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有个好冲动易暴躁的坏脾气,所以没有人愿意搭理你;因为你有个大大咧咧、着三不着俩的坏脾气,所以你做事毛毛楞楞,顾此失彼,常常出错;因为你有个自以为是、扒犟眼子的坏脾气,所以你做事偏执,一意孤行,领导不愿意也无法指使你……别说有这么多的坏脾气,其实只要有一项,就足以制约你的做事水准了。试想,一个做事缺少别人帮助的人,一个做什么工作领导、同事都不放心的人,即使能力再高,又何有用武之地?又何谈做事质量好,效率高?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有着坏脾气的人做事很难成功。
思想容易走极端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不良性情。有这种坏脾气的人,遇到问题时往往容易钻“牛角尖”,常常是你不让他这样做,他就铆足了劲儿那样做;你不让他那样做,他就可着劲儿地这样做。在问题出现时,他们从不懂得灵活变通,也不知道如何权衡折中,巧妙处理。
《水浒传》中大相国寺菜地中的一群泼皮无赖就属于这样一种人。
他们整天偷鸡摸狗,不务正业,以到大相国寺的菜地中偷菜为生,还欺负寺中的和尚。鲁智深知道后,原本还想好好给他们讲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可是他们欺负鲁智深是新来的,又不了解他的底细,想一来就给他个下马威。结果一群人被鲁智深打入了粪坑,吃了大亏,最后终于服了软。如果鲁智深还是像以前那些管理菜园的和尚一样,没有一些拳脚手段,把这帮人打得服服帖帖,最后那就只能自己吃亏。
人际交往活动中,软与硬这两种手段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过于偏倚其中一者,自己就很有可能是要吃亏的。首先,立足社会,与人交际,不能太软弱,那样会给人以窝囊废的感觉,别人都觉得你好欺负,你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别人戏弄与伤害的对象。因为人性中存在着某些天生的缺陷,再好的人,其性格中也会或多或少有些欺善怕恶的成分。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道理,为人可以温和,但不可以软弱。
然而,我们也不能极端地走向事物的对立面,做人不能软弱,但也不可以太过强硬。一个人太过刚强,会使人觉得他头角峥嵘,浑身是刺。这种强硬的性格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有可能导致身边的朋友逐渐离你而去,甚至是弄得千夫所指,触犯众怒,到时候谁也救不了你。
在处理日常问题时,人们更多的还是要软硬兼施。因为生活是复杂的,人们的心情是多变的,在不同的事情上,人们会采用不同的态度和策略,所以,我们还是要表现得灵活一点,针对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让自己的思维走向某一个极端。
涉世不深、初入社会的人,在为人处事上难免会犯下过于软弱或者过分强硬的错误,这种情况下就更有必要了解软硬兼施的效用,学会一点软硬手段交替使用的谋略与机变。
在爱情上,对于自己钟爱的人,也要表现得灵活、果断、态度鲜明。
而在男女双方,男子更须具备这种心理素质。夫妻之间,闹了矛盾翻了脸,总要有一方主动道歉,抚慰对方,这是软的一面。但如果是重大原则问题,出现了严重的感情危机,则必须坚持原则,据理力争,舍得批评自己心爱的人,切不可一味让步,这是硬的一手。但总的来说,家庭生活中涉及原则的事并不多,因此多数问题上我们不必太过强硬,折中处理才最为适合。
在事业上,软硬兼施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荆州就充分运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而且运用得非常高明。事实上,诸葛亮是动用武力占据了荆州,但是他非要和东吴说是暂借荆州,这就是表面上软的一手,用这一招可以给东吴以幻想,让他们以为还能够通过和平手段取得荆州,所以不会下定决心和刘备、诸葛亮动武。可是当东吴催讨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又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赖着不还,另一方面又以武力为威胁,把东吴弄得打不是,不打也不是。运用这一手,诸葛亮达到了长期霸占荆州的战略目标。
软与硬,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策略,作为两种态度相反的交涉手段,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不可一味地偏颇其一。从理论上讲,软,体现友善、涵养、通情达理;硬,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我们要根据形势变化,对二者加以灵活运用,以避免思想走极端、犯错误。
人生在世,与人相处应当和颜悦色,多数情况下,和气才能生财。
当然,生活和工作中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只要矛盾不是很尖锐,不是原则问题,那么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思想走极端,选择相安无事。所谓有话好好说,凡事好商量,都是待人接物中应有的态度和常用的退让方法。不过温和不等于软弱,社会上有的人就是喜欢欺软怕硬,把妥协退让当成软弱可欺,你越是好言相劝,他越是不依不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适度的强硬态度了。
人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思维的,于是相应的,我们对世间的万般事物有了种种不尽相同的见解。这其中,有的可以称为主见,有的则是成见。简要地说,主见是人们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主张和见解。而成见,通常指的是人们对于人或事物产生的有背真实、违反常理的偏激看法。
诚然,一个人要立足社会、建功立业,不能没有主见,但也不宜对人对事总是抱有成见,因为成见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你的言行和决断,进而会在工作、事业、人际交往中给我们带来诸多始料未及的麻烦。
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因而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具体表现为看人看事抱有成见,或是先入为主,或是偏听偏信,或是固执守旧,刚愎自用,或是仅凭以往经验,就主观武断,对人对事做出错误判断。日子长了,朋友们会觉得这样的人难于交流,“太固执”、“太武断”,工作中无法跟他合作,生活中也很难与之成为相互信赖、共同帮助的好友。可是当事人却常常感觉不到这些,可能他们认为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必须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做一个没有主张、没有头脑的人。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但实际上这是把“主见”和“成见”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了。人不能没有主见,但摒弃成见也是同等的重要。毫无原则、人云亦云地看待一切,当然是不足取的,但是主观臆断、自以为是,也只会把事情办砸。
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周围的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俗话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昨天还是一个愣头愣脑、不通世事的毛头小伙子,今天就可能担当重任;昨天还是一方权贵、封疆大吏,今天却有可能沦为阶下之囚……这样的情况太多了。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这样说:
“真是想不到,那个游手好闲被公司开除的家伙现在是某某公司的总经理了。”或者说:“某某公司不好,待遇不高,人际复杂,你要是陷进去可就惨了。”对于这样的话,不能仅凭他人的一面之词就偏听偏信,要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要了解实情究竟如何,就应该多方打听求证,仔细分析以求真知。
