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温州人认为,自己为自己干,哪怕再小,但它是自己的,干起来才有兴趣,才会认真努力去做。所以,温州人没有“找工作”的观念,只有“找生意做”的念头。
1.人人都想当老板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我也想创业,但是创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创业中会有许多风险,不如打工来得安稳些。
温州人:我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资金再少也要创业,给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才是人生的追求。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经历,不想做老板的人肯定不是温州人。
俗话说:“工字不出头。”一辈子打工,很难有大成功。司马迁说过:“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秀文不如倚市门。”香港富豪庄永竞则说,即使当个小老板,资本再少也总是为自己干,总会有发财的希望。可见,给别人打工,总是没有自己做老板显得更有发展。而温州人的想法正是如此。
前些年,有一个很有名的俗谚: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后面还有,但没有涉及到温州的。在这里还要加上一句:不到温州不知道老板少。在温州,老板比较多,每个企业就算只有一个老板,在温州就有10万个老板。一个打火机、一双皮鞋、一个低压电器产品,都是由众多老板生产出来的。
温州有一句名言:家家有项目,家家有老板。虽然像广告语,但并不夸张。“宁为鸡首,不做凤尾”渗透到温州人骨子里。人人想当老板,这是温州人取得成功的巨大动力。
温州年轻人的理想不是到国有企业上班或坐机关,大多想自己创业,办厂或开店。经验不足的,都是先到一些民企去打工见习,等学得差不多了,出来自己干。连一些偏僻农村的青年也是如此,他们外出都是立足于自己干,不满足于做打工仔、打工妹。即使在机关上班的人,一般家里有一个人办企业或开店,在机关下班了,马上赶回家里上班。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员工,投资意识都很强,大多把闲钱用于入股办企业,或用于借贷,或购置房地产,所以温州人一般都有两三套房子,用于出租或升值。
“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士兵。”在这里套用这句话就是“不想当老板的温州人不是真正的温州人”。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愿望,让成千上万的温州人背起行囊,天南地北四处闯荡,寻找当老板的机会。
提起“浪莎”,那句“不只是吸引”的广告语几乎一夜之间响彻了中国的袜业市场。现在的浪莎产品和商标早已被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2001年,浪莎商标被省市推荐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作为董事长的翁荣金也分别获义乌市优秀企业家、优秀厂长经理等荣誉称号,现为义乌市第九届政协常委、义乌市袜业行业协会会长,2000年4月15日他作为中国袜业界唯一代表赴美国参加21世纪袜子研讨会。他的创业故事,正是缘于对成功的强烈欲望。
由于生活所迫,1980年高中毕业的翁荣金背井离乡踏上了鸡毛换糖之路,投奔远在新疆的姑妈家。那时沿街叫卖是义乌人最主要的职业。翁荣金兄弟也投入到这古老而传统的“贩卖行业”,和许多义乌老乡一样开始走南闯北,为的是改变原先贫苦的生活面貌。
在那里,他得知人工饰品十分畅销,就赶回义乌,向亲戚借了几万元,备足了货。时近年尾,西进列车拥挤异常,翁荣金和三弟翁荣弟在火车上站了四天四夜。当列车驶进乌鲁木齐时,他们的腿已经肿得迈不开步。然而,等他们兴冲冲地把货拉到市场,才发现市面上早已充斥着各种人工饰物,价格跌了一大截。翁荣金挥泪贱卖了所有货物,总计亏了一万多元。
遭此打击的他决定从头再来,并定下了做生意的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无。
翁荣金还记得,在广州跑袜子的那段日子里,为了拿到预定的货,必须使出吃奶的劲儿挤上南下的火车。由于当时的火车票比较紧张、车票也比较贵,很多时候,为了省钱,他只好睡在硬座车厢的椅子下面,用报纸作为床垫。因为个头比较高,他常常把两只脚露在过道上,于是就会有被路过的人踩上一脚的危险。
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取得了一个广东品牌袜子的总代理权,开始了原始积累过程,用了五年时间建立了自己的全国性批发网络。
这样前前后后做了近10年袜子生意,有一天他们发现,在国内,西装、女装、衬衫、裤子、领带等都有了名牌,就袜子没有名牌。而袜子又是一种易耗品,市场需求量很大,于是翁荣金打定主意:开一家袜厂,做中国最好的袜子!就这样,1995年10月,翁荣金三兄弟在义乌经济开发区创办了义乌浪莎针织有限公司。翁荣金说:“我们之所以投资了袜子这个产业,就是要做中国最好的袜子。”
