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里还有一种动物捕猎方式与南美洲蟒蛇一样,那就是猎豹。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但是它一定要在草丛里,等羚羊靠近自己的时候才一跃而起,追上羚羊。因为猎豹尽管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00公里,但是它最多能全速跑10分钟,如果10分钟之内追不上羚羊,它就只能放弃了,所以它不得不埋伏在草丛中间等待最佳的机会。
南美洲蟒、猎豹之所以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待,是因为更好地把握捕杀猎物的难得机遇。很多时候,动物都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虽然生活中有很多遗憾,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不管是快乐的事情还是痛苦的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珍贵的礼物,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并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有时候,很多人在机遇降临时,感觉不到机遇的存在,更不能说及时抓住机遇。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一辈子庸庸碌碌终一事无成的缘故吧。甚或有些人在突然而至的多个机遇面前,失去了判断力。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一任最佳机会被别人利用而成就梦想。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美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分别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答应满足他们其中每人一个要求。其中,美国人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很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伴;而犹太人则要了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很快就过去了,第一个冲出监狱大门的美国人,嘴巴鼻孔耳朵里塞满了雪茄,大喊:给我火,给我火!原来监狱长给他只答应了一个条件,他无奈没有火点烟。接下来走出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美丽的女子手里还牵着一个小孩,挺起的大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一个从监狱里走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地抓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都在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增长了百分之二百,为了表示谢意,我决定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美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同样都关在监狱里,等待三年后出狱,但出狱时每个人的命运却大不一样。在这三年的等待中,唯独只有犹太人把握了机会,在寂寞中的牢房里仍然与外界保持联系,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人们不得不佩服犹太人在寂寞的等待着仍然把握着发财的机会。因为,等待不是无所谓的等待,等待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机会。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机会,对自己的未来,都需要等待。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等待,我们每个人犹如潜伏在阵地前沿等候冲锋陷阵的士兵,静默等待着机会的眷顾、成功的到来。
在江西新建县有一条著名的“******小道”,是伟人******同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期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小平同志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萌芽地。它现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小平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1969年10月,******同志被下放到江西劳动,他每天坚持在这条不过1500米的乡间小道上边散步边思考,在这条坎坷、曲折的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个月、思考了三年零四个月。有人说,中国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就是从这条小道上延伸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蓝图,就是******复出前在这条小道上开始沉思、孕育的。
1973年2月,小平同志从江西回来见到毛主席,主席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小平同志说了两个字:“等待”。是的,正是这种等待中的思考,******的思想、信念、意志,不断明确和坚定起来,更好地等待“复出”的机遇。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些人之所以能历经磨难挫折取得成功,在人生舞台上享受掌声与鲜花,源于他们在清贫、寂寞中挥洒辛劳和汗水。一旦机会成熟,他们就会更好地把握它,直至成功。因此,我们应学会在寂寞中等待,在等待中把握成功的机遇。
6、欲速则不达,凡事不可急于求成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它是成功最大的敌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丢掉浮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事,因为凡事不可太急于求成。很久以前,有一个阿拉伯商人,他很会做生意,他带去欧洲的一马车的货物没几天的时间就卖完了。他喜滋滋地给家人买了些礼物装进马车,赶车回家。
一天早上,他急于赶路。店主帮他把马牵出马棚时,发现马左后脚的铁掌上少了一枚钉子,就提醒他给马掌钉钉。商人说:“再有十天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颗小钉耽误时间。”话音未落他就赶车走人了。
两天后,商人路过一个小镇,被一个钉马掌的伙计叫住:“马掌快掉了。过了这个镇可不容易再找到钉马掌的了。”商人说:“再有八天我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个马掌耽误功夫。”离开小镇没走多远,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马掌掉了。商人想:“掉就掉了吧,我可没时间再返回小镇了。就要到家了。”走了一段路之后,马开始一瘸一拐起来。一个牧马人对他说:“让马养好脚再走吧,否则马会走得更慢的。”“再有六天我就要到家了,马养伤多浪费时间呀。”商人回答道。
马走路更跌跌撞撞了,一个过路人劝他把马养好腿再继续赶路,可他说:“养好腿得多长时间?再有四天我就要到家了,别耽误我与亲人见面!”又走了两天,马终于倒下了,一步也走不了了,商人只得丢下马和车子,自己扛着东西徒步回家。
结果,马车走两天的路程他走了四五天,到家的时间反而比预定时间晚了两三天。
出门远行的人都希望用最短时间,尽快地到达目的地。但是,当路途中遇到困难和波折的时候千万不要急躁,不妨停下来等一等,想一想。不要怕等待耽误了时间,与其四处碰壁举步维艰,还不如原地休整耐心等待。那位阿拉伯商人总是急于赶路,怕耽误了钉马掌的时间,结果马倒下了,回家的时间比预定时间还晚了好几天,真是得不偿失。
人生也是如此,煎熬、磨练、挫折、挣扎,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
