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发现你所在意的人,似乎并不在乎你的感受而说出一些评语,使你感到“伤害”时,你的反应会是压抑、不愿再对这种伤害性的评语做任何沟通,一旦这种关机式的沟通断裂,并且僵持下去,在累积大量的能量后,就会有爆发的时候。
有一天晚上,珍妮和她丈夫汤姆,邀请了汤姆的母亲一起在家吃晚饭,由珍妮掌厨。珍妮的厨艺有限,通常,晚餐只是几样容易料理的食物,餐后甜点则是比斯吉和芝士。然而有一次,珍妮想做出让人垂涎的甜点——芝士蛋糕,不幸地,结果是功败垂成,这个失败的经验,珍妮和汤姆彼此像是有默契似地心照不宣,不曾在别人面前提过,当然,最好都别再提这档事。
可是,偏偏在这个晚上,汤姆以开玩笑的口吻对母亲说:“妈,恐怕今天的晚餐只有芝士加比斯吉,珍妮做甜点的功夫真是无药可救,上一次,珍妮想做芝士蛋糕,结果从烤箱拿出来的是一团芝士泥!”汤姆的母亲对这样的说法报以微笑,但珍妮却笑不出来,整个晚上几乎没说半句话。
汤姆的母亲离开后,汤姆对珍妮说:“你怎么回事?几乎整个晚上,你的脸都是臭的,我妈也注意到了。”珍妮的回答是:“如果你真的在乎我,你应该知道你做了什么伤害我的事!”就珍妮的观点而言,汤姆已经做出不在乎她和背信的事——取笑她欠缺厨艺,他不应该这么做,尤其是在他母亲的面前。
在这个例子中,珍妮的基本非理性信念是:“我一向对他关心得无微不至,他应该也同样地回报我。他这样漠不关心地对待我真是可怕,这绝对不是我应得的。可怜的我!他用这种方式出卖我,简直是个不管别人死活的坏痞子!”
珍妮的感受,显然交织着愤怒和伤害。她对汤姆的行为所做的反应是——崩着脸,以这种直接的反应方式谴责他的行为,并且要他感到歉疚。现在,让我们来检视一下,珍妮听到她丈夫在餐桌前说出令她沮丧的评语后,珍妮对自己说什么?
珍妮对自己说:“我一向对他关心得无微不至,他应该也同样地回报我。”这句话,你觉得合乎理性吗?让我们看看。
辩证:
(1)是否合乎逻辑?如果珍妮的丈夫能依照她要求方式,关照她的感受,那当然是好的,但是,难道除此之外,他就没有其他不这么做的理由?这个要求当然不合乎逻辑。
(2)是否合乎现实?
换言之,我们可以这么问:“珍妮的信念是与事实结合的吗?”如果有某种法则是:我们应受到别人关心的对待,就如同我们对别人所做的,那么我们理所当然会得到如此的对待。显然地,这样的法则并不存在。我们有太多的人生经验可以证明,我们关心别人并不一定就会得到相等的回报。
接下来,再看珍妮的话:“他这样漠不关心地对待我真是可怕,这绝对不是我应得的。”即使我们承认珍妮所受的对待是漠不关心的,然而有什么证据显示受到这样的对待“真是可怕”?我们会因此感到难过和遗憾,但真的是“可怕”吗?“可怕”不就如同“没救了”这个奇妙字眼所意味的:不只是非常糟,而是百分之一百零一的糟?珍妮的处境真有那么糟吗?
现在,我们看看珍妮的观念是如何在暗中作祟。珍妮觉得自己不该得到如此漠不关心的对待,然而,有谁或什么能决定什么是我们应得的,什么不是?如果我们关心别人就能因此得到别人好意的回报,当然很好,但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任何经验能证明“应该”的存在?我们得到了我们认为应得的吗?是不是有时我们并没有得到我们认为应得的?大多数的人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分别为“不是”和“是”。
最后,珍妮因为自己的烹饪缺点没有被三缄其口,就觉得彼此之间的信任被出卖了,而咒骂丈夫是不管别人死活的坏痞子。即使他的举动是粗心大意、漠不关心,就能因此说他是不管别人死活的坏痞子?假使他真的是,那么他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会是个坏痞子的模样,所以,这样的指责是不经深思的夸张说法。
(3)是否能帮助珍妮达成她的目标?几乎不可能!咒骂别人,绝对得不到别人的配合,更不是让对方有所改进的最好方式。珍妮需要丈夫对她的感受有更多的关注,于是,她以崩着脸的方式,指望丈夫会因此感到愧疚、能回头想想自己是不是不经意地说错话而使她发动“崩脸”攻势,这是为什么珍妮会这么做的初衷。但无论如何,这种不明说的解决方式,就像是冒着如履薄冰的危险,容易使状况变得更不利己。比较好的化解方式是,珍妮如果不以完美的行为标准来衡量、要求她的丈夫就不会因为丈夫偶尔不当的行为感到沮丧。进一步采取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丈夫偶尔的漠不关心或失言之处,如此,她才算是掌握到了如何使丈夫更关注她的感受的问题关键。
针对“我一向对他关心得无微不至,他应该也同样地回报我。”的说法,珍妮的理性信念替代方案是:
“我非常希望丈夫以对等的关心待我,尤其是包容我的短处,但他并不是非得如此不可。坦白说,他的举动只是依循他的想法而来的,而不是依照我的心意。当他不经意地提到我们之间协定过最好是心照不宣的事时,当然是不好的,但并非可怕,这是我可以忍受的。这样的举动,当然不表示他一无是处,既然是人,就难免有无心之过。”有了以上的理性信念之后,珍妮就能坚定地对丈夫表达她不喜欢他偶尔做出漫不经心的行为,如果他愿意改善这类情形,她将会视之为促进两人关系的重要步骤,而且深具意义。
你可以从这里看出,珍妮如何峰回路转地从情绪困扰中走出来,试图有所改变,而不被伤害和愤怒的感受左右,使她以“崩脸”的闹别扭方式来面对问题。为了让你对闹别扭的有更详细的了解,我们推荐温蒂·翠丹的著作《不可思议的别扭》。
1.分析别人对你的批评我们已经检视了许多人因批评而产生不必要的沮丧情绪,这种反应会消弭了可能从批评中得到潜在好处的机会。有些批评是用心良苦,有些则是能帮助我们增进工作表现和改善个人特质的建议,这些都会因为情绪沮丧而被忽视。
