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一篇文章所说,判断成功容易,判断失败却很难。明明写得不错,完全可以成功的作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这当然很可惜,而明明彻底失败的作品,却因为不信邪而不断写下去,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同样可惜。
那么,到底要怎么去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失败呢?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哪怕是经验特别丰富的老编辑,他可以看到一本书时拍案叫绝,很喜欢这本书,或者他虽然不喜欢,但他可以认定隔壁小孩一定喜欢,同事老王一定喜欢,家里三婶婶一定喜欢……只要有一批人喜欢,书当然就是好的。
但反过来,如果老编辑自己不喜欢,隔壁小孩不喜欢,老王不喜欢,三婶婶不喜欢,书就一定不好么?这几个人真能代表全人类吗?凭什么街头的路人甲一定也不喜欢呢?而退一步说,哪怕这书当前真的全世界都不接受,又凭什么说后世的人们也不喜欢它呢?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判断失败,算是无解的。
好在,我相信各位作者并不是来较真的。如果以商业化为写作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无论作品在后世会多红,无论地球某个角落的人们会多喜欢,只要它当前不被人接受,只要它连签约都签不了,其实就可以断定失败了。
而在这方面,我可以站在编辑的角度,从我们工作的流程、准则、心态出发,让各位作者,尤其是新人作者,能够了解编辑是怎么决定是否签约,是否给推荐的,从而帮助大家判断作品是否该被放弃。
首先说签约。
编辑提交签约,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
主动签约,就是编辑主动在后台扫书,审书,所有达到一定字数,进入编辑后台的作品,他们会抽空一本本看下来,觉得好的,他们就会主动提交签约,让签约编辑去找作者,而这时候,签不签就是由作者来决定了。
主动签约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编辑工作有时忙碌有时空闲,而每部作品进入后台的时间,更新速度,也并不一致,所以当编辑第一次审核到某部作品时,有可能只有两三万字,有可能达到四五万字,或者更多。
当他审到作品时,如果觉得作品尚可,他可能直接提交签约,也可能放在一边跟进关注,选择继续看看后续文章,继续观察一阵。
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几点。
1,每一部作品都会由多位责编交叉审核,责编的意见会反馈给主编,最终决定是否签约的是主编。而主编会很大程度上参考责编意见,尤其是建议签约的意见。所以,如果几位责编都不建议签约,主编有很大可能也放弃,但也有一定几率,因为他找到作品的某个闪光点,所以决定签约。而如果责编中有多位或者一位的意见是签约,一般来说,主编都会慎重考虑的,除非完全确定作品不行,否则他提交签约的概率是很高的。
2,在某些巧合下,作品会在两三万字甚至更短的时候,进入编辑后台,并刚好被审核到,第一时间提交签约。所以两万字就签约是完全可能的,但这完全不等于所有的作品都是两万字签约,更不等于两三万字不签就意味着编辑看不上,这时候,编辑都未必审核到呢。
3,编辑初次审核后,立即决定签约的作品,不代表一定比决定跟进关注的作品要强,或者说,晚签的未必不如早签的。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个已经让编辑看清了,一个还没有。这就好比选美,一位选手走过来,我们看清了,认为颜值可以,就亮灯通过,另一位还在远处,朦朦胧胧没看清,想等她走近些看,这时候,说她不如前一位,可就言之过早。
说完了主动,再说被动签约。
对编辑来说是被动,对作者来说就是主动,主动去申请签约。当作品达到一定字数标准后,就获得了申请签约的资格,作者可以主动申请,让编辑审核。
和主动签约的随机性不同,被动签约有严格的规则限定,比如,作品申请后,不论是否通过,编辑都必须给予明确的答复,并且一定要在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不得拖延。
编辑主动审核时,一时无法判断的可以先放一放,继续观察,但当他遇到签约申请,就必须立即做出决定,要么签,要么不签,不可能有第三种答复。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作者主动申请是能够提高通过率的,因为编辑的选项从三个减少到两个,原本他选择跟进关注的那部分书,就一定要做个二选一,所以至少有一部分书,会直接通过审核。
另外,当作者申请签约时,编辑理论上是一定要进行审核的,哪怕他此前已经看过作品,已经做出了跟进关注或是不签的决定,他也得重新审核一遍。不过,因为审核工作毕竟是人工进行,多多少少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他近期已经看过作品,并对它印象非常深刻,是有可能不再重看,直接做出决定的。
所以,如果作品经过了大修,或者有其它重要的变化,建议在申请时注明已大修过,免得编辑因为旧印象,直接做出失误的决定。
以上是两种签约方式,但不论是哪种,签约标准都是一致的,合约也都完全一样。
至于具体的签约标准是什么,编辑凭什么决定是否签约,这可以参考往期文章《签约标准到底是怎么定的》。
简单来说,就是编辑根据经验,判断作品是否有好看,是否有很多人会喜欢,是的话就会提交签约。而如果不是,那就看作品是否在某方面亮眼,比如创意特别出彩,文笔特别好,故事特别主旋律……是的话,也有很大可能提交签约。
在这方面,应该不难理解。作者们也完全可以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如果是编辑,会如何进行审核,如何进行判断。相信大家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
签约申请是很容易判断成败的,因为只要主动申请一次,几天后就有结果了,成就是成,不成就是不成,毫不含糊。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申请失败时,如何判断下一次申请是否有成功可能,或者说,当字数累积得更多时,能否增加签约成功率。
对此,我觉得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待问题。
第一阶段,是常规签约字数范围内。大体是30万字以内,尤其是20万字以内。
在这一阶段,签约失败,除了因为作品确实很差之外,也有很大的可能,是编辑还没下定签约决心,还想多关注一下。
毕竟,好到能让人一眼认定,或是差到让人直接放弃的作品,都算是少数,更多的还是两者之间,不上不下的那类。而对于这些作品,字数越多,签约的概率自然就越大。
因为字数增多,不代表作品更好,但在质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字数越多,自然就证明作者越稳定,不是只能写几万字,就后续乏力的类型。这样,当然能帮助编辑下决心去签。
所以,在这个阶段,字数越多越容易签,是成立的。如果作者本人无法判断作品成败,那么,在签约失败后,建议别轻易放弃,继续写下去才是上佳选择。如果你写到10万字时签约失败,那么继续写到20万就很可能成功了,但如果这时候换开新书,同样再写到10万字,失败的可能却很大,两个10万字,是不如一个20万字的。
第二阶段,自然是常规签约字数之外,30万字之上。
上面说过,当编辑无法下决心时,会继续关注,等作品字数更多时再看看。不过,这个跟进关注,不是无休止的,如果编辑跟进到三四十万字还下不了决心,那就成了笑话了。
到这个阶段,如果申请签约还失败,其实就可以认定编辑是放弃了。
那么,继续写下去,字数再多点,会不会增加成功概率呢?
