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星期一
文、行、忠、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7.25
【译文】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导学生:文献知识、行为规范、忠于职守、言而有信。
【笔记】
“文、行、忠、信”乃是孔子教导学生的四个方面,可以说是孔子的教学纲要。结合现实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四点正好是当今对职业人的要求:
“文”,现今的企业员工,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凭和学问。同时还必须具备所在岗位的相应技能和知识。
“行”,行为举止必须遵循社会礼仪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言行举止放荡不羁之人很难成为优秀的职业人。
“忠”,如今企业对员工忠诚度的要求超过了对其能力的要求,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很多员工缺乏忠诚感,时常不负责任、玩忽职守,无法保质保量完成自身分内的工作。
“信”,诚信更是企业注重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于那些言而无信的人,很多企业选择避而远之。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诚信度都没有,那就很难与其合作共事了。
【行动指南】
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行为举止能否符合礼仪和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否忠于职守,按时完成分配的任务和工作?能不能够做到言而有信?
以上四个问题应该作为管理者评价员工的重要依据。
星期二
亡而为有,难乎有恒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述而篇》7.26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心的人也就不错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明明穷困却装作奢华,(这样的人)是很难有恒心的。”
【笔记】
暂且抛开“圣人”、“君子”、“善人”三者不谈,我们直接来谈“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这是孔子谈到“有恒之人”时说出的一番话。读完这段话,我们不得不承认孔子对人性思考的深度:有恒心者必定是有一说一、客观中肯、绝不会虚妄的人。那些没有偏说有,空虚偏说充实,穷困偏说奢华之人,一定难以有恒心。因为他们会用假象欺骗自己,满足于现状,从而使自己陷入平庸。
现实中,这类人也大量存在着,他们生活在并不如意的状态之中,但却善于自我安慰,从而不愿意改变现状。这正是平庸之徒的典型特征。
很多人或许认为这是关于“诚实”的问题,事实远远不止于此。这里面涉及一个人生态度问题,是将优秀者与平庸之徒区别开来的根本。
【行动指南】
对于那些满足于眼前,并且喜欢将无渲染成有、空虚说成充实、穷困说成富裕的人避而远之,让他们待在一些不需要思考、无关企业命运和发展的岗位上。
而将那些有恒心、有毅力,保持真实状态的员工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去,他们一定会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勇气,从而战胜工作中的每一个困难。
星期三
与其进,不与其退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述而篇》7.29
【译文】
互乡的人很难沟通,孔子却接待了(互乡的)一个少年,学生们觉得很疑惑。孔子说:“应该赞成一个人进步,而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那么苛刻?一个人穿戴整洁要求进步,我们就应该赞扬他的整洁,而不去追究他过去(的邋遢)。”
【笔记】
本章表达了孔子的大度和胸襟。“与其进,不与其退”,鼓励一个人进步,而不期望他退步。他作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原本很邋遢,但是一天他突然将自己整理得干干净净要求进步,难道还让他退回到邋遢中去吗?
可事实是我们通常会像那帮学生们一样,不给他人提供改进的机会。人一旦陷入主观臆断会很糟糕,会坚持自身的看法而不思改变。尤其是当一名下属犯下了错误之后,我们会形成一个很明确的观念:此人不能够委以重任。然而事实上,这个人很可能通过不断的反省和学习,已经具备了出色的处理事务的能力。由此,我们时常错过一些优秀的人才。
同样,当某个在我们心目中印象很差的人希望改进时,我们总是会抱以怀疑态度:他怎么能够改变?这简直是不可能的!这种观念使我们做了很多值得追悔的事。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孔子,以开放的胸怀去面对曾经犯下错误的人,为他们提供改正的机会和空间,肯定他们所做出的每一个好的改变。
【行动指南】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面对遭遇失败挫折的员工。对于这些员工,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并对他们做出的任何一点改进都进行鼓励和肯定,使他们重新恢复斗志和激情,而不是以旧有的观念看待他们。
星期四
有人指正为人生幸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述而篇》7.31
【译文】
陈司败问孔子:“昭公懂不懂得礼制?”孔子说:“懂得。”孔子离开之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并靠近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自己人,难道君子也偏袒吗?昭公在吴国娶亲,娶的是同姓女子,称作为吴孟子。(如果说)昭公知道礼制,那还有谁不知道礼制?”巫马期转述了这番话给孔子听。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只要一有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
【笔记】
在古代,同姓之人是不能结亲的,所以陈司败认为鲁昭公不懂礼制,并且认为孔子是偏袒昭公。孔子听到了陈司败的话之后,虚心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一有错误,他人便会指出来,这样就可迅速改正。
本章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有错便会被他人知晓,并指出来;第二,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正,知错能改。对比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当他人指出自身的缺点时,通常不是虚心接受,而是百般辩解,甚至恼羞成怒,拍案而起,怒斥指正之人,更别说知错能改了。
人们在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时第一反应总是保护自己,给自己找出无数的理由以掩盖自己的缺点。殊不知如此一来,缺点永远也无法得以改正。很多人时常犯下同样的错误,原因正是因为拒绝改正自身的缺点。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孔子做得还不够,他应该对陈司败表示感激,在某种程度上,陈司败“客串”了一把孔子的老师。
【行动指南】
对指出我们缺点的人表示感恩,并应立即做出改正。
我建议每一个企业都开展这样一个活动:设定一个缺点指正日。这一天,企业的所有成员都相互指出缺点,并且告诉对方应该如何改正。这一活动非常有意思,能够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
