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赚钱先学会省钱
商圣范蠡有言:“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一般来说。商人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奢侈挥霍,视钱如泥沙;一种是俭朴自守,希望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成功的商人属于后一种。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商人的精神内容之一。
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若能不断积累自己的资金实力,当用则用,当止则止,必然是稳健而笃实地握有雄厚的资本,便可以选准方向得心应手地赚取利润,这就充分显示了开源节流、俭朴行事的巨大作用。
赚了钱,就轻易地花掉,那么,积累钱财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了,更甭提扩大再生产与致富了。大商人善于积累,懂得把小钱汇聚成大钱,把别人用来攀比显阔的闲钱主动用于扩大再生产。
也许,大商人外表原非一些小商人那般富丽与显赫,他们所积累的不光是金钱,更是积累智慧,积累经验,积累人心,积累机遇,积累下一轮的竞争优势。
香港首富李嘉诚,他从来不讲究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一套西服穿十几年是平常事;10双皮鞋有5双是旧的,皮鞋坏了,补好了照样穿;那只永远快10分钟的手表是普普通通而且用了很多年的电子表;为了赶时间,几块钱一包的饼干也可以当美餐。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一来,面子往哪儿搁?”的确,中国商人有许多不仅自己要讲面子,也要给别人面子。比如和中国商人打交道,很注重接待规格,接待规格越高,那就算是对方商人给足了面子,这笔生意就算是搞定了。
谈生意的时候面子是要一些的,但是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千万不要过于铺张。就算是1999年香港风云人物的李泽楷,也不会把平时用来招呼生意伙伴的一架价值1000多万港币的滑翔机用于自己的享乐。如果说,谈生意需要面子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生意场下的私生活面子又有什么用处呢。
1999年5月,李泽楷的身价已经升到几十亿港币,在接受《********》的记者采访时,他手上戴一只Swatch手表,脚上穿一双俗称“白饭鱼”的鞋,这种鞋在香港遍布街巷的便民超市连锁店中随处可见,一般只售15港币。李泽楷通常穿便服,斜纹裤,除非正式场合,为表示对主家的尊重,他才会穿礼服。参加《南华早报》与DHL举办的杰出商业人士成就奖颁奖会他也没有打领带。对日常饮食,他更是持一种喂饱肚子便罢的快餐风格。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省一美分比赚一美元更重要,如果不懂节俭,你就保不住已经赚到的钱。花钱很容易,每个人都会,赚钱却不容易。大多数人想成为大富翁,但没成为之前就开始沉溺于奢侈享受,尽管可能只是小小享受,可能永远也攒不到起始资本,甚至为超前消费而背上债务。”
想赚钱吗?那就先学会省钱吧!
智慧之源
穷人:该省的地方很能花,该花的地方很能省,但省的总是比不上花的。
富人:赚钱是明天的事,省钱,你今天就看得到,没明确自己如何赚钱的时候,好好思考一下如何省钱。
只要你愿意,你就能省更多
“我已经很节约了,能不买的东西我尽量不买,对于自己想吃的东西我也尽量不吃,衣服能穿的尽量穿……我一直都很注意节俭,那我还能省下一些别的什么呢?”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自己一直很节约,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再省钱了。真的是这样吗?
有一个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即使是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有发生的可能。”其实,只要你转变一下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就能发现,很多看似不能省钱的地方也能省下一大笔钱来。
比如,我们生活中看似不可缺少的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圆珠笔……这些一次性用品是不是在你家里随处可见呢?你是不是也习惯了这些一次性的东西,觉得它们干净、方便、便宜呢?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已经构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它们你就会觉得生活不那么方便了呢?你是不是觉得这些东西不能省去呢?
诸如此类的日常用品,看似不可或缺,其实,它们完全能省去。换句话说,它们都能被更好的东西替代,从而给你省去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个纸杯只要几分钱,而一个普通的玻璃茶杯要几块钱,看起来好像买纸杯要比买茶杯省钱多了,可是,一个纸杯只能用一次,一年中你要用多少个纸杯子?一支一次性圆珠笔才几毛钱,比一支钢笔便宜多了,但一支钢笔的使用时间将超过上百支一次性圆珠笔的使用时间。
另外,很多一次性物品都是粗制滥造,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用这种东西,真的是得不偿失。
因此,换个角度思考,换个方式思维,你便能够省下大笔的开支,把这些钱用于投资,让钱生钱,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个商人一次在开车回家途中,把后视镜给撞坏了。因为商人的车投了保险,家人让他去保险公司索赔,商人却不急着去。手里有确凿的证据,只要去索赔,保险公司肯定会给付一笔保险费,那商人为什么不去呢?
