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吳質《答魏太子箋》、願樂《史晨饗孔廟後碑》僅舉《百喻經·斫樹取果喻》、齋禱《樊毅復華下民租田口算碑》唐皇甫曾《遇風雨作》詩、兼倍《樊毅復華下民租田口算碑》《後漢書·皇后紀下·桓帝梁皇后》、近廟《樊毅復華下民租田口算碑》僅舉《孔子家語·廟制》、役賦《竹邑侯相張壽碑》《樊毅復華山下民租田口算碑》《後漢書·荀淑傳》、口算《樊毅復華下民租田口算碑》《後漢書·安帝紀》、齋潔《桐柏淮源廟碑》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準則《桐柏淮源廟碑》《世說新語·品藻》、增廣《桐柏淮源廟碑》《三輔黃圖·甘泉宮》、傳館《桐柏淮源廟碑》唐柳宗元《興洲江運記》、石獸《桐柏淮源廟碑》《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塵軌《桐柏淮源廟碑》南朝宋王僧達《答顏延年》詩、奔走《桐柏淮源廟碑》《後漢書·史弼傳》、虛荒《老子銘》《水經注·陰溝水》、守靜《小黃門譙敏碑》《老子銘》《後漢書·羊續傳》、玄虛《老子銘》《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虧盈《老子銘》唐元稹《月三十韻》、逃祿《老子銘》僅舉晉陶潛《感士不遇賦》、清寂《老子銘》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永生《老子銘》三國曹植《七啟》、舊齒《孫叔敖碑陰》《三國志·吳志·陸績傳》、吉辰《孫叔敖碑陰》《後漢書·明帝紀》、賊寇《孫叔敖碑陰》《晉書·桓沖傳》、埋掩《楚相孫叔敖碑》《後漢書·曹褒傳》、文象《楚相孫叔敖碑》《後漢書· 襄楷傳》、泰清《張公神碑》三國魏曹植《贈丁儀王粲》詩、受苻《張公神碑》僅舉《晉書·文苑傳·應貞》、遺武《楚相孫叔敖碑》《宋書·謝靈運傳》、三九《楚相孫叔敖碑》《後漢書· 郎顗傳》、縣宰《楚相孫叔敖碑》《晉書·慕容皝傳》、篤古《楚相孫叔敖碑》《後漢書·劉愷傳》、嘉訓《楚相孫叔敖碑》僅舉《後漢書·爰延傳》、蒙恩《嵩山泰室神道石闕銘》《青衣尉趙孟麟羊竇道碑》《楚相孫叔敖碑》《後漢書·光武帝紀上》、累載《仲秋下旬碑》《周書·皇后傳·武帝阿史那皇后》、園田《張公神碑》《後漢書·竇憲傳》、廉選《三公山碑》僅舉《後漢書·順帝紀》、隱遁《三公山碑》《後漢書·宣秉傳》、風雨《樊毅脩華岳碑》《曹全碑》《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三公山碑》宋蘇軾《次韻黃魯直見贈古風》、苛煩《三公山碑》僅舉《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四·雁門太守行》、履尾《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晉書·袁宏傳》、滯礙《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山神《無極山碑》《後漢書·西南夷傳·笮都夷》、耆叟《無極山碑》僅舉《晉書·文帝紀》、禱祈《無極山碑》《後漢書·郎顗傳》、禱禳《無極山碑》唐柳宗元《時令論下》、吏役《無極山碑》唐白居易《病假中南亭閑望》、遺慶《無極山碑》《隸釋·三國魏公卿上尊號奏》、危駿《青衣尉趙孟麟羊竇道碑》。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濡水》、平澤《青衣尉趙孟麟羊竇道碑》晉陶潛《時運》詩、途路《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三國志·魏志·吳質傳》、光容《安平相孫根碑》唐裴鉶《傳奇·昆侖奴》、輔主《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後漢書·文苑傳上·崔琦》、高格《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後漢書·樊宏傳》、盆溢《析里橋郙閣頌》《後漢書·陳忠傳》、儗象《析里橋郙閣頌》僅舉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效難》、石道《析里橋郙閣