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地以后,无物不在易中;以天地之道,则尽其神;以言人物之理,则慨其道;以言往来之数,则述渚始,而知其极;以言之动,则成王道之治,而无所为;以其体言,则符渚佛传道之真,而大有得;以用于寻常,而不悖于情性;以致远,而能尽于中和。是为道德之宗,命数之本,天人之所由一,事物之所由本,政治以成,制作以着。故孔子曰:“备物致用,立象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是以“法像”为学《易》之所重,“图表”为习《易》之所宗。“天”者为修《易》之所尊,“神者”为探《易》之所灵,自古至今,自有《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以来,伏羲……孔子等画卦、系辞、作爻、及一切变化这道,莫不备于其中。
内心迷暗的宝珠
故事
达摩祖师诞生于公元四世纪末期,为南天竺香至国之三王子,某日从释尊“以心传心”的摩诃迦叶数起,于二十七代的东印度高僧般若多罗尊者,到达摩的父王宫殿,被尊奉为上宾。其父王笃信宗教,欲寻求般若多罗尊者的教诲,因此召集家族前来听闻佛法。
随后父王以美丽的宝珠致赠尊者,尊者手持宝珠,向香至国三位聪颖的王子发问:“世间还有比我手中的宝珠,更为珍贵的宝珠吗?”
大王子立刻回答:“没有比它更珍贵的了。”
尊者点头微笑,再问二王子,二王子挺胸道:“尊者,没有一颖宝珠能胜过它。”
尊者仍然点头微笑继续问三王子:“有没有更好的宝珠呢?”
父王以为年幼的三王子的答案自然与其兄如出一辙,却没想到三王子的回答是:“这颗宝珠不过是世俗的宝珠,它的光辉虽然闪亮,但是不能照耀自己。世间有一种能照彼此、内外,及照亮一切迷暗的宝珠,那就是任何人都有的智慧,智慧才是最珍贵的宝珠。”
般若多罗尊者,深深被三王子的回答所感动,三王子,正是日后的达摩大师。就这样,三王子在父王驾崩后即追随尊者出家,师事尊者四十多年,充分领受尊者“以心传心”之法。
启示
一句智慧就是最珍贵的宝珠,使我们联想到“自性妙智,即是文殊”的大智慧,终能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之佛母大师也。也即是《维摩经》中的“不入大海,焉得明珠”的要义。
在佛经里般若智慧分为三种:
一则透过“文字般若”来悟道,由渐而顿到开启智慧。
一则由“观照般若”透视一花一菩提,进而到应佛的境界。
最后以“实相般若”说明“上乘”、“上等”者,无须文字,不须观照,本乎“万物与我一体,天地与我同根”,当下即可契应那一即宇宙、宇宙即一。达摩的境界,承袭般若多罗尊者之法,正是最好的典范。
昔日佛之第四时演说的“般若时”正是融通了大、小、一切的广义。以明告世人般若智慧为修行者极其重要之法。
《六祖坛经》的《般若品》,正是智慧普及化的演义,他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又“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也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融通《坛经》的《般若品》之真谛,也就能明白般若智慧之妙法。契入般若多罗尊者为何把法传给达摩,进而透视达摩的那句“智慧是最珍贵的宝珠。”终能使佛之智慧。一花开五叶达乎普及化、生活化、大众化的理想境域矣。
易理
达摩以一句智慧是最宝贵的明珠,继承了般若多罗尊者的“一灯传万灯”。此从《周易》一书角度看,即说明了人的佛性,本乎平等,但因坠落尘埃世界。有如震卦九四爻的“震坠泥,未光也。”迷失了自己。但因相逢了明师、贵人、大人的给予点化,终使智慧大开,有如四十卦的解卦。本卦以综卦有蹇难之卦,序卦也有蹇难之卦,内外交易有屯卦,宾主卦又有蒙卦。说明解卦的智慧,落入尘埃之中,前后左右受困顿,但因解卦代表智慧之卦“一灯能灭万年愚”,便能使得一智破万邪,所以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其来复吉,乃得中也。”一变而能“复见我本来面目,见天地之心!”进而“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如故事中的达摩勇敢地道出了一句“智慧是最宝贵的明珠”,终能获得般若多罗尊者的心法传承,师事尊者四十余年,可见“解之时用大矣哉!”盖文王、周公明示以得此卦要义者,个人不但可以复见本来面目,智慧大开,进而可以解决世人迷暗的无明之心。有如达摩承袭心传、衣钵之后,到中国传法救迷津,广渡有缘者。这种悲悯之心,正是解卦九四爻“解而拇,朋至斯孚”的境界,故能变爻一变而成师卦,有如达摩最后被尊为一代祖师,“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彖辞,故能直乎既济卦,佛家谓成佛、儒家成圣、道家成真人、《易经》成大人的功圆果满境界。
是因文王《周易》解卦互卦之中隐藏有既济成佛、成圣之因。明乎此,则知研易、明易之者内心迷暗的那颗明珠,乃智慧也……一根睫毛契净土
故事
从前,龙树菩萨第一次读到《阿弥陀经》中阿弥陀佛的愿力时,非常感动,感动得流泪,当下就发愿:“我这下半辈子,一定要用来弘扬净土法门。”所以就越过叵河的北岸,往南岸走,这时释迦牟尼佛已入灭很久了。
龙树菩萨就开始弘扬净土法门,当他在弘扬净土法门时,有很多人来跟随他。而龙树是位非常诚恳、柔和、诚实之人,那时印度的佛法已经开始走下坡,而且在现实社会里有个阶级叫“不可触”阶级,这种阶级的人身上都带着铁片,凡是听到铁片声音的人都走避,因为大家认为看到这种阶级的人都会倒霉。
龙树到这个地方看到这样的人时,就走过去,将他们的手牵起来,说:“你们的生命虽然这么苦难,但我可以教你们一个方法,只要好好地念阿弥陀佛,将来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些人非常感动,因为在他们长大的过程里,从来没有人碰过他们,现在居然有个修行者来牵他们的手,所以大家都很感动地跟随了龙树,并合力在郊外盖了一座庙,让龙树在那儿弘扬净土法门。由于跟随龙树的人太多,将以前修行人的地位都抢走了,这些修行人很生气,就派了三个很强壮的人去打击龙树。有一天,龙树走在街上时,这三个人就去拦住他,问他:“你讲的净土法门是虚妄的。”
龙树说:“怎么会是虚妄的呢?”
