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亦真亦幻之鼎
子鹫心里想着伍桓,怎么也睡不着,独自坐在榻上,吹着那支牛骨制成的笛子,笛声透着几许古朴、悠远、苍凉。
到了下半夜,伍桓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子鹫放下笛子,笑问:“怎么,美人救回来啦?”
伍桓没理他,一屁股坐下来,喘着粗气、发楞。
子鹫端来食物:“饿了吧,吃饭。”
伍桓抓起筷子,大口吃了起来。子鹫用木勺给他舀上一碗酒,问:“见到文素了吗?”
伍桓端起碗喝了一大口,说:“见到了。秦王不肯放她回来,必须要拿宝鼎前去交换。”
“我早就料到了,秦王怎么会轻易放她回来。”接着,子鹫把刚才人们讨论的话题说给他听,他说:“我们现在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前后受阻,你说该怎么办?”
伍桓在路上已经想好了对策,他问:“子鹫,依你之见,豫州之鼎究竟是不是藏在安陵?”
“那谁知道,你说呢?”
“依我看,肯定就在安陵,只不过我们都不知道罢了。”
“藏在安陵,藏在哪里?”
“这正是我想知道的。”伍桓吩咐子鹫,明天晚上,把安陵所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凡是不糊涂的,全部请到宗祠开会,他要从他们那里发现豫州鼎的线索。
第二天上午,伍桓去了胖姨家里,把昨晚许地之行的情况告诉了一家人。并向他们许下诺言,十日之后,文素定可回家。文素的父母、姨父以及一家人都很高兴,唯独胖姨很不满。因为文素一回来,她这个皇亲国戚就当不成了。
到了晚上,安陵所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被请到了宗祠内。子鹫手提大斧,甘齐、灵美等十几个青年男女携带刀剑戈矛,在宗祠门外守卫,以防止间谍混入。大殿之上,伍桓发表讲话。他分析了当前严峻形势,请老人们提供豫州鼎的线索。
在此之前,老人们从来就没听说过本地还藏有什么豫州鼎。现在,秦王问鼎安陵,他们都如梦方醒,而且都确信了。
他们为什么相信呢?
首先,一位名叫钟明的安陵君府的老家臣提供了重要线索,他回忆起:魏安釐王二十年的一个冬季的黎明,他正好经过汶河之滨一个叫丹岗的地方,亲眼看见,一群外乡人坐在地上休息。他们满身污泥,都携带着镢头、铁锨、绳索、竹杠等工具,两头牛拴在一旁。安陵君与唐雎正在给这些人派发金子。人们得金后,赶着牛离去。现在看来,当时他们很可能在埋藏豫州鼎。
老人们回想起:在那之前,每到汛期,汶河便洪水泛滥。从那以后,我们这儿就再没有洪灾。这说明,是神鼎镇住了河妖。另外,安釐王二十二年,魏国大旱,遍野赤地。偏偏我们这连下几天大雨,保住了庄稼。现在看来,肯定是神鼎在护佑安陵。还有,魏安釐王二十四年闹蝗灾,韩魏两国不少地方都颗粒无收,可我们这儿却没事,这难道不是先祖的神灵在保佑吗?因此,大多数老人认为,豫州鼎是安陵人的先祖大禹王所铸造,它是神器,镇在此地,就能够驱邪避凶,大禹王的神灵能护佑我们平安。
另外,还有人举例:当年秦国大将赢摎灭周迁鼎入秦,没多久便发毒疮而死,相信这是大禹王神灵对他的惩罚。
这一切充分证明,豫州鼎就在安陵。而且,老人们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尽管秦国大兵压境,但有豫州鼎镇于此地,大禹王的神灵能护佑我们平安无事。该干嘛干嘛,根本就别把这事放在心上。
这个观点占了主导地位。
一位名叫安确的白胡子老人站了出来,首先对钟明老人的讲述提出质疑。他说:据我所知,那年冬季,安陵君与唐雎从楚国归来,带回楚王赠送的厚礼,其中不乏许多贵重之物。你没有亲眼见到豫州鼎,怎么就能断定他们是藏鼎呢?也许在做别的事。所以,那个鼎是否就在本地,还是个疑问。接着,安确反驳大家的观点:
“我请问各位,如果九鼎真有那么灵验,夏桀乃是大禹王的直系后裔,为何会被汤所亡呢?大禹王为何不保佑他?还有,商得九鼎传至纣,为什么也会亡?周室也曾拥有它八百余年,不是也灭亡了吗?如今秦国虽然缺失一鼎,可照样灭韩亡魏,破赵举燕,蚕食诸侯。可见,天下兴亡,世事更替,都是人之所为,一两件器物能起什么作用呢?在我看来,什么神灵一说,全都是无稽之谈。你们千万别存此妄想,一旦秦兵造访,后悔也来不及了。”
此话一出,立即招来一片嘘声,纷纷斥责他老迈昏庸。
伍桓全力支持这个观点,他说:“就算豫州鼎有灵,可我们也要做好两手准备啊,万一秦兵要血洗安陵,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呀。”
老人们纷纷摇头,懒得再跟他磨嘴皮,起身先后离去,只剩下包括安确老人在内的几个人,还在小声议论着什么。伍桓问道:“各位长辈,你们没走,莫非有什么高见吗?”
“我们没什么高见,”安确说:“我们只是在想,那个豫州鼎难道真的在安陵吗?也许确是讹传。试想一下,如果它在安陵以外的地方发现了,那会如何呢?那样,秦王就会认为错怪我们了,还有什么理由加害呢?”
安确老人的话,与文素所说不谋而合。伍桓不禁大喜,当场就给跪下了,咚咚咚连磕了三个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