頌》《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謝莊“郊遊”〉》、執節《從事武梁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歸懷《綏民校尉熊君碑》《繁陽令楊君碑》《先生郭輔碑》《後漢書·劉愷傳》、明敏《西陝頌》《北齊書·文宣帝紀》、典城《博陵太守孔彪碑》《西陝頌》《後漢書·章帝紀》、哀慟《金鄉長侯成碑》《後漢書·蔡遵傳》、河清《金鄉長侯成碑》《後漢書·襄楷傳》、郵置《衛尉衡方碑》《後漢書·郭太傳》、符守《太尉陳球後碑》《西陝頌》《文選·謝瞻〈於安城答靈運〉詩》、興盛《國三老袁良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繼業《國三老袁良碑》《三國志·魏志·鄧艾傳》、驕滿《國三老袁良碑》《後漢書·皇后紀贊》、惠撫《國三老袁良碑》僅舉《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九年》、拔授《國三老袁良碑》僅舉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經緯《乙瑛碑》《太尉劉寬碑》《國三老袁良碑》宋楊簡《石魚偶記》、趍教《西陝頌》明徐渭《與梅君書》、阻峻《西陝頌》僅舉宋曾鞏《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陝頌》、歡踴《西陝頌》僅舉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詠歌《西陝頌》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豊稔《西陝頌》《後漢書·法雄傳》、慈恕《丹陽太守郭旻碑》《富春丞張君碑》宋曾鞏《范貫之奏議集序》、耕殖《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三國魏曹丕《至廣陵於馬上作》詩、債負《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唐韓愈《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切痛《□通封記》《後漢書·黃瓊傳》、近年《□通封記》明張居正《文華殿論奏》、稱陳《□通封記》僅舉《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初政《衛尉衡方碑》《國三老袁良碑》《後漢書·翟酺傳》、疚心《國三老袁良碑》晉潘岳《秋興賦》、達善《郎中鄭固碑》僅舉晉潘岳《九品議》、雲際《國三老袁良碑》《文選·曹植〈七啟〉》、邦畿《竹邑侯相張壽碑》《國三老袁良碑》明梁辰魚《浣紗記·寄子》、典掌《慎令劉脩碑 》。
晉虞溥《江表傳》、邊事《慎令劉脩碑 》《後漢書·竇固傳》、孤生《慎令劉脩碑 》《後漢書·周榮傳》、長號《慎令劉脩碑 》晉盧諶《贈劉琨書》、碑銘《趙相雍勸闕碑》《慎令劉脩碑 》《後漢書·翟酺傳》、至行《梁相諱汎碑》《慎令劉脩碑 》《晉書·朱沖傳》、倉玄《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南史·朱異傳》、威教《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後漢書·列女傳·皇甫規妻》、四集《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後漢書·寇恂傳》、宰政《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舉《新唐書·李適之傳》、榮賜《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南朝梁劉潛《謝女出宮門賜紋絹燭啟》、衍蔓《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僅舉清方苞《〈周官集注〉序》、乖散《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後漢書·公孫瓚傳》、承緒《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