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演讲材料方面的水平要求
声名远播的演讲大师、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只要遵循正确的方法,做周全的准备,任何人都能成为出色的演说家!”
演讲的首要准备是选取演讲材料。材料的作用是为了说明道理、表达感情。材料的获得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直接获取,就是演讲者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感官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二是间接获取,就是演讲者从书籍、报刊杂志、文献等资料中获得的材料或者电台、电视、口头的趣闻轶事等,这些资料是我们获取材料的主要源泉。
材料的选择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选择真实的材料
选择材料时,要选出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不能用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材料,更不能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取信于人。下文就是一家刊物制造的假新闻:
最近,许多传媒相继转载一则消息: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拒绝将急病患者运往医院的见死不救的男子,首次以“见死不救”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日前,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表示,他们从没有审理过此案。
通过对新闻来源的调查,发现该文最早登载于《深圳青年》1994年第9期的“预透社新闻”栏目中。这是一条极不严肃、完全杜撰出来的所谓的“明天新闻”。
如果演说者使用这种没有经过考证或找不到出处的材料,准备材料的工作就不能说是完善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演说内容被听众怀疑其是否准确,演说的效果就很难说好。要在平时多下功夫,经常查阅有关书籍、资料,并将用得着的资料摘录下来,注明资料的出处,以便在演说时引用,这才能提高演说的效果。材料的准确性的另一个方面,是用词的准确性。任何一篇演说的第一个要求是让人听懂,即演说者的用词必须与听众使用的词汇一致。凡是演说者使用的词汇、术语超出了一定范围,就应该加以解释。
特别是面对非专业性的听众发表有关专业方面的演说时,对专业词汇更应该进行解释。
二、选择有新意的材料
演讲时为什么要使用有新意的材料?一是为了信息有价值,二是为了表达有魅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为大自然不喜欢雷同重复,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天性,就更不喜欢违背大自然本色的雷同重复。如果谁买了一件款式新颖、色调柔和的外衣,美滋滋地穿上出门上街,忽然撞见一个人与自己身材相仿、衣着相同,必然会从心里感到腻烦,大为扫兴。人们大多不愿自己生一张与他人雷同的面孔,不愿自己的穿着与他人别无二致。穿衣戴帽,人们都不愿做他人的翻版。
但是,许多人却心甘情愿地重复他人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甚至不觉得重复。这样的信息没有价值,更没有吸引力。信息没有吸引力,就不能打动人心,就是老调重弹。陈词滥调往往使人听不进去、不感兴趣。我们对人讲话、与人交际、不仅要利用新材料,而且要在思想内容上有新颖的东酉。
内容新是指演讲要有新意,谈论问题要有超越一般、不同凡响的感受和见解。比如你谈论“怎样看待人体美?”“离婚率的上升说明了什么?”这一类的题目,往往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兴趣。这就是选取新题目,有所新发现。“可口可乐”是目前世界上最畅销的饮料之一,日销量高达2.3亿多瓶,遍及全世界140个国家。“可口可乐”公司推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就是广告有新内容,与众不同。在某次会议上,主持人请企业领导讲话,他谢绝了。理由是:一时讲不出新的意见,与其重复别人的话,不如少说,最好是索性不说。这叫做少说“普通话”。这位领导的做法值得倡导。实际上,那种一讲老话、套话就没个完的现象真是不一而足。有些人讲起话来,可以滔滔不绝,可往往是打着官腔,说“套话”,信息量很少,缺乏给人以启迪的东西,甚至只是起到了留声机、传声筒的作用。听这种没有新意的讲话,实在是味同嚼蜡,令人生厌。据说有个知名人士做报告,这里讲,那里讲,一年之内每次所讲的内容都如出一辙,丝毫没有变化。试想,社会在变,听众在变,可报告者如此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还有什么价值和吸引力呢?即使这个报告起初内容不错,可是日复一日地重复,也早让人生厌了。
要做内容有新意的演讲,当然有许多方法,但首先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要敢于标新立异。一个人如果不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不敢表现真实的自我,那就不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演讲就没有生命力。
1992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华广告模特大赛”。其中“机智回答”比赛最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进入决赛的40名选手被分为红、黄、蓝、白4组,分别以不同的题目请选手们回答。我们选摘蓝、白两组的问题,进行分析。
蓝组是以经理招聘人才的形式,请选手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推销自己。
选手A:原想着最后再来,因为美味汤总是底下好。但却排在了第一。
这样也行,我能为经理节省点时间呀!经理,可以让其他人走了吧?
选手B:刚才那位也太自信了。但是经理先生,光有左膀,难道不需要右臂吗?
选手C:刚才经理说了,有一只花瓶被打碎了,让我看怎么挽回损失。
粘起来,不行……哎,对了,我把它粘好,然后放在顾客最容易碰到的地方。
(观众笑)
选手D:咦?怎么我一进来,他们都跑光了?
选手A先用参赛顺序事与愿违来显示自己的自信。然后表明技压群芳的把握,也含蓄地证明了这是事实。让人感到她是随机应变,其才智的表露更加可信。
选手B以退为进,谦虚而自信。这种请求合作的做法,符合为人处世的常规准则,用“左膀右臂”来形容,既形象贴切,又暗示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
选手C的回答很巧妙,容易引发观众的兴趣,但她的回答违背职业道德,使人发笑之余感到遗憾。
选手D用简单一句话就描述了自身的超人魅力,但没有将自己作必要的介绍,给人以“噱头”话之感。相比之下,能称得上内容有新意的只有选手A的回答。
白组的问题是:你最喜欢什么广告,为什么?
