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不好的中老年人在梳理前发际线,特别是经过额角处的头维穴时,通常会明显感觉疼痛,而且敏感者在此过程中会打嗝,因此胃肠不好的人要常梳、多梳前发际线。在发际线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梳理,不少于100下,将此处梳至头皮微热,对胃肠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梳理头顶
头顶正中有一个百会穴,它是督脉的主要穴位,也是全身阳经和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的穴位,因此只要是血液不足、血虚的人,头顶摸上去都会感觉疼痛,越是疼痛明显,说明血液亏虚得越严重。每天早晨梳理头顶区100~200下,就能梳通全身的阳经,不仅能补虚、降压、醒脑,还能治疗失眠、健忘、鼻塞、脱肛、痔疮等。
梳理头的两侧
头的两侧主要是三焦经和胆经循行的部位。梳理头的两侧时有明显疼痛感的人,除了肝胆有毛病外,大多数还有淤滞的症状,如胸闷、气胀、乳房小叶增生等。因此,梳理头部两侧能起到宽胸、通经络的作用。两侧都要梳理不少于100下,这样才能将此处梳热,达到治疗效果。
梳理头的后部
梳理头的后部感到疼痛的人,多数是膀胱经经血不足者,与肾虚、肾亏有直接关系,因为肾虚、肾亏会导致血上头的力量不足,从而造成后颈、后头部的供血不足,引起此处僵硬、酸痛。因此,在头后部梳理100~200下,将此处的经络疏通后,会明显感到头脑清晰,肩颈放松。
专家小贴士
梳具最好选用玉质、牛角质或木质的,而不用塑料制品。玉梳和多功能牛角梳最为理想,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大有裨益。
此外,用手指经常梳理头发也是非常好的方式,通过对头皮的梳理按摩,起到行气活血的功效。如果头发已经很脏,或者感觉很痒,不可通过梳头来清洁,唯一的办法就是立刻洗头。梳子必须经常清洗,保持干净,提倡每人一梳。梳子忌在水中长时间浸泡,清洗后,应立即用干毛巾擦拭干净,置放阴凉处晾干。
多活动左右肢,能有效预防脑卒中
医学研究认为,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半球构成的。左侧大脑半球控制着右侧半边肢体,右侧大脑半球控制着左侧半边肢体。
有关资料显示,在脑卒中患者中有近70%的患者是因右脑半球的微血管破裂出血所致。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劳动操作中习惯使用右手,因此,左侧大脑半球得到的锻炼的机会多,其血管发达强健,而右侧大脑半球因得到的锻炼机会较少,其血管则变得脆弱,所以,脑卒中患者微血管破裂多发生在右侧大脑半球。要开发大脑右半球,就应多活动左手、左上肢、左下肢并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配合适当治疗,预防脑卒中。
由此可见,活动双手手指具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常用右手的人要多锻炼左手,爱用左手的人应锻炼右手;经常做一些比较精密的工作,对预防脑卒中有很好的作用。下面一些方法不妨试一试:
1.玩健身球两只手交替玩健身球,能使左右侧大脑都得到锻炼。如果平时右手活动多的话,那就应该多用左手玩健身球。
2.手工编织手工编织就是有益改善用脑机制措施之一。编织者双手并用,手挂毛线、毛衣针等工具不停地进行穿拉、缠绕,两只手都活动起来了。这就使左右侧大脑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尤其是平时很少活动的右侧大脑的血管得到了锻炼,并使其逐渐强健起来,从而增强大脑的功能。
3.打羽毛球打羽毛球时有意多用左手打球或双手交替打球,像“双枪老太婆”那样左右开弓,久而久之,习惯了,左手就会像右手一样灵活,运用自如。
4.当当“左撇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当“左撇子”,多用左手提物,使筷子、工具等,只要多留心,当“左撇子”的机会就会多起来。
专家小贴士
当左撇子不单是指多用左手,还包括多活动左下肢。在下肢活动中有意多动左下肢,如做单侧体操、单腿跳、单踢腿、单甩脚、单摇腿等。踢毽球是锻炼下肢的良法,在双脚交替踢球的基础上,多用左脚踢球、拐球或右脚踢左脚拐球,这样既锻炼左下肢又刺激脚部的一些穴位,从而增强下肢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不但增强腿脚的功能而且发挥脚的“第二心脏”的作用。
摇头晃脑,脑卒中不来找
研究表明,头部经常前后左右旋转、摇晃,其实是一种轻柔的颈部运动。颈部运动会增强头部血管的抗压力,有利于预防脑卒中。颈部的肌肉、韧带、血管和颈椎关节也因此增强了耐力,并减少了胆固醇沉积于颈动脉的概率,不仅有利于预防脑卒中,还有利于高血压、颈椎病和青光眼的预防。
