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你只有具备充分的能力,并学会了对自己负责,你才有可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成大事者的身上具有许多种优良品质——勇敢、忠诚、创新、进取,独立也是这些品格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如果一个依赖于他人的人也会获得成功的话,恐怕20世纪的历史上就不会有很多民族为独立而战了。没有独立做前提,成功也许只是个假设。独立性格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历史如此证明,现实生活也是这样。独立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事业、未来、人生都有莫大的好处,所以一个青年人若想成就事业,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过于依赖别人,或轻易接受别人表面的话,是很危险的。李力在儿童时期,就因被父母过于溺爱,变得十分依赖他人。他家里有钱、有地位,无论何事,都由家里照顾,虽然他们是好意的,但却妨碍李力的人格成长。
李力说:“如果我那时是一个反抗者,那我现在就不至于这么郁郁寡欢了。的确。如果我生性有一点顽皮,或是不顾一切,而追求自我发展,那就好了。但我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也不是冒失鬼,我生性循规蹈矩,对于别人更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依靠别人来解决你的问题当然容易多了,无论发生何事。有个人可以商量总觉得内心安定些。如果再进一步,别人愿意负完全的责任,自己更是完全松懈下来,于是这种人便容易成为-个无法独立的弱者。”
你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在儿童时是不是完全依赖你的父母;在学校时功课是不是总是请先生或同学帮忙;在办公室的事务是否总是等别人来做,是否平时总没有机会使自己独立行动。如果是这样,那你一定就是太依赖别人了,应当趁早摆脱这种依赖性,发展独立的能力。
但是切记不可又走到另一极端,自己哄自己,因为自己是独立的。应该尽量利用自己的才干,要做到这一步,就要发展相当的独立能力,同时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指导。
有一位学术界知名的学者曾告诫青年学生们说:“如果你过分依赖别人。那你便会上当,因为你不能分辨别人的话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而你对于别人的动机也就茫然不知。”
如果你要做一个成功的人,那你应该是个品格独立的人,首先你应该学会对自己负责。
当你陷入困境遭遇孤独的时候,你如果仅仅去抱怨社会冷漠,别人自私,这只说明你对外界的依赖性太强,你太脆弱。
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你只有具备充分的能力,并学会了对自己负责,你才有可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你才能更多地体会到社会上善的一面、美好的一面,而不是仅仅看到它的冷漠和自私。
天助自助者,便是这样一个道理。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思想上的独立者。青年人在学业上更应该有这种独立的习惯。你们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正在讲说此观点的人是何等有名气,何等有威望,只要是有疑问,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之讨论。这才会使你不断进步与壮大,从而更快成长。
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青年人更应如此。北京大学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对于学术问题,自己可以坚持己见,但也要容许别人坚持己见,而且择善而从的事也不少。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亦是如此。胡适与其学生罗家伦、傅斯年就经常切磋,其间罗、傅二人讲了许多否定“我的朋友”的话,胡适也不以为忤。又有俞平伯先生讲古诗,讲到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平伯说:“知就是不知。”
某同学站起来质疑:“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俞平伯说:“古书这种反训不少。”随手拿起粉笔写出六七种来。
提问的同学说:“对。”然后坐下。又一次胡适讲话,提到某小说,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同学张君马上站起来说:“不对。有人说在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见过。”胡适很惊讶,亦很高兴,以后上课,逢人便说:“北大真不愧为北大。”
在北大坚持己见的大有人在。某课上,某教授和某学生对一学术问题意见相反,且互不相让,直到学期终了还没有争出结果来。不知是教授有意为难还是选择得意之点,反正考题正好出了这一问题,这位同学自然要按自己的观点回答。教授阅卷,自然判其错误,于是被评为不及格。按规定,不及格下学期开学要补考,补考成绩按九折计算,所以补考试卷上照例盖一长条章,上写:“注意,六十七分及格。”补考之时,也许为了表示不让步吧,教授出题,仍是原样。那位同学也照原样答。结果教授评分为60,打九折,仍不及格。再补考,双方仍是原题原答案,评分仍是60。但这次算及格了,问为什么,说是规定只说补考打九折,没有说补考的补考还要打九折,所以不打折扣了。这是典型的北大解决学术问题的方法。
在北大,学生与先生所具有的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崇尚,对独立人格的锻造。面对知识与真理,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师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严,相反,正基于此,先生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要懂得知识的分量,懂得做人的原则,所求的应是真才实学,而不应是其他,或是虚幻的光环之类。
北大社会学系王恩斌教授指出:北大并不是浑浑噩噩的一群。它不善于“地位”之争却喜好学术的争论和对真理的追求。学术自由是融进每一个北大人的生命的。在我所在的科系,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以至争论被视为正常。年轻教师可以提出与学术泰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关于学科发展的不同思路。毕业生们也有时不知深浅地向一些知名学者质疑。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学者也乐意同别人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和论战。更不用说一个系内部同事之间的互相批评以至学术上的相互“否定”。学术上的讨论不讲情面,但决不包含恶意的指责和攻击。这里表现的是北大人的另一方面:为科学和真理而争。始终保持自我的独立,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寻找自我的发展方向。也许正是如此,北大一直保持着学术繁荣的局面,培养出了数不清的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成功人才。
这些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独”行者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光华,使他们能够保持自我的真风采,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不失本色,保持真我之品格,独立而又坚定,书写了一篇篇值得后人品味玩读的生活诗篇。
我们不向这样的人学习,养成良好的成功的习惯,还等什么呢?立即行动起来,认准你的目标,走你自己的路吧!
我们应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才不至于隐去自身智慧的光华,才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突破。但你首先需要有独立而坚定的个性,只有这种个性习惯才能帮你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