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乘龙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委书记、责港市副市长。他被人称为“广西第一贪”,他的贪婪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贪财;二是贪色。经检察机关查明:从1991年至】996年,李乘龙受贿400多万元,涉嫌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600多万元,累计超过】000多万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个人涉嫌贪污犯罪金额之最。同时,李乘龙的好色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李乘龙到底玩弄了多少女性,没有人能说清。估计在100位以上。
以上看出李乘龙的贪婪就达到了让人震惊的程度。可是,李乘龙并非是天生的贪官,他也有过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但是后来他的思想发生了一系列根本的变化。他曾多次出国考察,接触到国外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并受到影响,同时受到当时玉林地区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染。于是他的心理开始不平衡,认为别人收钱照样当大官,自己不收白不收,从而开始收礼物,先收小钱,最后收大笔钱,贪婪意识越来越膨胀,逐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的日子电由勉强维持温饱转变成了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最后,他被法律送上了断头台。毫无疑问,贪婪意识是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4)经济犯罪
阎健宏曾任河南省计委副主任、贵州省计委副主任、贵州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她是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的刘某某的夫人。后经查明,阎健宏在1993年l~7月的半年时间内,便先后多次贪污,收受或强要了大量现金、实物。由于她这些严重的经济犯罪,最终将自己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阎健宏16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逐渐成长为一位中层女性领导者,可最后的结果却是被枪决。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如此可悲的结果呢当然有许多条原因,其中对于她来说最为致命的,也许就是逐渐膨胀起来的贪婪意识。
在上述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贪官们的心理变化与贪婪意识形成和膨胀的过程。其中,足以引起人们警惕的是“一步一步的膨胀”。也就是说,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不停地发展下去。自己内心很难有力量来阻止住,只能走到被法律惩罚为止。贪婪意识的这种强大惯性和可怕后果,需要今天的每一位领导者为之警醒。
2.领导者贪污受贿心理的严重危害
领导者贪污受贿的心理及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封建特权和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表现,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1)严重玷污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我们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形象,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党才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历史经验证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党和政府的形象是由它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树立起来的。群众看我们党和政府,主要是看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近几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就是因为在党和政府机关出现了少数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这些腐败分子的行为,同我们党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对此,人民群众是无法容忍的,并且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和不满。人民群众对腐败分子的不满和义愤,又往往直接指向党和政府,由此,产生了对党和政府的离心力,疏远了和党的亲密关系。如果其成员腐败成风,这样的党和政府就会被人民所反对和唾弃,也就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
(2)败坏改革声誉与成果,阻碍社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是我们的总方针、总政策,我们的国家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建成现代化的伟业。改革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性事业,有一个发展过程,不可能等一切方面都准备就绪再去进行。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漏洞,产生一些失误。然而,一些人就趁机钻改革的空子,他们以改革为名,行贪污受贿之实,因而严重败坏了改革的声誉,使一部分群众对改革失去了信心,有的人甚至认为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贪污受贿问题是由改革带来的,进而怀疑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性。同时,腐败现象使改革措施变形走样,使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问题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改革不能顺利进行,现代化伟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没有希望。
(3)严重损害党和国家的良好的国际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在和外国的交往中,各级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党和政府的大部分人员是奉公守法的,是严格遵守外事纪律的,从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促进了对外开放。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人在对外贸易中贪污受贿,干出许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来。今天,在对外交往中,少数领导者的贪污受贿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引起了外商的忧虑。因为,在一个贪污贿赂横行的国家,是难以树立崇高的国际威望的,即使已经有了较高的国际威望,也是难以巩固的。总之,贪污受贿腐败行为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纵览中外历史,无不表明,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大都经历了这样。个过程:夺取政权--暂时昌盛--官吏贪贿--最后灭亡。也就是说,历代封建王朝的灭亡,都与贪污受贿的腐败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贪污腐败已成了侵蚀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病毒。各级领导者务必提高警惕,自觉防范。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业。
3.领导者贪污受贿心理产生的社会原因
领导者的贪污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因此,领导者贪污腐败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首先应当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在今天的社会,领导者贪污腐败心理的社会原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剥削制度的残余影响和利己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一切贪污腐败行为都具有利己主义的思想动机,利己主义是贪污心理和腐败行为的思想基础,因而探寻根源就是要追溯产生利己主义思想的物质根源,这就是建立在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利己主义是剥削制度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损人利己是剥削阶级的阶级本性。江泽民同志指出,腐败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这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是科学的结沦。虽然我国经过了儿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没,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阶级对抗已小存在,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残余却仍严重影响着人们,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消除。这电是滋牛贪污腐败的社会上壤。
