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的古代故事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其中关于马的得而失、失而得的辩证哲理,被睿智的塞翁演绎得朴素而又深奥,具体而又实在。细细琢磨、品味之后,我们不能不叹服古人的智慧。
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的一时的得失确实是无所谓的,因为得与失只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结果:此时看是得的事情,彼时看则是失;站在自己的位置看是失的事情,旁观者则认为你得了。所以很多事情从长远来看、综合来看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所以,对一时的得失我们就没有必要太在意。退一步说,即使当时感觉是得是失,也应以“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达观心态来对待,因得不常得,失不常失,没必要在得失之间进行无谓的纠缠。
淡泊明志,跳出圈子看得失
得失有轻重之别,我们首先要掂量掂量它的分量,然后才知道哪些该举轻若重,哪些该举重若轻。就某一具体的得失而言,很难说“得”有多大,“失”有多小。得失的分量是称不出来的,必须在得失以外去找一个砝码。跳出得失的圈子去看得失,我们才能看清楚得失的本来面目。
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假如给你这样两种选择:每天得一角钱,可得一辈子;或是一次性给你一百块钱,你会选择哪种得法?
从一次得到的看,后者要比前者强出千倍;从总量所得看,前者又是后者的上万倍;从所得的效果看,如果一百块钱用于有效投资,就可能强出前者无数倍,如果一百块钱作一次性消费,那又不如“细水长流”的好。这就是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道理所在。
有的得失看似很小,但它能压垮得失的天平。当年钱学森离开美国,对于美国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损失,因为他们不缺乏钱学森那样的人才,钱学森的出走并不影响他们的原子弹爆炸。但是,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损失却是巨大的。因为中国也拥有了核武器,它称霸世界的野心就难以实现;美中双边关系的天平产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妄图西化中国的美梦也由此成为泡影。美国的损失小吗?怪不得美国海军部次长金波尔气得拍案大骂美国政府是“白痴”,他说,丢了钱学森等于送给中国五个师。对于人满为患的中国来说,多一个人是毫无意义的,但多了一个钱学森,就能得到美国耀武扬威所依赖的核武器。钱学森只不过是世界舞台上一个小小的砝码,但他摆在哪一边,天平就要向哪一边倾斜。
有的得失看似很大,而对于长远、对于全局,它又算不了什么。解放战争时期的塔山阻击战,我军的一个团几乎都牺牲了,损失还不重吗?但对于整个战局它根本算不上什么损失。如果没有一个团的牺牲,就会导致一个师、一个军的覆灭。人生几多得失,都在若大若小中等待着我们的选择,一次误判,即使一件小事也会引起一生的波澜;一招正解,即使经过大风大浪也能复归平静。
重中有轻,轻中有重。同样的得失,对于不同的人,其内涵与分量是不相同的。富豪得到一万元钱,只不过是在汪洋中下了点毛毛雨,穷人得到一百元钱,捏在手里都会发烫;富人丢掉一万元钱,如同九牛拔一毛,穷人失去一百元钱,就像挖去了一块心头肉。同样是当科长,普通职员能当上科长那是庆幸,要是处长下来当科长,那就是倒霉。同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人,得失的分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普通的人去看望下岗职工,只能得到被同情的人一点谢意,甚至谢意也没有;而一个领导人物去看望,得到的是民心。一个普通人骂一句脏话,什么事也没有,要是布什在公开场合也说一句脏话,可能总统都当不成了。对于想有所作为的人,真应该认真权衡得失的分量。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表面上的得失藏匿着实质上的多种可能:有等值得失,即表面上的得失与实际间的得失是一致的;有超值得失,即比表面上得到的更多,失去的更少;有贬值得失,即看似得到很多,实则得之甚少,看似失之甚微,实则失去许多;有反向得失,即看似得到,实则失去,看似失去,实则得到;还有同步得失,即一面是得,另一面是失,得之更多,失去的也更多。很多情况下,得失就是一个虚虚实实的东西。自古以来的官场就不乏这样的例子,要想削你的权,不一定要革你的职,把你提到一个有其名无其实的位置上,无疑就是惩罚。表面上提了职,实际上失了权。
总之,得失本身并无所谓,关键是如何在得与失之间进行界定,该得得,该失失,不该得不得,不该失不失。
生活得失寻常事
人生在世,拥有和失去是常有的事情,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在寻找的同时,就必须要付出代价。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得到,本是一种快乐,但在得到的同时,你肯定也失去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不断重复在得与失之间,失中有得,得中有失,人们在得失之间,度过了一生。
在实际生活中,得与失本就是和谐而有韵律的,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体之得。你看,大地奉献了泥土和水分,草木才能有鲜花和果实,正因为失去了春天的葱绿,才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农民付出了汗水,土地才报以收获。树梢翩翩起舞,难道不是风的给予吗,鱼儿活蹦乱跳,难道不是水的给予吗!人失去了青春岁月,才能走进成熟。得与失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要想让自己年轻一点,有活力一点,就要保持一种坦然的心态,抛开得与失的束缚,远离是与非的羁绊,多一份纯真,少一份迷茫,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因此,所有人都希望得到越多越好,却不懂得没有失去就不会拥有,没有拥有就不会失去。
大千世界,得与失是形影相随的。生命在一点一滴凝聚的同时,也在一分一秒的逝去,当我们拥有青春时,却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融入社会,学会了左右逢源,却失去了原有的纯真与坦荡。盼望日出之美,却失去了宝贵的晨光;享受大都市的高品位生活,却失去了田园生活的悠闲。
