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之以验其志”,“不仅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识别一个人的志气,就是要让他吃苦,看他在艰难困境中的反应,是否胸怀大志,坚忍不拔。
上述便是“八观六验”识人法的主要精神。这种识人的智慧,虽然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但直至今天,仍对我们鉴别识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归纳而言,“六验”就是一种实验法,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诱导出相应的喜、乐,怒、惧、哀、苦之情感,并观察一个人在这些情绪支配下的种种行为,以鉴别其节操、邪念、气度、品行、仁爱、意志等人特征。
庄子的“九征”识人标准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所著《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是7篇,外篇是15篇,其他的11篇是杂篇。在杂篇里面有一篇名字叫做《列御寇》,就是写列子的,这里面提出了“九征”,这个“征”是观的意思。“征”的本意是征象、表象。我们经常提佛学修炼就是一种观像,象里面偏于一些动作的东西,庄子也是观的象。
九征的内容是:“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的内容如下。
“远使之而观其忠”。使之就是使用他,远远的使用他,把他派到远方去,然后观察他的忠心。一般人在你身边的时候好像说得头头是道,表示一片忠心,你把他派到远的地方去,看他是不是仍然一片忠心,这样才会更清楚地认识一个人。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看他有没有恭敬的心,这种恭敬之心主要包含着认真与细心的态度。因为他时常在你身边,你就能观察出他对你是不是有一种恭敬之心。有时候偶尔的在你身边肯定是恭敬的,但一远就又是一个样子。关于恭敬方面,孟子说了四心,这四心是四德的开端,四德就是仁、义、礼、智,再加信就是五德,但是孟子说的四德,恭敬之心是哪一德的开端?是人的开端,说明这个人有人心。人心就是爱别人,如果没有对你一种爱心的话,那他肯定会不尊敬你,对你也不会有恭敬之心。
“烦使之而观其能”。表现上看是心烦,实际上烦是指烦杂、烦多、烦乱,再加上心烦。用很多很多事情让他烦杂、烦心、烦乱,这个时候来用他,观察他的能力。比如一个人干某一件事情或者交代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表现出有才能,这个还不能真正的看出他是不是有才能。只有非常烦杂当中,很多很多事情让他处理,它能够处理的井井有条,这就说明这个人能力很高。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庞统,初到刘备帐下任职的时候,刘备瞧不起他,只给他一个相当于小县令的角色。上任之后,他不闻不问,有人反映到刘备那儿,说他当县令一个多月了,从来没有处理过事物。后来刘备带着张飞去找庞统,庞统在一天内便把一个多月的事处理的妥妥当当,刘备深深佩服,立刻拜庞统为副军师。
“卒然问嫣而观其知”。这个“知”实际上是“智”,当然智和知是相通的。这个“卒”通“猝”,猝然是什么意思?是突然的,猝不及防,还没有防备的时候马上问他一些事情,看他的智慧、看他的知识。古人为什么“知”通“智”?因为古人讲的知识就是智慧。所以突然问他一件事情既看出他的知识面,又看出他的反应是否机智。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急就是急切的,“期”是相遇、奇遇。故意突然一下出现,看他做的事情是不是跟没有见到他所做的事情一样,看他的诚信度。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委是给的意思,给了他财务来观察他的人心。这怎么观?这个跟前面吕不韦所讲的一样,与“富则观其所养”的意思是相同的。给了他财富,他富了之后要观他的心。也就是说如果他有了人心,人心就是爱人,他就会把多余的财富资助给别人。如果这个人非常贪婪的话,没有人心,那他肯定是据为己有。
“告知以危而观其节”。庄子的做法比吕不韦的做法更好操作一点,他是告诉他很危险,而吕不韦是设了一个危险的场景,让他卑贱,让他穷,“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就是把人弄成这个样子,然后惧之、哀之、怒之、苦之,这是使动词,让他这样。而庄子告诉他这个事情非常危险,你去做还是不做,这样来观他的气节。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醉之以酒就是以酒醉之,委之以财就是以财委之,告之以危就是以危告之,这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句式。这个“以”就是用的意思,用酒来让他醉,然后观他的行为准则。一般说酒后吐真言,不仅是真言,而且他平常潜意识里的行为也能够观察出来。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杂就是混杂,让他处在一个混杂的环境里面,男女混杂在一起,然后看他这个人是不是好色。这是庄子的做法,跟吕不韦的做法实际上是相同的,就是设一些场景。
庄子的“九征”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人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同时也为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
刘劭的“八观”识人法
刘劭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他曾帮助魏明帝制定《新律》18篇,主要著述有《乐论》《****》《人物志》等。这里我们重点是围绕识人学的问题来讲述《人物志》。
刘劭的《人物志》是整本书都在讲怎么识人,用人。“八观者,一曰夺其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之通寒。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前面所说吕不韦和庄子的观人法基本上是先制造出某一种环境、一种场景,而刘劭就是直接在他的行为状态当中观出这个人的人格。现就“八观”解说如下: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夺是他取的东西,夺取东西;间是施舍东西,救助别人,就是相当于取舍的意思。看人首先要看他是怎么取舍的,怎么取财,取了之后又是怎么救人、怎么助人的,从这里可以明白他的间杂,他的人格当中混杂了什么就可以看出来,他的人格当中是纯的还是杂的马上就可以看出。前面也说过“富的时候要观其所养”是一样的,“委之以财以观其人”看他是不是有人心,如果有人心那他就是纯的不是杂的。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看他做事情的感应和变化,这样可以审查出他的常度,常度就是他的不规则,看他做事情的那种尺度,也就可以看出他做事情的能力。观其夺救以明间杂,是看他的人品的高下;观其感应和变化,在实际当中可以看出他处事的能力。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志就是指向,质就是品质,观察他的志向和品质,这样才知道他的名和实是不是相符合。有的人空有其名,但是你一考察他的志向和品质马上就能看出来。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由是路径,孔子的学生子路又叫仲由,路就是由。这个意思就是说观察他的行为、他做事的路径,这样可以辨别出他依靠什么,和什么相近。可以看出这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是不是靠别人,还是完全靠自己的,是不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从他的行为当中就可以看出来,从它采用的路向途径就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