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易患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脂质代谢紊乱。患糖尿病时,胰岛素分泌量明显不足,作为机体主要热能来源的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而大量流失,促使脂肪分解供给机体热能,因此大量三酰甘油、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同时,脂肪的合成能力减弱,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脂肪分解产物滞留于血液中,为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条件。
高血压患者
据统计,80%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患有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4~5倍,以出血性脑血管病居多。
心脏病患者
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冠心病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脑循环血量减少,再加上心室壁血栓组织极易脱落,很容易导致栓塞而发生脑血管病。
肥胖症患者
多年来医学专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胖人患高血压病的概率较瘦人高2~3倍。
此外,血液黏稠度增高者、胆固醇水平过低者、邻近大血管有病变者、脑动脉硬化患者等,都是脑血管病的易患人群。
酒后立即洗澡易引起脑卒中
不少人喝完酒后,感觉有点醉意就很想洗个澡,舒服舒服,其实这样做有许多害处。李大爷今年65岁,平时爱喝点小酒。一天和老朋友见面喝了点酒,回家之后觉得头晕脑涨的,不太舒服,想洗个热水澡,顺便也醒醒酒,不想李大爷洗澡时突然倒地,失去意识,引发了脑卒中。为什么洗澡会引起脑卒中呢?
这是因为,洗澡时人体要出汗,血液中的酒精浓度相对增高,再加上热水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加快脉搏跳动,这往往引起血压下降、血液黏稠度增高,以致机体难以适应,引起脑卒中或心脏病的发作。
因此,醉酒当天应多喝些水再睡觉(最好能吃点维生素C和维生素E)。第二天早上再用42℃左右的热水洗头,能彻底消除醉意。因为在睡眠中酒精逐渐分解,血液中的酒精浓度降低,这时用热水洗头,能刺激交感神经,使头脑清醒。
通过李大爷的事例,大家也可以看出,喝酒后千万不要立即就洗澡,会引起脑卒中或心脏病的发作。
冬季小心脑血管病“敲门”
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冷空气侵袭的日子里,由于气温骤变,应当特别注意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脑血管病专家介绍,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猛然收缩、血压升高,易使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而引起脑出血,寒冷容易使血黏度增高而致脑栓。一般说,凌晨2~6点的血黏度最高,此时温度最低,受冷就更易发生脑卒中了。南京有家医院,曾在一次气温骤降的两小时内就急诊收治了6名突然发生脑出血的高血压患者,患者的年龄为55~80岁。
在气温突降时,老年人的活动大多会有所减少,使体内血流速度迅速减慢,再加上原有的脑血管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高等原因,易促进血栓形成而使脑血管部分阻塞,从而引起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及肢体功能不全等症状。
所以,平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中老年人,在冷天一定要注意保暖,要及时增加衣被和添置保暖设施,睡前也宜用热水泡泡脚。维持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切不可因寒冷而贪眠,最好在室内做些体育活动。那么,脑血管病患者在冬季应怎样注意生活中的保健和饮食营养呢?
可靠用药,定期复查
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可靠用药,这是预防疾病发作的关键,可靠的治疗药物应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双效类中药等。患者一定要定期复诊,随时关注病情的变化。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因为代谢有问题,容易引起动脉硬化、血栓这种情况。所以,有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
注意生活中的自我调节
生活中的自我调节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合理营养适当进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冬季是精气匿藏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仅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可行合理的食补或者药补。
2.适量运动要根据身心情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注意不要选择激烈运动项目。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40分钟,运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宜,且不伴有头晕、头痛、疲劳等症状,自我感觉良好为宜。
3.规律生活,注意保暖不要过早晨练,最好在早饭后9~10点阳光充足时再锻炼,多晒晒太阳可促进钙质合成和吸收,在外出活动时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要重视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同时要保持大小便畅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专家小贴士
中老年人应养成慢起床的习惯,如在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患者醒后须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避免脑血栓发作。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都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保持血压平稳是关键。
闷热天气要小心脑卒中“偷袭”
人们通常认为脑卒中多发于冬季,但却忽视了闷热天气也会发生脑血管病。当天热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肢体感觉异常等症状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中暑,但有些人在被送到医院后才知道真正的病因竟是脑卒中,因此,千万别把脑卒中当“中暑”。为什么闷热天气也易患脑卒中呢?