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丢掉浮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事,因为成功是急不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人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做起事来往往既无准备,也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镢头挖成一眼井,一口气吃成个胖子。结果必然是欲速不达,与成功背道而驰。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一个蛹,他把蛹捡起来带回家,要看看蛹是怎么化成蝴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于心不忍,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然而,这只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从这个寓言中我们不难看出“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真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必须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人生且慢论输赢,成功是急不来的。做事若急于求成,就会像饥饿的人乍看到食物一样,狼吞虎咽地吞食,反而会引起消化不良。急于求成是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效果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苏洵,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年轻的时候读书不用功,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27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不可。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不断地向外冒黑烟。家里人都很吃惊,不知出了什么事。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正把一叠叠的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年间,苏洵带了儿子苏轼、苏辙,不远数千里,从家乡四川来到京师开封。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作品22篇呈上朝廷,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宰相韩琦见他文章写得好,上奏皇帝,召试舍人院,苏洵推病不愿应试。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他已年过五十了。苏洵到五十才略有所成,他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成功不能急于求成,成功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铸就的,不要梦想着一夜之间就能功成名就或者是一口气就能吃个大胖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的古训要铭刻在心。青年人千万不要急于成功,唯有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慢慢地积累成功的经验,才会等到成功降临的那一刻。人的一生总是在忙碌,总是在争分夺秒,总是在和时间赛跑。生活中的人们也总是在追逐,追逐爱情,追逐金钱,追逐地位,追逐名利。不断膨胀的贪欲诱惑着人们事事追求高效速成,遇事浮躁缺乏耐心。其实重压下的人们更需要缓一缓,静一静,等一等。
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冬去春来需要等待,酿造美酒需要等待,蛹化蝴蝶需要等待,十月怀胎需要等待,孩子成长需要等待……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规律。
“欲速则不达”,可以说是至理名言。当一个人心理浮躁、好高骛远的时候,即使他有着良好的成功素质,也是难以完善自己,成就事业的。成功是急不来的,成功需要等待。要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明白凡事要一步一步地来完成,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未成熟的瓜,摘下来是不能吃的;电池若没有足够时间充电,就不能发出强大的光……做大事的人大都是善于调和急缓的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等待成功的到来亦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7、用耐心去捂热自己的“冷板凳”
“冷板凳”顾名思义在一个“冷”字。这个“冷”,可能是环境上的“冷”,位置偏僻,远离繁华;也可能是待遇上的“冷”,清水衙门,无职无权;还可能是专业上的“冷”,远离中心,难成热门。从主观愿望上讲,谁愿意经常坐“冷板凳”呢?
然而,许多工作是默默无闻打基础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特别是许多科研工作,需要长时间的付出,有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果,这就决定需要有一大批耐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人。但是,坐“冷板凳”出成绩难、出成果慢,把“冷板凳”焐热,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舒歌平,神华集团煤制油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一个淡泊名利的学者;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万吨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他是煤直接液化的“催化剂”。
1982年,舒歌平考进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攻读煤液化专业研究生,自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一研究领域。他本是一个急性子的人,说话直来直去,做事风风火火。但是,在煤炭液化研究方面,他却耐心地坐了足足20年的“冷板凳”。
2002年1月,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化工研究所调到神华集团公司煤液化项目工作,舒歌平承担着煤液化技术工艺、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石油出现危机。80年代煤炭液化技术备受世界科技界和实业界的重视。我国“六五、七五”期间也将煤炭液化作为重点攻关技术。
1990年,国家对煤液化项目的攻关研究停下来。失去经费的煤液化研究,人员工资都没有了着落。同时,市场化的大潮开始席卷中国,各种经济利益诱惑纷至而来。一心埋头研究的舒歌平面临艰难的决策:生存的压力和下海的经济诱惑。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暂时从事能量平衡的测量研究,背着仪器下矿搞创收。尽管效益颇丰,舒歌平仍没有改变对煤炭液化的选择。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他在耐心地等待!这一等就是6年!
1996年,江****总书记亲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视察煤炭液化实验装置,使他感受到煤炭液化事业将迎来春天的气息。此后不久,神华集团做出了煤炭液化产业化的宏伟构想。有人邀请舒歌平加盟神华,但是他觉得条件尚未成熟,他不能没有实验室。
又一个6年过去了,这把久经磨砺的利剑终于出鞘。2002年1月,舒歌平应邀加入神华集团。对于舒歌平这样的研究者,能够亲自从事产业化工作,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