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把握社交的基本尺度
任何事情都有度,社交自然也不例外。比如在社会上与人交往要求人们性格直爽一些才好,但你如果过分直爽,看见什么就嚷嚷什么,心里有什么就全都抖落出来,那不吃亏碰壁才怪!如果反而事之,心机太重,心眼儿太多,在一个群体中表现得过于圆滑世故,人们对你就会时刻戒备,处处设防,惟恐遭你算计,这显然也不是成功的社交之道。
所以,不论做什么事情,包括搞社交,都必须把握好分寸才行。
自尊,更要尊人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自尊心强的人在社交中通常都很有自信,因此他们在与他人见面和交谈时能够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会自惭;遭受误解或挫折,也不会气馁;人格蒙受侮辱,敢于挺身而出,进行自卫;遇到弱者,会同情、帮助他们。总之,自尊心强的人在交际应酬中总是显得一身豪气,也往往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社交活动中,自尊心强的人往往性格活泼,喜欢主动与他人接触,好胜心也比较强;他们喜欢说心里话,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却较难专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很容易兴奋、冲动,却很难抑制这种兴奋与冲动的情绪。
自尊心较为正常的人能够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说话办事能够充分考虑场合和对象;他们不会多愁善感,容易满足;当受到批评和指责时,不会为此感到过分的烦恼与不安。
自尊心弱的人往往会自卑自贱,不相信自己,整天无精打采;他们既感到孤独不幸,又不喜欢交际;他们往往以沉默回答别人的挑逗,好像有什么灾难在时刻威胁他们。显然自尊心太弱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倘若把自己看成是生活舞台上可有可无的角色,自觉事事不如人,自轻自贱,自暴自弃,“足将进而趔趄,口将言而嗫嚅”,那么便会永远窝囊地活在世上,无益于在社会立足和处世。
那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自尊心呢?自尊,有自爱、自重之意。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含义:
第一,爱护名誉。墨子讲:“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名誉是人们对一个人的社会评价,是社会对一个人价值的衡量。人生在世,应该爱护自己的名誉,并且把它与爱护集体的荣誉统一起来。
第二,爱护自己的“历史”和前途。“历史”是指自己的过去,前途则是未来。自尊,就要爱护自己的“历史”和前途。
第三,爱护自己的生命。随便糟蹋身体,如狂食暴饮、彻夜狂欢之类,随便糟蹋生命如轻生之类,显然都不是自爱的表现。
第四,爱护时间。一切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没有时间就没有一切。爱护自己,就不能不爱护时间,要一以贯之,并赋予时间以意义。
第五,爱护人格。人格即人品,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囊括了情操和志趣,谦逊和自尊,忠诚与信义,正直和诚实,勇敢和谨慎,俭朴与慷慨,廉洁和奉公,热忱与淡泊等等。
简而言之,自尊就是自己瞧得起自己,不因自己的地位低微而自贱,也不因职业平凡而自卑。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做不到这一点,觉得自己这也不舒心,那也不如意,自怨自艾,妄自菲薄。
有一个青年人,刚从大陆来香港工作,朋友在电话里问他,有什么新鲜的感觉?他回答说,他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香港的各种服务周到规范,而且服务人员都相当自尊和自信。比如负责他房间保洁的是一个老太太,她高高兴兴地干自己的工作,以极其坦然的态度和客人聊天,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头。
美国人的自尊与香港人有着大致相同的特点。《读者》杂志中有一篇文章,也谈到了类似的现象:很多美国人虽身为社会下等阶层,但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你会感到他的自信。他未必羡慕你选择的道路。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尊。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在人生方圆中,自尊是立世之“方”,而尊人则是处世之“圆”。我们在强调自尊的同时,更应重视尊人。自尊与尊人是和谐统一的。过度的自尊会变质为自负,而自负就是不尊重别人。自负的人突出的表现是:喜欢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于人;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把别人的成果贬得一文不值;遇到事强行给人当家作主,干涉别人的私事等。在与人交往时,人们往往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不能设想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能够处处得到别人的尊重。
信赖,但别轻信
