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师生情深
三位神仙对张耳也很感兴趣,有关张耳的讨论记录也不少,下面是我整理的会议记录。
张耳,魏国大梁人。张耳年轻的时候曾是魏公子无忌的宾客。后来,曾因丢掉户籍,隐姓埋名流落到外黄。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到大梁去拜访魏公子无忌,因无忌去世,便打听到张耳是魏公子无忌的宾客,便去拜访张耳。张耳临别时,送给刘邦两句话,让刘邦终生受益。由此,刘邦一直将张耳视为老师,对张耳恩宠有加。
项羽大封天下时,因张耳跟着项羽,并随项羽入关,再加上张耳交友很广,很多人都帮张耳说话,项羽也听说过张耳的贤能。于是,项羽从赵国中分出一块土地给张耳,封张耳为常山王,建都信都。
跟张耳一起参加陈胜起义的好友陈余,项羽只封他为侯。陈余有怨恨,从齐国田荣那里借来兵马打败张耳。张耳落荒而逃。张耳对他的宾客说:“汉王和我有交情,但项羽的实力强大,我又是项羽封立的常山王,我打算到楚国去。”他的宾客说:“汉王入关时,天上五星聚于东井,东井是秦的封地,先到的必成霸业。楚现在虽然强大,天下最终还是属于汉王。”于是,张耳逃到了汉。此时刘邦率领大军平定了三秦,正把章邯围在废邱。张耳拜谒刘邦,刘邦对张耳非常优厚。
汉二年,刘邦准备进攻楚国,派人通报赵,请赵一起发兵攻打楚国。这时的赵国,虽然赵歇是赵王,但当家作主的是陈余。陈余对张耳十分怨恨,也知道张耳在刘邦那里,更知道刘邦与张耳的关系。便赌气地对刘邦的使者说:“只有汉杀了张耳,我才出兵。”陈余的本意是不想出兵,但不便明说,便以杀张耳为由委婉地拒绝出兵。刘邦的使者听了很气愤,但也不便明说,只好回去向刘邦回报。刘邦听了哈哈大笑,并骂道:“你这个奴才,这么一件小事,就把你愁死了!这有何难的?他们要我杀了张耳才出兵,那么,我们就杀了张耳好了。”在旁边的人以为真的要杀张耳,都替张耳担忧。谁知刘邦又说:“去找一个与张耳长相差不多的人来,把这人杀了,把头给陈余送去。”陈余看到张耳的人头,只好出兵支援刘邦,攻打项羽。后来,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独自逃命。陈余又听说张耳假死的事情,便背叛了刘邦。
后来刘邦派韩信与张耳联合起来功克了赵国的井陉,在泜水把陈余杀了。在襄国把赵王歇杀了。
汉四年夏,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秋,张耳去世,刘邦封其谥号为景王,其子张敖继承王位。刘邦又把自己的长公主鲁元公主嫁给张耳的儿子张敖。
汉七年,刘邦从平成回京城途径赵国。赵王张敖早晚服侍刘邦,态度十分谦卑,颇有子婿的礼貌。刘邦坐在那里,十分傲慢,大声呵斥赵王张敖。赵国相国贯高看了十分气愤,便对张敖说:“现在您对皇上十分恭顺,而皇上对您却没有礼貌,让我替您杀了皇上。”赵王张敖听了,把手指咬出血来,对贯高说:“你们怎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的父亲国家被陈余占领了,是皇上帮他复国,德泽流被子孙后代,这一切都是皇帝的力量,希望你们再不要说这样的话!”
三位神仙对这个故事为什么很感兴趣呢?我这样猜测,意思想说刘邦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张耳对刘邦有一段交情,由此,刘邦视张耳为师,不忘师生之情。而是陈余以杀张耳才出兵为要挟,刘邦能从容面对。表现了刘邦临危不乱、高瞻远瞩的胸怀与智慧。比之韩信,让这个自诩带兵多多益善的大将军韩信相形见拙,自惭形秽。韩信也曾有过类似经历。韩信为楚王时,昔日同僚、项羽的大将钟离昧,躲在韩信那里。韩信为了博取刘邦的信任,杀了钟离昧。钟离昧临死之前对韩信说:“汉王之所以不敢攻取楚国是因为我钟离昧在你这里。你如果要拿我去讨好汉王,我今天死了,你也会着送命的。”于是又骂韩信到:“你不是一个忠厚诚实的人。”于是钟离昧自杀了,韩信后来也一步步被刘邦设计处死了。我不知道这两个故事有没有可比性,写在这里让读者去思考吧!
三位神仙关于刘邦的用人之道的讨论很多,我不想再赘述。至于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什么效果,我想列举几例,让大家去判断。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夏侯婴的。如有兴趣,请看下一章,藤公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