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星期一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篇》13.19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生活起居庄重谨慎,处理事务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诚信实。即使到了蛮夷之地,也坚持不放弃。”
【笔记】
孔子的这段话是递进式的。首先,他强调仁必须包括三点:第一,平常生活之中保持庄重。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我们在工作中、处理重要事务时通常能够保持庄重,但是在生活中,却很难时刻谨慎、庄重。第二,对上司交代的事严肃认真地去执行。这一点原本也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原则,但是,却很少人如此去做。第三,与人交往保持诚信,这也是人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条件。为什么这些原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最终却成了仁的表现了呢?很多时候,我不由得相信荀子的说法,或许人性真的是恶的,所以孔子创造出“仁”用来感化人性。
其次,孔子强调真正的“仁”是不会动摇的。很多人在条件好、状态好时,能够以仁义为行为准则,但是到了恶劣的环境之中却无法坚持,这不是真正的仁。真正的仁者是即使到了蛮夷之地,即使那里没有人遵循仁,也不放弃仁。应该说,孔子对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动指南】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我们做人应该遵循的三项原则。我们在睡觉之前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时刻保持谨慎庄重了吗?我严肃认真地履行自身职责了吗?与朋友交往,我做到忠诚信实了吗?
星期二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篇》13.20
【译文】
子贡问道:“怎么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羞耻感,出使他国,不辜负君王的使命,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子贡又问:“斗胆问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家族内所有的人都称赞他孝顺,同乡都称赞他尊敬长辈。”子贡又问:“斗胆问再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说话必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结果,这种一板一眼的小人物,可以说得上是再次一等的吧。”子贡接着问:“那么今天的那些从政者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人度量狭小、见识短浅,算得了什么?”
【笔记】
本章孔子讲述了“士”的三个等次,我认为这里的“士”便是今天的职业人。当时的职业人是很不称职的,都是一些“斗筲之人”,孔子连提都不愿意提那些人。但是,今天的职业人又如何?何尝不是一些“斗筲之徒”呢?一旦某个管理者被下属或他人认为是“斗筲之徒”,他的管理可想而知。
我们来看一下“士”的三个等次:首先,最低等的,“言必行,行必果”。这在今天恐怕已经是最优秀的员工了,可是在孔子看来只是“硁硁然”的小人而已。其次,孝悌闻名于家族和乡里,赢得众人的赞扬。孝悌很重要,懂得孝悌者是绝对不会犯上作乱的。最高的“士”是自己懂得羞耻,能够胜任重大使命的人。这就要求他不但具备仁义道德,还要具备出色的能力。
如果我们对比这三个层次对自己做一个评估,我想答案一定令人感到汗颜,能够达到最低层次的人恐怕都很少见。
【行动指南】
尽管对比孔子关于“士”的三个层次很令人尴尬,但是我还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勇敢地去对比一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知道自身的缺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和提升。
星期三
狂者与狷者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篇》13.21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能够与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在一起,那也一定要与狂放不羁和洁身自好的人在一起!狂放不羁的人积极进取,洁身自好者则有所不为。”
【笔记】
从本章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为什么喜欢子路和颜渊了。因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太少了,颜渊后来大概能够达到,可惜英才早逝,但是最初颜渊恐怕也只能算是一个狷士吧。子路的狂放不羁几乎人人皆知,只有他可以大言不惭,自认为自己可以治理千乘之国,而且只要短短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无畏并且明白道理(《先进篇》11.25)。孔子也知道子路的狂妄会给他带来灾祸。子路或许也是唯一一个胆敢说孔子“迂腐”的弟子吧,但是孔子仍然很喜欢子路,因为狂放不羁虽然不好,但是这种人身上有着一股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其他人学习。所以我们看到年轻人狂妄时,不应该去打击他们,而应引导他们将积极进取的精神运用到正道上来。
至于狷者,这些人洁身自好,原则性很强。他们或许不合常规,甚至与他人格格不入,但是他们为人处世严格恪守自身的原则,绝不会做出不利于他人的事。与这样的人相处,不但可以充分信任他们,而且能够学到如何有所不为。
【行动指南】
对于狂傲而拥有激情的人,管理者应该设法使他们将激情运用到正确的地方,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可以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最有力的一部分。
对于那些洁身自好的人,管理者尽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工作和职责交付给他们,不用怀疑,他们一定能够交付给你一个完满的答案。
星期四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南人有言:‘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路篇》13.22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一个人没有恒心的话,不可以占卜行医。’这句话说得好啊!”“不能够坚持德行,一定会招来羞辱。”孔子说:“不靠占卜也可以知道啊。”
【笔记】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易经·恒卦》“九三爻”的爻辞,与之对应的《象》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意思是不能够坚持德行的人是没有地方可以容身的。孔子对恒心的重要性非常清楚,所以他说“这种事不需要占卜都可以知道”。这说明一个人的恒心极其重要。
而南方人说得更是彻底:一个人没有恒心的话,无论是占卜还是行医都救不了他。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失败者,有哪一个不是因为缺乏恒心而遭遇失败的?