晉書·安平王孚傳》、稟性《中常侍樊安碑》《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後漢書·郎顗傳》、廉約《漢安長陳君閣道碑》《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後漢書·蔡尊傳》、欄楯《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百金之子不騎衡”裴姻集解引三國魏如淳曰、誕生《博陵太守孔彪碑》《酸棗令劉熊碑》《後漢書·梁統傳》、典牧《嚴訢碑》《荆州刺史度尚碑》《東觀漢紀·郭丹傳》、炎夏《酸棗令劉熊碑》三國魏曹植《離繳雁賦》、七葉《酸棗令劉熊碑》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湣念《酸棗令劉熊碑》葛洪《抱朴子·金丹》、五運《成陽靈臺碑》僅舉《東觀漢記·光武紀》、即時《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東觀漢紀·和熹鄧后傳》、嘉澍《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東觀漢紀·順烈梁后傳》、投間《稾長蔡湛頌》《東觀漢紀·桓榮傳》、特加《議郎元賓碑》《東觀漢紀·安帝紀》、湣悼《巴郡太守張納碑》《繁陽令楊君碑》《東觀漢紀》、乞身《巴郡太守樊敏碑》《東觀漢紀·張況傳》等。
二、東漢碑刻中的新義
【幽冥】
○悼君短折,永歸幽冥。(冀州從事郭君碑)
○三命縮贏,卑彼[下闕]幽冥。(仲秋下旬碑)
“幽冥”一詞表“暗、暗淡”義,先秦已見(本部分所列詞語的先秦、西漢義,為查《漢語大詞典》所得,其引例不赘。)。由此引申指“陰間地府”似始見於東漢。碑刻語料中慣用,如《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晉待詔中郎將徐君夫人菅氏之墓碑》:“昊天不弔,大命中傾,卜茲宅窕,永即幽冥。”《唐代墓誌彙編》永徽○○五《隋燕王府錄事段夫人墓誌銘並序》:“溫席扇枕,蒸蒸至情,如何不祜,即是幽冥。”《唐代墓誌彙編》龍朔○八八《唐故鄧君墓誌銘並序》:“徂駟難駐,流光詎停,一辭白日,永即幽冥。”亦見於其他文獻,如《全後漢文》卷九十七丁儀妻《寡婦賦》:“計先後其何幾,亦同歸於幽冥。”《全三國文》卷十八魏十八陳王植(六)《王仲宣誄》:“嗟乎夫子,永安幽冥。”又卷二十六魏二十六韓暨《臨終上疏》:“寢疾彌留,奄即幽冥。”《漢語大詞典》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嗟乎夫子,永安幽冥;人誰不沒,達士徇名。”
【丁寧】
○繆君性清儉醇,□□□舍,棺具舌掩身,衣服因故,□□□□之物,亦不得葬,丁寧夫人,勿(有)□□,瓦為藏器,不飾雕文,遂令順□,安郭無珍。(繆紆墓誌)
丁寧,先秦指似鐘而小的一種樂器。其“再三囑咐、告誡”義始見於東漢,他如《太平經》卷五十五力行博學訣第八十二:“雖然可知矣,見明師比言,大迷惑已解,唯加不得已,願復丁寧之。”《漢語大詞典》於該義下首舉《詩·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漢鄭玄箋:“丁寧歸期,定其心也。”是。
【義理】
○敏進義理,恢廓天地之道。(外黃令高彪碑)
義理,先秦指合於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其“道理”義始用於東漢。如《全後漢文》卷一光武帝(一)《制書報耿純》(建武六年):“侯前奉公行法,朱英久吏,曉知義理,何時當以公事相是非!”又卷一光武帝(一)《賜隗囂書》(六年):“以囂文吏,曉義理,故復賜書。”《漢語大詞典》於該義項下首舉宋蘇軾《與張子厚書》:“追思所犯,真無義理。”
【丕顯】
○追侔昔人,丕顯其光。(巴郡太守張納碑)
○分源而流,枝葉扶疏,出王別胤,受爵列土,封侯載德,相繼丕顯。(酸棗令劉熊碑)
“丕顯”一詞,先秦有“英明”義。其“大顯”義乃東漢新生的義位,《全後漢文》卷七順帝《大赦詔》(三年五月戊戌):“昔我太宗,丕顯之德,假於上下,儉以卹民,政致康乂。”《唐代墓誌彙編》景雲○二一《大唐王屋縣丞白知新妻滎陽鄭氏墓誌銘並序》:“公之裔孫漢大司農曰當時,遙源峻基,奕世丕顯,為四海著族,於今者,國史詳焉。”《漢語大詞典》首舉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皇帝中興昌運,丕顯耿光。”
