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五”之后,中国共产党完全转入了秘密地下活动。
陈独秀躲在武昌一个偏僻的工人住宅区里。和他住在一起的,只有他的私人秘书黄文容。已“不视事”的他,不再参与****中央的工作。
****中央临时常委会在7月18日作出重要决定:在南昌组织武装起义!
于是,7月20日,******之一的李立三和谭平山、恽代英、邓中夏、叶挺来到江西九江。26日,另一常委******在陈赓陪同下也到达九江。紧接着,常委张国焘也来到那里。这么一来,******之中,三常委前往江西,忙于组织南昌起义。
蔡和森在汉口医院养病。留在武汉秘密活动的常委是李维汉和张太雷。那时候,李维汉用的是化名罗迈。
行踪最为奇特的是瞿秋白。7月12日,他出席了由鲍罗廷主持的临时政治局会议,鲍罗廷所宣布的新的******之中没有他,并声称要去海参崴。当天夜里,他就从武汉消失了!
瞿秋白到哪里去了呢?
在长江轮船上,出现他瘦削的身影。他的身边,正坐着鲍罗廷。
据云,鲍罗廷要去庐山“休养”,瞿秋白和他同往。一路上,他俩用俄语低声地交谈着。
鲍罗廷的心境是复杂的:他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来华4年,本想卸任回国,无奈他的妻子范娅在大革命惨遭失败后,在北京落到军阀张作霖手中,押作人质,又使他无意独自回去。总算在7月12日这天,他接到北京来电,范娅已获释,来到苏联驻华大使馆。这样,他回国之举已定。他想在回国之前,把领导担子移交给瞿秋白。
山下正风云变幻。在云遮雾障的庐山,“老鲍”跟瞿秋白彻夜长谈,研究着****下一步的暴动计划、****的新的战略方针和工作原则。
鲍瞿密谈持续了一个多星期。7月21日,他俩从庐山悄然返回武汉。当天,鲍罗廷便宣布:增加一名****政治局常委。这位新常委就是瞿秋白。虽说鲍罗廷没有明确指定六常委中以谁为首,而实际上他安排了新常委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可谓“后来居上”。从此,瞿秋白成为****的第二任领袖,虽然他当时的名义只是****中央政治局常委。
这位28岁的常州人,是****的后起之秀。他在21岁——1920年时作为北京《晨报》的记者前往苏俄,日渐接受影响。他见过列宁。后来,他经他的同乡张太雷介绍,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今,他的传世之名叫“瞿秋白”。这名字很容易使人误以为他生于秋天,联想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其实他出生于新年之初——1899年1月29日。由于他与众不同,常人头顶只有一个发旋,他却有两个,刚生下便得了奶名“阿双”。父亲瞿世玮喜欢咬文嚼字,给他取名“瞿舷”,以纪念他头上有两个发旋。“舷”是个冷僻的汉字,小船之意,与“舸”相对应。“舸”即大船,所谓“百舸争流”。
他长大了,嫌“舷”字过份冷僻,自己改名“瞿爽”、“瞿霜”,依然是“双”字音。不过,“爽”、“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此衍义,取了笔名“秋白”,亦即“霜”的含义。倘若不是这么细细考证,人们很难知道“秋白”竟出典于他头发的双旋!
瞿秋白聪颖机敏,又擅长文笔。21岁至24岁在苏俄采访,写下大量报道,写出《赤都心史》等著作,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1923年初他回国之后,很快成了****一支笔,成为****中央三家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和《前锋》的主要撰稿人。1924年他出席****“三大”,便主持起草了党纲。一九二四年出席国民党“一大”,又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
瞿秋白在****担任的职务,逐年上升:刚回国时,担任由****主办的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5年,在****“四大”当选中央委员,在****“五大”进入****中央政治局。
就在7月21日鲍罗廷和瞿秋白回到武汉的第3日——23日,共产国际派出的新的代表秘密抵达武汉。当天夜里,新任代表便和瞿秋白为首的****新政治局常委们通宵长谈……
紧接着,7月27日,原先的共产国际三位代表奉调回去。
鲍罗廷回去后的命运是很不幸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失败的责任,归结到他头上。斯大林拒见他。他被安排在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工作。1949年鲍罗廷被捕,据说是有“特务”嫌疑。1951年5月29日,67岁的他,惨死于流放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直至斯大林死后,1956年,苏共才为他恢复了名誉。
罗易回去后,由于参加反对派活动,于1929年被共产国际开除。他从苏联返回祖国印度。1954年一月二十五日病逝。
共产国际新代表带来莫斯科新的指令。他与瞿秋白等****新政治局常委决定召开紧急会议,在****贯彻新的指令……
八月的武汉三镇,热得如同火炉,即使一动不动躺在那里,全身的皮肤也会像漏了似的,汗水不住地汨汨而出。就连树上的知了,也懒得叫唤。
在汉口的俄租界,一幢西式公寓的二楼,二十多个中国人却不顾蒸笼般的闷热,聚集在一个房间里,侧耳倾听着一个俄国人的长篇讲话。大约是因为骤然增加了那么多的人,屋里方凳、圆凳、长板凳相杂,显然是临时从别的房间里搬过来的。
那个讲话的俄国人,皮肤格外白净,29岁。他便是共产国际新派来的代表。他自我介绍说名叫“尼古拉”,在文件中也就用他本名叫维萨里昂·罗明纳兹,1998年出生于俄国高加索格罗吉尼,1917年加入俄共(布)。1926年,他当选为共产国际主席团成员。奉共产国际紧急指派,他千里迢迢、日夜兼程,赶到“火炉”武汉,接替罗易、鲍罗廷和维金斯基。他的身份是共产国际全权代表。
他的一侧是一个德国小伙子,25岁,名叫纽曼。纽曼是德国共产党党员,23岁出任德国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虽说年纪轻轻,却有着“暴动专家”之誉。
罗明纳兹的另一侧,是一位俄国女人,名叫洛蜀莫娃。她是罗明纳兹的助手。