原来商人曾经在保险公司工作过,深知车险其中的奥秘。他向家人解释道:“这是我今年第一次出的问题,而且现在已经到年底了,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去保险公司,像这种小问题,一个后视镜赔不了多少钱,但是,如果我不去保险公司的话,在他们那里的记录就是一年都没有出现保险事故,明年我再去买保险的时候,保险公司就会给我10%的无赔款优待。这可是一个不小的优惠,到时候我可以省下好几百呢。”
看看,去保险公司索赔只能要个几十块钱,不去保险公司索赔反而能节省几百块钱。真是思维一转变,少花不少钱。
靠出卖苦力积累财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知道埋头苦干未必能发家。如今的社会,靠的是思考致富,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迅速致富。关键是不要走老路,老路走的人多,机会也就少了。
明代商人书《商贾醒迷》告诫经商之人:“出纳不问几何,其家必败;算计不遗一介,维事有成”,“临财当恤,记账要勤”,是很有道理的。
智慧之源
穷人:买东西的时候用优惠券,不买昂贵奢侈的东西,坏了的东西修好照样用……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啊,那我还能省下一些别的什么呢?
富人:很多看似不可或缺的东西,只要你愿意省,就能省下来。
将成本控制到每一分钱,将盈利增加到极限
成本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不谈的话题,成本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成本控制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管理的重点之一。每一个商人都企图将自己的成本控制到最低,同时将自己的盈利增加到最大的极限。
降低成本可以提高盈利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要降低成本,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成本管理。著名管理学家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
其实,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
当今时代,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大集团,都十分注重成本的控制。
世界船王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特别重视。他追求将自己的产品的成本控制到每一分钱,将自己的利润增加到极限。而于此同时,他也是一直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耗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说:“不要跟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一起休息。”他也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理费用,原因是“他们没有金钱意识”。
像上面包玉刚一样,很多商人都会想方设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完成自己每一分的成本控制,从而实现增加盈利的目的。
济宁市鸿利远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这个企业主要在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设计控制、行政管理费控制、信息成本控制等方面来完成自己的成本控制。从采购的角度上来讲,企业会通过厂家直供的模式,减少经销商的环节;在过程控制方面,企业会精打细算,杜绝原材料的浪费;在产品设计方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将原来较为保守的数据优化,以减少原材料的用量。
据该企业总经理王云刚介绍,仅成本控制一项,每年为企业节省资金60万元。这些钱拿来投入再生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积累资金,才能最终创造更大的成功。经商创业,目光要远大,但同时一分钱的利润也不能小看。每个人都能做商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企业家,要想成功,就得从点滴做起。作为生意人,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利润上,而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智慧之源
穷人:小小的浪费不算什么,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钱。
富人:多挣钱的方法只有两个:不是多卖,就是要节俭,降低管理费。
成本竞争,微利是“途”
在浙江义乌有一家其貌不扬的企业叫双童吸管公司。别看这家企业小,它可是赚小钱的“世界冠军”,他的老板最晓得微利是“途”。
该公司的厂房的小院子里停着一辆企业的运货车,车身赫然写着“双童吸管——全球最大的吸管供货商”。公司副总经理张国俊说:公司5年前从事出口,现在90%以上的吸管外销,一年的产量占了全球吸管需求量的1/4以上,世界各地都在用我们“双童”的吸管。
这家企业所做的产品,其貌不扬,非常的细小,就是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的喝饮料的那种塑料吸管。
有人就会问了:一根细细的吸管能卖多少钱?经理张国俊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平均销售价在每支8—8.5厘钱,其中原料成本50%,劳动力成本15%—20%,设备折旧等费用15%多,纯利润约10%。也就是说,一支吸管的利润在8—8.5毫钱之间。”这可真是一笔小得不能再小的钱,然而双童公司依然能赚钱,这主要就来自于他们有效的成本控制。因为他们在成本竞争市场占据了先机。