【大男】
○先是君大男孟子,有楊烏之才,善性形於岐嶷,□□見於垂髦,年七歲而夭,大君夫人所共哀也!(郎中鄭固碑)
○光和四年二月,所子大男蓋高上黨范遷奏記大常。(無極山碑)
大男,先秦指成年男子。上引碑刻例謂長子。《五鳳元年黃甫買地券(M2買地券)》:“五鳳元年十月十八日,大男九江黃甫年八十,今於莫府山後南邊起塚宅,從天買地,從地買宅,雇錢三百。”(南京市博物院《南京郊縣四座吳墓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八輯(該例句轉引自黃景春《早期買地券、鎮墓文整理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4屆博士論文未刊稿(該論文將“大男”解釋為“成年男子”,似未妥。本條前例中的孟子年僅七歲而夭折,自然還未成年)。))
【在世】
○人生在世,壽無金石。(童子逢盛碑)
“在世”,始見於西漢,義為“當政用事”。上引東漢碑刻例則指“人活在世上”、“生時”的意思。此後該義項成為“在世”一詞的常用義而為各朝承用不絕。《南齊書》卷二十二:“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年已老,前路幾何?”《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經籍四:“釋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龍、人鬼並來聽法,弟子得道以百千萬億數。”《舊五代史》卷九十八晉書第二十四列傳十三:“初,妾在世,礪以久侍先人頗亦敬奉,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上言“再丁父母憂,服闋,皆復入為學士,歷禮部、兵部員外郎,知制誥,充職未幾,父之妾卒”。從上下文義可知,“妾在世”即指妾在生時,“在世”指“活在世上”,義甚明。《漢語大詞典》“在世”條於該義項下始舉書證為明李贄《復士龍輩二母吟》:“若皆為此族孫取去,李節婦一日在世,又復靠誰乎?”
【榮光】
○靈永邁矣,享斯榮光。(荆州從事苑鎮碑)
○樂是□□,恬此榮光。(敦煌長史武斑碑)
榮光,本指五色雲氣,古時迷信以為吉祥之兆。東漢時引申指“榮耀”、“光榮”義,《漢語大詞典》“榮光”条在該義項下始舉唐李白《大獵賦》“方將延榮光於後昆,軼玄風於邃古”為書證。
【澍雨】
○體連封龍,氣通北嶽,幽贊天地,長育萬物。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終朝日,而澍雨霑洽。(白石神君碑)
澍雨,先秦指“大雨”、“暴雨”義。《說文·水部》:“澍,時雨,澍生萬物。”“澍雨”即及時雨,乃東漢新產生的義位。《全後漢文》卷六和帝《擇良吏詔》(十二年三月丙申):“京師去冬無宿雪,今春無澍雨,黎民流離,困於道路。”又卷七順帝《祈雨詔》(陽嘉元年二月甲戌):“政失厥和,陰陽隔並,冬鮮宿雪,春無澍雨。”又卷九《和熹鄧后》:“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時黃霧四塞,不聞澍雨之應。”皆其例。《漢語大詞典》於此義項下僅舉宋王禹偁《謝降御劄表》:“若歲大旱,多慚傅說之才,謂天蓋高,必聽湯王之禱,未蒙冊免,尤媿縉紳,而又誨以政刑,敢不勤於夙夜,少助憂心之意,庶咸榮光之期。”
【咀嚼】
○耽樂道述,咀嚼七經。(漢成陽令唐扶頌)
“咀嚼”表“咬嚼”、“嚼食”的意思,已見於西漢。東漢時,又引伸出“玩味”、“體味”的意思。《漢語大詞典》於該義項下首舉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序志》:“傲岸泉石,咀嚼文義。”
【鴻儀】
○梁木圮頹,鴻儀催零。(金鄉長侯成碑)
鴻儀,語出《易·漸》:“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漢語大詞典》“鴻儀”條下列有二義,一為“比喻官位”,僅舉《隋書·隱逸傳·崔賾》例為書證;二為“盛大的典儀”,首引例為宋秦觀《代賀興龍節表》。以此二義覆案本條碑刻例,均與文意不合。引例中,“鴻儀”與“梁木”對文,均喻指人。細繹文意,“鴻儀”當是對有風采才能的人的贊詞。《漢語大詞典》未收該義,似應據補。