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你信任人,人家才对你忠实。你以伟大的风度待人,别人才会对你表现出伟大的风度。”人与人之间相处得融洽,全靠互相信任。朋友之间交往,时常戴起“假面具”,互不掏真心话,甚至互相怀疑,互相设防,看谁都像是坏人,瞅谁都像是骗子,那就没有什么真诚的社会交往可言了。那样的社交,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
要知道,信任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如果说一个误解可以使一个人受了委屈,那一个人“以德报恩”可以使十个人从此待人以诚。如果说一个骗子可以使十个人从此不信任人,那一个人以诚待人可使一百个人从此互相信赖。所以,我们应该以诚待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赖。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为了使一位爱偷盗的学生改掉恶习,除了采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和途径促使他改变之外,还经常给这位学生以宝贵的信任。有一次他特意让这位学生携带一笔款额,只身送到别的地方。这种信任感动了学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位学生终于改掉了偷盗的恶习。由此可见,信任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
要做到信任他人,你必须先做到自信,自觉不如别人的人,是很容易猜忌别人的。要互相信任就必须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在口头上信任别人,信任是不可能建筑在幻觉基础之上的,要拿出具体行动,让别人确确实实感觉到你在相信他。
但必须注意的是,信赖他人,绝不是要我们轻信于人。轻信,主要是指盲从,即对人对事不加观察和分析,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就是说,在社交中,既要做到互相信赖,又不能轻意相信不太熟悉的人。这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举例来说,你明知某个人向来品行不端,你还是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这就叫轻信。你若给人留下轻信他人的印象,遇事不加考虑,人云亦云,那与你交往的人也就不会信赖你,反而会认为你不够可靠。轻信他人,会使善良的人痛心,使骗子得逞;理智地信赖他人,会使善良人得到安慰,使骗子受到威胁。
坦诚,但别粗率
人与人交往需要坦诚,也就是说要坦白、诚恳。立身处世刚正不阿,与人交往真心实意,言之有理,行之有节,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心口不一,见风使舵,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就不是坦诚的态度,是不可能有益于交际的。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精心研读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中的问题时,忽然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觉察的错误。陈景润心想:
这究竟是数学家的笔误,还是自己知识的浅薄?他彻夜不眠,反复验算,终于确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提笔写成一篇论文,并附有一信,坦诚谦和地对华罗庚说:
“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
为人诚实坦白是一种富有风度的表现,但是我们应该分清,诚实坦白并不等于直来直去、冒失轻率。
比如,当你被介绍与一个异性认识时,你可以坦诚地向他(她)介绍一些关于你的故事,或主动找一些适当的话题。但是切不可谈及一些涉及到对方隐私的问题,譬如年龄、收入、婚否等,这些都是私人的秘密,除非他(她)愿意主动告诉你,否则,你切不可贸然询问,那是很失礼的。一些男士都有大大咧咧的毛病,交谈过程中不随时注意对方的神色,不注意用一些新鲜有趣的话题吸引对方,使对方不愿意再交谈下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小伙子与老人、孕妇在公共场所争夺座位、对女士们出言不逊、毫无风度,这些都是现代文明所不屑的。正如一个女孩子所言:“我衡量好男人的标准是:他对女人坦诚亲切,我讨厌粗暴无礼的人。”对此,应该引起每位男士的注意。粗鲁轻率的人往往习惯于信口开河,捕风捉影,说话办事不负责任,只图一时痛快,不看对象,不讲方式方法,不分场合地点,不顾后果地乱说乱讲,误以为“心直口快”就是坦诚。应该说,坦诚与冒失轻率的界限是很清楚的。如一个朋友有了缺点、毛病,而他还没意识到,为人坦诚就应以帮助他为良好愿望,批评他的缺点、毛病,使他成熟起来,有所进步;为人粗率者就会“听风就是雨”,信假为真,并且添油加醋,广为传播,落井下石,结果不但毁了朋友的名声,还搞坏了朋友间的关系。
谦虚,但别虚伪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人际交往中一直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心中都应该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这个评价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贬低自己,也不抬高自己。而在言谈举止上,则应该表现出必要的谦虚。谦虚谨慎的人,在交际应酬场合总是拥有更多的朋友,他们更容易成为社交中受欢迎的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谦虚呢?