【行动指南】
一时的成败说明不了什么,对于有恒心的人来说,坚持不懈就是他取得成功的法宝。我们应该将人生中所经历的每一次失败都视为考验,在每一次挫折面前重新站起来,坚持到底,直到获得最后的胜利。
星期五
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路篇》13.24
【译文】
子贡问道:“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可取。”子贡又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可取。不如村里的好人们喜欢他,村里的坏人讨厌他。”
【笔记】
这段话需要结合现实来分析。我们身边总是存在着一些人,这些人几乎每一个同事都很喜欢他,用“八面玲珑”来形容毫不为过。或许我们会认为这种人是优秀员工,事实并非如此,这类人通常在工作效率和业绩方面并不出色。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很喜欢他呢?因为他善于言辞,花言巧语,懂得如何与同事处理关系。
孔子对这种人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这类人并不可取。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取呢?当然不是子贡后来所问的“乡人皆恶之”的人了。我甚至认为这是子贡故意在跟孔子对着干,因为原本他以为孔子会认同他所说的“乡人皆好之”的人,谁知道孔子否定了他,所以他心里不服,问了一句“难道乡人皆恶之之人才可取吗”。
孔子并不生气,而是告诉了子贡他所认为可取的人:“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人喜欢,坏人讨厌,这样的人才是可取的。
后来,孔子在《卫灵公篇》15.28中有提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对那些所有人都喜欢或是所有人都讨厌的人,一定要认真观察评估,不要妄下结论。
【行动指南】
如果所有的人都称赞你的某个下属,那么,你需要对此人进行更多的关注。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要有独立的见解和立场,而不是见风使舵,八面玲珑。
同时,如果一名下属所获褒贬不一,我们要认真观察到底是什么人赞扬他,又是什么人讨厌他。如果赞扬者是积极主动、勇担责任的同事,那么应该对此人委以重任,并在适当的时候提拔重用。
第二周
星期一
用人之长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路篇》13.25
【译文】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容易,讨他开心却很难。不以正当的方式取悦于他,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用人时,会注重每个人的专长。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讨好他却很容易,虽然讨好他的方式不正当,他依然会高兴;等到他用人时,却会百般刁难。”
【笔记】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经遇到过君子上司和小人上司,相信对孔子的这番话都有着一定的体会和感触吧?
君子上司通常不以人情、个人的好恶为任人标准,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而进行工作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而且他们绝对不会因为个人情绪刁难下属。小人上司则相反,他们根据个人好恶进行人事任命,对于那些不巴结和奉承自己的下属百般刁难,甚至借机打击。除了那些谄媚之徒,没有人愿意在小人上司手下工作。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管理注重人情关系,这一点看来是错误的。孔子的观念便是公平对待而且用人之长。可见很多人对传统管理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行动指南】
好好想一想:自己是君子上司,还是小人上司?
如果是君子上司,那么还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提升和改进的。
如果是小人上司,那么你可能需要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否则你的管理生涯将很快结束,因为你将失去管理的对象。——你的下属将因为选择君子上司而放弃你。
星期二
不教是谓弃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路篇》13.29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子路篇》13.30
【译文】
孔子说:“行善的人教导人民七年之久,应该可以让他们拿起武器保家卫国了。”孔子说:“让没有经过教育的人民去作战,就等于是遗弃他们。”
【笔记】
这两章有一个重心:人民是可以教育的,而且是能够教育好的。行善的人教导他们七年,就可以使他们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这说明教育是很重要的。
同时,孔子也强调管理者必须对人民进行教育,不对人民进行教育便是放弃他们。这一点或许很多管理者都没有想到。他们只想到为自己的利益负责,而从未曾想过对人民负责。
今天,我们一直在企业界传播一种新理念:教练型领导。一位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教练,他应该帮助员工提升,对他们进行辅导和训练,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适应工作需要。如果对一名员工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就决定辞退或是开除他,那是管理者的过失,是管理者选择了放弃员工。
没有人天生就能够胜任工作,因此,管理者需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完成自身应该履行的一切责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拥有一家高绩效的团队。
【行动指南】
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要求设计出一套完善的培训方案,然后对每一位新进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岗位。
星期三
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篇》14.4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够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爱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爱。”
【笔记】
对于有德行的人来说,能够说出有价值的话并不稀罕。因为他们有着亲身体验。但是能够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因为很多人尽管没有亲身体验,但是通常会鹦鹉学舌,也能够说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因此,我们辨别一个人时绝对不能仅仅根据他的话便草率作出判断。
同样,对于仁爱之人来说,勇敢是一项最起码的品德。为了捍卫仁义,他们可以不惜一切,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以杀身成仁。然而,勇敢绝不是仁爱的全部,很多人很勇敢,但只是逞一己的匹夫之勇,这样的人没有思想,通常有勇无谋,最终必定遭遇失败。
【行动指南】
对一个人的评价绝不能够停留在言语层面上,而是要对他的行为、思想以及观念和原则进行深度分析,然后再下结论。
同时,我们应该做一个因为仁爱而勇敢的人,而不是一个盲目冲动、图逞一己之勇的莽夫。
星期四
爱与忠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篇》14.7
【译文】
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勤勉思考吗?真诚对一个人,能不给他规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