具体做法:平坐,放松颈部肌肉,不停地上下点头3~5分钟,然后再左右旋转脖颈3~5分钟,每日2~3次。
耸耸肩膀,活血又健脑
脑卒中的发生,几乎都与颈动脉内膜的胆固醇沉积而形成的粥样斑块有关。因此,经常运动肩颈,可以减少发生脑卒中的危险。
有专家建议,中老年人每天早晨起床后,先做5~6分钟的耸肩运动,方法是双肩上提、放下,反复数次,每次做5~6分钟,早、晚各1次。这种简单的双肩上提、放松的反复运动,不仅能使肩部的神经、肌肉、血管放松,活血通络,防治肩周炎、颈椎病,还为颈动脉血液流入大脑提供了人工驱动力,迫使流动迟缓的血液加速流向大脑,因而减少了脑血管供血不足,从而降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
热水擦颈,软化血管
研究发现,利用每天早、晚洗脸的机会,以50℃左右的热水擦洗、按摩颈部四周,用力中等,速度稍快,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度,每天早、晚各做6分钟,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热水擦颈既是一种颈部运动,又是一种物理疗法,经常用热水擦颈,可以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改善血管壁的营养,减少胆固醇的沉积,促使硬化的颈动脉变软,恢复弹性,有利于改善大脑供血并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两脚划圈,预防脑卒中好处多
正确的养生方法对脑卒中的预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两脚划圈,就能有效预防脑卒中。
两脚划圈主要是指踝关节的运动,传统中医认为,踝关节为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及阴阳二跷脉的通过之处,经常活动踝关节,不仅可以疏通相关经络,还可刺激关节周围的腧穴,从而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开窍醒神、补益肝肾的作用,使肝阳上亢之气下降,从而达到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由于足部距离心脏位置相对较远,经常活动足踝部,还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回心血量,从而起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专家小贴士
做两脚划圈运动时,最好取自然站立位,旋踝时,其中一脚站立,另一只脚旋转,双脚交替进行,每次运动以15分钟为宜,一天内1~2次即可。当然,也可采取坐立或仰卧位进行,据自己身体情况而定。
木梳梳足底,有助于脑血管病患者康复
80多岁的赵老伯脑卒中发作已接近1周,生命体征平稳,但仍然处于昏迷之中。入院后,除了医生和治疗师每天给他进行康复治疗外,他的女儿每天在病床前一边对着他说话,一边用一把木梳轻轻地反复“梳”他的脚底,或为他轻捏手指尖和脚趾,刺激他的神经末梢。1周后,赵老伯苏醒了,1个月后,他就拄着拐杖出院了。
康复医学专家说,人体的脚部有很多神经末梢,用木梳反复梳脚底,可以很好地刺激全身的神经,有助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如果家属在给患者梳脚底的同时,还跟患者说说话,用声音来刺激患者的大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脑血管病患者早期锻炼方法多
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应包括全身各个部位的运动,如上肢、下肢、头颈、躯干等。下面5个简单、实用的小动作,每天坚持做,对脑血管病患者康复十分有益。
1.锻炼颈部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向后顶枕头,同时努力将颈肩部抬离床面。此锻炼可增加颈部的力量,为日后进行坐位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2.锻炼肩关节患者取仰卧位,将双手手指进行交叉,手指交叉时注意将患侧手的拇指放在外面,同时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向上举过头顶,肘关节尽量保持伸直位。锻炼时可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3.锻炼腰部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手指交叉,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向两侧触碰病床的护栏。此运动可训练患者腰部的旋转能力,同时增加腰部的力量。