我在多家企业尝试过此方法,都大大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团结和协作,并且促使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星期五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篇》7.37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时常烦恼忧愁。”
【笔记】
《论语》讲述了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几乎句句都是名言,然而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本章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以说,这句话是《论语》其他关于君子与小人之别的总结。
君子为什么坦荡荡?小人又为什么长戚戚?原因正在于两者其他的区别。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当一个人对待每个人都很好,并且不偏袒,他必定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和信赖,自然能够坦荡荡了。而一旦他只偏袒一些于己有利的人,则必然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如此一来,定然难免烦恼忧愁了。
同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做人行事以义为准则,自然心胸坦荡;而一心趋利,便会挖空心思获取利益,这样的人自然时常烦恼忧郁了。
《论语》中还讲述了君子与小人其他的区别,但大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行动指南】
要摆脱烦恼忧愁,就必须学做君子。做到以义为人事准则,以仁德为为人之本,以信为处世之本,以礼为行为准则。
一旦如此,你也可以做到“坦荡荡”。
第二周
星期一
君子笃于亲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泰伯篇》8.2
【译文】
孔子说:“恭敬而不懂礼制难免劳倦,谨慎而不懂礼制就会懦弱,勇敢而不懂礼制就会引发混乱,直率而不懂礼制就会伤人。君子用深情对待亲族,人民就会走上仁德;不遗弃以往的友情,人民之间就不会冷淡无情。”
【笔记】
本章的“君子”必然是管理者,他们对待亲人和老朋友的方式,决定着人民的去向。这说明管理者的榜样作用是无限的,一位管理者如果能够对自己的亲人充满深情厚爱,他人便会受到感染,而走向仁德。他对老朋友不遗不弃,则人们就会友爱相待。
本章的核心是讲“礼”,无论是“笃于亲”,还是“故旧不遗”,都是“礼”的一部分。在《论语》中,本章是讲“礼”相对比较透彻的,首先孔子通过四个方面阐述“礼”的重要性:“恭”、“慎”、“勇”、“直”。这四点在为人处事时都很重要,但是一旦脱离了“礼”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劳倦”、“懦弱”、“引发混乱”和“伤人”。事实上,这四类状况在企业组织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员工由于不能深刻理解“礼”的含义,而造成处理事务不当。他们要么整天可以恭敬而内心疲倦,要么因为过于谨慎而胆小怕事,要么因为无知之勇而引发混乱,要么因过于耿直而出言伤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严重影响自身或他人的工作效率和状态。由此可见,“礼”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丝毫不容忽视。
【行动指南】
让每一位员工学习“礼”的重要性,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新进员工,他们总是或过恭,或过慎,或过勇,或过直。要使他们尽早发挥出价值,就必须让他们懂得“礼”,遵照“礼”。
星期二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泰伯篇》8.3
【译文】
曾参生病时,将门下弟子召集起来,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好比面临深渊,好比行走在薄冰之上。’从今往后,我知道自己已经可以免于伤害了!小子们!”
【笔记】
孔子讲求为人处世时刻保持小心谨慎,方可免除灾害,曾参无疑对此深有体悟。因此,在自己病危之时,将弟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或许是曾参感觉到病情的严重性,所以说了一句狂话:“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一旦死去,自然就不再担心有所伤害,也就不再需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
事实上,不仅是人生需要小心谨慎,经营企业同样如此,著名企业家张瑞敏便曾经说过管理企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管理者做出一个错误的决策,通常能够将企业引向失败。所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必须时刻保持谨慎,对每一项决策都报以高度的敬畏,对之展开透彻思考,寻找到最为适合的解决方案。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够保持平稳发展。
当然,你也可以像曾子一般,大放狂言:“而今而后,吾知免夫!”那必定是你决定离职之时。
【行动指南】
管理者从事的是一项谨慎、缜密的事业。任何一个错误的决策都有可能将企业引向消亡,使得企业成员们失去工作,甚至为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管理者必须谨慎行事,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地小心处理每一项事务。
星期三
君子三道
曾子有疾,孟敬之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泰伯篇》8.4
【译文】
曾参患了重病,孟敬子前来探望他。曾参说道:“鸟快死的时候,鸣叫声是悲凄的;人将要死时,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珍惜的原则有三个:注重仪态,就可以避免粗暴和怠慢;端正神态,就可以做到信实;注重表达和言语,就可以避免低俗和过错。至于礼仪的细节,自有主管的人员负责。”
【笔记】
可想而知,曾参在说这些话时是多么严肃。他在将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孟敬子,我不得不感慨:孟敬子是一个幸运者。
我们来看看曾参临死之前总结出的君子三道:“动容貌”,一个人只有注重自己的仪态容貌,才能够避免粗暴和怠慢;“正颜色”,只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他人才会相信你;“出辞气”,在说话时注意表达的方式和言辞,而避免陷入低俗和过错之中。
这三点都是讲一个人需要注重的“礼节”,尤其适合于管理者,或许曾参正是针对管理者的,毕竟孟敬子是鲁国大夫。
仔细反思一下,我们会觉得这三个方面说得非常正确。我们身边的很多管理者正是因为缺乏对这三个方面的关注,而犯下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错误。粗暴、傲慢、轻佻、言不由衷等等,这些现象经常在企业中出现,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员工们对上司失去尊敬和信任,甚至认为上司是恶俗卑鄙之人。一旦如此,管理还能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