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打得好,打得很突然,有两个人没想到,你猜猜是谁?”粟裕先猜了一个说:“蒋介石没想到?”毛泽东说:“对,另一个是谁?”粟裕又猜了何应钦、张灵甫,毛泽东说不对。粟裕猜了半天却没猜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毛泽东望着他大惑不解的样子,爽朗地笑道:“另一个人就是我。”毛泽东先是作为上级领导,对陈、粟的孟良崮之役做了一般性评价,然后话锋一转,用巧妙的问话和回答,突出强调了陈、粟战略战术的高妙之处。犹如面对摄像机,毛泽东巧妙地把自己的下属推到镜头的中心位置,而自己则留在角落里鼓掌,这既表现了他对陈、粟战绩的高度评价,更使人体味到毛泽东同下属之间随和、融洽的关系。在这里,他把自己摆在相对于下属的次要位置,使自己的表扬实实在在,发自肺腑,哪位部下能不为之动容?“架子”在这里也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五、表扬要有实际行动
有的领导不能说口才不好,也不能说不善于表扬下属,但并不能把部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许多领导都犯有类似的错误,就是把口头表扬作为经常的廉价奖赏,不冷不暖地随便抛给下属,在很多下属看来,这样的表扬无异于哄小孩,有和没有一个样。正如有人评价自己的领导说:“光说人话,不办人事。”
由此看来,领导对下属的长处和优点表示赏识和肯定,仅凭几句表扬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实际行动,也就是要求领导要关心和体贴下属,让人觉得他在充分地表达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
蒋介石就很注意表达自己对下属的器重、赏识和厚望,以此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蒋介石为了掌握属下的情况,专门搞了一本小册子,记载着师级以上官员的字号、籍贯、生日、喜好、亲缘以及一般人不太在意的细节。少将以上的官员他都要请到家里吃饭,由蒋经国作陪,饭后总要合一张影,这些做法无疑大大地抬举了属下的身价。蒋介石给部属写信也习惯地称兄道弟,还用字号,以示对属下的欣赏。蒋介石很懂得传统习俗中的人情世故,他对部属的名号、生辰八字、籍贯记得滚熟,很善于利用别人的生日大做文章,使部属往往感到受宠若惊。雷万霆调任他职时,蒋介石召见了他,并说“令堂大人比我小两岁,快过甲子华诞了吧!”雷万霆一听,眼泪都快下来了。他激动地说:“总统日理万机,还记着生母的生日!”蒋介石宽慰他说:“你就放心地去吧!到时我会去看望她老人家,为她老人家添福增寿。”雷万霆看到蒋介石如此器重、关心和赏识自己,自然死心塌地地成了蒋的心腹。当然,蒋介石对下属的赏识和赞扬也是区别对待,爱官的给官,爱钱的给钱,爱地盘的给地盘,对像陈布雷这样既不爱官又不贪财的知识分子,他也有办法对待。当陈布雷50岁生日时,蒋为他写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八个字,并附记:“战时无以祝寿,特书联语以赠,略表向慕之意也。”蒋介石这一做法非常虚伪,但陈布雷并没有悟出来反而死心跟蒋走,最后在极度失望中自杀,弃暗不肯投明,也算是一言杀士了。
口头表扬必不可少,但如果仅仅限于口头,则下属就会怀疑领导表扬的诚意和价值,而一丝一毫的关心与体贴的实际行动则是最朴素、最实在、最真诚、最珍贵的表扬和肯定。领导赞美的一句话可能三两天就忘了,但领导为表示表扬和肯定而做的一件事却往往使人铭记于心,乃至终生难忘。
在现代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社会里,单纯的领导与被领导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人道主义受到人们的青睐。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珍惜人才、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在领导和下属之间掺入了感情和友谊的因素,对开展工作极为有利。这种方法有可能使领导变成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权威。
六、表扬可以借口于人
《三国演义》中,貂蝉就曾经用过这种表扬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一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貂蝉曰:‘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言讫,泪下如雨。布羞惭满面,重复倚戟,回身搂抱貂蝉,用好言安慰。
貂蝉在话的前半句,就是借口于人,把吕布捧上了天,后半句又陷之入地,这就使得吕布深感愧对貂蝉对自己的赞扬与敬慕,不觉“羞惭满面”。可以说,貂蝉这夹以涕泣的数语,对吕布后来反杀董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你借他人之口表扬人,丝毫不会影响你的表扬效果。一般来说,人们都倾向于认为,你的借他人之口加以表扬的方式不过是一个托词,你所表达的其实正是你自己的真实看法,只是你羞于直接说出口而已。
借人之口表扬人,会使你的观点蒙上一层面纱,其中微妙的心理不仅常常使人感到惊奇,更会令其陶醉在猜想的快乐中。
七、少说“我”,多说“你”
少说我、多说你的表扬原则,主要是指使下级始终成为谈话的重心,领导者可通过表示欣赏、求教等方式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由衷赞叹。领导者要善于分享下级的欢乐,肯定下级的成功,为下级所骄傲的事情喝彩。总之,领导者要使下级感到被关怀,自我价值得到某种实现。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作为贾府“通天”级的人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有着一定的水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林黛玉初入贾府时,曾有这样一段描写: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罢使用帕拭泪。当贾母笑着让她别再提及那些伤心话题时,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我们会发现,王熙凤在谈话中很少提及自己,始终把黛玉放在了谈话的核心,并处处留意贾母的情绪和反应,她的表扬的功效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事半而功倍,处处说在了贾母和黛玉的心坎上。难怪贾母对她一向那么喜欢呢!