为了节约成本,双童公司的一切都“丝丝入扣”:夜里的电费成本低,公司就把耗电高的流水线调到夜里生产;吸管制作工艺中需要冷却,生产线上就设计了自来水冷却法……当然,产品的最终质量必须是过硬的。吸管要耐热,所采用的塑料就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不同国家的客户对吸管的颜色、形状有不同的需求,有的甚至只需要黑色的吸管,公司就要及时开发。
张国俊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不精打细算,我们就保不住微利。”正因为产品不起眼,别人不屑于生产,“双童”反而做到了最大。如今,公司每天有两个集装箱约8吨重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那么8吨的产量相当于多少吸管呢?我们得到的回答是1500多万支。张国俊测算,这么一根根小小的吸管给公司带来的利润每月是40万元,而且市场非常稳定。因此,有了资本积累的“双童”现在又向生产塑料口杯等不起眼的领域扩展,同样很顺利。
双童的成功在于他们让“薄利”与“多销”良性互动,从而赚了大钱。
目前,我国很多小企业的利润空间都远远大于8毫钱,然而,由于不懂得控制成本,不懂得薄利多销,而且财务管里上的水平低劣,到最后甚至连8毫钱的利润空间都保证不了,落得只能以倒闭了之。
商人要时刻想着节约成本开支,降低产品售价,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经营效益的关键所在。
智慧之源
穷人:成本很高,利润空间很小,再怎么做都无利可途。
富人:商人要赚钱,就要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注重薄利多销,从一点一滴中积累财富。
节俭与成本的聚变效应
股神巴菲特,在省钱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虽然坐拥亿万资产,但仍然住在几十年前买的小房子里,还是经常自己去商场购物,并每次都把商场给的优惠券收好,以便下次购物时使用。有人问他:“你这么有钱,为什么还使用优惠券呢?这样做不过每天能节省一两美元,一生才能够节省多少?”
巴菲特答道:“省不了多少?你错了,这省下的可不少呢,足足有上亿美元呢。”
“一天省个一两块,能够省下一亿美元?”虽然巴菲特是股神,但那人还是怀疑。巴菲特分析道:“虽然,每天省一两美元,从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多少,但是如果我一直这样坚持,一生中我大约能省下5万美元。而你不这样做,那么,假如我们其他收入一样多的话,我至少比你多出5万美元。更重要的是,我会将这5万美元用于我的投资,购买股票。根据过去几年来我平均投资股票获得的18%的收益率,这些钱每过4年就会翻一番,4年后我就会有10万美元,40年后将达到5120万美元,44年后就超过了l亿美元,60年后就超过16亿。如果你每天省下一两块钱,到时候你会拥有16亿,你会怎么做?”
换了你,你会怎么做?我想,看到这一点任何人都会乐意去节约这每天的一两块钱,把它们用于投资,以便得到巨大的收益。但实际上,我们真是这么做的吗?
节俭的品格反映到生产经营管理中,就是对成本的节约,成本的节约就意味着产品利润空间的拓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所以,我们说节俭与成本会产生聚变效应,即节俭会导致成本最大限度的控制。
艾柯卡刚担任福特公司的总经理时,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召开高级经理会议,确定降低成本的计划。他提出了“4个5000万”和“不赔钱”计划。
“4个5000万”也就是在抓住时机、减少生产混乱、降低设计成本、改革旧式经营方法这四个方面,争取各减5000万管理费。
以前每年工厂准备转产时,要花两个星期的时间,而这期间大多数的工人和机器都闲着。这使一部分人力和物力资源闲置,长期积累,必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艾柯卡想,如果更好地利用电脑制定更周密的计划,就可使过渡期从两星期减为一星期。3年过后,福特公司已经能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做好转产准备,这一速度在汽车行业是从未有过的,每年能够为公司减少几百万的成本开支。
3年后,艾柯卡实现了“4个5000万”的目标,公司利润增加了2亿元,也就是,在不多卖一辆车的情况下,增加了40%的利润。
智慧之源
穷人:省去那么一点对成本的影响很小,所以不必太在上面下工夫。
富人:节约一块钱,就将得到数十倍、数百倍的收益。
“抠门”出效益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很小气的时候,往往说这个人很“抠门”。但对于公司来说,“抠门”未必是坏事,“抠门”可以抠出效益,“抠门”可以抠出利润,公司的发展,有时候也可以说是经理带领大家“抠”出来的。
“抠门”就是节约,节约让我们赢得更多的资本,积聚力量去争取更大的辉煌!一位专家对沃尔玛做了一次深入调查,发现了沃尔玛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秘密——“抠”得出奇。
一个偌大的企业:从部门经理到营运总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都由废报告纸裁成;所有员工不能在上班时间发私人邮件,每月手提电话费必须打出清单;采购部工作人员一旦被发现与客户吃饭,要立即走人;大部分营业员不享受多种福利……
我们说效益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而关乎效益的最直接因素是成本。如何计算成本?怎样控制和降低成本?这是每个企业家极其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个企业必须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沃尔玛连“一张废纸、一封邮件、一个电话、一次吃请”都不放过,事事处处“抠门”,可见这篇“大文章”做得既细微,又面面俱到。如此,“抠”出了低成本,“抠”出了高效益。
在黑龙江经商、办企业的浙江人,总是非常节俭,甚至黑龙江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像他们那样投资一个项目就几千万元的企业家,比我们这些小地方人还不讲吃喝,那么有钱,和工人一样吃饭、加班。原料、设备、人力都被他们算计到家了,真是‘抠门’!”
