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李嘉诚全力拓展欧美市场的时候,一个重大的机会出现了。一位欧洲的大批发商在看到了李嘉诚公司的产品样品后,前来与李嘉诚联系。这位批发商是因为李嘉诚公司的产品价格低于欧洲产品的价格而来找他的。但他通过一些渠道得知长江公司是资金私有制。为保险起见,他表示愿意同李嘉诚合作,但条件是他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进行担保。李嘉诚知道这位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欧洲最主要的市场——西欧和北欧,如果能与他取得联系,是十分有利的。可惜,他竭尽全力都没有找到担保人。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争取,这是他成功的一个法宝。他与设计师一道通宵达旦连夜赶出9款样品。批发商只准备订一种,李嘉诚则每种设计了3款。第二****来到批发商的酒店。批发商望着他通宵未眠而通红的眼睛,欣赏地笑了,答应谈生意。在李嘉诚没有担保的情况下,签了第一份购销合同。按协议,批发商提前交付贷款,从而解决了长江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足问题。
长江公司很快占领大量的欧美市场。仅1958年一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就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胶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胶花大王”。
对于不浮躁、稳健的人来说,他往往有这样的品质,就是做一件事情,不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是不甘心失败的。这个时候,李嘉诚又想扩大规模,为此,他制定了新的发展方向。他决定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然后,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岁末,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就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料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价格高得难以承受。而这时,李嘉诚已把重心转向房地产。转向房地产,是因为自1964年以后,塑胶花开始受到冷落。而随着香港工商业的发展,房地产在商业界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很有发展前途。
1960年,他在柴筒购地兴建工厂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达20万平方米。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价猛烈上升,等人们认识到这一行情时,洞察先机的李嘉诚已成为地产界的主力军。该投入的时候就投入,该撤出的时候就撤出,不浮躁、稳健的李嘉诚就是能够审时度势,见机行事,善于抓住机会,努力拼搏。他始终有一颗强烈进取、不断革新、探索新方法的心。
弹丸之地的香港,自由经济十分发达,支撑着600万居民的衣食住行,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其中,房地产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香港的房地产业在香港经济的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称为“香港经济的寒暑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香港,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内地和东南亚的人口大量流人,香港的资金和熟练劳动力,以及香港当局的土地政策、建筑条例,很适合房地产的发展。特别是1962年港府对香港建筑条例的修改并公布,1966年才实施。拥有地皮的企业和祖传者,为了避免吃亏,都想在1966年前建房;同时,银行也积极参与房地产的投资,放宽建房信贷,所以很快刮起一股地产风。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一大批赌博心理极强,并且具有很强预见性的投资者。
在这股经营地产的狂潮中,李嘉诚一方面继续大兴土木,建造一幢幢厂房,另一方面却异常谨慎地密切注视局势的变化、市插的走向。饱经磨难的生活,使他学会了不投机钻营,更不去冒大险,甚至是建造的大厦都没有向银行借贷一分一毫。但是谨慎行动不等于不行动,注重长远利益的李嘉诚,已经精明地看到了地产发展前景,就要采取行动。
几年以后,随着局势的动荡,香港的房地产一次又一次地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由于银行对地产的过度贷款及其他因素,1965年爆发银行********。在挤兑狂潮中,数家银行的分行倒闭,甚至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被迫受控于汇丰银行。在银行危机的狂烈冲击下,房地产也受到冷落,价格一直下跌,许多建筑公司、地产公司纷纷倒闭,从而出现了战后地产业的第一次大危机。此次危机一直持续到1967年,香港各业几乎都困死于危机中。1967年5月爆发了反英抗暴事件,严重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整个香港的地价、楼价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建筑业几乎停止不前。一部分港人卖房后远走他乡,香港再一次面临着房地产危机。
在那个百业萧条的年代里.李嘉诚再次审时度势,洞察先机。
他一方面加强稳固他的大后方,让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在塑胶业中保持独占鳌头的地位;一方面不动声色地将工厂利润和物业租金换成现金存放,并且通过不同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充分利用这个机遇,胸有成竹地用现金以低价收购了大量的地皮和旧房。他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现金将购置的旧房翻新出租,再用所得利润全都换取现金大量收购土地,并且采取各个击破,集中处理的方式,将土地以点带面、以面连片地纵横交错地发展。
