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全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马太效应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主人将要远行到国外去,临走之前,将仆人们叫到一起,把财产委托他们保管。
主人根据每个人的才干,给了第一个仆人五个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给第二个仆人两个塔伦特,给第三个仆人一个塔伦特。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赚到了五个塔伦特。
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也赚到了两个塔伦特。
但是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却把主人的钱埋到了土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与他们算账。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五个塔伦特来到主人面前,说:“主人,你交给我五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五个。”
“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两个塔伦特来了,他说:“主人,你交给我两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两个。”
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最后,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把钱埋在了地下。看那里,那儿埋着你的钱。”
主人斥责他说:“又懒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在银行家那里,让我回来时能连本带利地还给我。”
然后,他转身对其他仆人说:“夺下他的一个塔伦特,交给那个赚了五个塔伦特的人。”
“可是他已经拥有十个塔伦特了。”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个故事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是贫者更加贫穷,富者更加富有。
上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这个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
《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十分明显:在人类资源分配上,富人享有更多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因而他们的机会比一般人多,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比如当演员、模特;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
金钱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本钱比别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里的大庄家可以兴风作浪,而小额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资本雄厚的企业可以尽情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企业只能在夹缝里生存。
集思广益
国家的马太效应
这里有两个国家作为国际经济中马太效应的例证,这两个国家分别是:阿根廷和美国。
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国家之一,但这并非是什么荣耀:它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其糟糕的经济状况。它的经济已经连续四年没有增长,目前,该国正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很难说这一场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但沉重的外债压力无疑是压垮阿根廷经济的致命所在之一,数以千亿计的外债对于阿根廷这样的国家来说如同悬在头上的剑。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使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感到悲观,投资的大量减少使经济复兴乏力,而经济不振又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等。国民的信心也大受打击,由于担心自己的积蓄在经济危机中“泡汤”,人们纷纷涌进银行,提取存款,短短一个月内银行因此失去了几百亿美元,这对正举步维艰的阿根廷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政府不得不下达“封杀令”,严格限制民众从银行提款以限制资金外流。然而这一无奈之举却引发了更大的动荡,各界民众强烈反对,社会一度陷人动乱,导致政权更迭,整个国家在危机中越陷越深。几乎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甚至贵为阿根廷总统,也无法避免因掏不出维修费而专机被扣的难堪。
目前,这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十几个季度走下坡路,经济衰退日趋严重,即使按照乐观的估计,这种下降趋势仍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有人这样评论:如果阿根廷是一家公司,那么它早该宣布破产了。
另一个国家是美国众所周知,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科技、文化乃至体育领域,都很强大,有人称20世纪为“美国世纪”,这并非虚言。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关于美国的另外一些事:其实,这个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成了纯债务国,至今它所欠的国债已达数万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美国人身上都背着一笔上万美元的债务。相比之下,将阿根廷拖垮的“巨额外债”不过是个小数目而已。美国的金融市场也不是毫无风险的,安然公司倒闭,众多大企业、大公司涉嫌在财务报表上造假等等都使人们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疑惑。
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一个像阿根廷那样的国家,后果肯定是毁灭性的。然而它发生在美国,人们虽然疑虑和警觉,但并不对这个国家丧失信心,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为投资者青睐的国家。人们对它的未来仍然抱有信心,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个“大”国,人们相信它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足以消解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阿根廷相对而言则是一个“小”国,没有人愿意把赌注下到它的身上。
