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夏灭商立,商亡周兴,因此周初统治者时常都会慨叹“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这样,一个问题就时时萦绕于他们脑际:怎样才能使周的统治永远地维持下去?周公详尽地分析了历史,认为朝代的兴亡和“天命”有关,而“德”乃是天表示自己意图的惟一根据,也就是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所以,统治者应实行那些包括“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的德治,从而使天命长久不坠。本文正是周公在归政之际,根据上述思想,着重从无逸、民本这些方面对成王所进行的谆谆教诲。
结果,成王并没有辜负周公的期望。在其治下“天下安宁”(《史记·周本纪》),开创了“成康之治”,成为了一代明君,享国达三十七年。本文(以及《尚书》有关各篇)所开启先河的德治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仁政”与“民本”的理论来源;是诸如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伶官传序》)等历代贤臣对于治国安邦所提出的警世通则的思想源头。直至今日,在对其进行一些合乎时宜的改造之后,仍然不失为重要借鉴。
本文记言完整而富有条理,每段之间都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连缀成意义贯通之文,故此超越了前代单纯的语录。记事切实而生动,并且还出现了周文王那样较为鲜明的形象。文章以“无逸”为标题,通篇都围绕其厂泛涵义来展开阐释,这种“据题抒论”的写法,对后世有关的议论文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立政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1],告嗣天子王[2]矣。”用成戒[3]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4]、缀衣、虎贲[5]。”周公曰:“呜呼!休兹知恤[6],鲜[7]哉!古之人迪惟[8]有夏,乃有室[9]大竞[10],吁俊[11],尊上帝迪[12],知忱恂[13]于九德之行[14]。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15]。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16],兹惟后矣。谋面用丕训德[17],则乃宅人[18],兹乃三宅无义民[19]。桀德[20],惟乃弗作往任[21],是惟暴德,罔后[22]。亦越成汤陟[23],丕釐上帝之耿命[24]。乃用三有宅,克即宅[25],曰三有俊[26],克即俊。严惟丕式[27],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28]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29]德。呜呼!其在受德[30],暋惟羞刑暴德之人[31],同[32]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33],同于厥政。帝钦罚之[34],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35],奄甸万姓[36]。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37]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38]。立政[39]: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40]。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41],庶常吉士[42]。司徒、司马、司空、亚旅[43]。夷微卢烝[44]。三亳阪尹[45]。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文王罔攸兼于庶言[46],庶狱庶慎[47],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48]。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49]。亦越武王率惟敉功[50],不敢替厥义德[51],率惟谋从容德[52],以并受此丕丕基[53]。呜呼!孺子[54]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55],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56],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57],以乂我受民[58]。呜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59],成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60]是义之。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61]之,克由绎[62]之,兹乃[63]俾义,国则罔有。立政用俭人[64],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继自今立政,其勿以俭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65]。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诘[66]尔戎兵[67],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68]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呜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69]。”
[注释]
[1]拜手: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稽首:行礼时叩头至地。[2]嗣天子王:指周成王。[3]用:因。成:同“箴”,告诫。戒:告诫。[4]左右:指王身边的大臣。常伯,治民的官,即下文的牧、牧人。常任,治事的官,即下文的事与任人。准人,平法之官,即下文的准、准人。以上三者为三事之官。[5]缀衣、虎贲:指王的近臣,前者掌衣服,后者为侍卫。[6]休:美。兹:这。恤:忧。休兹知恤,意为居安思危。[7]鲜:少。[8]迪惟:助词,无实义。[9]有室:指诸侯。[10]竞:强。[11]吁俊:吁,呼,吸引。俊,俊德,指人才。[12]迪:启迪,教导。[13]忱:诚、信。恂:信。[14]九德:即《皋陶谟》中“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可泛指诸种德行。行:行为。