生活中有太多的言论和见解,不过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而来的,又或者是仅凭自己一点有限的经验所做出的臆断罢了。这些言论多是真伪参半,因为当别人告诉你的时候,这些信息早已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处理”,而当你真正身临其境时就会发现,真实的情况与所有人的说法都有出入和差异。其实人们对某个地方、某个行业、某个群体、某个人的认识,多数时候是停留在相对过去的印象里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主观因素包含在其中。一段时间过后,及时更新这些资讯,努力让自己的信息和见解即时化、客观化,才不至于让我们因成见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现在变化最快的产业就是IT业了。世界上制造电脑芯片最著名的两家企业,一是Intel,另外一家是AMD。可是他们制造的芯片也都曾经出现过重大的缺陷。Intel最早制造的Pentium芯片,在浮点运算和除法上容易出错;AMD制造的芯片一度发热量奇高,以至于可能烧毁芯片,有人开玩笑说可以在AMD的芯片上煮鸡蛋。了解自身不足后,两家企业都在很短的时间内修正了自己的错误。可是有的人却仍然固执地持着原来的旧观念选择电脑芯片。殊不知,即使是IT业内人士,每年也要更新一遍专业知识,而我们如果抱有成见,就只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可以看出,所谓成见常常表现为一种结论性的判断,就好像是为一种事物、一个人写下了永久定性的评语一般,可是这种结论实际上却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或者早已经“失去时效”了。“不要把一个人看死”这句话,既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又提醒我们避免因抱有成见而简单武断地妄下结论。
成见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的言行,有时候,它会给人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带来始料未及的麻烦。要让自己保有主见,消除成见,就要学会用客观冷静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凡事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其他的人或事物。识人做事,切不可将自己的主观臆断渗入其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对于新鲜事物和不了解的问题要虚心求教,不能仅凭经验或道听途说,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学习、与人交往时必须注意的。
对事对人总是持挑剔态度的人是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快乐的。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事事追求完美,我们称这种性格为完美主义。完美主义的性格首先表现为固执,刻板,不灵活,总是喜欢给自己设定很高的标准,而且要求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行事,一旦遇到不顺心意的事或受到挫折就顿感苦痛,不能接受现实。
比如:某著名汽车制造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就是一个过分苛刻的人,虽然他们公司的销售已经不错了,但离他的高标准仍有些差距,他觉得无法忍受,竟然因此跳楼自杀了。有位软件设计工程师在编程序时要求自己像写古诗一样把字节写的都一样长,结果他日日夜夜地苦思冥想,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有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要贪玩,总是督促孩子做着做那,结果孩子却很反感,产生了逆反心理,经常逃课去网吧聊天、打游戏,什么也不学了。所以说,苛求过度害人不浅,完美主义的人应该学会把目标定得实际一些,方法变得灵活一些,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理准备。在处理问题时,这条路走不通可以走那条,不能走得那么快,慢一点也无所谓,只要最终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了。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要总钻牛角尖。
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点和不足,对他们来说最有警示意义的一句格言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有的人没有什么好朋友,跟谁都和不来,经常换单位,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谁都看不上,甚至会因为别人的一些小毛病,而忽略了别人很值得学习的优点。
有的人甚至在对自己的要求上都达到了让人不可理喻的地步。有这样一个实例启人深思:一位企划主管受命做一套年度经营方案,于是他设计了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草案,然后从其中择优而取。但是,在他正式开写的时候,却又发现他选择的那种草案依然不够完美,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这让他无法忍受。他逼迫自己必须找出一种“绝对完美”的方案,于是,他又把这套方案重新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绝对完美”的新方案。公司的决策层多次向他催要这套方案,但他总是回答道,让我再推敲推敲。结果新年已经开始了,他所谓的完美方案还没有拿出来,他本人也遭遇了被扫地出门的结局。
另外,有的人对自己的苛求,已经到了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显得紧张,不能容忍自己紧张时显出不自然的表情的地步。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他们一到发言时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然而越这样就越发显得紧张,之后只能使自己陷入长久的自责之中。还有的人不允许自己身体有丝毫不舒服,经常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经常无缘无故去医院检查。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都会有紧张、不适的体验,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它们,顺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规律抗拒,必然会愈抗愈烈。
完美主义的人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们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却常常关注自身缺点,极少对自己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因而很难有机会获得信心,为此而显得自卑消极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所谓“知足常乐”,总是不知满足,你就很难得到快乐,痛苦常常跟随着自己,周围的人也一样不会开心。
要改变这种完美主义的坏脾气,就要学会宽容体谅。对人宽容是为人处世的必修课程。总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挑剔,最终必然会因被众人孤立而陷于无尽的忧郁和痛苦之中。宽宏大量,与人为善,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自己才会讨人喜欢,受人尊重,容易被人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