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称帝欲以为子师,陆德明严拒之。唐初,陆德明成为秦王李世民的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李承乾。贞观初年升为国子博士。
陆德明著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
颜师古
颜师古(581年~645年),字籀,以字行,山东临沂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
同时,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
孔颖达
孔颖达,字冲远,河北衡水人。孔颖达所在时期,儒学内部群经异说,诸师异论,更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
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经世致用和发扬光大。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专研。
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我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对我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贾公彦
贾公彦,河北永年县人。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专家。他官至太学博士。
撰有《周礼义疏》50卷、《仪礼义疏》40卷。同时,他还是着重指出指纹是确认个人的方法的第一人。
刘知几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江苏徐州人。儒学学者。刘知几生于唐代名门,父刘藏器、兄刘知柔都是唐高宗和唐玄宗时的官僚,并以词章知名于世。
刘知几因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文学。他20岁时中进士,任获嘉主簿。
武则天圣历二年,刘知几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撰《三教珠英》的工作。不久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又迁为左史,先后参与撰修起居注及唐史。唐中宗景龙二年,迁为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
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几颇不得志。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景龙四年,《史通》撰成。
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他的官职屡迁,但却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
陆淳
陆淳,字伯冲,后改名质。今江苏人。唐经学家。他官授左拾遗,历任信州、台州刺史。陆淳曾师事啖助、赵匡,得手《春秋》学。
陆淳以为《左传》长于叙事,但宣扬《春秋》“大义”,则不如《公羊传》和《榖梁传》。陆淳综合啖助、赵匡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开宋儒怀疑经传的风气。
李鼎祚
李鼎祚,四川资中人。李鼎祚官至殿中侍御史。在位期间积极为统治者献计献策。安史之乱时,他进《平胡论》,为讨伐安禄山等人出谋划策。
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防止叛乱,又上奏在泸、晋、渝、合、资、荣等六州界险要之地置昌州。
在学术上他精于儒家经学,尤通象数易学,擅筮占。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河南孟县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唐朝一片大乘佛学的思潮及社会风气中,韩愈独自振起儒学大旗,排斥佛教思想,倡导恢复我国儒家思想的传统,开启宋明时代新儒学思想发展的大方向。
代表他这种苦心孤诣的作品,在其《原儒》一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此,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40卷,《外集》10卷,《师说》等。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曾经致力于倡导儒学,推进古文化运动,因此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此外,柳宗元的散文和诗也非常有名。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彭城人,唐朝儒学学者、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李翱
李翱,唐朝思想家及文学家,是韩愈的门人,也是侄婿,也是追随韩愈复兴儒学、反对佛教思想的一员大将,其哲学思想的造诣更有过于韩愈处。
代表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复性书》,文章中以《中庸》的理论为基础,提出“性善情恶”的人性论,认为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消除****的干扰,便可恢复人的本然之性,便可成为圣人。
李翱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对于《中庸》理论的发挥,对宋明儒学的理论方向之确立有极大影响。
三、儒学著作
隋唐时期的儒学著作虽然很多,但比较有影响的不是很多,并且多为给儒家经典进行注解,没有太多真知灼见。
主要著作有《周易正义》《论语笔解》等。
《周易正义》
《周易》也称《易经》,为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正义》又称《周易注疏》宋版计13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定稿于653年是唐代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长其立于学官,也是易学史上除《经》、《传》以外的重要典籍。
正义又称疏,系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
唐宋以来,历代科举取士皆以经书及其注疏为依据,故群经注疏之写本、刻本流传甚多。现代留传下来《周易正义》是南宋初国子监所刻《周易》单疏本。
《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华传统中化中影响至深至关的重要文献之一。汉代有郑玄曾为其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