当然还是会的。因为上文也同样说了,商业价值不是决定签约的唯一依据,还会有其它因素决定,比如作者的毅力。如果有人能坚持写到百万字,两百万字,这毅力不说感天动地,但感动编辑还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问题在于性价比。
在第一阶段,字数的累积并不需要花费太大功夫。如果10万字签约失败,那么再写到15万,或者20万字,字数直接翻了一倍,成功率大增,但实际也就多写了5万字10万字而已。
但第二阶段则不同。如果作品已有30万字,那么再写10万字,甚至20万字,也没让人觉得增加了多少。尤其是,这是编辑已经放弃的情况下,是不再靠质量,而是靠字数砸人的时候,可以说,10万20万字,压根就砸不起多大的水花。
而要直接写到百万字,要花费多大的心力?更何况,写到百万也只是增加概率而已,并不代表百万就是终点,就是胜利。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在这个阶段,想靠累积字数取胜,意义是不大的,至少不划算。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常规字数范围内还没能签约,我觉得就可以判定失败了。
当然,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判断失败不代表就要立即停更,我更建议先寻找原因,想好修改或开新书的计划,然后再停更不迟。
下面,再说下已签约作品的失败判断。
在几年前,还是PC时代的时候,判断失败是很容易的,一般来说,只要上完第一个小推荐,甚至只要在推荐上待一天,就能从数据表现上看出结果了。
但到了现在,情况可以说完全不同了。
一方面,现在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侧的推荐一般都需要在较高字数时发力,新书期编辑不会给重要推荐,而小推荐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现在各类渠道可以说五花八门,尤其是阅文这种拥有渠道最多的公司,作品能上的平台甚至都很难数清楚数量。而不同的平台,用户群体是有所区别的,在这里表现不好,不代表换个平台依旧不好。
此外,随着网络文学行业的崛起,作品也在电子销售之外,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电子成绩不好,也并不代表书就一定失败,没几个订阅却被影视公司看中的案例,虽然依旧罕见,但已经不是孤例了。
所以,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已经很难用一条两条规则来说清楚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与责编多沟通,充分利用他的专业能力与经验,进行判断。
责编的判断未必百分百准确,作者也未必要听从他的意见,但至少,他的判断参考价值很高,可以作为自己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当自己难以判断、难以抉择的时候,不妨就听取一下责编的建议,以此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失败,决定后续的行动。
毕竟,签约作品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作品推荐。有了推荐,多多少少会有些成绩,而如果没推荐,有成绩自然不太可能。
至于编辑如何决定是否给予推荐,具体可以参考往期文章《关于推荐标准》一文。
简单来说,编辑会结合自己对作品的判断,以及作品的上推表现,以此为主,以作品更新等为辅,决定是否给予后续推荐。
如果编辑决定大力去推,那么无论作者是否自认失败,建议都继续更新下去,因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编辑认定作品失败,暂时不准备推了,那如果作者信他的判断,可以准备新书了,而不信邪的话,继续更新,凭稳定的更新以及积累的字数,也同样可以获得后续推荐,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但同样的,这样做性价比并不太高。
而如果编辑觉得作品表现不好不坏,想继续给点小推观察,这种情况下,除非作者坚定地认为自己失败了,否则建议还是继续更新下去,给编辑一个观察的机会。
总而言之,对于已签约作品而言,建议多与编辑沟通,多参考他的意见。
如前一篇文章所说,判断成功容易,判断失败却很难。明明写得不错,完全可以成功的作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这当然很可惜,而明明彻底失败的作品,却因为不信邪而不断写下去,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同样可惜。
那么,到底要怎么去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失败呢?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哪怕是经验特别丰富的老编辑,他可以看到一本书时拍案叫绝,很喜欢这本书,或者他虽然不喜欢,但他可以认定隔壁小孩一定喜欢,同事老王一定喜欢,家里三婶婶一定喜欢……只要有一批人喜欢,书当然就是好的。
但反过来,如果老编辑自己不喜欢,隔壁小孩不喜欢,老王不喜欢,三婶婶不喜欢,书就一定不好么?这几个人真能代表全人类吗?凭什么街头的路人甲一定也不喜欢呢?而退一步说,哪怕这书当前真的全世界都不接受,又凭什么说后世的人们也不喜欢它呢?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判断失败,算是无解的。
好在,我相信各位作者并不是来较真的。如果以商业化为写作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无论作品在后世会多红,无论地球某个角落的人们会多喜欢,只要它当前不被人接受,只要它连签约都签不了,其实就可以断定失败了。
