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初春,七分人祸三分天灾的困难时期,刘少奇回故乡湖南花明楼视察。没想到,刘少奇同志目睹电线杆上贴着张纸条,上书:“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这张“反动标语”着实让省市政府紧张万分。不到半天,案子侦破:是花明楼完小10岁学生肖伏良书写。根据领导指示,学校决定开除肖伏良的学籍,追究其班主任的政治责任,对全校学生摸底排队以防后患。然而,刘少奇同志得知真相后,断然否决上述决定,并把肖伏良请来面谈。当听说肖一家吃不饱饭,妈妈得了水肿病后,刘少奇同志说:“小孩子天真无邪,把广大群众不敢说的话和盘托出,宝贵得很呀!”还说:“人家总是有牢骚才发,干部该骂才骂嘛。动不动就批斗、判刑,哪个还敢讲真话少一点惩罚,多一点体恤,才会有人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肖伏良没想到,他的“反动标语”受到表扬,还换来王光美领他去吃了一顿饱饭。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领导者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同时也是气量浅薄的人。
气量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火将风度。
唐代娄师德,气量超人,当遇到无知的人指名辱骂时,就装着没有听到。
有人转告他,他却说:恐怕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他明明喊你的名字骂!他说:天下难道没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还是不平,仍替他说话,他说:他们骂我而你叙述,等于重骂我,我真不想劳驾你来告诉我。有一天入朝时,因身体肥胖行动缓慢,同行的人说他:好似老农田舍翁!娄师德笑着说:我不当田舍翁,谁当呢
领导者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与人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r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
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化解;争名于朝,争利于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干世界,使干差万别、迥然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领导者能否拥有雅量,关键靠三点:
①平等的待人态度。不自认为高人一等,保持一颗平常心,平视他人,尊重他人;②宽阔的胸襟。心胸坦荡,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有错就改;③宽容的美德。能够仁厚待人,容人之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不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由此看来,在领导者的雅量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个人的素养和品行。希望每一位领导者都能从加强自身素养开始,提高自身品行,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4将心中的仇恨与报复情绪宣泄出去
一提起“发泄”,人们便认为它是贬义词。其实在医学上,“发泄”却是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人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个致病因素,压力过剩,就会失去心理平衡。所以,耍善于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医学上把它叫做“发泄”。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不是从根本上处理负面情绪的好办法,要让情绪有适当的宣泄机会。情绪的波动对有些领导者呵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那是由于领导者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泄,也在适当的时候控制,不使它泛滥而湮没了别人,也不任它们淤塞而使自己崩溃。因此,领导者可以t动地使用宣泄的办法去调控情绪。
情绪宣泄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倾诉、高喊、哭泣等。适度的宣泄可以把心中的不快释放出来,使波动的情绪趋十平静,并且还有可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领导者而言,其中最好办法是找朋友倾吐胸中抑郁,或求助心理医生。
有些领导者的不良情绪是由于领导者自己抱怨别人引发的。抱怨同事处理问题不当,抱怨下属办事无能,抱怨领导不支持,越想这些心里就越窝火。其实这是缺乏换位思考能力,遇事应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对方的角度、对方的位置,仔细考虑对方的想法、理由、处境和难处,这样就会给予对方理解、谅解和同情。领导者这样做了,就能想得开,心情就舒畅,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正当发泄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嘴巴发泄;二是手头发泄。
嘴巴发泄又分两种,一是自言自语。比如,有人受了上司的气,不敢对上司发作,只好买一瓶酒,一边自饮自斟,一边骂骂咧咧。别看他形象不佳,但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骂完了,气也消了,再蒙头睡一觉,什么事也没有r。
二是对人倾诉。当你有“一肚子气”时,不妨找一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肚子里的怨气全部倒出来,这样可以得到解脱。但这必须选准对象,因为不理解你的人不可能静听你的“倾诉”,听别人发牢骚毕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如果他一边听你的诉说,一边做别的事情,…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反而会使你更加生气。
手头发泄亦可分为两种:一是用文字发泄。在领导者受了某人某事的气之后,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笔,一“写”为快,把它记下来,或者写一封措词激烈的信,将对方骂一通。但请记住,这种信,只可以写,不可以发。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就常使用此法发泄胸中怒气。他在外面受了别人的气,回家就写一封骂对方的信。第二天,家人耍为他发信,他却不让:“写信时,我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发出去惹是非。”二是以创作发泄,这是发泄的最高境界。梵高将苫闷发泄在画布上成为油画大师,巴尔扎克将生活的压力发泄在稿纸上成为一代文豪。
5.怎样不断地淡化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是领导者在遇到外界的打击或者伤害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而产生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危害他人或者社会,因为报复心理会使人丧失理智报复他人或社会,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要及时发现这种心理的存在,并学会淡化这种心理以免酿成严重后果。那么如何淡化报复心理呢