有一个青年乘船去另一个地方,但不幸的是,在船快到终点时,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风。在巨大的风浪中船沉了下去,但是,幸运的是,这位青年被风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每天,他都翘首以待,希望有船来将他救出。然而,第一天过去了,般没有来,第二天去了,船还没有来,到了第三家天,还是始终没有船来。为了能活下去,他就弄来了一些树木,简单地给自己搭建了一个躲避风雨的“家”。然而,一天当他外出寻找食物时,由于他忘记熄灭火源,一场大火顷刻间把他的“家”化为了灰烬。他眼睁睁地看着滚滚浓烟散在空中,悲痛交加,眼中充满了绝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法活下去。第二天一大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驶来。他被救了上来。“这么长时间了都没有人发现我,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他问救他上来的人,“我们看见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就顺着烟火把船开过来了。”青年听后,简直不敢相信,竟是那场大为救了他。
在一生中,我们的得与失总是难以界定的,有时得失就在瞬间。曾有人说:如果你不懂得伤悲,你就不曾有过真正的快乐。得失就是这样的关系,人的生命旅途总会面对种种得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得必有失。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面对种种得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就要权衡轻重,得其所重,失其所轻,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就能生活得更快乐。
重要的是在于理解得失关系
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来源于得与失的矛盾。如果单纯就事论事,两者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是,从人的生活整体而言,得与失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一件事情。不唯得失如此,诸如福祸、利弊、进退、成败、贵贱等也都像孪生姐妹一样彼此相倚相扶、难分难舍。这是中国人对于生活的普遍感受。我们不妨动动脑子认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纯粹是利,有什么东西全然是弊?显然没有!所以,凡是明白人都晓得,天下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同生。所谓的无所谓得,是无所谓小得,无所谓失也是无所谓小失,无所谓小得小失正是为了大得大失。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名不齐,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争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相。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示,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实力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单父也不会因为失去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有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双刃剑与两面刀,正面固然锋利,反面同时能够伤人。看惯了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福祸纠缠、庆吊相随的悲喜剧,一个成熟的人觑探了其中道理,便得亦不喜,失亦不忧,此所谓“得失两便”。生活就是这样,似得却失,似失还得,失中有得,得后有失。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且随时相互转化。
古人在论及得失时说:“自古以来,通达的贤者一般不存有什么得失的念头。古时候子文三次被免去令尹的职位,柳下惠三次被国君免官,这两人都处之泰然,未曾怨怒。银杯飞升仙,斛米被鼠雀损耗,柳公权、张率都恬淡不怒,只是一笑了之。有得有失,这是事物的常理。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则被人鄙视。塞翁丢失了马,祸与福同在,得失和荣辱,哪里用得着放在心上。”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上面说到的柳下惠,姓展名禽,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不走。故此《鲁论》上记载说:“柳下惠,担任士师,三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地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
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柳下惠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他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对于得失问题,古人还认识到: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害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
同样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是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惟恐失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标?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美,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了。
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
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去的时候,你心中的那盏希望的灯也跟着熄灭了。
索斯说:“失败不是气馁的来源,而是新鲜的刺激。”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场意外遭遇恰恰给这一说法下了一个注脚。爱迪生费尽大半的财力,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实验室,但不幸的是一场大火,几乎将之烧毁殆尽,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他一生的研究心血也几乎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