而在这方面,我可以站在编辑的角度,从我们工作的流程、准则、心态出发,让各位作者,尤其是新人作者,能够了解编辑是怎么决定是否签约,是否给推荐的,从而帮助大家判断作品是否该被放弃。
首先说签约。
编辑提交签约,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
主动签约,就是编辑主动在后台扫书,审书,所有达到一定字数,进入编辑后台的作品,他们会抽空一本本看下来,觉得好的,他们就会主动提交签约,让签约编辑去找作者,而这时候,签不签就是由作者来决定了。
主动签约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编辑工作有时忙碌有时空闲,而每部作品进入后台的时间,更新速度,也并不一致,所以当编辑第一次审核到某部作品时,有可能只有两三万字,有可能达到四五万字,或者更多。
当他审到作品时,如果觉得作品尚可,他可能直接提交签约,也可能放在一边跟进关注,选择继续看看后续文章,继续观察一阵。
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几点。
1,每一部作品都会由多位责编交叉审核,责编的意见会反馈给主编,最终决定是否签约的是主编。而主编会很大程度上参考责编意见,尤其是建议签约的意见。所以,如果几位责编都不建议签约,主编有很大可能也放弃,但也有一定几率,因为他找到作品的某个闪光点,所以决定签约。而如果责编中有多位或者一位的意见是签约,一般来说,主编都会慎重考虑的,除非完全确定作品不行,否则他提交签约的概率是很高的。
2,在某些巧合下,作品会在两三万字甚至更短的时候,进入编辑后台,并刚好被审核到,第一时间提交签约。所以两万字就签约是完全可能的,但这完全不等于所有的作品都是两万字签约,更不等于两三万字不签就意味着编辑看不上,这时候,编辑都未必审核到呢。
3,编辑初次审核后,立即决定签约的作品,不代表一定比决定跟进关注的作品要强,或者说,晚签的未必不如早签的。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个已经让编辑看清了,一个还没有。这就好比选美,一位选手走过来,我们看清了,认为颜值可以,就亮灯通过,另一位还在远处,朦朦胧胧没看清,想等她走近些看,这时候,说她不如前一位,可就言之过早。
说完了主动,再说被动签约。
对编辑来说是被动,对作者来说就是主动,主动去申请签约。当作品达到一定字数标准后,就获得了申请签约的资格,作者可以主动申请,让编辑审核。
和主动签约的随机性不同,被动签约有严格的规则限定,比如,作品申请后,不论是否通过,编辑都必须给予明确的答复,并且一定要在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不得拖延。
编辑主动审核时,一时无法判断的可以先放一放,继续观察,但当他遇到签约申请,就必须立即做出决定,要么签,要么不签,不可能有第三种答复。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作者主动申请是能够提高通过率的,因为编辑的选项从三个减少到两个,原本他选择跟进关注的那部分书,就一定要做个二选一,所以至少有一部分书,会直接通过审核。
另外,当作者申请签约时,编辑理论上是一定要进行审核的,哪怕他此前已经看过作品,已经做出了跟进关注或是不签的决定,他也得重新审核一遍。不过,因为审核工作毕竟是人工进行,多多少少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他近期已经看过作品,并对它印象非常深刻,是有可能不再重看,直接做出决定的。
所以,如果作品经过了大修,或者有其它重要的变化,建议在申请时注明已大修过,免得编辑因为旧印象,直接做出失误的决定。
以上是两种签约方式,但不论是哪种,签约标准都是一致的,合约也都完全一样。
至于具体的签约标准是什么,编辑凭什么决定是否签约,这可以参考往期文章《签约标准到底是怎么定的》。
简单来说,就是编辑根据经验,判断作品是否有好看,是否有很多人会喜欢,是的话就会提交签约。而如果不是,那就看作品是否在某方面亮眼,比如创意特别出彩,文笔特别好,故事特别主旋律……是的话,也有很大可能提交签约。
在这方面,应该不难理解。作者们也完全可以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如果是编辑,会如何进行审核,如何进行判断。相信大家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
签约申请是很容易判断成败的,因为只要主动申请一次,几天后就有结果了,成就是成,不成就是不成,毫不含糊。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申请失败时,如何判断下一次申请是否有成功可能,或者说,当字数累积得更多时,能否增加签约成功率。
对此,我觉得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待问题。
第一阶段,是常规签约字数范围内。大体是30万字以内,尤其是20万字以内。
在这一阶段,签约失败,除了因为作品确实很差之外,也有很大的可能,是编辑还没下定签约决心,还想多关注一下。
毕竟,好到能让人一眼认定,或是差到让人直接放弃的作品,都算是少数,更多的还是两者之间,不上不下的那类。而对于这些作品,字数越多,签约的概率自然就越大。
因为字数增多,不代表作品更好,但在质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字数越多,自然就证明作者越稳定,不是只能写几万字,就后续乏力的类型。这样,当然能帮助编辑下决心去签。
所以,在这个阶段,字数越多越容易签,是成立的。如果作者本人无法判断作品成败,那么,在签约失败后,建议别轻易放弃,继续写下去才是上佳选择。如果你写到10万字时签约失败,那么继续写到20万就很可能成功了,但如果这时候换开新书,同样再写到10万字,失败的可能却很大,两个10万字,是不如一个20万字的。
第二阶段,自然是常规签约字数之外,30万字之上。
上面说过,当编辑无法下决心时,会继续关注,等作品字数更多时再看看。不过,这个跟进关注,不是无休止的,如果编辑跟进到三四十万字还下不了决心,那就成了笑话了。
到这个阶段,如果申请签约还失败,其实就可以认定编辑是放弃了。
那么,继续写下去,字数再多点,会不会增加成功概率呢?
