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具有促使对方讲下去,明确含义,强调话题的作用。
比如,当谈判对手谈及一个新的问题时,为了明确含义或者为了突出其重要性,我们可以这样来重复:
“您的意思是不是……”
“我想您大概想讲……”
“您认为这很重要吗?”
“重复”使用得及时和恰当,往往能使谈判避免停顿和中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与条理性不清和组织句子能力较差的人谈判时,应该抓住机会对他的言语进行一定的整理,以防其杂乱无章地“开无轨电车”。这里,比较有效的整理方法就是概述。
概述应紧扣主题,突出几点,理出头绪,去掉与主题无关的废话,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听您所说,大致有这样几个问题……”然后罗列几个要点,使问题显得清晰。
概述的方法很多:
“您刚才说……”
“用您的话讲,这就是……”
“总而言之,你认为不外乎……”
这样的概述还给人以礼貌的感觉。谈判者往往喜欢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如果你表达出他想说而没能说清楚的话,就很容易赢得他的好感,而这对谈判是有好处的。
但是,谈判中要注意,插话关键是“插”得适时。如果无休止地打断对方说话,同时频频改变话题,就会使对方感到谈判无法进行下去。
例如下面的谈判:
“请看,我厂最近生产的连衣裙款式新颖,花色美观大方……”“说到美观大方,我立即想起我们公司服装厂生产的百褶裙,那真是……”
“这种连衣裙在国内是首创,一上市马上被抢购一空!真是难得的畅销货……”
“要说畅销货,在我市百褶裙真是想象不到的畅销,年轻姑娘、中年妇女,甚至老年妇女也都喜欢穿,真是……”
如此打断对方的说话,会造成谈判中断停止。
为了使谈判顺利进行,一定要及时回答对方的问话,同时不失时机地同对方展开讨论等。
但是说话必须掌握分寸,适可而止。如果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唠叨个没完,丝毫不给对方插话的机会,有可能会将自己不应给对方知道的意图暴露出来。同时,对方也会对你产生厌倦情绪。
三、声东击西,可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否定自己在形势错综复杂的谈判桌上,战术技巧的隐蔽性常常能带来巨大的成功。
增强战术技巧的伪装,在对方不知不觉中实施你的转换方略,一方面明修栈道,另一方面暗渡陈仓。这就要求你的思维应该具有敏捷的攻击性,不给或尽量少给对方仔细斟酌、思考的时间,对方一方面要紧跟你的思维指向,另一方面又穷于应付,在迫使对方迅速作出反应时,自然能起到使对方不知不觉中否定自己的效果,从而取得谈判成功。
我国历史上有一则晏子以声东击西的方法说服齐景公,救烛邹的故事。
齐景公非常喜欢打猎,喂养了一些捉野兔的老鹰,这些老鹰由烛邹管理。有一次,烛邹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
齐景公知道了,大发雷霆,要将烛邹推出斩首。
晏子对齐景公说:
“烛邹罪不可赦,不能就这么轻易杀了他,让我来宣布他的三条罪状,然后再将他处死吧!”
齐景公点头允许。于是晏子指着烛邹数落着:
“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好啦,大王,请将他处死吧!”
齐景公听出了晏子的话中之话,只好说:
“算啦!不用杀了。”
晏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名义上指责烛邹的罪状,实际上却在批评齐景公,声东击西,终于使齐景公放弃了杀烛邹的念头。
谈判中的声东击西,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把重点集中于造成对方的错觉。这种错觉一旦形成,对方很可能对此作出错误的或违反事实本来面目的判断。
然后,再突然发出一个意义不同的信息,使对方措手不及。
1957年,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出席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会议前,中苏领导人就“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提法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有一次,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共同进餐。
赫鲁晓夫不失时机地想宣扬他的观点,一上餐桌就拉开了话匣子。
毛泽东并不直接回答赫鲁晓夫的种种发问,转而与他就另一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赫鲁晓夫同志,你对我们提出的‘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怎么看?”
赫鲁晓夫摸一下亮晶晶的额头,为难地眨眨眼,但目光仍不失敏锐。他早已请人捎话到北京,表示过对这个口号的忧虑。毛泽东现在还要这样问,什么意思呢?
“毛泽东同志,我想,你们的本意可能是说在文化艺术中,要允许不同的倾向发展,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争鸣……可是,花是有各种各样的——有美丽的花,丑恶的花,甚至有毒的花,对于有毒的花就不能让它开。”赫鲁晓夫用手做了一个有力的掐掉的动作,“要掐死它!”
“我们不掐死,留在那里做对比,做反面教员。”毛泽东始终微笑着。
赫鲁晓夫以沉默表示反对这个口号。
毛泽东点了点头:
“苏联报刊不发表这个口号,我们是理解的,赞成的。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口号对于苏联也许是不适合的,情况不同么,都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毛泽东表面上是讨论“百花齐放”这个口号,实则是不同意赫鲁晓夫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理论观点写进会议宣言中。
赫鲁晓夫虽不失精明,但还是中了毛泽东声东击西的计谋。
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赫鲁晓夫已经不知不觉同毛泽东一道论证了“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强加于人的观点,这样便不好再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问题搬到餐桌上来了。
在谈判中,一般在以下情况下使用声东击西这一策略:
——试探对方,以便了解更多的情况,为以后真正的谈判做一些准备。
——作为一种障眼法,迷惑对方,转移其注意力,延缓对方所要采取的行动。
——稳住对方,不让他手中的货物脱手或向另外的卖方购货。
——缠住对方,将其拖得精疲力尽,然后乘虚而入。
如果谈判对手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应该引起警惕。一些老练的谈判者往往在一开始就问自己:这次谈判对方是不是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如果看出了对方的伪装手段,那就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对策。
四、以退为进,有利于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在谈判中先发制人、得寸进尺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是,这样很容易招致对方的抵触情绪,影响双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使谈判陷于僵局。
因此,有经验的谈判者往往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退是一种表面形式,由于在形式上采取了退让,使对方能从你的退让中得到心理满足。由此,不但思想上会放松戒备,而且作为回报,或说合作,他也会满足你的某些要求,而这些要求正是你的真实目的。
谈判中以退为进的手法是很多的。
谈判中,可以替自己预留让步的余地,以便在对方的讨价还价中有所退却,满足对方的要求。
但是,不要让步太快。因为轻而易举地获得你的让步,不但不会使对方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反而会怀疑你的让步有诈。而慢慢让步不但能使对手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能更加珍惜它。
谈判中,让对方努力争取他所能得到的东西。对对方能够得到的东西不要去拒绝他,而是要让他通过努力争取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