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会乘虚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滋生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牛活方式等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也会腐蚀我们的干部和党员队伍,其中一些意志薄弱者会经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进行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活动。
在现阶段,我们虽不能根绝腐败,但却完全可以遏制腐败的继续滋生蔓延。古今中外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是完全可以遏制的。
(2)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
贪污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毫无例外,也要受到一定时代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制约。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仍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影响,权力介入经济活动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利益主体个人化观念的强化等,不可避免地对政治发展尤其是对社会成员包括领导者在内的价值观念产生某种影响。
市场活动的目的是利润,人的趋利性是引发市场活力的基本因素,它会把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到金钱上去,把金钱看得重于一切,甘当金钱的奴隶。自私、狭隘、保守的金钱观有相当大的销蚀作用,而且对政治权力有直接的诱惑作用。官商结合、权钱交易,政治权力为不法行为大开绿灯,就是这种诱惑作用的集中表现。显然,这种狭隘的金钱观,对于领导者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3)现行体制上存在缺陷
产生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与现行体制上的弊端有一定的关系。权力结构、配置不尽合理、科学,加上缺乏科学的制衡机制和监督制度,权力又过分集中,必然腐败多发、高发。加上我国法制建设上有漏洞,也容易给腐败分子钻“空子”,乘机进行非法活动。
(4)思想道德建设薄弱
近几年,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之所以滥用权力,贪污受贿和腐化堕落,往往都是先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
预防腐败要牢固构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同法两道防线,坚持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与构筑党纪国法防线相结合。思想道德防线是通过教育、言传、培养等手段在个人内心形成自我反省与价值评判机制,反映人们对善恶的区分以及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拒腐防变体系中,思想道德防线是第一道防线,一些党员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往往就是从这道防线失守开始的,实践反复证明,如果这道防线守不住,党纪国法防线也很难守得住。
(5)惩治不力
“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这是邓小甲同志对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原因的非常精辟的分析。他说:“这些年来党内确实滋长了过分容忍、优柔寡断、畏难手软、息事宁人的情绪,这就放松了党的纪律,甚至保护了一些坏人。”对腐败惩治不力,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执法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同无法可依的问题相比,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更严重。有些执纪执法部门秉公执纪、执法的勇气不足,有畏难情绪,不敢碰硬,有的则是因为办案经费不足,使一些案件“搁浅”。
一些贪官未被及时处理甚至外逃而逃脱应有的法律惩处,客观上也强化了少数腐败分子实施腐败“捞一把”而能不受制裁的侥幸心理。
分析上述这些社会因素,绝非是为领导者的贪污腐败寻找借口,而是借此告诫人们,反腐倡廉斗争还未结束,今后可能还会有贪官被曝光,被处理。各级领导者应提高警惕,引以为餐,不可因一念之差而身败名裂。
4.领导者贪污受贿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
从事贪污受贿腐败活动的领导者,从心理上分析主要有这样几种
(1)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所有腐败分子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以说人人都具有“趋利”的心理和动机,但对腐败分子而言这个“利”就是满足其个人欲求的私利,因而这种心理、动机尤为强烈迫切,在趋利心理刺激下,腐败分子认为自己手段高明、行为隐秘,与行贿人关系好、关系深,总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暴露,同时本人或周围熟知的一些人的腐败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揭露惩罚,又进一步强化其侥幸心理;有的人则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有贡献、有功劳,自己拿一点、捞一点即使暴露了也算不了什么,结果是胆子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强烈的侥幸心理也使些领导者形成一种大权在握,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自信与自负的特殊心态。
(2)失衡补偿心理
有的领导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人用不正当手段暴富后,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认为自己也应该获取更多的财富,也应该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也有的人认为自己为革命工作了一辈子,荣誉虽然不少,但实惠不多,义行将退位,有一种失落感,几十年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轻易地被自己否定,以致认为自己几十年白干了,浪费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大好时光,太吃亏了。这时,人性中的丑恶贪婪的本性便开始暴露出来,他们急于弥补自己以往的“损失”。原湖南省投资银行副行长戴天敏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金融工作者,也是省建行系统有名的女强人。即将退居二线时,她与该行计划部主任相互利用,共同受贿150万元。心态失衡是因利的不足、物质的不满而起,因而使其失衡,复归为平衡的支撑点必然是满足其功利的需要。物质上的补偿是最为直接、具体的补偿,因而由心态失衡而引起的补偿心理,驱使主体不择手段地大肆敛财,以物欲的满足来补偿其失衡的心态。
(3)从众心理
一些领导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落马下水”蜕化变质,是在周围不良环境影响下,见别人往回捞,别人得到了好处都末见有什么“不妥”的情况F,刺激自己的欲望,认为“上司搞得,周围人搞得,我照样也能搞得”。不少“窝案”、“串案”便是从众心理在作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责任扩散型的群体犯罪,犯罪成员觉得大家彼此彼此,法不责众。沈阳慕绥新、马向东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也是一起典型的串案、窝案,查处一案,扯出一串,带出一片。仅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就达66人。包括沈阳市原巾_长、常务副市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和两名副院长、市政府秘书长和3名副秘10长以及财政、建委、炯草、国税、地税、国资、物资、电信、土地等9名局长在内的一批高中级领导者。因贪污、受贿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原沈阳市建委主仟宁先杰有这样一段表白:“认为与领导一起做的事,不会出问题,就是出了问题,有领导在前面抵挡,我只是个随从。”
(4)投机心理
少数领导者认为目前各项改革措施尚未配套,国家的法律、政策也未完善,尚有空子可钻,因而挖空心思“打擦边球”,屡屡违规却不犯法,利用手中权力牟取私利。那种“不捞白不捞”的错误认识,实则是这种投机心理的具体表现之一。有一份社会学调查论文显示,82%以上的腐败分子在腐败行为发生中都怀有可以依仗自己的权力,花很少的成本获得超值的回报,而且被发现检举、查处的可能性很低的投机心理。这种对以权谋私具有高信心指数的心态,便是支撑腐败行为普遍化的腐败者高心理预期。
(5)弄权心理
在社会的各种诱惑面前, 些握有实权的领导者,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大肆地索贿受贿,却丝毫没有罪恶感。那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便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这里既有对权力的极度推崇,又有害怕失去权力的担心。因而,一旦权在手,便把私利谋。
(6)“造福子孙”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