当然还是会的。因为上文也同样说了,商业价值不是决定签约的唯一依据,还会有其它因素决定,比如作者的毅力。如果有人能坚持写到百万字,两百万字,这毅力不说感天动地,但感动编辑还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问题在于性价比。
在第一阶段,字数的累积并不需要花费太大功夫。如果10万字签约失败,那么再写到15万,或者20万字,字数直接翻了一倍,成功率大增,但实际也就多写了5万字10万字而已。
但第二阶段则不同。如果作品已有30万字,那么再写10万字,甚至20万字,也没让人觉得增加了多少。尤其是,这是编辑已经放弃的情况下,是不再靠质量,而是靠字数砸人的时候,可以说,10万20万字,压根就砸不起多大的水花。
而要直接写到百万字,要花费多大的心力?更何况,写到百万也只是增加概率而已,并不代表百万就是终点,就是胜利。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在这个阶段,想靠累积字数取胜,意义是不大的,至少不划算。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常规字数范围内还没能签约,我觉得就可以判定失败了。
当然,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判断失败不代表就要立即停更,我更建议先寻找原因,想好修改或开新书的计划,然后再停更不迟。
下面,再说下已签约作品的失败判断。
在几年前,还是PC时代的时候,判断失败是很容易的,一般来说,只要上完第一个小推荐,甚至只要在推荐上待一天,就能从数据表现上看出结果了。
但到了现在,情况可以说完全不同了。
一方面,现在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侧的推荐一般都需要在较高字数时发力,新书期编辑不会给重要推荐,而小推荐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现在各类渠道可以说五花八门,尤其是阅文这种拥有渠道最多的公司,作品能上的平台甚至都很难数清楚数量。而不同的平台,用户群体是有所区别的,在这里表现不好,不代表换个平台依旧不好。
此外,随着网络文学行业的崛起,作品也在电子销售之外,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电子成绩不好,也并不代表书就一定失败,没几个订阅却被影视公司看中的案例,虽然依旧罕见,但已经不是孤例了。
所以,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已经很难用一条两条规则来说清楚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与责编多沟通,充分利用他的专业能力与经验,进行判断。
责编的判断未必百分百准确,作者也未必要听从他的意见,但至少,他的判断参考价值很高,可以作为自己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当自己难以判断、难以抉择的时候,不妨就听取一下责编的建议,以此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失败,决定后续的行动。
毕竟,签约作品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作品推荐。有了推荐,多多少少会有些成绩,而如果没推荐,有成绩自然不太可能。
至于编辑如何决定是否给予推荐,具体可以参考往期文章《关于推荐标准》一文。
简单来说,编辑会结合自己对作品的判断,以及作品的上推表现,以此为主,以作品更新等为辅,决定是否给予后续推荐。
如果编辑决定大力去推,那么无论作者是否自认失败,建议都继续更新下去,因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编辑认定作品失败,暂时不准备推了,那如果作者信他的判断,可以准备新书了,而不信邪的话,继续更新,凭稳定的更新以及积累的字数,也同样可以获得后续推荐,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但同样的,这样做性价比并不太高。
而如果编辑觉得作品表现不好不坏,想继续给点小推观察,这种情况下,除非作者坚定地认为自己失败了,否则建议还是继续更新下去,给编辑一个观察的机会。
总而言之,对于已签约作品而言,建议多与编辑沟通,多参考他的意见。
收藏如前一篇文章所说,判断成功容易,判断失败却很难。明明写得不错,完全可以成功的作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这当然很可惜,而明明彻底失败的作品,却因为不信邪而不断写下去,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同样可惜。
那么,到底要怎么去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失败呢?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哪怕是经验特别丰富的老编辑,他可以看到一本书时拍案叫绝,很喜欢这本书,或者他虽然不喜欢,但他可以认定隔壁小孩一定喜欢,同事老王一定喜欢,家里三婶婶一定喜欢……只要有一批人喜欢,书当然就是好的。
但反过来,如果老编辑自己不喜欢,隔壁小孩不喜欢,老王不喜欢,三婶婶不喜欢,书就一定不好么?这几个人真能代表全人类吗?凭什么街头的路人甲一定也不喜欢呢?而退一步说,哪怕这书当前真的全世界都不接受,又凭什么说后世的人们也不喜欢它呢?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判断失败,算是无解的。
好在,我相信各位作者并不是来较真的。如果以商业化为写作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无论作品在后世会多红,无论地球某个角落的人们会多喜欢,只要它当前不被人接受,只要它连签约都签不了,其实就可以断定失败了。
而在这方面,我可以站在编辑的角度,从我们工作的流程、准则、心态出发,让各位作者,尤其是新人作者,能够了解编辑是怎么决定是否签约,是否给推荐的,从而帮助大家判断作品是否该被放弃。
首先说签约。
编辑提交签约,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
主动签约,就是编辑主动在后台扫书,审书,所有达到一定字数,进入编辑后台的作品,他们会抽空一本本看下来,觉得好的,他们就会主动提交签约,让签约编辑去找作者,而这时候,签不签就是由作者来决定了。
主动签约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编辑工作有时忙碌有时空闲,而每部作品进入后台的时间,更新速度,也并不一致,所以当编辑第一次审核到某部作品时,有可能只有两三万字,有可能达到四五万字,或者更多。
当他审到作品时,如果觉得作品尚可,他可能直接提交签约,也可能放在一边跟进关注,选择继续看看后续文章,继续观察一阵。
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几点。
1,每一部作品都会由多位责编交叉审核,责编的意见会反馈给主编,最终决定是否签约的是主编。而主编会很大程度上参考责编意见,尤其是建议签约的意见。所以,如果几位责编都不建议签约,主编有很大可能也放弃,但也有一定几率,因为他找到作品的某个闪光点,所以决定签约。而如果责编中有多位或者一位的意见是签约,一般来说,主编都会慎重考虑的,除非完全确定作品不行,否则他提交签约的概率是很高的。
2,在某些巧合下,作品会在两三万字甚至更短的时候,进入编辑后台,并刚好被审核到,第一时间提交签约。所以两万字就签约是完全可能的,但这完全不等于所有的作品都是两万字签约,更不等于两三万字不签就意味着编辑看不上,这时候,编辑都未必审核到呢。
3,编辑初次审核后,立即决定签约的作品,不代表一定比决定跟进关注的作品要强,或者说,晚签的未必不如早签的。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个已经让编辑看清了,一个还没有。这就好比选美,一位选手走过来,我们看清了,认为颜值可以,就亮灯通过,另一位还在远处,朦朦胧胧没看清,想等她走近些看,这时候,说她不如前一位,可就言之过早。
