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一以贯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篇》4.15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15.3
【译文】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思想是由一个基本概念贯穿着的。”曾子说:“是的。”
孔子出门后,其他的学生们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不过是忠和恕罢了。”孔子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一个广泛学习而拥有学问的人吗?”(子贡)回答说:“对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对啊。我是用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学问。”
【笔记】
这两章很关键,孔子提出了一个概念“一以贯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意味着人生的一贯性、学识的一贯性。“一以贯之”意味着孔子早已明确了人生的主导思想,有了这一思想,无论是学习、实践,还是教学、出仕等,都会以之为核心。
很多人对生活的理解很盲目,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为什么而努力,而是根据外界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他们便缺少孔子所说的贯穿整个人生的思想。一个人必须拥有独立的适合自身的见解,然后,由此来贯穿自己的人生,唯有如此,才能够称得上是获得自立。
这里面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曾子的回答:“忠”和“恕”。何谓“忠恕”?“尽己之为忠,推己及人之为恕。”“忠”即尽心尽力,尽忠守职;“恕”即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看来,“忠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背后则是孔子一贯所倡导的“仁”。
孔子的一生,不正是由“仁”所贯穿的吗?
【行动指南】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身可以“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通俗一些讲就是人生价值观,回答的是你希望获得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找到了这一点,一个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自立。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正是这个意思。
找到了中心思想之后,你所有的学习、行为、思考都必须围绕着它展开,经过长久积累,你将发现你的人生逐渐走向理想状态。——孔子如此,同样,你也可以如此。
第四周
星期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4.16
【译文】
孔子说:“君子领悟的是道义,小人却只知道利益。”
【笔记】
这也是一句名言。人们评价一个人唯利是图之时,总是会说两个字:“小人!”正是因为孔子的这句话。
“喻”是理解、领悟的意思。在孔子看来,天下之道分为二,一为义,一为利,而君子和小人各取其一。其实,在孔子那里,义和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君子与小人所关注的中心不一样。在读《墨子》时,我们会发现一旦利益上升到集体的高度,那就已经成为义了,即“义,利之和也”,意为“义”是众人都能够获得的利益。当然,小人所理解的“利”通常只是个人、私己之“利”。
在孔子的学说体系中,“义”是个大文章,也是人格的重要体现,甚至为了“义”,君子宁愿杀身成仁。而“利”则是孔子回避的,《子罕篇》的开篇便是“子罕言利”。
如果一个人只看到利益,而看不到仁义,他所做的一切就会围绕着一己利益展开,并且会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这样是危险的,也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动指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今天尤为重要。
在如今的商品社会,企业承担着为人们提供优良产品和服务的职责。一旦有“小人型”企业存在,那么受损害的就会是众多的消费者。根据这些年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小人型”企业的存世量不在少数。
“义”与“利”并非是对立的,两者的区别只不过是:一个是公利,是众人之利;一个是私利,是一己之利。事实上,当企业将公利摆在私利之前,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不正体现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原则吗?
星期二
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4.17
【译文】
孔子说:“看见修养出色的人,便想着如何才能够与他一样;看见修养有问题的人,便开始反省自身(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笔记】
我认为这是“三人行,则必有吾师”的另类注解: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值得学习,无论他的品德出众,还是恶劣。
“见贤思齐”今天已经成为很多人教育孩子的常用语,这是一种学习做人的最佳方式,类似于寻找人生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激发出一个人所有的潜力。很多人因为选择了正确的榜样而取得成功。同样,人们也会拿生活中反面案例作为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不道德的。这种方式同样有效。
当然,这样还远远不够,一个人只有做到了主动去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并就此学习和反思,从而获得不断提升,才是真正的学习。
总之,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人无完人。既然我们不是完美的,那就存在着不断改进和提升的机会,而最好的学习就是寻找标杆。同时,在面对道德低下的人时,不要一味地责备他们,而是反思自身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缺点,从而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
【行动指南】
在企业中,“见贤思齐”与“见不贤而内自省”可以有一些新的理解:“贤”不仅仅是指品德方面,还可以指技能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式。这样就变成了人们不断在企业内进行相互学习,学习他人出色的工作技能、态度和工作方式。而发现错误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时,则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这不正是韦尔奇所倡导的“无边界”体系吗?当你将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视为学习对象时,你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成长。
星期三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篇》4.22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篇》4.24
【译文】
孔子说:“古人话不轻易说出口,(因为他们)将说到而做不到视为羞耻。”孔子说:“君子要在语言上谨慎迟钝,在行动时却要敏捷高效。”
【笔记】
不知道诸位是否遇到过一些大言不惭之人,我是时常遇到,他们极度自负,认为自身无所不能,可是一旦真正需要行动时,你会发现根本就是“华而不实”。说与做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存在很多这种大言不惭之人,所以孔子发出如此感慨。为什么今天的人说的比做的多呢?因为他们丧失了羞耻感。古人将说出的话视为诺言,一旦无法实现会感觉到异常羞辱,所以他们通常“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在古代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品德,而在今天却只有君子才可以做到,这的确令人感慨。
现实中,我们遇到了太多言胜于行的人,他们的存在通常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因为他们无法做到言行一致,最终导致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了整体效率的低下。我们曾经因为这样的用人不当而导致多个项目搁浅,至今无法启动。
【行动指南】
一个人话说得再漂亮、再坚定也没有意义。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最该做的就是去观察下属的行动,根据他们的行动而不是言语确定任命和职责。
当然,对于那些大言不惭之人,也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最好的方式便是让他们觉察到言行不一是一种羞耻。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公开化:将每个人的承诺与最终的成果公开化,一旦如此,那些大话连篇的人将很快得以改变。
星期四
自我管控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里仁篇》4.23
【译文】
孔子说:“因为自我约束而犯下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笔记】
人的自发性非常关键,而自发性来源于自我意识。当一个人意识到自我约束的重要性时,他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一旦如此,自然不会再犯下过多错误。
但是,自我约束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以“仁义”为基础,如果一个人以“利益”作为约束自我的前提,那结果便会更加糟糕,他会挖空心思去钻营。
在当下的企业中,自我约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自我约束等同于自我管理。什么样的管理是最有效的?德鲁克告诉我们是“自我管理”,因为自我管理是员工自发性的,他们要求自身努力工作、履行职责。但是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方式却是压迫式管理,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惩罚条例对员工们实行管控,使得员工感觉到身心疲惫。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员工处于被动状态下处理工作,他们将以最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我管理的员工恰恰相反,他们总是会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激发员工自我管理是当务之急。
【行动指南】
让员工进行自我约束,最好的方式便是授权,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去处理自身分内的工作。
信任你的下属,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自主权,你将发现他们会不断加强对自我的约束,企业的整体效率将因此而得以提升。
星期五
德者不孤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篇》4.25
【译文】
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人来亲近。”
【笔记】
孔子表达的意思很明确:有德之人绝对不会孤单。我相信孔子说这句话时,一定听到了一些负面的话语,这些话语传达了有德之人往往得不到他人支持的误解。孔子对这种话感到无法接受,所以说了一句“德不孤,必有邻”。
《易经》中说“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意思是同类相吸,有德之人一定会取得其他有德之人的认同和亲近。
或许在一些较为恶劣的环境之中,坚持正义的有德之人会被他人所排斥,这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最终,人们总是会被有德之人所征服,而选择与之为伍。
【行动指南】
对于管理者来说,做一位有德之人尤为重要:如果你拥有出色的品德和修养,你将吸引那些同样具备优秀品德的员工的亲近;相反,如果你缺乏领导者必备的相应品德,你就会失去下属的亲近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