这是因为,炎热的夏季,气温高、气压低,人体出汗较多,特别是老年人最容易“脱水”。“脱水”会导致血液黏稠,这对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火上加油”,使输向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发生脑卒中的概率自然增高。闷热会影响睡眠,休息不足也易使夜间血压升高,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天气闷热、潮湿时,人的情绪易烦躁、激动,导致血压上升;夏天普遍使用空调,若室内温度过低,与外界温差悬殊,频繁出入这样的房间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扩张,有动脉硬化者就易出现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这些因素都会诱发或加重脑卒中。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老年人,夏季容易发生“热卒中”。因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上45岁以下的青壮年患者越来越多。
因此,不管中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只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这些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就应时刻绷紧预防脑卒中这根弦,有过脑卒中史者更要加倍小心。一旦出现脑卒中征兆要马上就诊,以减少致残、致死的危险。
夏季预防脑卒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稳定情绪,避免激动。
(2)注意水分的补充。即使不太渴时也要喝水,出汗过多时更应及时补水,尤以热茶或凉开水为好。半夜醒来、晨起后也应适量饮水,降低血黏度,预防血栓形成。可多喝绿豆汤、淡盐开水、淡茶水等,饮食要清淡。
(3)保证规律生活,同时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此外,空调房间不宜温度过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不宜频繁出入空调房,否则会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诱发脑卒中。
(4)避免高盐和高脂肪饮食。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同时应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少吃高脂肪肉食,戒烟限酒。
(5)坚持规律用药控制基础病。别凭自觉症状擅自减药、停药,定期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服药的剂量和种类。
(6)适量运动。即使天热也要坚持适量运动,老人可打太极拳、快走等,运动时间以清晨和傍晚为宜,别在烈日下活动。
秋季谨防脑梗死“造访”
李大爷早晨醒来,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家人急忙拨打“120”送到医院,被确诊为脑梗死;刘老板醉酒后住在某宾馆,凌晨突发脑梗,朋友赶紧驾车将其送至医院急救……立秋之后天气渐趋凉爽,但夏日的燥热并不甘心轻易“引退”,忽冷忽热成为初秋天气的特点,尤其是早晚与日间的温差较大,老年人容易受凉,对脑血管产生负性刺激,导致血管痉挛,特别是对本身就有血管狭窄病变的老年患者,易引起脑供血不足,严重的就会引发脑梗的发生。所以,脑梗死的发生与气温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秋季易发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也与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此季节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过脑梗死的患者应该更加注意气候的变化。在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时,早、晚应注意增加衣物,防止受寒,“春捂秋冻”不太适用于老年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当发生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时,应当注意休息,积极正确治疗。夏季经常补水的习惯在初秋仍要继续坚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每日应保证饮用8~10杯温开水或茶水。老年人在睡觉前更应注意补充一些水分,防止睡眠后血流速度下降及血液浓缩。半夜醒来时适量喝点水,降低血液黏稠度,对预防血栓形成有益。
此外,爱出汗的人饮食不能太淡,需要适当增加一点氯化钠的摄入,出汗太多时可喝一些淡盐水。而且,在天气凉爽时,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会放松警惕性,日常起居和服药失去规律,遇燥热天气再度来临,容易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专家小贴士
情绪激动会导致血管紧张而使得血压升高,血栓脱落随血液到达脑血管发生梗死的危险就越大。所以中老年人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要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和突发事件,节制七情(喜、怒、忧、思、惊、恐、悲),保持不生气,不发火,少激动,必要时采取旅游、转移思绪等回避方法。
出汗时凉水擦头有可能招来脑卒中
40多岁的张先生,平时身体很壮实,喜欢打篮球健身,经常叫上同事或朋友在节假日打比赛。近日中午,他和朋友相约打球,一打完球,浑身冒汗的他到室外随手拿起自来水浸湿的毛巾,没拧干就往头上一蒙,连吸汗带解热一举两得了。但正在他得意的时候,突然感觉头上像针扎一样痛得厉害,疼得他都得马上扶着墙才能站稳。他肯定是身体出了问题,便立即打车到了医院。医生给他用CT一检查,发现张生生颅内有严重的出血迹象,最后确诊为脑卒中。