说完了主动,再说被动签约。
对编辑来说是被动,对作者来说就是主动,主动去申请签约。当作品达到一定字数标准后,就获得了申请签约的资格,作者可以主动申请,让编辑审核。
和主动签约的随机性不同,被动签约有严格的规则限定,比如,作品申请后,不论是否通过,编辑都必须给予明确的答复,并且一定要在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不得拖延。
编辑主动审核时,一时无法判断的可以先放一放,继续观察,但当他遇到签约申请,就必须立即做出决定,要么签,要么不签,不可能有第三种答复。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作者主动申请是能够提高通过率的,因为编辑的选项从三个减少到两个,原本他选择跟进关注的那部分书,就一定要做个二选一,所以至少有一部分书,会直接通过审核。
另外,当作者申请签约时,编辑理论上是一定要进行审核的,哪怕他此前已经看过作品,已经做出了跟进关注或是不签的决定,他也得重新审核一遍。不过,因为审核工作毕竟是人工进行,多多少少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他近期已经看过作品,并对它印象非常深刻,是有可能不再重看,直接做出决定的。
所以,如果作品经过了大修,或者有其它重要的变化,建议在申请时注明已大修过,免得编辑因为旧印象,直接做出失误的决定。
以上是两种签约方式,但不论是哪种,签约标准都是一致的,合约也都完全一样。
至于具体的签约标准是什么,编辑凭什么决定是否签约,这可以参考往期文章《签约标准到底是怎么定的》。
简单来说,就是编辑根据经验,判断作品是否有好看,是否有很多人会喜欢,是的话就会提交签约。而如果不是,那就看作品是否在某方面亮眼,比如创意特别出彩,文笔特别好,故事特别主旋律……是的话,也有很大可能提交签约。
在这方面,应该不难理解。作者们也完全可以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如果是编辑,会如何进行审核,如何进行判断。相信大家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
签约申请是很容易判断成败的,因为只要主动申请一次,几天后就有结果了,成就是成,不成就是不成,毫不含糊。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申请失败时,如何判断下一次申请是否有成功可能,或者说,当字数累积得更多时,能否增加签约成功率。
对此,我觉得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待问题。
第一阶段,是常规签约字数范围内。大体是30万字以内,尤其是20万字以内。
在这一阶段,签约失败,除了因为作品确实很差之外,也有很大的可能,是编辑还没下定签约决心,还想多关注一下。
毕竟,好到能让人一眼认定,或是差到让人直接放弃的作品,都算是少数,更多的还是两者之间,不上不下的那类。而对于这些作品,字数越多,签约的概率自然就越大。
因为字数增多,不代表作品更好,但在质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字数越多,自然就证明作者越稳定,不是只能写几万字,就后续乏力的类型。这样,当然能帮助编辑下决心去签。
所以,在这个阶段,字数越多越容易签,是成立的。如果作者本人无法判断作品成败,那么,在签约失败后,建议别轻易放弃,继续写下去才是上佳选择。如果你写到10万字时签约失败,那么继续写到20万就很可能成功了,但如果这时候换开新书,同样再写到10万字,失败的可能却很大,两个10万字,是不如一个20万字的。
第二阶段,自然是常规签约字数之外,30万字之上。
上面说过,当编辑无法下决心时,会继续关注,等作品字数更多时再看看。不过,这个跟进关注,不是无休止的,如果编辑跟进到三四十万字还下不了决心,那就成了笑话了。
到这个阶段,如果申请签约还失败,其实就可以认定编辑是放弃了。
那么,继续写下去,字数再多点,会不会增加成功概率呢?
当然还是会的。因为上文也同样说了,商业价值不是决定签约的唯一依据,还会有其它因素决定,比如作者的毅力。如果有人能坚持写到百万字,两百万字,这毅力不说感天动地,但感动编辑还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问题在于性价比。
在第一阶段,字数的累积并不需要花费太大功夫。如果10万字签约失败,那么再写到15万,或者20万字,字数直接翻了一倍,成功率大增,但实际也就多写了5万字10万字而已。
但第二阶段则不同。如果作品已有30万字,那么再写10万字,甚至20万字,也没让人觉得增加了多少。尤其是,这是编辑已经放弃的情况下,是不再靠质量,而是靠字数砸人的时候,可以说,10万20万字,压根就砸不起多大的水花。
而要直接写到百万字,要花费多大的心力?更何况,写到百万也只是增加概率而已,并不代表百万就是终点,就是胜利。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在这个阶段,想靠累积字数取胜,意义是不大的,至少不划算。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常规字数范围内还没能签约,我觉得就可以判定失败了。
当然,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判断失败不代表就要立即停更,我更建议先寻找原因,想好修改或开新书的计划,然后再停更不迟。
下面,再说下已签约作品的失败判断。
在几年前,还是PC时代的时候,判断失败是很容易的,一般来说,只要上完第一个小推荐,甚至只要在推荐上待一天,就能从数据表现上看出结果了。
但到了现在,情况可以说完全不同了。
一方面,现在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侧的推荐一般都需要在较高字数时发力,新书期编辑不会给重要推荐,而小推荐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现在各类渠道可以说五花八门,尤其是阅文这种拥有渠道最多的公司,作品能上的平台甚至都很难数清楚数量。而不同的平台,用户群体是有所区别的,在这里表现不好,不代表换个平台依旧不好。
此外,随着网络文学行业的崛起,作品也在电子销售之外,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电子成绩不好,也并不代表书就一定失败,没几个订阅却被影视公司看中的案例,虽然依旧罕见,但已经不是孤例了。
所以,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已经很难用一条两条规则来说清楚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与责编多沟通,充分利用他的专业能力与经验,进行判断。
责编的判断未必百分百准确,作者也未必要听从他的意见,但至少,他的判断参考价值很高,可以作为自己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当自己难以判断、难以抉择的时候,不妨就听取一下责编的建议,以此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失败,决定后续的行动。
毕竟,签约作品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作品推荐。有了推荐,多多少少会有些成绩,而如果没推荐,有成绩自然不太可能。
至于编辑如何决定是否给予推荐,具体可以参考往期文章《关于推荐标准》一文。
简单来说,编辑会结合自己对作品的判断,以及作品的上推表现,以此为主,以作品更新等为辅,决定是否给予后续推荐。
如果编辑决定大力去推,那么无论作者是否自认失败,建议都继续更新下去,因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编辑认定作品失败,暂时不准备推了,那如果作者信他的判断,可以准备新书了,而不信邪的话,继续更新,凭稳定的更新以及积累的字数,也同样可以获得后续推荐,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但同样的,这样做性价比并不太高。
