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杭州西溪,树木葱郁,水港安谧。正午一点钟的西溪创意园,从外部打量,各家公司各名人工作室,好像都处于休眠状态,好像在比哪一家更安静。而一踏入华策影视公司,就给我一种繁忙而有条不紊的印象。最吸引人的是大墙上的影视海报,星光灿烂,一片华彩,这也是近几年来华策的一份成绩单。跟华策相关的剧作家的照片,也都贴在墙上,刘恒、邹静之、麦家……一个个如雷贯耳。
小会议室,原木大桌子,临水落地窗,阳光照在桑叶上,绿出了一种精神。赵依芳也好像从照片和视频上刚下来一般,爽朗健谈而放松,只不过可能因为中午,难免有一丝倦意。据说采访之前,她正在匆匆地吃午餐,而接下去后面又还有几个会,所以彼此也就没有客套,单刀直入地开始采访。
孙昌建:1992年你到杭州时,有一段时间也是在“打酱油”,但人的能量很可能就是在“打酱油”的岁月里练就的。当时的体制和环境,做文化和影视基本还停留在拉广告的层面上,你是怎么度过那一段时间的?另外,您还做过《子夜》的制片人,那是程蔚东编剧的吧?这是您的第一桶金吗?
赵依芳:一开始我也是写稿子做新闻的。1993年我来到杭州,我们在电视台旁边租了个办公室,是个小作坊,也就几个人吧。当时我们投拍了程蔚东编剧的《子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最多只能算是个短剧,但那时本片的艺术质量是业内一致叫好的,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桶金。这个“金”不是说我们淘到了金,而是我们投了一部好剧,证明了我们的眼光。后来我们又做了《绍兴师爷》,还向海外发行,这就是我们的起步。
孙昌建:华策这个公司名称有什么讲究和含义?华策的“策”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赵依芳:我们公司的理念,有一句口号,叫“华光万里,策行无疆”。“华”有好多意思,华夏、华章是最主要的,“策”就是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们华策的宗旨,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人文艺术瑰宝,书写中国影视的华彩篇章。
孙昌建:真正进入我视野的是《中国往事》和《倾城之恋》。跟一些同样是草根出身的公司不一样,你们一开始就很注重“一剧之本”,虽然有的剧可能叫好不太叫座,比如《中国往事》获首尔国际电视大奖便是一个证明,我想这就是精品剧的收获。邹静之跟其他的影视公司也合作过,但最后成为你们的一块品牌,是你的品位决定了华策的品位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赵依芳:在看《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大家可能只关注张国立等明星,第二天一上班我就请企划部的人赶紧找邹静之老师的联系方式。一部电视剧,毫无疑问,内容是最重要的,那就要以编剧为中心。虽然演员在电视剧中很重要,但若没有一个好剧本、好故事,再大牌的明星也无法演,因为演员本身也是由剧本塑造的人物,观众是通过剧中人物去了解演员的,某种意义上讲,演员的神是由编剧和剧本故事赋予的。
孙昌建:你个人好像很喜欢《倾城之恋》?
赵依芳:是的,张爱玲的小说给了我们很好的基础,它很经典。这几个演员,还有编剧都非常好。邹静之老师的剧本我自己也读了好几遍。我自己比较喜欢人文的、爱情的、艺术含量比较高的东西。
孙昌建:那你内心喜欢清新文艺的东西吗?
赵依芳:我内心其实是一个很文艺的人。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去做一部只追求文艺的片子,但我觉得文艺的诉求点是洗涤人类的情感,是提升价值的。我也很喜欢青春偶像剧,年轻人之间那种非常唯美的情感,包括很纯粹的情感……
孙昌建:邹静之还是个全能选手,诗、散文、小说都是一流的。你们上市后,对编剧有股权激励,而对比华谊兄弟,激励的对象是明星,这是和你一直奉行的“内容至上”有关吗?