李书福现在虽然是腰缠万贯但是他仍然厉行节约,不浪费一分一毫的财富。拥有巨额财富的李书福跟普通员工一样,住职工宿舍,吃职工食堂,开吉利汽车,穿吉利皮鞋和工作服。
李书福要求职工做到碗光、桌光、地光,残渣入盘成堆,这种“三光一堆”成为了吉利的企业精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头在食堂就餐,端盘排队,员工都深受感动。
李书福曾经投资4000多万元建造了专家楼和职工宿舍,而他自己还住在10年前造的房子里。员工们都说:“我们的老板赚的钱最多,个人花的钱最少。老板是个挺会‘抠门’的人”。
“抠门”绝不是该花的钱不花,而是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是堵塞“跑、冒、滴、漏”,杜绝铺张浪费,把该省能省的钱节约下来,用到刀刃上,发挥更大作用。
智慧之源
穷人:“抠门”就是小气,让人看不起。
富人: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
在细节处体现节约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被很多人认同的道理。但是不少人认为细节就是指管理上的细节、质量上的细节,其实,在开源节流方面,更要注重细节。
有人曾嘲笑包玉刚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船王,只是一个银行家。
这句话讲对了一半。
包玉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船王,因为他摒弃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遵循)老一套的做法,而是用他银行家的作风、方法去管理他的船队,这种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做法,却取得了成功,时至今日,又有谁敢说他不是真正的船王?
包玉刚认为,把船租给用户,主要的问题是确定船在满负荷工作进行时的最多天数,以此来确定一个固定的和可预期的延期赔偿款项,以使合同双方满意。包玉刚还努力提高旧船的操作等级以取得更高的租金,并降低燃油和人员的费用。
也许是银行家出身的缘故,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特别重视。他一直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耗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说:“不要跟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一起休息。”他也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理费用,原因是“他们没有金钱意识”。
直到包玉刚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王国,他的这种节约的习惯仍然保留着。
美国亿万富豪保罗·盖蒂说:“全心全意地注意即使是最细枝末节的地方,能节省就节省,这就是致富的诀窍。”此话说明在经商中,应力主节俭,减少开支,从中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兰州,有一个机械制造厂,1997年就拥有7200多名职工,年销售达5亿元。就是这样一个国有大型企业,1997年全年厂机关支出的办公文具费仅为2533元。为了降低成本,职工想尽了各种办法,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推出了“比价采购、多元对多元”的原辅料及配套件采购成本的办法,而且还在厂里长期不懈地推行“六个一”工程,其中仅工人每年捡回螺钉螺帽这一项,一年就能为厂里节约10多万元。该企业老总说:“丢一个螺钉看起来无所谓,但全厂7000多人,一人一天丢一个,那还了得。”
别小看点滴节约的涓涓细流,一个螺钉、一张纸也许不算什么,但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后也是相当可观的。对一个大的企业来说,随便紧一紧,每年就可节约百万元甚至千万元。
很多企业推出节约措施,不只着眼于经济效益,更注重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建立勤俭节约的企业文化。如果人人都大手大脚、挥金如土,不但抵消了企业的效益,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助长了奢靡之风。
节俭不只是说说而已,它常常体现在许多细微的地方。从细微之处体现节约,你将得到让自己都十分吃惊的收获。
智慧之源
穷人:觉得省大钱才叫省钱,不注重从细节处节约。
富人:全心全意地注意即使是最细枝末节的地方,抓住每一个替自己或工作的公司降低费用的机会。
浪费一张纸,也会使商品价格上涨
现代公司的经营活动错综复杂,情况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投入”与“产出”问题,并以两者之比论成败。“投入”大于“产出”的经营,必然是失败;而“投入”少,“产出”多,则为成功。当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个结论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生产费用的提高,产出会相应减少;随着营销方式的变迁,会导致成本的相应上涨……