选手A:我喜欢美国麦当劳公司的广告:我们“不出售汉堡包,只出售服务”。它也体现了人的价值。
选手B:(手持一小盒)传说,有一只魔盒,当人们打开它时,里面盛着的痛苦、灾难、疾病都跑了出来。人们赶快把它关上,只将一样东西关在了里面,这就是希望。后来人们又慢慢将盒子打开时,看到这希望是58号,即我的参赛号码。(掌声)
选手C:有一天,老耗子和小耗子一起出去散步,突然遇到了黑猫警长。
小耗子吓得赶快躲到了老耗子的身后。老耗子十分沉着地学了几声猫叫,黑猫警长听了,以为是同类就走了。老耗子便对小耗子说:“孩子,我早就给你说过,多学几种语言总是有好处的。”中华语言学校举办多种语言学习班……(笑声,掌声)
选手D:我最喜欢母亲节的一张广告画。一位母亲注视着一个婴儿,旁边写着:在母亲眼里,他们都是孩子。
选手E:我最喜欢一个药品广告:“小病用我,大病还要看医生。”因为它显示了一种诚实。
选手A的回答缺乏新意不能吸引人,而且对这句广告语的真实含义未说清楚,不利于观众理解。选手B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结局落在了自己身上,其自由机智和创新是可取的,但有头重脚轻之感,如此结语,难以承负这样一个主题严肃的故事。选手D和选手E的回答,虽然合乎答题要求,表现了一定的知识素养,但都缺乏新意。几个人相比,选手C的回答最吸引人。讲的小故事幽默活泼、出人意料已经是一个可资实用的广告创意。
她这种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头脑都令人赞赏。
三、要使材料有幽默感
演讲要想引起听众的兴趣就要选用新颖的、生动有趣的、寓意深刻的材料。吸引听众的有趣材料是演讲的调味品,适当地使用诙谐幽默的材料将在吸引听众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你消除和听众之间的紧张感,可以帮助你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帮助你巧妙地解除窘境,可以帮助你出奇制胜。
在演讲开始时使用幽默,可以打开沉闷的局面,缩小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一个美国青年演讲的开场白,运用了幽默艺术:“朋友们,我把自己出卖一下,我叫德克,不过我并不是得克萨斯州的人”,这风趣的开场白,一下子使他和听众融合在一起了。爱迪生在向公众讲述他小时候被列车管理员打聋了耳朵,不无幽默地说:“我真得谢谢那位先生,他终于使我清静了下来,不必堵着耳朵搞实验了。”
不仅一般的演讲需要幽默材料而且在政治演讲场合中也广泛地应用幽默。据说最早在政治场合应用幽默方法的是林肯总统,他的枕边经常放着一本《哈罗笑话集》,他能熟练地把这些幽默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各种场合。
美国人民称林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这不仅由于他统一了美国联邦,而且还由于他掌握了作为一个总统怎样和人民友好相处的艺术和高超的说话水平。直接把幽默应用于政治场合的,当推丘吉尔首相。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一记者采访丘吉尔首相,问他英国这次会不会犯上次大战中的错误(指轻信德国的谎言),丘吉尔严肃地说:“类似的错误我们不会再犯,但我们可能会犯其他的错误。”
使用给听众设悬念的办法,也能增加演说的趣味性。演说者可根据听众的心理,在演说中提出问题,然后解答问题,使听众的思路和注意力自始至终跟着演说者的思路走。
1938年秋天,冯玉祥将军在湖南益阳县给几万名老百姓作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说。他让一名士兵扛来一棵小树,左手握住士兵扛来的小树,右手托着一个草编的鸟窝,把它放在树叉上,再从鸟窝里掏出几只蛋来。他把树比作“国”,把窝比作“家”,把蛋比作“生命”,把握住小树的手比作捍卫国家的“人”,严肃庄重地说。“我们的祖国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双手来保卫她,那就是起来抗日。如果不抗日……”边说边把手一松,树倒了,窝摔了,蛋也砸了。
冯玉祥将军用这个例子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国家与小家、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使老百姓懂得了不抗日,就会导致亡国、亡家、亡命的结果。他的演说给所有的在场者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材料有以上的要求外,还需要树立吸引意识,讲求语言有魅力,内容有新意,做到说话方式巧妙一些。“全面开花”当然不易,但在两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果你的某一次演讲,语言上难以做到妙语连珠,内容上也不够新颖,那么只要在表达方式上比较巧妙,也会具有吸引力,就像“新瓶装旧酒”,使人精神一振,从而获得成功。
说话方式是指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诸种因素如何组合搭配的关系。口语表达的角度、语句的顺序、悬念的设置、对比的效果和怎样利用仪表、体态、时间、空间、气氛、物体等非语言形式,都属于说话方式。处理好说话方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平时多加留意,积累经验。
据说清朝大臣曾国藩当年统帅大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连吃败仗。他手下的文官起草呈报皇上的战报不得不写上“屡战屡败”。曾国藩一看不满意,把顺序改为“屡败屡战”,其意味由连吃败仗变成了浴血奋战的决心和勇气,岂不妙哉?
古代有位士子外出游山,来到一个寺院,引发诗兴,吟诵唐朝诗人李涉的诗《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不曾想这位士子和住寺和尚才说了几句话,就发觉他不像个出家人,俗气得很。因话不投机,心中烦闷,这士子将诗句顺序颠倒,念成:
“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本来是一首表现春天游山快意的诗,经这一改变诗句顺序,变成讽刺出家人谈吐枯燥,令人昏昏欲睡了。
为什么同样的词句,只是改变了一下顺序,就显得别出心裁呢?因为那种陈词滥调人们听得太多了。单调和呆板的形式总是刺激人脑的某一点,毫无变化,容易使人困倦和厌烦,还谈什么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呢?
所以,如果演说者演讲的内容不够新颖,材料也不是幽默有趣,那他可以试试改换说话方式,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