而如果编辑觉得作品表现不好不坏,想继续给点小推观察,这种情况下,除非作者坚定地认为自己失败了,否则建议还是继续更新下去,给编辑一个观察的机会。
总而言之,对于已签约作品而言,建议多与编辑沟通,多参考他的意见。
收藏如前一篇文章所说,判断成功容易,判断失败却很难。明明写得不错,完全可以成功的作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这当然很可惜,而明明彻底失败的作品,却因为不信邪而不断写下去,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同样可惜。
那么,到底要怎么去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失败呢?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哪怕是经验特别丰富的老编辑,他可以看到一本书时拍案叫绝,很喜欢这本书,或者他虽然不喜欢,但他可以认定隔壁小孩一定喜欢,同事老王一定喜欢,家里三婶婶一定喜欢……只要有一批人喜欢,书当然就是好的。
但反过来,如果老编辑自己不喜欢,隔壁小孩不喜欢,老王不喜欢,三婶婶不喜欢,书就一定不好么?这几个人真能代表全人类吗?凭什么街头的路人甲一定也不喜欢呢?而退一步说,哪怕这书当前真的全世界都不接受,又凭什么说后世的人们也不喜欢它呢?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判断失败,算是无解的。
好在,我相信各位作者并不是来较真的。如果以商业化为写作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无论作品在后世会多红,无论地球某个角落的人们会多喜欢,只要它当前不被人接受,只要它连签约都签不了,其实就可以断定失败了。
而在这方面,我可以站在编辑的角度,从我们工作的流程、准则、心态出发,让各位作者,尤其是新人作者,能够了解编辑是怎么决定是否签约,是否给推荐的,从而帮助大家判断作品是否该被放弃。
首先说签约。
编辑提交签约,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
主动签约,就是编辑主动在后台扫书,审书,所有达到一定字数,进入编辑后台的作品,他们会抽空一本本看下来,觉得好的,他们就会主动提交签约,让签约编辑去找作者,而这时候,签不签就是由作者来决定了。
主动签约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编辑工作有时忙碌有时空闲,而每部作品进入后台的时间,更新速度,也并不一致,所以当编辑第一次审核到某部作品时,有可能只有两三万字,有可能达到四五万字,或者更多。
当他审到作品时,如果觉得作品尚可,他可能直接提交签约,也可能放在一边跟进关注,选择继续看看后续文章,继续观察一阵。
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几点。
1,每一部作品都会由多位责编交叉审核,责编的意见会反馈给主编,最终决定是否签约的是主编。而主编会很大程度上参考责编意见,尤其是建议签约的意见。所以,如果几位责编都不建议签约,主编有很大可能也放弃,但也有一定几率,因为他找到作品的某个闪光点,所以决定签约。而如果责编中有多位或者一位的意见是签约,一般来说,主编都会慎重考虑的,除非完全确定作品不行,否则他提交签约的概率是很高的。
2,在某些巧合下,作品会在两三万字甚至更短的时候,进入编辑后台,并刚好被审核到,第一时间提交签约。所以两万字就签约是完全可能的,但这完全不等于所有的作品都是两万字签约,更不等于两三万字不签就意味着编辑看不上,这时候,编辑都未必审核到呢。
3,编辑初次审核后,立即决定签约的作品,不代表一定比决定跟进关注的作品要强,或者说,晚签的未必不如早签的。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个已经让编辑看清了,一个还没有。这就好比选美,一位选手走过来,我们看清了,认为颜值可以,就亮灯通过,另一位还在远处,朦朦胧胧没看清,想等她走近些看,这时候,说她不如前一位,可就言之过早。
说完了主动,再说被动签约。
对编辑来说是被动,对作者来说就是主动,主动去申请签约。当作品达到一定字数标准后,就获得了申请签约的资格,作者可以主动申请,让编辑审核。
和主动签约的随机性不同,被动签约有严格的规则限定,比如,作品申请后,不论是否通过,编辑都必须给予明确的答复,并且一定要在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不得拖延。
编辑主动审核时,一时无法判断的可以先放一放,继续观察,但当他遇到签约申请,就必须立即做出决定,要么签,要么不签,不可能有第三种答复。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作者主动申请是能够提高通过率的,因为编辑的选项从三个减少到两个,原本他选择跟进关注的那部分书,就一定要做个二选一,所以至少有一部分书,会直接通过审核。
另外,当作者申请签约时,编辑理论上是一定要进行审核的,哪怕他此前已经看过作品,已经做出了跟进关注或是不签的决定,他也得重新审核一遍。不过,因为审核工作毕竟是人工进行,多多少少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他近期已经看过作品,并对它印象非常深刻,是有可能不再重看,直接做出决定的。
所以,如果作品经过了大修,或者有其它重要的变化,建议在申请时注明已大修过,免得编辑因为旧印象,直接做出失误的决定。
以上是两种签约方式,但不论是哪种,签约标准都是一致的,合约也都完全一样。
至于具体的签约标准是什么,编辑凭什么决定是否签约,这可以参考往期文章《签约标准到底是怎么定的》。
简单来说,就是编辑根据经验,判断作品是否有好看,是否有很多人会喜欢,是的话就会提交签约。而如果不是,那就看作品是否在某方面亮眼,比如创意特别出彩,文笔特别好,故事特别主旋律……是的话,也有很大可能提交签约。
在这方面,应该不难理解。作者们也完全可以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如果是编辑,会如何进行审核,如何进行判断。相信大家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
签约申请是很容易判断成败的,因为只要主动申请一次,几天后就有结果了,成就是成,不成就是不成,毫不含糊。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申请失败时,如何判断下一次申请是否有成功可能,或者说,当字数累积得更多时,能否增加签约成功率。
对此,我觉得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待问题。
第一阶段,是常规签约字数范围内。大体是30万字以内,尤其是20万字以内。
在这一阶段,签约失败,除了因为作品确实很差之外,也有很大的可能,是编辑还没下定签约决心,还想多关注一下。
毕竟,好到能让人一眼认定,或是差到让人直接放弃的作品,都算是少数,更多的还是两者之间,不上不下的那类。而对于这些作品,字数越多,签约的概率自然就越大。
因为字数增多,不代表作品更好,但在质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字数越多,自然就证明作者越稳定,不是只能写几万字,就后续乏力的类型。这样,当然能帮助编辑下决心去签。
所以,在这个阶段,字数越多越容易签,是成立的。如果作者本人无法判断作品成败,那么,在签约失败后,建议别轻易放弃,继续写下去才是上佳选择。如果你写到10万字时签约失败,那么继续写到20万就很可能成功了,但如果这时候换开新书,同样再写到10万字,失败的可能却很大,两个10万字,是不如一个20万字的。
第二阶段,自然是常规签约字数之外,30万字之上。
上面说过,当编辑无法下决心时,会继续关注,等作品字数更多时再看看。不过,这个跟进关注,不是无休止的,如果编辑跟进到三四十万字还下不了决心,那就成了笑话了。
到这个阶段,如果申请签约还失败,其实就可以认定编辑是放弃了。
那么,继续写下去,字数再多点,会不会增加成功概率呢?