4.锻炼髋关节患者上身保持仰卧位,将双下肢屈曲,由患者家属辅助,将双下肢并拢,分别向左右两侧倾斜。可保持髓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此运动可锻炼腹肌及腰背肌力量。
5.锻炼臀部家属先协助患者弯曲双腿,将其双脚踩在床上,患者努力将臀部抬离床面。此运动可锻炼患者的腰背肌力量。
专家小贴士
患者在早期锻炼过程中,要保持正常呼吸,不宜用力憋气,以防止血压升高。做上肢运动时,应保持双上肢伸直。卧床期的患者,双腿不宜抬得太高,臀部稍离开床即可。
偏瘫患者如何练习行走
在这个老龄化时代,脑卒中似乎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与此同时,瘫痪也成了人们对脑卒中最深刻的印象。因此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目标之一就是恢复患者的行走功能。那么,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应如何练习行走呢?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练习走路最好借助足托和护膝的帮助,这样就能更安全有效地进行康复治疗。具体应进行以下训练:
1.屈膝运动脑血管病患者刚开始训练走路时容易出现异常步态,如划圈步、足内翻、甩腿等,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膝关节不能打弯。因此,做康复训练时,训练患者屈膝动作很重要。方法是让患者坐在一张稍高些的椅子上,两腿悬空,患腿前后甩动。当小腿向后甩至最高位置时,尽量悬空保持住,然后再向前甩。等小腿能持续悬空1~2分钟时,再做患脚踩地,膝盖向后屈伸的练习。膝盖如果向后屈伸能超过90°,就达到训练的要求了。
2.戴上足托,防止足内翻膝盖能够打弯,就具备了走路的条件,然后就可以配个足托上路了。足托是踝关节的保护装置,可以穿在鞋里面,外面看不出来,其作用主要是防止足内翻和足下垂。
3.戴上护膝,防止膝过伸脑血管病患者偏瘫后训练走路,许多人会出现患腿缺少屈膝动作,膝盖伸得过直现象,这种症状被称为“膝过伸”。如果膝过伸持续时间久了,就会引起膝关节过度磨损,从而造成畸形。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最简单的方法是患腿戴个护膝,最好是棉制的,厚些,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或者患者走路时,患腿脚跟先落地,然后有意识地先屈一下膝盖,再抬脚向前走。要学习把身体的重量转移到患侧下肢上,学会将体重从一侧下肢转移至另一侧,并保持躯干和骨盆的稳定。开始时应使用四点手杖,注意重心必须交替着力于双腿上,不能单靠健侧腿。当用四点手杖应用自如时,就可以用单端手杖了。
4.练习上、下楼和走斜坡开始训练时,患者两侧都需有可扶持物,以后逐渐过渡到一侧有扶手、另一侧用手杖,最后才能单独使用拐杖。训练上、下楼和走斜坡还有一个窍门即“上楼先迈好腿、下楼先迈坏腿”。
斜身左右旋转法,适用于半身不遂
姿势:取站姿或坐姿。
做法:患者正立或正坐,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方,身体放松,两眼平视,调匀呼吸,宁神安静1~2分钟。接着以左脚跟为轴,将左脚的脚尖横向外侧,身体随之尽力向该侧旋转并向下倾斜,双手亦甩向该侧。接着交换两脚方向,右脚尖横向外侧,左脚尖恢复向前,身体和手亦旋转倾斜和甩向对侧,如此左右交替,各行14次。
主治:此法适用于半身不遂,还可治大便秘结和脊背风冷。
提示:旋转时要以腰为轴,旋转速度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掌握,通常开始时稍慢,以后逐渐加快。
蛤蟆行气法,脑卒中手足不遂最适用。
姿势:取仰卧、俯卧两种交替进行。
做法:先正身仰卧,用左右两下肢交替屈曲,往前下方踢脚;然后改为俯卧式即以双膝和额部着地,两上肢屈时舒掌姿势,手掌向下,放于头部两侧,用左右下肢向后上方交替踢腿,仰俯踢脚均作闭气不息9次。
主治:此法用于脑卒中手足不遂。
提示:闭气不息即屏住气不呼吸,到极限时才慢慢吐出。
振腹法,适用于脑卒中手足不遂。
姿势:取仰卧位。
做法:正身仰卧,躺好后将大腿和两膝靠拢,两小腿外展,腰部伸直,然后进行腹式呼吸,吸气时,腹壁鼓气,呼气时,腹壁内陷,深而短促有力,均用鼻,且一呼一吸为1次振腹。每次行功,振腹7次。
主治:此法用于脑卒中手足不遂。
提示:呼吸时要深长而缓慢,用鼻吸气用口呼气。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钟左右。即深吸气(鼓起肚子)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回缩肚子)3~5秒,屏息1秒。每次5~15分钟。做30分钟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