;要改变落后的精神状态,就必须学习西洋民族的许多美德,广泛吸收西方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广开民智,即:“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以为智育之本原。”
《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历史、地理、文学、宗教各方面的知识,介绍了西方进步的思想家如培根、笛卡尔、达尔文、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向中国知识分子介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及三权分立的学说。
在写作上,梁启超充分发挥了“时务文体”特有的平易畅达的文风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特点,笔力豪健、感情充沛,文辞奔放,给读者以极强烈的精神感染,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1903年,特别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并创办《民报》后,民主革命的思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唾弃,为了在海内外进步青年中争取支持者,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基地,同革命党人展开了思想大论战。这期间,梁启超写了《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开明****论》、《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等文章,围绕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展开论战,论战结果以康、梁改良主义思想失败而告终。1907年8月,《新民丛报》出至96期后停刊。
《新民丛报》是近代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份报刊,它的停刊一方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两派政治力量的消长,另一方面也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已经逐渐普及于社会各阶层中。《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广泛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是近代中国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