[15]后:君主。[16]宅:考虑、任用。乃:你的。事、牧、准,即三事之官。[17]谋面:以貌取人。丕:不。训:顺。德:道德标准。[18]宅人:指任人唯亲。[19]三宅:即三事。义民:贤人。[20]德:即“得”,这里指继承王位。[21]作:任用。往任:指过去老成持重的大臣。[22]罔后:不能再流传下去,指夏朝灭亡。[23]越:等到。陟:即王位。[24]釐(xī):受福。丕釐:大福。耿:光、明。耿命:明命。[25]克:胜任。即:就任。宅:居官。克即宅意为成汤所选之三事均能胜任其职位,有实际的能力。[26]俊:才德,意指三事各自选拔、任用有德才的人。[27]严:严格。惟:思、念。丕:大。式:法。[28]协:和谐。[29]见:现,显示。[30]其:指商纣王。受德:继承王位。[31]暋(mǐn):强。羞:进。刑暴德:指性情残暴只知用刑的人。[32]同:聚集。[33]庶:众多。习:亲近。逸:失,少。[34]帝:上帝。钦罚:重罚。[35]伻(bēng):使。有夏:周人自称,因周为夏人之后。式:代替。[36]奄:覆。甸:治理。万姓:指天下臣民。[37]灼:明白、清楚。[38]长伯:泛指官员。[39]立政:设立官长。[40]趣马小尹:指负责养马的官。左右携仆:指王的近侍。百司庶府:泛指各种王室内臣。[41]大都小伯:泛指王城内的地方官。艺人:征收赋税的官员。表臣:指诸侯国的官员。百司:百官。太史:史官。尹伯:泛指内朝官长。[42]庶:众。常:祥。吉:善。庶常吉士:总括上文各官,说他们各司职守,和谐如一。
[43]司徒、司马、司空:朝廷三公。亚:仅次于。亚旅:指仅次于三公的百官。[44]夷: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微:泛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卢:泛指西方的少数民族。烝:君主,指少数民族的君王。[45]三亳:商曾定都于亳,三亳泛称商之旧地。阪:夏之故都。三亳阪尹:指在夏、商旧地设立官员。[46]罔:无。攸:所。兼:兼有。庶言:各种具体的法令。罔攸兼于庶言,指不过问具体的法令。[47]庶狱庶慎:指谨慎地处理各种案件。
[48]训:顺。违:违背。[49]罔敢知于兹:指对司法处理不加干涉。[50]率惟:助词,无实义。敉(mǐ):完成,实现。[51]替:废弃。厥:指文王。义德:美德。
[52]谋从:顺从,遵循。容:宽容。[53]丕丕:伟大的。基:基业,指伐商建周。[54]孺子:长辈对于晚辈的称呼,指成王。[55]丕乃:这样。俾:使。乱:治理。
[56]时:此,指庶狱庶慎。间:代替。[57]末:始终。成德:具备九德,即品德完美。彦:有才德之人。[58]乂(yì):治理。受民:从上天接受来的人民。[59]予旦:周公自称。徽言:美言。[60]正:官长。[61]宅:考察。[62]由绎:扶持。[63]兹乃:这样。[64]俭人:奸佞之人。[65]劢(mài):勉力。相:帮助。[66]诘:治。
[67]戎兵:泛指军事活动。[68]觐:显示。[69]常人:吉士贤人。
[鉴赏]
《立政》据说是周公所作,是他为成王而写的诰词。成王亲政后,周公担心他年轻而缺少治国经验,甚至还会荒废政务,故而特作此文加以告诫。在诰词中,周公总结了夏、商二朝兴盛的政治原因,及其衰亡的教训,并且追述了周朝开国君主的优良传统,希望成王能借鉴****二朝的历史,做到居安思危(“休兹知恤”),尽心治国安邦,以“觐文王之耿光”、“扬武王之大烈”,从而达到周朝长治久安的目的。在诰词中,周公提出了对于成王执政至关紧要的四项大事,首先是要完备官制,确定各种官员的职责。第二,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任用与考察。第三,强调要维护司法公正,也就是“庶狱庶慎”。第四,要努力加强武装力量,用心于军队的管理。
周公是周初的伟大政治家,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措施。从《立政》一文能够看出,他极为重视对君主的德育,并且以历史经验与教训来作为生动的教材,从而使得这种教育具有非常大的说服力。他对成王所提出的这四项要求,可说是触及到了古代政治建设最重大,也是最关键的方面。此外,他不仅一般地强调了德政的原则,而且还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与操作层面的根本问题,并且力图使得这二方面结合起来,力求把德政的理念落到实处。他的这些思想理念,在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优良的传统。
吕刑
惟吕命[1],王享国[2]百年,耄荒[3],度[4]作刑,以诘[5]四方。
王曰:“若古有训[6],蚩尤[7]惟始作乱,延及[8]于平民,罔不寇贼[9],鸱义奸宄[10],夺攘矫虔[11]。苗民弗用灵[12],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13]。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14]。越兹丽刑并制[15],罔差有辞[16]。“民兴胥渐[17],泯泯棼棼[18],罔中于信,以覆诅盟[19]。
虐威庶戮[20],方告无辜于上[21]。上帝监民[22],罔有馨香[23]德,刑发[24]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25],报虐以威[26],遏绝苗民[27],无世在下[28]。乃命重黎[29],绝地天通[30],罔有降格[31]。群后之逮在下[32],明明棐常[33],鳏寡无盖[34]。
“皇帝清问于民,鳏寡有辞于苗[35]。德威惟畏[36],德明惟明[37]。乃命三后[38],恤功于民[39]。伯夷降典[40],折民[41]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42];稷[43]降播种,农殖嘉谷[44]。三后成功,惟殷[45]下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46],以教祗[47]德。
“穆穆[48]在上,明明在下[49],灼[50]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义于民棐彝[51]。典狱非讫于威[52],惟讫于富[53]。敬忌[54],罔有择言在身[55]。惟克[56]天德,自作元命[57],配享在下。”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58],非尔惟作天牧[59]?今尔何监[60]?非时伯夷播刑之迪[61]?其今尔何惩[62]?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63],罔择吉人[64],观于五刑之中[65];惟时庶威夺货[66],断制[67]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68],降咎于苗,苗民无辞[69]于罚,乃绝厥世。”
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70]。今尔罔不由慰日勤[71],尔罔或戒不勤[72]。天齐[73]于民,俾[74]我一日,非终惟终[75],在人。尔尚敬逆[76]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77]。惟敬五刑,以成三德[78]。一人有庆[79],兆民赖之[80],其宁惟永。”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81],告尔祥刑[82]。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83]?何敬?非刑?何度[84]?非及[85]?
“两造[86]具备,师听五辞[87];五辞简孚[88],正[89]于五刑。五刑不简[90],正于五罚[91];五罚不服[92],正于五过[93]。五过之疵[94],惟官[95],惟反[96],惟内[97],惟货[98],惟来[99]。其罪惟均[100],其审克[101]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