大致上讲,谦虚就是虚心,不自满,肯接受别人的批评。虚心的人从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交际处世过程中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类人“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即使做出了一些成绩,也不会骄傲自满,因而总是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谦虚是人的一种修养。凡谦虚之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这类人从不盛气凌人,不以长者自居,不以能人骄人,不以贵人下人,因而人格高雅、尊贵,他人自会感到可亲。一般来说,越是见多识广、素养高雅者,就越是谦虚;而越是无知鄙陋之人,就越是不知天外有天,越是狂妄。
谦虚是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奢望的限制,是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谦虚者总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优点,不会过分追求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将自己置于规范、法纪所约束的位置,所以从本质上说,谦虚是一种克己,是在努力戒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奢望,是在自己的心中自觉地设置抵挡贪欲的堤防,这样的人会因此而更显得高大、纯洁。
谦虚的人恪守的是一种平衡关系,即使周围的人在对自己的认同上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让别人不感到卑下和失落。非但如此,有时还能让别人感到高贵,感到比其他人强,即产生任何人都希望能获得的所谓优越感。
所以,不让别人感到失落和使别人产生优越感的秘诀之一,便是在他面前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谦逊。
谦虚又是一种和谐。凡谦虚者,一般能“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管子·小称》)气量较大,对名利二字看得较淡,处名让名,处利让利,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谦虚者又很宽容大度,对他人的缺点,一般能容忍、原谅,所以“不失于人矣”,与周围人的矛盾、冲突自然就少,人际关系自然就和谐。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太过谦虚就会让人觉得不真实、不实在,这时,你的谦虚也就会变成虚伪了。因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如果高尚的道德与优异的才能没有人知道的话,那么这不仅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别人,更是对自己功绩的诋毁。所以,过度的谦虚并不是一种可取的行为,谦虚与恰当的自我标识相结合,才是一个人获得道德高尚的标尺。
在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谦虚和虚伪之间的界限,弄得不好,就会变假、变虚、变伪。这些人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在谦虚,可总让人感到不实在,原因何在?就在于“分寸”二字。
谦虚又不等于谄媚。如果在交际中,喜欢对对方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饰之词,以为只有这样才显得彬彬有礼、谦恭有教养,那就错了。过分地赞美,便有谄媚之嫌。谄媚不但不能给人以好感,反而会让人生厌,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忌讳。
总之,要学会真正的谦虚是不容易的,真正的谦虚并非是自己懦弱的象征,并非是对人的虚情假意;不仅仅表现在被他人赞赏之时,更表现在被他人批评之时。
谨慎,但别拘谨
人无论做任何事情,谦虚与谨慎总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更不能例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三思而后行,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办的事坚决不办,言谈举止恰到好处,才会使人感到有理而有礼,肯定会有利于帮你搞好人际关系。
但谨慎并不等于拘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不少人过分谨慎,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拘谨,遇到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说话婆婆妈妈,办事唯唯诺诺。在交往应酬的场合,拘谨者在他人面前往往腼腆猥琐,神态不自然,甚至会出现手足无措,不敢落座,不敢抬头,不敢大声说话或说话含糊不清等情况。他们在心理上总是怯于与人交往,因此总是缺少合得来的伙伴和知音,经常孤身一人被遗忘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甚至“已经成熟的果子也不敢摘取”,这就是拘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