罗明纳兹手中拿着厚厚一叠俄文稿,一边念稿子,一边不时离开文稿“发挥”几句。
瞿秋白任翻译。罗明纳兹的报告,长达三万多字,是瞿秋白参与起草的。这个报告,是“罗明纳兹——瞿秋白”的登台宣言,从此正式取代了“鲍罗廷——陈独秀”在****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由于代表不齐,无法叫“****中央全会”,也不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于是称“****中央紧急会议”。由于在八月七日这天开的,史称“八七会议”。
六常委中的一半——张国焘、******、李立三在南昌前线,未出席会议。
“八七会议”的透明度,要比****“一大”高得多,因当年会议的详尽记录,现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查阅会议的原始记录,便于得知会议的真实情况。
会议的出席者共25人:
中央委员:罗迈(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
候补中央委员:李震瀛、陆沉、******。
监察委员:杨匏安、王荷波。
共青团代表:了子芬、杨善南、陆定一。
湖南代表:彭公达。
湖北代表:郑超麟。
军委代表:王一飞。
中央秘书:******。
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纽曼、洛蜀莫娃。
已经“不视事”的陈独秀,仍是名义上的党的总书记,仍是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虽在汉口,却拒不出席会议——他知道这次会议是为了纠正他的错误而召开的。
罗明纳兹的长篇报告,经大会计论,后来稍作个别修改,以《中央“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发出。报告批判陈独秀的****投降主义,扭转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错误”,结束了陈独秀路线。
在会议记录上写着,罗明纳兹报告结束之后,“休息半小时食饮食”,然后继续开会,讨论报告。
令人注意的是,第一个发言者是“东”,亦即******。原始记录上,******的发言,约为一千字。
******的话,保持着他幽默辛辣的风格。他是这样批判陈独秀在国共合作上的****错误的:“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他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搬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
******的发言,有一段话极为重要,那便是他的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见解。记录原文如下:
“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
当时的******在****内的地位在第十以外,尚未显要,然而他的这段话大有“众人皆醉唯吾独醒”的意味,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
其实,******在一个多月前——7月4日的****执委会扩大会议上,已经说过类似的意见:“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他主张“上山”,预料“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后来他走的便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之路,“上山”之路。
中国在大动荡,****在大动荡,****领导层也在大动荡之中。
主持“八七”会议的李维汉在开场白中是这么说的:
“此会为‘紧急讨论会’。此会无权改组中央,但有权可以选举临时中央局。”
罗明纳兹带来莫斯科新的指令,认为前任****领袖陈独秀犯的错误,在于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层的工人成分。
这样,工人出身的领袖们,一下子倍受重视,被列入****新领导班子候选名单。内中有:
42岁的苏兆征,广东香山县淇涅岛人,他从小在海轮上做工,道地的海员工人出身。1921年1月,他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
另一名受到青睐的是23岁的顾顺章,湖北人。他原本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事务员,也就算是工人出身。他留学德国。
还有一名受到垂青的是四十七岁的向忠发,湖北汉川人。论出身,此人“根子正”,“标准”的工人,他青年时期先在汉阳兵工厂当学徒,后来做过水手、码头工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到湖北省工会工作,提任汉治萍总工会副委员长。此后任武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
于是,瞿秋白拿出事先拟好的政治局委员候选人名单,他念道:
“正式委员七人——张国焘、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任弼时、罗亦农、邓中夏;”
“候补委员七人——李立三、******、彭湃、张太雷、顾顺章、向忠发。”
经过投票选举产生的新的政治局委员名单,跟瞿秋白预拟的人选颇多差别。
根据会议记录,最后的名单连同得票数如下:
正式委员——苏兆征(20票),向忠发(20票)、瞿秋白(19票),罗亦农(18票),顾顺章(17票),王荷波(17票),李维汉(17票),彭湃(16票),任弼时(14票);
候补委员——邓中夏(13票),******(12票),******(12票),彭公达(11票),张太雷(11票),张国焘(9票),李立三(7票)。
票数颇为耐人寻味。由于共产国际全权代表强调了工人成份,苏兆征、向忠发一下子得了全票,超过了瞿秋白。
7月20日产生的******中的四位——******、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票数居末,全成了候补委员!