1996年,在一片反对声中,“浪莎”坚持花大价钱,在中央电视台打了袜业企业的第一个广告。很多业内人士不理解,小小的袜子有必要这么折腾吗?“我就是要让消费者一想到袜子,便想到‘浪莎’!”翁荣金这么说。时间证明了一切,之后,浪莎品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如今,每天有80万双袜子从这里走向市场,平均每周推出一款新产品。“现在我最渴望的是,‘浪莎’有一天能屹立于世界袜业之巅,扛起中国民族工业的大旗。”拥有超常大局观的翁荣金说。
一个人贫穷,主要是脑袋贫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个缺乏创业欲望的人,是很难挣大钱的。想过富有的生活,要先有富有的思想。脑袋富有,口袋就能富有,拥有富有的思想,就能远离贫穷。
温州人“人人争当老板”的精神,使他们在漫长的创业道路上,能克服任何困难,也能战胜任何挫折。他们胸怀坦荡,精明强干,宠辱不惊,成败坦然,勇往直前。他们见钱眼开,能抓住一切机遇挣钱,见缝就钻。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有钱赚,就甩开膀子大胆干。没有资金,就从修鞋补锅开始积累;没有技术,就搞小五金、小电器,打火机之类技术含量低的小玩意。
温州人有很强的“争当老板”的欲望。为了创业成功,他们肯吃苦,非常勤劳,敢于冒险,勇于闯天下,即使在艰苦的地方,也能寻找生机,生根发展。
1989年,朱仲荣与夫人都已68岁的高龄,他们从温州一个叫三盘岛的渔村来到了纽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1992年,朱仲荣老人与女儿在缅街街头开办的“朱记锅贴”正式开张了。其时朱老先生已是70高龄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他立该休息养老,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但十年来,老人硬是一步一步辛苦走过来了,每天从早上五点开锅,一直卖到晚上十点收摊,才坐下吃晚饭,中途几乎没有歇息的机会。而最初五年,“朱记锅贴”实际上是一路边大排档。五度寒暑,日晒雨淋,年逾古稀的朱老先生,却能在路边站足一整天,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喊过一声累,为儿孙们做出了榜样。
由于他们朱家有20多年自制锅贴包子的经验,饺子皮是手工制成,比起市面一般机器加工制作的锅贴水饺,口感好很多,“原汁原味”,而且现做现卖,新鲜热辣,所以在路边街头开张后很受华人欢迎,生意扶摇直上。到了1997年8月他们租下现在的四十一大道潮坊餐馆旁的店面,增加人手,扩大业务。“朱记锅贴”不再是单一的锅贴,还经营其他面食,包括饺子、馒头、包子、豆花、豆浆和葱油饼等。
随着生意的兴隆,儿女们不断移民过来,“朱记锅贴”开出了三家连锁店,两个女儿和小儿子各分管一店,老人自己只收银管账。每天晚上,朱老先生开心地坐在地板上整理着一大堆的零钱,看着自己用双手辛勤劳动换来的美金,心中无比地自豪。做为华人中年龄最大的移民创业成功者,在纽约朱仲荣老人的事迹有口皆碑,提起“朱记锅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人说:“十个温州人中九个是老板,还有一个准备当老板。”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如果按人口比例来计,可以说温州的老板绝对是全国最多的。
创业基因是温州人致富的基础,只要你的血液里流淌着致富的思想,你的行动就会朝着致富而努力,财富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要想实现理想,首先要有不做打工仔的想法,要有当元帅的志向,想想别人能当老板我为什么不能?这样,你就会有激情与动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了。
当然,创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创业的好处与坏处。
创业的好处有:自主性强,没有人管你,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想工作时就工作,不想工作时就休息,全凭你对财富的态度;能够吸收亲朋好友加入,与他人一起奋斗;具有极强的挑战性,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能;等等。
创业的坏处有:风险高,收入不稳定,有时候一个月好几万,有时候可能会赔上许多钱;身心疲惫,一个人得干许多人的活,你既是老板,也是打工仔,还是推销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等;工作时间不固定,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需要,你就得干活,没有下班的概念;在财物投入方面比较庞大,往往是全部积蓄压在上面,损失一点财物都会心疼得不得了;可能会走入法律法规的误区,从而遭遇失败等等。
因此,你要认真思考好创业的优缺点,如果你认为自己喜欢干,而且能够干好,与原来从事的工作相比更有诱惑力,社会条件又允许,那么就不要徘徊,不要过多考虑得失!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原动力。