如果经营者以节俭的方式避开成本上涨的因素,使产品价格大体保持原有水平,则会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所以说,节俭是公司磨砺韧性、以应环境之变的重要措施,亦是公司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一位在包玉刚身边服务多年的高级职员回忆道:“在我为他服务的日子里,他给我的办事指示都用手写的条子传达。用来写这些条子的白纸,都是纸质粗劣的薄纸,而且如果写一张一行的窄条子,他会把写的字撕成一张长条子送出,这样的话,一张信纸大小的白纸也可以写三四张‘最高指示’。”
一张只用了白纸五分之一的条子,不应把其余部分也浪费掉,这就是包玉刚“应省则省”的原则。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商业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真正的大商人一直把别人认为过时的东西——“节俭”视为创业守业的商道宝典。他们做生意的时候,算大账,更算细账。
经商创业,目光要远大,但同时一分钱的利润、一张纸的成本也不能小看。一个身价以亿万计的浙江商人对他的办公室人员说:“什么?买十把扫帚还不去批发?太浪费了。”北方人曾经瞧浙江人不顺眼,就是因为他们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但是,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事,背后其实都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正因为他们对每一笔支出、每一笔花费都十分敏感,都十分计较,所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低廉成本赢得市场,成了商场上经常的赢家。
所以,很多大商人可以不眨眼地做出十几亿元的投资决定,同时又会节省每一分他认为应该节省的钱。正是这种对钱的价值的尊重,才能让投资资金发挥最大的价值。
智慧之源
穷人:一张纸能值多少钱?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对赚钱来说毫无意义。
富人:不要浪费每一样东西,哪怕只是一张纸,也会使商品的价格上涨。
勤俭两者不可偏废
“多挣少花勤积攒,细水长流终有钱”,其实就是勤俭两者无一偏废的结果。俭以节支,勤而且俭才能裕财致赢,否则,用之无节,犹如漏后不堵,必致财源流失。由此可见俭字之至关紧要,勤俭两者不可偏废。
中国商人的勤俭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让我们看看康奈集团总裁的女儿郑莱莉。
郑莱莉大学毕业后,被父亲安排到康奈上班,这位“大小姐”没有坐办公室,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下车间,做皮鞋。
这位“大小姐”的手,被做鞋的剪子磨得满手大水泡,一位老师傅看着实在心疼,向她的父亲求情,可并没有得到“同情”。半年后,郑莱莉熟悉了做鞋的流程,又加入了公司英大认证的管理工作,如仓库盘点、组织员工培训等。1998年年末,康奈通过了ISO9002认证,郑莱莉早出晚归得来的成绩,也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肯定。
这体现了浙商的“勤”。
做上副总裁位置的郑莱莉,并没有像当代某些年轻人那样认为,事业有成的她现在是享受的时候了,反而认为,第一代浙商依旧是他们这些第二代人的学习榜样。“他们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勤俭。”身为副总裁的郑莱莉,依旧保持着勤俭的作风,“我所接触的第二代浙商企业家,大多能保持着前辈的勤劳俭朴作风。”在她看来节俭并不过时。
这体现了浙商的“俭”。
懂得勤俭的人都会不断积蓄财富,不懂勤俭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他所拥有的财富也会慢慢消失的。
智慧之源
穷人:既要节俭,又要勤快,活得多累啊。
富人:勤俭持家,方能致富。整天花天酒地的老板,肯定做不长、做不大。
算大账,更要算细账
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已成为绝大多数公司成功的重要前提。有这么个故事,某总经理的儿子风流成性,挥金如土,而这位总经理却粗茶淡饭,清心寡欲,从不乱花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儿子用钱那么大方,而你却如此节约?”他回答说:“他和我情况不一样。他有个亿万富翁的父亲,而我却没有。”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可以说是富甲天下了,可他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心劲儿却让许多小康之家都自叹弗如。他经常亲自审查成本开支,要求成本计算到小数点后3位数字,就连对油桶盖子这种小事,他也不会放过。1897年,他写信给下属一家西部大炼油厂经理,质问他:“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油,要花一分八厘二毫,而东部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却只花了八厘一毫?”
