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牛做马几个月,总得让我喘口气。”
正说着,苜蓿在门外禀报,宫里来人接小亲王进去。
魏楹和沈寄便出去,一个在客厅陪着宫中来人说话,一个盯着让人把午睡起来还没有懵懂的小亲王打理好。末了沈寄玩笑的托着小亲王腋下把他抱起来掂了掂,“嗯,没瘦,应该不会被挑剔这个。”
小亲王便咧嘴笑了,他很喜欢沈寄这种表达喜爱的方式,张开双手用力回抱了她一下。进宫后,他先去见过太后,在太后那里还见到了皇后和太子妃以及几个侄孙女侄孙,玉太嫔自然也在。这些贵人们自然是没有挨饿的。太后还伸手捏了捏小亲王结实的胳膊,“嗯,不错,之前还一直为你悬着心呢。”
小亲王便给众人讲述起这几个月的经历,太后和皇后听到小亲王讲沈寄如何如何的厉害,不约而同有些不喜。这几日也有命妇进宫,酸溜溜的说起沈寄如今的名声,还说不少人都说她是菩萨在世呢。太后还好,毕竟沈寄是好好儿的跟魏楹过日子,没有勾引过皇帝。皇帝也没因此坏了名声,失去臂膀。而且看小亲王的样子,也着实被照料得不错。她如今早没有当初敌视先帝其他皇子的心态,小亲王的年岁对她的儿孙又没有威胁,还可以彰显皇帝对手足的爱护。对小亲王倒是有几分真心的疼爱。可皇后却是心头翻江倒海了。太子妃听着倒还好,她和沈寄亲善,而且私心里对她还有几分钦服。
眼见太后听得还颇有兴味,皇后也不好打断,只拿眼去看太子妃。太子妃心头有数,再感兴趣也只是做出不得不陪着听着的样子。皇后见状便不再看她了。至于玉太嫔,她之前完全没料到这个儿子又会被沈寄抢走。而且太后还责备了她,说她其实不懂该怎么做母亲。这会儿再听儿子眉飞色舞的讲沈寄的“丰功伟绩”,心头自然是不舒坦之极。
小亲王正比手画脚讲得热闹,皇帝和太子来了。两父子先给太后行礼,然后众人再给皇帝行礼,太子又给皇后行礼。一时礼毕,皇帝端起茶盏笑吟吟道:“老十四,你辛苦了。来,皇兄赏你一盏茶喝。”他方才其实已经在外头听了半晌了。
小亲王说了半晌,的确口有些渴了,于是道:“谢皇兄。”上来端起茶盏一饮而尽。
“整个一牛饮!”皇帝笑斥了一句,看得出心情不错。果然,下一句就听他转头对皇后,“子钦的捷报到了。”这个时候,朝廷太需要这样一封捷报了。
一时众人散了,小亲王上前给玉太嫔见了礼,却不待她说什么,就跑过去看两位小郡主与皇长孙去了,还直接就跟在太子和太子妃身后朝外头走了。
太子妃方才一直憋着,这会儿旁边没了其他长辈才敢开口:“小皇叔,听你讲得,你们过去几个月还真是有意思。”
“哪啊,魏夫人也是愁得很,好在朝廷很快粉碎了逆王的阴谋。”
太子轻声道:“师母着实是个贤妻。”
太子妃一凛,太子是说魏夫子本身各种势头就很好,如今师母的作为更是为他赢得了好名声。她也不能只一味的做贤德人,也得有些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吸引住太子。前些日子,他为小师妹的终身操心,对她的评价着实是不低。
太子妃心头幽幽的想着,嫁给太子殿下这些年,只听他对两个女人的评价很高。那就是师母和小师妹。数年前,小师妹只是个几岁的小姑娘。可如今翻过年去她可就十二了,是可以开始议亲的年纪了。太子比她大九岁,这个差距是完全无碍的。
父皇希望有儿子能和心爱女子的女儿成亲,这个人选可不限于三皇子。
太子牵着小亲王的手亲自送他去宫门处,他比这个小皇叔大十二岁,从前被西陵人误会他们是父子实在是因为他少年老成,看着比实际年岁要大上几岁。
“太子侄儿!”
“嗯,有什么事小皇叔尽管说。”太子停下微微俯身,见小亲王望向伸手的随从,便挥了挥手。身后的人立时退开了几步,站到听不到他们对话的地方。
“三侄儿之前老是上门来或者是让人送东西,还打着我的旗号,我们都不喜欢他。你想想办法让他以后不要来了。”大乱过去,小亲王担心太子把这茬事忘了,未雨绸缪的提醒道。
太子点点头,“嗯,知道了。”之前灾情纷纷,一时间老三不好再去纠缠小师妹。而师母的名声如今是如日中天,这份助力他肯定想还要,是得好好想个法子。
到了宫门处,太子松开手,“小皇叔保重!”
小亲王嘻嘻一笑,白白的牙齿在阳光下发光,“接到旨意后,魏夫人抱起我掂了掂,说我保持着重量呢,没瘦!太子侄儿,你也要保重。我看你瘦了。”过去几个月,太子自然也是累得很的。
听到小亲王这么俏皮的回答和关心,太子微微一笑,在师母身边呆着,小皇叔是越来越开朗了。
小亲王回到魏府,非常自豪的告诉沈寄,“魏夫人,我拉了十袋粮食回来。是皇兄给我的口粮。”
十袋,一千八百斤,够小亲王吃到成年开衙建府那会儿了。小亲王从前的禄米都是直接折成了银子,和他的禄银以及皇庄的收益一起攒着。有司衙门每月将当月的用度送到魏府。倒不妨今儿又送来十袋。不过这年头,谁会嫌粮食多啊。沈寄喜笑颜开的让搬进去,回头回庄子的时候一起带走。
小亲王便问小馒头在做什么。
沈寄露出很欣慰的笑来,小亲王下午回宫了,小芝麻和小包子结伴出去了,小馒头却是在家练字。
“你去叫他休息吧,等一会儿给你们做点心吃。”既然又有了十袋粮食,那就可以恢复下午茶制度了。
“嗯,那我去了。”
小芝麻和小包子是出去观察民生去了,魏楹对此大为赞同,说不知民生之艰苦就不会知道爱惜物力。不是为了这个,路上也不必带他们到那些村子里转悠了。当然不是就他们姐弟俩出去,还带了不少随从,甚至汪先生也与他们一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