(1)遇事冷静理智分析有些领导者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容易冲动和愤怒,或者压抑起来等待时机发泄。这些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很容易生出报复的心理。在遇到伤害或者打击的时候,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像把事情想得过于严重复杂。可能是别人无意的伤害,可能是别人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换位思考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你以前有没有这样伤害过别人。或者思考你受到的伤害和打击应该用怎样的途径去解决,而不是报复他人。有些事可能构不成伤害只是你把它夸大了,有些事完全可以用宽容和理解来解决,如果真的很严重还可以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遇到些伤害时,领导者可以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把它们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提高自己。要使自己不易受到伤害就得使自己变得更强。与其成天生活在仇恨的心理中,计划用仇恨来报复他人,不如让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让心灵得剑解脱。
(3)让周围的朋友亲人都来帮助你当遇到一些委屈和伤害时,领导者可以向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亲人诉说,让他们来帮助分析和解决。这样,既不会陷进仇恨的泥潭里,也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遇到困难和问题不要味的自己承担,朋友和亲人都不愿意你受到伤害,他们足愿意分担你的难过和乐意帮助你的。
(4)多出去走走,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有时候人一旦走进死胡同脑筋就不容易转过弯来。报复心理的形成也一样,成天想着一件事容易钻牛角尖。闲暇之余,领导者可以多出去走走,或是旅游,或是做一砦志愿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改善心境,帮助消减心中的郁结,起到淡化仇恨的效果。淡化了报复心理,领导者就能找回健康的心理状态,以至更好的生活与工作。
(5)学会换位思考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对此领导者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回避,也不能“以暴抑暴”。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尽量减少矛盾的产生,减少报复心理的折磨。
(6)认识报复心理和行为的危害性实施报复的领导者,短暂的快意之后,到头来是“众叛亲离”,还要整天担心遭到报复;被报复者,虽然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和帮助,但所受的伤害始终是一个心理阴影。所以说,报复行为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没有胜利者。报复心理是要不得的,它会让领导者的内心越来越狭隘,身心疲惫。
(7)学会感动与关爱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阳光就会有阴影,领导者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要仇视他人,试着去发现优点,试着从小事甲学会感动,领导者会发现别人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恶,社会也没有想像的那么昏暗。学会关爱他人,领导者必然会收到爱的回报;学会宽容他人,领导者也善待了自己。
领导者的仇恨心理一旦能够得以淡化,就能让自己有个正常人的心态,从而也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日常工作中。
6.保持心理平衡,消除报复心理
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
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
(1)领导者要转变观念要健身首先要健心,而健心之首则为保持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观念。领导者要用人世的精神对待工作,以出世的精神对待功名利禄,在个人得失上,别明知不可而为之,而是要“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也就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他70高龄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所说:“我一辈子做人的原则,以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两句诗为准则。”可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真正做到心理平衡,工作身体两不误。
(2)领导者要摆正心态要心理平衡,首要的就是要有顺其自然的心态。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中对自然的阐述很值得我们重新理解。老子思想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推崇,尤其强调人对自然的效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为“万物”所以“生”之本质,一切若合乎自然无为之道,就终身没有困苦,“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反之,如果人不顺其自然,甚至违反自然规律,必遭报应,“物有常性,而造为主,故必败也”。但要想真正达到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很难的,因为人总是容易为外物所累。因此,老子认为,只有圣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然,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也。
顺其自然,从生理来说,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人的生物钟。可能领导者中许多人对自己的身体结构知之甚少。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赋予领导者的身体是极为精巧的。领导者的身体还有惊人的精密灵巧的调节系统,比任何现代化的-厂都要复杂。同时,领导者的身体又是很脆弱的:
人生活在自然界,因而人体内的生理代谢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冬季天冷,人的血管就会收缩,血压就偏高;夏季血管扩张,血压就偏低。人的生物钟有相对固定的节律,按照规律生活,人体生理代谢最平稳,生理与心理就处于和谐状态;反之,体内代谢被干扰,将会引起种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