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心服口服
刘邦击败项羽,做了皇帝,坐了天下,应该是大功告成,称心如意了。其实刘邦也有烦心事。那就是那些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如何依功论赏,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会出大乱子。当年项羽推翻秦朝,裂土封侯时,由于赏罚不公,导致烽火再起,项羽因此丢了天下。现在刘邦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麻烦。如何论功行赏,让人心服口服,安定天下呢?三位神仙讲了很多道理也列举了很多故事。我从其中选两个故事编辑在此,让大家分享,认真体悟刘邦的智慧。
第一个故事,我冠名为猎狗论。
刘邦要封功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名次问题。具体说,就是谁名列第一、谁名列第二……这个问题争吵了一年多还是定不下来。刘邦认为名次排列也是个大问题,处理不好,也有麻烦。前202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列侯们都已受封完毕,等到要奏报排列的位次的时候,大臣都说:“平阳侯曹参作战身受七十处创伤,攻破城池,夺取土地,功劳最多,应该位居第一。”高祖已经硬要功臣屈从自己,封给萧何很多食邑,到排定位次时,找不到理由驳倒功臣们的意见,但心里还是想让萧何居首。关内侯鄂君进言说:“群臣的议论都是错误的。那曹参虽然有野战杀敌、夺取土地的功劳,这只不过是一时的事情。陛下与项王相峙五年,经常因为战败而丧失军队,士卒逃散,单身逃走多次了。然而萧何总能从关中派遣士卒补充前线的军队,虽然没有得到陛下征召兵员的诏令,而在陛下危急的时候,他却能派遣几万士卒来到陛下身边,这也有多次了。汉楚两军在荥阳对抗几年,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萧何从关中水陆转运,供给粮食,从不匮乏。陛下屡屡把SD地区丢失给项羽,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陛下,让陛下可以运用关中的人力物力组织反攻,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如今曹参这样的人即使少掉几百个,对汉朝来讲,算得了什么损失?汉朝有了这些人,也未必能靠他们得以保全。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于万世的功劳之上呢?应该是萧何为第一,曹参第二。”高祖说:“说得好。”于是就下令定萧何在功臣中位居第一,赐给他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时不必同别的臣下一样小步快走。
第二个故事,我冠名为恶人论。
刘邦以猎狗论平息了功臣名次之争,接下来的问题是僧多粥少。刘邦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刘邦在洛阳南宫,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刘邦说:“这些人在说什么?”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反叛呀。”刘邦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张良说:“陛下以平民身分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刘邦忧心忡忡地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张良说:“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刘邦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张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刘邦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忧了。
刘邦用猎狗论安抚了争名次的功臣;用恶人论安抚了还来不及封赏、企图闹事的功臣,从而让人心服口服,让天下安定,平息了一场即将爆发的纷争。
下一章,介绍刘邦如何对待功过是非问题,欲知其详,请看下一章,季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