还有,在购买鞋子的时候,大部分富翁对鞋子的最初价格不怎么敏感,而是对质量更为关心。这些对质量很敏感的人是根据使用期成本定义质量的。
金融大鳄索罗斯对此有着精辟的分析,他说:“1000美元的鞋子和50美元的鞋子,你会觉得哪个更便宜?大多数人当然会选50美元的,而我要告诉你,1000美元的鞋子其实更便宜。”
对于这个奇谈怪论,索罗斯是这样解释的:“我有一双意大利产的皮鞋,当初买的时候花了1000美元,现在已经穿了10多年了,这期间已经换过两次底了,但质量仍然很好,看上去像新的一样。我觉得我的这双皮鞋比我儿子50美元买的运动鞋要便宜得多。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一起算算它们各自的成本吧。买这双皮鞋的时候我花了1000美元,在这10年中给它换过两次底,每次花费50美元。在这10年中,我大约穿了2000天(当然不会每天都穿这双鞋)。我为这双鞋付出的成本是1100美元,将1100美元在2000天中分摊,平均每天所需要的成本为55美分。让我来告诉你我那年轻的儿子在鞋子上的花费是多少吧。他买的鞋子平均在50美元左右,但他每年穿破(指坏了或者款式过时了)大概7双‘名牌’。他每双鞋子的寿命大约在40天至50天之间。每双鞋子的成本在1.25美元至1美元之间。考虑到这些数字,你再看看,每天谁脚上的鞋子会花更多的钱呢?”
索罗斯的分析确实有道理,我们不能只看一些东西的购买价格,还得关心这个产品买回家后它的使用率、保管维修费、折旧率等。因此,下次再买一些所谓最新款的时装之类的东西,要先想一想索罗斯的分析,然后再决定你是否还要购买那些你穿过一回就放在衣柜里收藏的东西。
凤凰卫视大老板刘长乐有句名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最好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看来,节俭在今天的商人中似乎得到了升级。
不要鄙视小小的一分钱,小东西的力量也是很伟大的!有钱的人所以会赚钱,能赚钱,关键在于他们能省下今天能看得到、抓得住的钱。
智慧之源
穷人:算得太细了就变成了镏铢必较,就是小心眼。
富人:在经营管理、成本分析之中,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后一点。
真正的老板都是俭朴的
真正的大老板是节俭的,因为他们深深地晓得自己的财富来之不易,同时也正是这种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的财富得以一步步的积累起来,并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
台湾富豪王永庆开始的时候卖1斗米只赚1分钱,利润低微。后来又开碾米厂,扩大经营。卖米碾米,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别人每天洗个热水澡要花3分钱,王永庆则无论天寒地冻都洗冷水澡,这就等于1天多卖3斗米。凭着这种节俭精神,在嘉义城26家碾米厂中,王永庆的米厂排在了第三位。
宗庆后在做杭州上城区经理时,常常骑着一辆三轮车,白天黑夜一个一个学校去送货,为的是节省单位的车费开支。正是一分一厘的积累,才有了今天娃哈哈的大楼、厂房。
宗庆后经常和员工们一起吃住在厂里,工作更是没白天黑夜。可他从不因为有了娃哈哈这样的公司,而摆阔、比富,无边际地享受。
宗庆后是这样对员工们说的:“娃哈哈的产业不是老辈人留下来的,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买十个扫帚去批发、卖一箱冰棍挣一毛钱换来了今天的娃哈哈。”
中国商人务实,信奉“大楼从一砖砌起,财富从小钱攒起”。遵循着老祖宗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理念,他们处处信奉节俭,即使自己是很有钱的大老板。
许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衣着和日常生活与工薪阶层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身价上10亿元的时间集团老总李卫军尽管有四家酒店,却常常自己开着一辆奇瑞QQ车到大排档吃晚餐。
飞跃老总邱继宝口袋里总放着两包香烟,一包中华牌,一包牡丹牌,来客人递中华,自己独自抽牡丹。问其原因,他们的解释惊人地一致:习惯了。
贫困时他们节俭,是为了以后的富足;富足时他们节俭,除了习性,是为了创更大的业;当事业成功,自己有了钱,他们对奢侈消费豪华摆阔没有兴趣,更看重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提升人生的意义。
智慧之源
穷人:大老板都是奢侈的,大把大把地花钱,吃香的喝辣的。
富人:越有钱越节俭,节俭是有钱的前提条件,不节俭的人根本成不了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