八、多表扬对方才华
希腊有句谚语:“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
才能,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幸福的源泉之一。我们表扬一个人,就要深深地打动他,而最能打动他人的表扬,莫过于对其才能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我们周围不乏才华横溢之人,有的人有能言善辩的口才,有的人能潇潇洒洒,妙笔生花,有的人善发明,有的人演技高超……诸如此类的才华都是有价值的表扬题材。
1933年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聚会上,王同惠和费孝通就人口问题发生了一次争论。费孝通为了说服她,就把一本关于人口问题的书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王同惠。在他们后来的一次闲聊中,王同惠告诉他:“是你的这件礼物打动了我这颗‘凡心’,觉得你这个人不平常。”费孝通听后很自豪,赞叹自己遇到了知己,他后来说:“这个评价成了我们两个人的结合剂,也就是牵引了我们两人一生的这根线。一个赏识‘不平常’的人,而以此定情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平常的人。”基于对彼此才华的赏识和仰慕,二人结为金兰之好。王同惠通过与费孝通的争论,特别是他的礼物,发现了费孝通的出众才华。她的表扬并没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什么高亢激昂的抒情,而一句“你这个人不平常”,便对其才华作出了独具一格的评价,朴实、蕴藉之中也显现着赞美者自身的才气。费孝通的表扬更是与王同惠相映成趣,对其才华的赞叹更是直言不讳。他们二人首先选准了表扬的基点——才华。对这一闪光点的表扬,对于两位才能出众的人来说,要比赞其容貌、气质等外在特征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更能打动对方。
表扬一个人才华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比性表扬
才华有时候是一个相对性的东西,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更清楚地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与你比,我这辈子算白活了”,等等,都是在对比中体现对别人的恭维。
赵忠祥初次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正大综艺》节目时,自己担心,朋友也替他担心。但金子毕竟会闪光的。看过两次后,人们又一次发现了赵忠祥的才能。
他赢得了一片喝彩。姜昆郑重其事地对赵忠祥说:“大哥,你接住了。”姜昆的夫人则说:“比姜昆强。”
姜昆的夫人也是位很有才气的演艺界人士。她对赵忠祥别有心裁的赞美中显露着高招,仅仅四个字就把赵忠祥的主持水平和才能大致勾勒出来。众所周知,姜昆是著名的相声演员,1990年主持过一年《正大综艺》后退了下来。一句“比姜昆强”,一方面体现了姜昆夫人的宽阔胸怀,另一方面也充分表达了对赵忠祥水平的认可和赞赏。
有比较地表扬别人的才能应注意:首先要了解做比较的双方有何关系。如果这两个人不属同一范畴,你的对比可能就达不到目的。如若在上面的例子中,把节目主持人赵忠祥与工人王进喜相比,别人就摸不清你究竟要说什么。此外,若你所对比的两个人平时关系一般,甚至其中一方嫉妒另一方,那么,你的表扬就会扬一贬一,使两人都感觉不舒服。其次,做比较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乱做没有根据的对比。再次,比较时要公正,不可以一个人的优点去对比别人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