【草蟲】
○德及草蟲,澤流無垠。(漢成陽令唐扶頌)
草蟲,先秦本指草螽,昆蟲名。東漢時泛指草木間的昆蟲。《漢語大詞典》在此義項下首舉例為三國魏曹丕《雜詩》之一:“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束脩】
○折節清行,恭儉束脩,政崇無為。(鮮于璜碑)
○□□束脩,操潔冰雪。(相府小史夏堪碑)
○束脩勤恪,在公明明。(冀州從事郭君碑)
○君系祖考之鴻軌,履大和之□□,□世載德,不隕□□,仁義成於束脩,孝弟根其本性。(幽州刺史朱龜碑)
“束脩”一詞,先秦時本指十條乾肉,為當時一種常用的饋贈禮物。上引諸例乃“約束脩養”義,為東漢新生之義項。傳世文獻亦有不少用例,《全後漢文》卷四章帝(一)《詔告廬江太守東平相(元年)》:“議郎鄭均,束脩安貧,恭儉節整,前在機密,以病致仕,守善貞固,黃髮不怠。”又卷二十馮衍《計說鮑永》:“且大將軍之事,豈得在於珪璧其行,束脩其心而已哉!”表“約束脩養”的“束脩”一詞當由“束身自脩”緊縮而成,與先秦義無關。如《全後漢文》卷一光武帝(一)《以桌茂為太傅封褒德侯詔》:“前密令桌茂,束身自脩,執節淳固,斷斷無他,其心休休焉。”《漢語大詞典》“束脩”條於該義項下首引《後漢書·胡廣傳》:“廣才略深茂,堪能撥煩,願以參選,紀綱頹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勸仰。”
【廟堂】
○立左右闕,表神道,[闕]豎碑廟堂之前,到五月□□乃成。(張公神碑)
○時長史廬江舒李謙敬讓、五官掾魯孔暢、功曹史孔淮、戶曹掾薛東門榮、史文陽馬琮、守廟百石孔贊、副掾孔綱、故尚書孔立元世、河東太守孔彪元上、處士孔褒文禮皆會廟堂。(史晨饗孔廟後碑)
廟堂,此前可指“太庙的殿堂”,本條例乃“廟宇”義,东汉新義。《漢語大詞典》“庙堂”條於該義下首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陰溝水》“城南有曹嵩塚,塚北有碑,碑北有廟堂,餘基尚存,柱礎仍在”為書證。
【孑遺】
○□□救傾兮,全育孑遺。(析里橋郙閣頌)
孑遺,先秦有“遺留”、“殘存”義,動詞。用於指人,即“殘存者”、“遺民”,係名詞,乃東漢新生之義位。《漢語大詞典》“孑遺”條該義項後首舉《明史·忠義傳四·徐世淳》:“三陷之後,城中幾無孑遺。”
【乾元】
○稟性乾元,世世廉約,故能高如不危,滿如不溢。(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
○乾元以來,三九之載,八皇三代,至孔乃備。(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乾元,先秦已見,為詞組。《易·乾》:“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孔穎達疏:“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朱熹本義:“乾元,天德之大始。”東漢碑刻中似已詞化,指天。《淮南子·俶真》“弊其元光”高誘注:“元,天也。”“乾元”乃同義複語。《漢語大詞典》於該義項下首舉例為《陳書·高祖紀上》:“大哉乾元,資明以貞觀;至哉坤元,馮山川以載物。”
【水解】
○出誠造□,漆不水解,工不爭賈。(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水解,本為道教用語,一種“屍解”的方式,謂寄託於水而蛻形而去。東漢時引伸出一個新的意義,指化合物和水作用而分解。《漢語大詞典》在此義項下僅舉現代例“澱粉水解生成葡萄糖”。
【天姿】
○天姿醇嘏,齊聖達道。(泰山都尉孔宙碑)
○天姿淑慎,稟性有直,秉操不移,不以覬貴。(中常侍樊安碑)
○天姿瑋度,體性溫仁。窺極道之要妙,遊觀六藝之原。(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
○天姿明敏,敦《詩》說《禮》,膺祿美厚,繼世郎吏。(西陝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