当然还是会的。因为上文也同样说了,商业价值不是决定签约的唯一依据,还会有其它因素决定,比如作者的毅力。如果有人能坚持写到百万字,两百万字,这毅力不说感天动地,但感动编辑还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问题在于性价比。
在第一阶段,字数的累积并不需要花费太大功夫。如果10万字签约失败,那么再写到15万,或者20万字,字数直接翻了一倍,成功率大增,但实际也就多写了5万字10万字而已。
但第二阶段则不同。如果作品已有30万字,那么再写10万字,甚至20万字,也没让人觉得增加了多少。尤其是,这是编辑已经放弃的情况下,是不再靠质量,而是靠字数砸人的时候,可以说,10万20万字,压根就砸不起多大的水花。
而要直接写到百万字,要花费多大的心力?更何况,写到百万也只是增加概率而已,并不代表百万就是终点,就是胜利。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在这个阶段,想靠累积字数取胜,意义是不大的,至少不划算。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常规字数范围内还没能签约,我觉得就可以判定失败了。
当然,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判断失败不代表就要立即停更,我更建议先寻找原因,想好修改或开新书的计划,然后再停更不迟。
下面,再说下已签约作品的失败判断。
在几年前,还是PC时代的时候,判断失败是很容易的,一般来说,只要上完第一个小推荐,甚至只要在推荐上待一天,就能从数据表现上看出结果了。
但到了现在,情况可以说完全不同了。
一方面,现在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侧的推荐一般都需要在较高字数时发力,新书期编辑不会给重要推荐,而小推荐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现在各类渠道可以说五花八门,尤其是阅文这种拥有渠道最多的公司,作品能上的平台甚至都很难数清楚数量。而不同的平台,用户群体是有所区别的,在这里表现不好,不代表换个平台依旧不好。
此外,随着网络文学行业的崛起,作品也在电子销售之外,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电子成绩不好,也并不代表书就一定失败,没几个订阅却被影视公司看中的案例,虽然依旧罕见,但已经不是孤例了。
所以,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已经很难用一条两条规则来说清楚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与责编多沟通,充分利用他的专业能力与经验,进行判断。
责编的判断未必百分百准确,作者也未必要听从他的意见,但至少,他的判断参考价值很高,可以作为自己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当自己难以判断、难以抉择的时候,不妨就听取一下责编的建议,以此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失败,决定后续的行动。
毕竟,签约作品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作品推荐。有了推荐,多多少少会有些成绩,而如果没推荐,有成绩自然不太可能。
至于编辑如何决定是否给予推荐,具体可以参考往期文章《关于推荐标准》一文。
简单来说,编辑会结合自己对作品的判断,以及作品的上推表现,以此为主,以作品更新等为辅,决定是否给予后续推荐。
如果编辑决定大力去推,那么无论作者是否自认失败,建议都继续更新下去,因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编辑认定作品失败,暂时不准备推了,那如果作者信他的判断,可以准备新书了,而不信邪的话,继续更新,凭稳定的更新以及积累的字数,也同样可以获得后续推荐,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但同样的,这样做性价比并不太高。
而如果编辑觉得作品表现不好不坏,想继续给点小推观察,这种情况下,除非作者坚定地认为自己失败了,否则建议还是继续更新下去,给编辑一个观察的机会。
总而言之,对于已签约作品而言,建议多与编辑沟通,多参考他的意见。
收藏如前一篇文章所说,判断成功容易,判断失败却很难。明明写得不错,完全可以成功的作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这当然很可惜,而明明彻底失败的作品,却因为不信邪而不断写下去,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同样可惜。
那么,到底要怎么去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失败呢?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哪怕是经验特别丰富的老编辑,他可以看到一本书时拍案叫绝,很喜欢这本书,或者他虽然不喜欢,但他可以认定隔壁小孩一定喜欢,同事老王一定喜欢,家里三婶婶一定喜欢……只要有一批人喜欢,书当然就是好的。
但反过来,如果老编辑自己不喜欢,隔壁小孩不喜欢,老王不喜欢,三婶婶不喜欢,书就一定不好么?这几个人真能代表全人类吗?凭什么街头的路人甲一定也不喜欢呢?而退一步说,哪怕这书当前真的全世界都不接受,又凭什么说后世的人们也不喜欢它呢?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判断失败,算是无解的。
好在,我相信各位作者并不是来较真的。如果以商业化为写作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无论作品在后世会多红,无论地球某个角落的人们会多喜欢,只要它当前不被人接受,只要它连签约都签不了,其实就可以断定失败了。
而在这方面,我可以站在编辑的角度,从我们工作的流程、准则、心态出发,让各位作者,尤其是新人作者,能够了解编辑是怎么决定是否签约,是否给推荐的,从而帮助大家判断作品是否该被放弃。
首先说签约。
编辑提交签约,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
主动签约,就是编辑主动在后台扫书,审书,所有达到一定字数,进入编辑后台的作品,他们会抽空一本本看下来,觉得好的,他们就会主动提交签约,让签约编辑去找作者,而这时候,签不签就是由作者来决定了。
主动签约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编辑工作有时忙碌有时空闲,而每部作品进入后台的时间,更新速度,也并不一致,所以当编辑第一次审核到某部作品时,有可能只有两三万字,有可能达到四五万字,或者更多。