就这样,李嘉诚以其不浮躁、稳健的人的审慎与胆略,稳中求进。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从1958年拥有楼宇12万平方尺,发展到拥有楼宇630万平方尺。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了集中经营房地产业的轨道。随着社会经济愈来愈集团化、规模化,当传统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对大规模集中资金无能为力的时候,一种新的股份制应运而生。在世界经济资本证券化趋势的影响下,股票的神奇魅力使人类社会从金钱崇拜进入到股票崇拜时代。
1972年7月,李嘉诚把握香港股市处于股市顶峰期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号正式挂牌,法定股为2亿港元。
这一重大举措,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从此长江实业公司站到了公众面前,树立了形象。从此以后,长江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接受股票市场的监督和检查,必须遵守证券交易所支付交易所的各项规则和适用于所有挂牌证券的各种要求。而身为长江首脑的李嘉诚,如果不希望在残酷无情的商场中被击败的话,在进行每一个商业行动之前,就必须对公众股东负责,这正是李嘉诚在商业上成熟的标志。
一个不浮躁、稳健的人,正是这样一位不断地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断适应时代与社会变革的人。而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最终会取得成功的人,我们的社会,已进入改革开放的兴旺时期,许多新鲜的外来事物都纷纷地涌了进来。花花世界的花花事物,难免会对人产生极大的诱惑,而这极大的诱惑,会使人变得浮躁。
许多人会想,我为什么不能拥有这些东西呢?别人可以拥有,外国人可以拥有,我为什么不可以呢?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他就浮躁起来,很想自己一下子能取得那么多物质上的东西,能事受到自己以前享受不到的东西。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你越着急,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的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定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结果呢,就适得其反。
许多年轻人就是这样,给自己确立了“3年计划”、“5年计划”,下定决心要在3年内赚300万,5年内成为一个亿。这些年轻人之所以制定这样的计划,也许,他们心目中的学习榜样正是李嘉诚。可他们这个时候却忘了,李嘉诚之所以成功,之所以成为华人首富,不是掌什么3年计划、9年计划,他是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几十年而绝不仅仅是几年的奋斗得来的,而他的奋斗,也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的。这些艰辛与坎坷,我们现在说起来好像挺轻松,一下子就过去了,而在当时,他是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一分一分、一秒一秒地捱过来的。对艰辛与坎坷的这分分秒秒的体味,需要多大的毅力呀!一个浮躁的人,是不会这么细心地去品味这些滋味的,也许,他们一尝到这样的滋味,就马上退却了。而李嘉诚,作为一个稳健的人,他深知:这样的苦难,是必定要经受的,只有经受这些苦难,才能赢得最终的甜美。
二秒悟语
只有不浮躁,才会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只有不浮躁,才会有耐心、有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只有不浮躁,才会制订一个接一个小的目标,然后一个接一个地达到它,最后走向大目标;只有不浮躁,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确立目标,然后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地前进,才取得成功。
25.不要等待
我小时候,有一次和祖父进林子去捕鸟。祖父教我用一种捕猎机,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接到隐蔽的灌木丛中。只要鸟受撒下的小米粒的诱惑,一路啄食,就会进入箱子,祖父只要一拉绳子就大功告成。
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飞来一群鸟,共有9只。大概是饿久了,不一会儿就有6只鸟走进了箱子。祖父正要拉绳子,又想那3只也会进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会儿,那3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3只。
祖父后悔了,对自己说:“哪怕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
接着,又有2只走了出来。如果这时拉绳,还能套住1只,但祖父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心想,总该有些要回去吧。终于,连最后那一只也走出来了。
那一次,祖父连一只鸟也没能捕捉到,却捕捉到了一个受益终生的道理: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而机会却稍纵即逝;贫欲不仅让祖父难以得到更多,甚至连原本可以得到的也失去了。
二秒悟语
扩大自己的欲望,无异于将清澈的溪流变成大洪水,冲走原来应有的舒适平静。该满足的时候,就应该满足,不要贪图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