赵依芳:不是“有关”,而是“完全”。在影视行业这样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中,编剧很重要,因为他是创意产业的源泉,是核心竞争力。一个好创意好故事可以找到好演员、培养出好演员。好编剧意味着一切。一部影视剧的源头就是剧本创意。也许某一个阶段是明星很重要,某一部作品是明星很重要,但是在这个行业里,我相信创意和剧本是最重要的。比如像刘恒这样的编剧,我认为是无价的。
孙昌建:刚才我在墙上看到了,跟你们合作的都是国内的一线编剧,甚至可以说是超一流的编剧。杭州引进的几位文化名家,像邹静之、刘恒、麦家,都跟你们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说是王牌编剧,听说邹静之和刘恒还担任了策划总监统筹顾问的角色。一般人会觉得名作家打交道很难,你们相处得怎样?
赵依芳:我处理问题喜欢简单,和他们的相处也很开心。编剧是才子。不管个人还是团队,首先是尊重,尊重他们。其次是坦诚地交流,坦白自己的想法,不要一味地迁就。作品好在哪里,建议说到点子上对他们来说最管用。多年的合作也让我们团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有很大成长。
孙昌建:我很喜欢宁瀛导演,《A面B面》是你们出品的,但这个电影在商业化上可能有点问题。作为华策在电影投资上的试水之作,你们是如何在电影和电视方面做到比较合理的分配?就好像一个人既要跑100米,又要参加800米,同样是跑步,实际上完全不一样的。
赵依芳:电影和电视剧还是有内在相通的地方,都是内容创作产业,都传播文化价值。电影这一尝试性的投资产业会是未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已纳入公司的业务规划。《听风者》的成功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现在计划每年推出2~3部电影,但仍要以质取胜。
举一个例子。2013年4月12日全亚洲上映的《分手合约》是华策参投的一部电影。这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是传递情感正能量的,同时又是偶像剧的风格。这部电影也是华策与韩国CJ娱乐公司战略合作的首部作品,首日票房1537万元,首周末三天累计票房超过6500万元,之后票房节节攀升,突破2亿元,这些成绩为此番合作开了个好头,预示着华策在构建电影版图中又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也为我们影视剧国际化合作增添了信心。《捕风者》、《生死恋》等多部国际大片正在积极筹备和创作中。
孙昌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已经是事实,电视剧第一品牌也正在成为事实,但正如长跑一样,领跑者不如追赶者好跑,同时我也注意到,你们很谨慎地提“中国影视剧第一品牌”的口号,能说说领跑的感觉吗?
赵依芳:电视剧我们现在每年的产量在600集以上,数量遥遥领先,质量有口皆碑。电视剧展现的是大众生活和社会状态,是情感交流的舞台。不论是像《国家命运》这样的主旋律剧,《中国往事》这样的精品剧,还是像《幸福的面条》这样的偶像剧,都在表达人们心底最深感情的呼唤和共鸣,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状态。
孙昌建:电视剧在表现形式上会比较草根,那么怎么承载你的文化理想呢?
赵依芳:我们对当下文化形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也是华策的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位。我认为从全球看,中华文明又正在渐渐地从边缘走回到中心点,因为我们曾经很辉煌,后来就渐渐地边缘化了,而现在又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正在走向主流,这是由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所决定的,这是我们对文化大势的基本判断。作为一个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者,我们从小作坊起步到创业板上市,实际上也证明了这样的一种进步和发展,所以华策影视还是我们国家文化强盛的一个代表。
孙昌建:我注意到《幸福的面条》等剧在媒体的反响,我感觉华策这几年出品的电视剧,既有主旋律,也有精品剧,更有偶像剧、古装武打和宫廷,甚至还有农村和少儿题材的剧,当然也有抗战剧,但不是人们所说的“神剧”。那这方面是不是有一个研发团队?投资一部剧,意味着至少已经毙掉了无数部剧;一年如果出品600集以上,那意味着前期的本子至少接洽过上千集,包括在修改当中的,这一块上你亲力亲为吗,或者有什么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