******得票数与******相同,并列第十一位。
按得票数,****的新领袖当是苏兆征或向忠发。
对此,瞿秋白作了如下说明:
“至于领导成份问题,大家的要求是选出工人来作领导。但有一困难,此会无权改选中央。还有一层,选出此等人还须得从事调查一下是否他能执行此新政策。”
这样,在8日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三常委为****新领袖。这三常委是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名义上三人都是常委,实际上以瞿秋白为首。
从5月9日****“五大”闭幕到8月9日,正好三个月,从三个月来常委名单的三变,足见****领导核心的大变动:
5月9日,三常委,即陈独秀、李维汉、张国焘;
7月20日,******,即张国焘、******、李立三、李维汉、张太雷(7月21日增加瞿秋白);
8月9日,三常委,即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
在八七会议的记录中,可以见到任弼时的一句话:“老头子可去莫。”“老头子”就是指陈独秀,“去莫”即去莫斯科。
陈独秀后来没有“去莫”。他和彭述之、郑超麟等组织了党内反对派,于1931年5月任“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的中央总书记。他被中国共产党开除了党籍。
矫枉容易过正。瞿秋白取代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舵手,由右朝“左”偏航。
28岁的瞿秋白上台之后,深感共产党的武汉的基础太差,便于九月底和郑超麟一起坐长江轮船,返回上海。瞿秋白隐居在福煦路(今成都路西段)民厚南里。从此,****中央也随瞿秋白迁回上海。
瞿秋白要在中国点起暴动之火。他的头脑在膨胀,在发热,急于求胜的情绪在迅速滋长。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全面贯彻他的“左”倾路线。
会议作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
“城市工人暴动……是革命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这样,瞿秋白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领导工人组织城市暴动上去。
当然,最激烈地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难怪他来华时,带来了德国的“暴动专家”纽曼。
这次扩大会议,增选了两名政治局常委,即罗亦农和******,使三常委增至******。这样******又重新进入了常委之列。
以瞿秋白为首的****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都一一痛遭失败:
武汉暴动——原定11月13日上午八时武汉三镇工人总罢工,举行暴动,进攻友益街,结果因响应者寥寥而作罢。
长沙暴动——12月10日晚七时,湖南省委组织二百人敢死队举行暴动,企图占领长沙。敌人连夜调来一个师,一下子就把暴动压下去了。
广州暴动——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周文雍、恽代英、聂荣臻领导下,举行广州暴动。暴动的翌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张太雷当场牺牲。暴动也迅即失败。
此外,上海暴动、北方顺直暴动,也都惨遭败北。
暴动的一次次惨败,使新上台的中央领袖瞿秋白威信扫地,陷入了困境。看来,他在领袖的座椅上席不暇暖,就得另易他人了……
谁将替换瞿秋白呢?
历史把机遇给了向忠发。****根据“国际”通知,派他和李震瀛于1927年10月来到了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革命节,这是他头一回出国,使他有机会直接接触共产国际的高层领导。这时,共产国际恰巧在物色工人出身的****高级干部,以担任****的领袖。向忠发的出现——这位47岁的老工人,正适合共产国际的需要!
这样,当向忠发和李震瀛在参加了十月革命十周年庆祝盛典之后,共产国际为了加以培养,又派他们前往德国和比利时,出席了“反对帝国主义大同盟”理事会扩大会议。向忠发在会上作了中国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报告,并与德国共产党、比利时共产党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另外,还参加了组建在“反对帝国主义大同盟”领导之下的“反对中国白色委员会”。共产国际的着意培养,使向忠发大长见识。
就在向忠发和李震瀛结束了欧洲之行时,他们又应邀前往莫斯科,出席重要的会议——1928年2月9日至25日,共产国际执委第九次全会,斯大林和布哈林出席了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革命问题。
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书记处第一书记布哈林否定了罗明纳兹的极“左”主张,实则否定他支持的瞿秋白。斯大林、布哈林会见了向忠发、李震瀛,以联共代表团和****代表团的名义,联合起草了《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由共产国际执委第九次全会通过。这个决议案,否定了罗明纳兹对于中国革命的“左”的主张。
这下子,猛然抬高了向忠发的声望。因为跟斯大林、布哈林共同起草关于中国革命的文件,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罗明纳兹从此一蹶不振,不久被调离共产国际,前往高加索。1930年12月,他在高加索被指控组织“****集团”。1934年底,36岁的他自杀身亡。他自杀后。被联共(布)中央开除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