2.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我根本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在商场上,强手如林,我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温州人:商场如战场,一定要清楚自己做什么,判断好当前的形势,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取得最终的成功。
温州人的经济头脑表现在,从创业的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正如飞出的箭要瞄准箭靶的位置一样,定好方向一路干下去。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你就会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不少人终生都像梦游者一样,漫无目标地游荡。他们每天都按熟悉的“老一套”生活,从来不问自己:“我这一生要干什么?”他们对自己的作为不甚了了,因为他们缺少目标。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目标!
提起钱金耐,相信温州人和新疆人对他都不会陌生,他现在为新疆德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多年来,在钱金耐的倡导下,公司确立了“德载重任,汇铸永恒”的企业理念和“源于新疆、扎根新疆、回馈新疆”的经营宗旨。
钱金耐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他努力拼搏的坚强意志,从很小起他就明白,要想摆脱贫穷,只有依靠自己加倍的努力。因此,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初中毕业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温州乐清一中高中部,然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人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中学任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钱金耐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所走的路正是当时无数人的梦想,但是钱金耐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
钱金耐所处的时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一大批校园的教坛新秀纷纷下海经商,成为当时一股奇特的经济潮流,他们的文化素质比当时浙江一带的商家高出一筹,钱金耐就是其中弃教从商的比较优秀的一个。因为比起其他人来,他显得更为“有勇有谋”。因为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经济欠发达的新疆。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是钱金耐坚信自己所走的路是正确的,路就在脚下。1985年,钱金耐带着仅有的300元路费孤身一人踏上了开往西关的列车。
他坐在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硬座上,饿了,就啃自带的一点干粮,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就这样,忍受了6天6夜的疲劳、困顿、腰疼腿酸和饥饿,钱金耐终于来到了新疆。
钱金耐并不是一个盲目蛮干的小伙子,来新疆之前他就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按照既定方针,把创业的目光投向钢铁行业,地点定位在靠近石油基地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在那里,他办起了一个十几平米的小店,开始经销机电产品。经过考察,他锁定的第一市场就是和静钢铁厂。和静钢铁厂是一个具有大家风范的国有企业,这是当年“三线”建设的成果之一。因此,在当时,和静钢铁厂供销科的门口每天前来推销产品的人络绎不绝,钱金耐加入了这个行列,但有趣的是,他的方式别出一格。每天钱金耐总是第一个来到和静钢铁厂供销科的办公室,不声不响地扫地擦桌子,干完活就走人。渐渐地,供销科长对这个闷头闷脑的小伙子有了些好感,到了第三天,科长终于忍不住问道:“小伙子,你来这里到底想干什么?”钱金耐这时才说:“我是来推销机电产品的”。说着拿出了产品目录,供销科长详细看了目录以及产品介绍,最后在产品目录上划了几个勾。约定时间是一个月。也许科长是故意考验钱金耐的韧性,因为目录上的产品可是既多又杂,有许多很不易找到,但钱金耐还是带着一丝成功的喜悦高兴地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