专家认为,人运动后,身体发热,血液流动快,血管舒张。如果这时候用冷水一刺激,血管随即收缩,而血液仍在快速流动,血管压力立即上升,就容易破裂,破裂程度大的话,还有生命危险。这样的患者虽然是个例,但冬天头部保暖确实很重要。
人的头部是神经中枢的会合地。头部的皮肤虽然薄,但血管及毛发既多且粗,所以体内热量常从头部往外蒸发。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气温在15℃左右时人体约1/3的热量从头部散发;气温在4℃左右时,人体约1/2热量从头部散发。头部受寒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可能发生硬化,甚至造成脑卒中等。
因此,对于那些年老体弱者以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来说,在寒冷季节不要让头部受寒,外出时要戴帽子避免脑血管疾病发生。
脑卒中的最佳就诊时机是什么时候
55岁的陈大妈一个月前突发急性脑梗死,家人及时发现,3个小时后陈大妈被直接送到了市人民医院,医生通过介入溶栓治疗后,她右侧瘫痪的肢体已经恢复了正常,目前已经出院。
脑血管病起病后就诊时间不同,其预后也不同。脑血管病发病率高,病情重,起病急,恢复慢,死亡率、致残率较高。像脑梗死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除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外,患者无疼痛及其他痛苦,以至于认为治疗早晚与预后关系不大,有不少患者在卫生室输液治疗。殊不知在脑梗死的治疗中,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预后。脑梗死在发病6小时内可溶栓治疗,使闭塞的血管及时再通。恢复快,预后好。而延误就诊,则丧失溶栓时机,预后不佳,使大部分患者遗留后遗症。再就是脑出血、多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发病,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大量脑出血可很快出现恶心、呕吐、神志不清。若早期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效果就好;若就诊较晚,出现深昏迷、脑疝,则无手术指征,几乎无生存希望。
因此,对于脑血管病,要及时就诊,行脑CT检查确诊后,给予相应的紧急治疗措施,才能有一个好的预后,关键就是一个“早”字。
脑卒中患者就医应做哪些处理
一旦发生脑卒中,家人应立即联系急救系统,及时把患者送到医院,通常应做如下处理:
1.卧床休息让患者保持呼吸通畅,供氧充足,必要时持续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患者如果烦躁不安,可给予安定类药物。
2.注意营养保持大小便通畅。
患者有意识障碍及呕吐时,应暂禁食,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发病1~2天后可用鼻饲管,灌服牛奶、豆浆之类的流体食物。对膀胱充盈,小便不能自解的患者,可以导尿并注意防止泌尿道感染,留置导尿管。
3.合理控制血压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天内一般不用抗高血压药,除非收缩压>2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20毫米汞柱,或出现梗死后出血、合并高血压脑病、肾衰竭、心肌梗死或夹层动脉瘤。接受溶栓治疗者,24小时内必须控制血压≤180/105毫米汞柱。
4.积极控制血糖可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1摩尔/升以下。
5.体温发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对体温>38.5℃者,应尽早使用抗生素。
6.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应注意预防褥疮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卧床不起的患者,要经常给患者翻身,防止附积性肺炎。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黏液及呕吐物。防止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出血、脑疝等常见并发症。
7.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化验结果及时调整卒中病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新发病的患者在1年之内都要服用,发病1年之后的患者适依据具体情况听从医嘱,有症状的患者可不分季节长期服用。症状缓解后可减半量长期服用。不要轻易相信各种商业广告和所谓的“补药”,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以减轻肝肾负担。
重防治:保护大脑好人生
专家提醒,生活中人们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等,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戒烟限酒,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四分之三的脑血管病是能够被控制的。
一级预防:健康生活,无病防病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不发生或推迟发生脑血管病的目的。具体措施包括: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不吸烟和远离吸烟环境、不酗酒、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食物、生活工作要劳逸结合、防止肥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平和的心态、保证较好的睡眠、保证大便通畅等。
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