企业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在企业界同样畅行无阻。一个大企业,如同自然界中的巨兽,它可以对其他生物构成威胁,而能威胁它的生物却少之又少。一只巨兽可能死于同类的竟争(同样强大的竞争者),可能死于老病(自身的原因),却极少被弱小者击倒。
来看一个例子:美国的微软公司。同行对它可说恨之人骨,社会舆论也对它屡屡发难。按理说,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对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贡献巨大,为何反遭受如此多的抨击?就是因为它太大太强,以至于它的存在对于竞争者甚至整个公平竞争的商业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于这样一个“巨无霸”,很多人是欲除之而后快的,正如一位竞争者所说:“最好的市场是没有微软的市场。”但这并不容易。举世瞩目的微软“拆分风波”官可打了数年,虽然还没能尘埃落定,但基本可说已无果而终了。这又是一个马太效应的活生生例证:大的总能战胜小的。
当然,“大有大的难处”,企业也是如此。但人们还是愿意把企业做大。为什么?因为大企业的竞争力(包括生产、销售,以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和影响力是中小企业无法比拟的。
有很多软件开发商声称自己的产品在性能上超过了微软的产品,这也许是真的(至少在某些领域和某些环节是这样),但人们还是普遍采用微软产品。其原因是:
(1)微软的信誉度。从DOS到视窗系统,微软一直掌握着个人电脑操作系统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为它积累了巨大的信誉。
(2)用微软产品,要比用其他产品有更好的兼容性。微软产品自身的强大功能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硬件、软件开发商都不会另搞一套与微软“不兼容”的产品或系统,因为那无异于自掘坟墓。换句话说,微软可以不必考虑与别人兼容,而别人一定得考虑和微软兼容。而影响力不大的产品,即使性能再优秀,也享受不了这种待遇。
(3)微软已经成为了“电脑时代”、“数字化生存”的代名词,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当然,微软不可能永远享有这一地位,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没有任何竞争者能够取代它。
(4)由于多方面的巨大优势,微软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可能的威胁扼杀在摇篮里,可以用“暴力手段”将其挤垮,也可以用“温柔方式”进行并购,这正是微软最受人指责之处。微软“拆分案”的导火索,就是微软通过以“视窗”系统与网络浏览器捆绑销售的手段,将网景公司逐出了市场。这种横冲直撞的竞争方式虽然显得有些粗暴,但极为有效。
人们曾对自由软件“Linux”寄予厚望,认为它有可能成为“微软”的“魔鬼终结者”。可是几年过去了,Linux还仅仅是一个“反抗微软强权的自由战士”的避难所,在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的时代,“蚂蚁扳大象”看来还只能是一个神话。
个人的马太效应
看看我们周围,就可以发现许多马太效应的例子。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孤独。
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传媒和商家更愿意也更容易采访、报道和邀请他做广告,当然他也会因此而更加出名。
容貌漂亮的人机会也比一般人多,他们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如演员、模特等。
一些收藏爱好者也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收集邮品、古钱币或者火柴盒,当你的集品数量和质量达到某个水平时,你就会进入由这些有着同样爱好的人组成的小圈子。与他人交流更为方便,增加收藏品的机会就更多。
同样的例子还包括:你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你越是消费某种奢侈品,就越有可能消费更多的奢侈品(供应商会经常上门服务,提供资料或吸纳你加人他们的消费者俱乐部,千方百计地把你留在这个圈子里);甚至只要你吸某个著名牌子的香烟,也会让很多人对你肃然起敬。
让我们再看得远一些,放眼生活的各个领域,顶尖人物享受着空前的优厚待遇,这种现象最能说明马太效应。在今日的职场中,一小群专业精英享有高得离谱的肯定与名气,也享有过度的宠爱。
这在当代社会的任何活动范围均可见,并且是举世皆然:在职业运动界的足球、篮球、高尔夫球、橄榄球、网球或其他流行运动中;在建筑、雕刻、绘画或其他视觉艺术里;任何形式的音乐、电影和戏剧;出版业里的小说、散文或自传;甚至电视谈话节目、新闻广播、政坛或其他可界定专业范围的领域,专业人士的名字总是可以立刻跃出。
在上述这些领域里活跃的专业人士只占小部分,通常不到全国人口的5%。数目如此少,但他们的名字却广为人知,占据了聚光灯的焦点,成为超级明星,他们相当于有品牌的消费品,让人一眼就认得。
不仅如此,在流行程度与金钱的报酬上,同样也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市面上卖出的小说中,超过80%的销售量集中于不到20%的那几本。其他出版物如流行音乐的专辑和音乐会、电影,甚至商业类书籍亦然。在演艺界、电视圈也是如此。还有,高尔夫球和网球的比赛总奖金的大部分归于少数几个职业选手。至于赛马也是如此,大部分奖金落在少数马主人、骑师和训练人员身上。
整个世界逐渐市场化。位居专业顶尖位置者占有了庞大的酬金,如果他们不优秀或名气较小,赚的钱就差多了。
位居顶尖,且众人皆识,大大不同于距离顶尖处不远但只是在圈中为人所知的二流好手。最有名的篮球、棒球或足球明星日进斗金;稍居其次的选手,日子只不过是过得还算舒服而已。
赢家通吃的时代
有一匹著名的赛马,在其竞赛生涯中曾赢过多次大奖,为主人获得了数千万元奖金,其所有参赛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个小时,但其转售的价格却比其他赛马高出100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它比其他赛马的速度快上100倍吗?
不是,它只是比其他赛马跑得快一点点、在大多数比赛中,它只超过亚军一个鼻子,裁判甚至只能借助两匹马冲刺的录像才能确定谁输谁赢。
在人类的每一个领域,把赢家和人围者区别开来的就是这种细微的差距,而入围者占人口总数还不到5%。想一想那些二流人物的所得所失吧!他们只比一流人物差一点点,可是在享有的声誉和利益方面却相去甚远。一类是经过努力获得回报的成功者,另一类是同样付出却功亏一篑的失败者。他们只少跑了几步不幸的是,那是最有价值的几步。
比如,你参加了一次马拉松比赛,当跑了大部分路程,就将到达终点时,你感觉自己极度劳累、非常难受,试想一下,你是否会坚持下来?
只要还有一口气,你肯定会坚持下来,因为相对于跑过的漫长路程,余下这一段短短的距离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这几步,你此前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有了这几步,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征服马拉松的胜利者。
人类社会的竞争如此,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如此。
谁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并且还知道它的高度。但有谁知道世界的第二高峰呢?为此,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做过专项调查,甚至问过好几个地理学的博士生,几乎没有多少人能痛痛快快地回答出来。其实位于印度境内的乔戈里峰仅比珠穆朗玛峰低237米,这个差距还不及珠穆朗玛峰高度的3%。但正是由于这个不到3%的差距,使得排在第二名的乔戈里峰只被一些狂热的登山运动员所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