无论如何,情形并非是叫人绝望的,如果你已经懂得我们一再强调的,能够倾听而不会害怕、否认、忽视或大或小的批评、意见和指责时,你就有立场指出别人不合理的批评是否隐含强求、“非如此不可”、“可怕”等等的语意,并且乐观地帮助他们确认、对抗他们的非理性观念,纵然只是一句提醒的话也好!总之,你的目的是给他们具有某种程度真实的批评而建议他们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并不支持你钜细靡遗地指出他们非理性的观念,是为了成为他们之中的“翘楚”,或是为自己能表现得如此“理性”而对自己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做法事实上是隐含着非理性动机的,并将很难使你能够准确地拿捏分寸、给予良性互动的建议。总之,当你以这类的建议来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时,要谨慎些!清楚地说明你不是在“人身攻击”,而是针对他们态度、言词中非理性的部分,并解释为什么他们的观念是非理性的,而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愿意接纳他们的说法,在过程中,从他们的批评里沉淀出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并且就不合理的部分回应你的建议。
2.锲而不舍地辨识非理性信念不要忽视随时开放沟通管道的重要,一旦你和“批评”之间的沟通断裂,就会使你有机可乘地紧抓主要非理性信念,引发我们之前已经检视、确认的情绪困扰和行为反应。
让我们假设你已经可以成功地认知、对抗非理性信念,而且迫不及待想看看自己会如何面对别人对你的批评,你已经放弃被肯定的需要,你也认同别人指出你的短处,不会因为害怕而不愿承认,可以不忧不惧地接纳别人对你的批评。如果你把批评视之为一种证明的机会,你能以利己的方式来增进你的表现和观念,你就能从批评中获益。
比如说,你可能有兴趣网球教练对你的开球技术的批评,或是你欢迎上司给予你工作表现的评估和建议,也或许乐于接收你的伴侣透露增进爱意的暗示,所有的例子都是要你切记一个重点,那就是一旦你接纳的批评绝非是人身攻击,而是针对你的观念、作为和表现,你就能基于增进表现的动机而有所尝试。你无须理会人身攻击的批评,你个人价值不必成为别人的靶子。你将回想起我们已经提出的论调,这论调将会不断地反复出现在整本书中——我们只能就事论事地评估一个人的作为、表现,而不能针对他/她个人。
3.建设性与非建设性的批评基本上,批评分为两种:
建设性的批评
通常是由愿意为言论负责的人所提出的。包括所有动机正当的批评,以及由于你怠忽职责造成业主不便或损失的合理抱怨。面对这种抱怨,你最好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掉以轻心。你应该以“人难免有犯错的时候”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并找出失职原因,寻求改进之道,避免重蹈覆辙。
非建设性的批评
包括那些别有心计或满腹牢骚的人所做的批评,也许在这种人当中,有人是处心积虑想除去你这个眼中钉。特别是在办公室里,当你被上司看好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形。也可能是某个母亲絮絮叨叨地灌输女儿罪恶感、操纵女儿的感受,为的是年老时有女为伴。一般来说,在这类范畴提出批评的人,目的不是为了提出良性的建议,而是别有企图,为了自己的利益——以你为祭品。
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习如何有效地应付形形色色的麻烦人物,不在过程中感到挫败,你就需要一本充分、全面涵括这类议题的书。总之,在以下的篇幅中,我们将为你建立一些有利的观念,在你力图振作的过程中,帮助你应付为你带来麻烦或扯后腿的人。
4.应付满腹牢骚的人要想成功地应付满腹牢骚的人,有利的方法是先了解他们——洞悉在他们行为背后的谎言,以免掉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局面。他们通常都带有侵略性,基本上,他们的焦点不是放在确认问题之所在,愿意和你有效率而实际地解决问题。这种人,怨天尤人,对任何事都看不顺眼,生活中充满无力感,固执地认为世事应该如此、不应该如此,并且要求你或周遭的人“应该”怎么做!
应对这种满腹牢骚的人的方式是:留心倾听他们不满的说辞,认知他们个人的不满,无需防备也不需认同,(一旦认同,就等于有了证据,证明他们是对的,而错全在你。)然后,进一步询问“请你更具体地说明我做错了什么?”、“你是否为了改善情况而试过一些行动?”引导他们精确地回答你的问题,“究竟你对我的不满指的是什么?”如果你得到直截了当的答案,至少你有具体的说辞可供评估,不要让他们把话锋一转,变成另一种抱怨。你可以自问:“他/她是对的吗?”如果是,这些抱怨就有了重点,你就能因此有所改善。
然而,通常对于这个问题:“究竟你对我的不满指的是什么?”你得不到直截了当的答案,而是过于笼统、模糊的说法,如:“你从不这样做!”“你总是那样做!”这些惯于满腹牢骚的人,执着“从不”、“总是”的说法,这种抱怨,话是说了,却教人百思不得其解,要不就是一些浮面、空泛的批评,而非根据你职务上的疏失之处所做的具体说明。接着,让我们思考下面这个家庭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