当他审到作品时,如果觉得作品尚可,他可能直接提交签约,也可能放在一边跟进关注,选择继续看看后续文章,继续观察一阵。
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几点。
1,每一部作品都会由多位责编交叉审核,责编的意见会反馈给主编,最终决定是否签约的是主编。而主编会很大程度上参考责编意见,尤其是建议签约的意见。所以,如果几位责编都不建议签约,主编有很大可能也放弃,但也有一定几率,因为他找到作品的某个闪光点,所以决定签约。而如果责编中有多位或者一位的意见是签约,一般来说,主编都会慎重考虑的,除非完全确定作品不行,否则他提交签约的概率是很高的。
2,在某些巧合下,作品会在两三万字甚至更短的时候,进入编辑后台,并刚好被审核到,第一时间提交签约。所以两万字就签约是完全可能的,但这完全不等于所有的作品都是两万字签约,更不等于两三万字不签就意味着编辑看不上,这时候,编辑都未必审核到呢。
3,编辑初次审核后,立即决定签约的作品,不代表一定比决定跟进关注的作品要强,或者说,晚签的未必不如早签的。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个已经让编辑看清了,一个还没有。这就好比选美,一位选手走过来,我们看清了,认为颜值可以,就亮灯通过,另一位还在远处,朦朦胧胧没看清,想等她走近些看,这时候,说她不如前一位,可就言之过早。
说完了主动,再说被动签约。
对编辑来说是被动,对作者来说就是主动,主动去申请签约。当作品达到一定字数标准后,就获得了申请签约的资格,作者可以主动申请,让编辑审核。
和主动签约的随机性不同,被动签约有严格的规则限定,比如,作品申请后,不论是否通过,编辑都必须给予明确的答复,并且一定要在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不得拖延。
编辑主动审核时,一时无法判断的可以先放一放,继续观察,但当他遇到签约申请,就必须立即做出决定,要么签,要么不签,不可能有第三种答复。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作者主动申请是能够提高通过率的,因为编辑的选项从三个减少到两个,原本他选择跟进关注的那部分书,就一定要做个二选一,所以至少有一部分书,会直接通过审核。
另外,当作者申请签约时,编辑理论上是一定要进行审核的,哪怕他此前已经看过作品,已经做出了跟进关注或是不签的决定,他也得重新审核一遍。不过,因为审核工作毕竟是人工进行,多多少少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他近期已经看过作品,并对它印象非常深刻,是有可能不再重看,直接做出决定的。
所以,如果作品经过了大修,或者有其它重要的变化,建议在申请时注明已大修过,免得编辑因为旧印象,直接做出失误的决定。
以上是两种签约方式,但不论是哪种,签约标准都是一致的,合约也都完全一样。
至于具体的签约标准是什么,编辑凭什么决定是否签约,这可以参考往期文章《签约标准到底是怎么定的》。
简单来说,就是编辑根据经验,判断作品是否有好看,是否有很多人会喜欢,是的话就会提交签约。而如果不是,那就看作品是否在某方面亮眼,比如创意特别出彩,文笔特别好,故事特别主旋律……是的话,也有很大可能提交签约。
在这方面,应该不难理解。作者们也完全可以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如果是编辑,会如何进行审核,如何进行判断。相信大家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
签约申请是很容易判断成败的,因为只要主动申请一次,几天后就有结果了,成就是成,不成就是不成,毫不含糊。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申请失败时,如何判断下一次申请是否有成功可能,或者说,当字数累积得更多时,能否增加签约成功率。
对此,我觉得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待问题。
第一阶段,是常规签约字数范围内。大体是30万字以内,尤其是20万字以内。
在这一阶段,签约失败,除了因为作品确实很差之外,也有很大的可能,是编辑还没下定签约决心,还想多关注一下。
毕竟,好到能让人一眼认定,或是差到让人直接放弃的作品,都算是少数,更多的还是两者之间,不上不下的那类。而对于这些作品,字数越多,签约的概率自然就越大。
因为字数增多,不代表作品更好,但在质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字数越多,自然就证明作者越稳定,不是只能写几万字,就后续乏力的类型。这样,当然能帮助编辑下决心去签。
所以,在这个阶段,字数越多越容易签,是成立的。如果作者本人无法判断作品成败,那么,在签约失败后,建议别轻易放弃,继续写下去才是上佳选择。如果你写到10万字时签约失败,那么继续写到20万就很可能成功了,但如果这时候换开新书,同样再写到10万字,失败的可能却很大,两个10万字,是不如一个20万字的。
第二阶段,自然是常规签约字数之外,30万字之上。
上面说过,当编辑无法下决心时,会继续关注,等作品字数更多时再看看。不过,这个跟进关注,不是无休止的,如果编辑跟进到三四十万字还下不了决心,那就成了笑话了。
到这个阶段,如果申请签约还失败,其实就可以认定编辑是放弃了。
那么,继续写下去,字数再多点,会不会增加成功概率呢?
当然还是会的。因为上文也同样说了,商业价值不是决定签约的唯一依据,还会有其它因素决定,比如作者的毅力。如果有人能坚持写到百万字,两百万字,这毅力不说感天动地,但感动编辑还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问题在于性价比。
在第一阶段,字数的累积并不需要花费太大功夫。如果10万字签约失败,那么再写到15万,或者20万字,字数直接翻了一倍,成功率大增,但实际也就多写了5万字10万字而已。
但第二阶段则不同。如果作品已有30万字,那么再写10万字,甚至20万字,也没让人觉得增加了多少。尤其是,这是编辑已经放弃的情况下,是不再靠质量,而是靠字数砸人的时候,可以说,10万20万字,压根就砸不起多大的水花。
而要直接写到百万字,要花费多大的心力?更何况,写到百万也只是增加概率而已,并不代表百万就是终点,就是胜利。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在这个阶段,想靠累积字数取胜,意义是不大的,至少不划算。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
但到了现在,情况可以说完全不同了。
一方面,现在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侧的推荐一般都需要在较高字数时发力,新书期编辑不会给重要推荐,而小推荐效果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