这三个人说:“那么请问你,你有没有看过阿弥陀佛?”
龙树说:“没有。”因为他是个非常诚实的人。
这三个人又问:“如果你没有见过阿弥陀佛,请问你有没有去过西方极乐世界?”
龙树说:“也没有。”
三个人又问:“那你怎么可以说这是真实的呢?为什么你敢在这里弘扬这种虚妄的法门呢?”于是就要打龙树,龙树站在那儿发呆,不知如何是好?幸好有个龙族酋长把他救了。
龙树回到庙里后,心里非常感慨地说:“对啦!我每天跟别人讲净土法门,但我从来没有见过阿弥陀佛,没有去过极乐世界,我有什么资格讲净土法门,我一定要将道理研究清楚,再来讲净土法门。”
结果独自跑到山洞去“闭关”,经过四天四夜都没睡觉,一直苦思这个问题,到了第五天,已经累得无法再思考,当把眼睛一闭起来时,就用手去抹眼睛,抹完眼睛后他发现“一根睫毛掉在手指上”。他看了跳起来,这时他得到一个很重要的开悟,就是:“连我眼前自己的眼睫毛都看不见,我有什么资格讲净土法门。”
龙树开悟而后大赞佛道:“佛法是为提升我们的智慧而存在的;为了生命的希望而存在的,保持现世的希望和智慧,正是走向净土的道路。”
所以龙树悟道后,就回到了人群,开始弘扬别的法门,弘扬密宗,禅宗……等很多的法门。后来,龙树成为大乘八宗的祖师。
启示
龙树因为“闭关”四夜五天,而看到自己的眼睫毛,当下即开悟。一句“佛法是为提升我们的智慧而存在的”,诚哉斯言。
综观古往今来的诸佛菩萨,圣贤因闭关反复而得心法。昔日的佛陀因雪山苦修而不得开悟,转而到菩提树下“闭关”,七天而证道开悟。后道出了“奇哉!奇哉!一切万法皆有如来佛性”。
菩提达摩因找不到大智慧者可传法,只好往少林寺,于少林寺面壁九年的闭关,终因如此,方把心法传给慧可(面壁的第六年),而终有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开启。
东晋的道生师傅,因讲道时,得不到契应之人,一气之下跑到南京(今苏州)的虎邱山“闭关”,然因他的反省,他的激励与悲恸,他的诚心,三天的说法,使此山的群峰皆能往此峰这个方向倾斜与点头,真所谓“天施地动”。这样的感山大地震,竟惊动了在山脚下庐茅而居(闭关)四十年的刘隐士。后经点化直抵芦山的东封寺闭关再勤修,数年以后,道生师傅讲经,就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演绎了。
晋代的慧远禅师于庐山闭关三十七年,使他的佛学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唐代的惠能祖师因闭关八月余,于厨房踏碓、舂米,终因此心而得到弘忍之心传法、衣钵,成了一代祖师。
孔子到洛阳拜见老子后回国,闭关三日不上朝,左思右想,就悟透了“道”的真善美,而后对其弟子赞扬老子的道“犹龙之叹”。六十三岁于“陈蔡绝粮”与诸弟子受困“闭关七日”,终因此(团体闭关)而留下了“陈蔡绝粮”的闭而不闭的美名。
唐末五代的陈抟因在西岳华山山脉下闭关,终于开启了《易经》与三家心法的融通。
宋末的文天祥闭关数年,因不屈服元帝忽必烈,舍生取义,终完成了三十二个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庶几无愧”的正气歌啊!
明代的王阳明,被贬到贵州去做龙场地方的驿丞。当面对群峰无奈时,感受那无语问苍天,默默的沉思。终悟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妙窍。他兴奋地高歌:“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传;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才建立了体系,找到“致良知”的重心。
从上得知“闭关”心法的要旨,乃在于提升我们的智慧。找到了我们自身的主人,融合天人共通的那个,契应诸佛菩萨的悲愿,生发道济天下的宏愿,把握内观与外观的妙诀。
此即老子所谓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道德经》五十二章)的闭关之法。更融通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十六章)的常清常静之要。
由上,则知龙树菩萨因闭关所开启的无上智慧,从此便走上了弘法利生,创立密宗契应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真实义了。
易理
一、“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闭关之清静,可发挥出无尽的神力。
昔日的姜太公,因于昆仑山中学道三十年,又在渭水河的八年闭关,其静也专,方有西伯侯文王的到来,终因时机的成熟,垢卦的相遇,文王的聘请,开启了周朝八百多年的历史。
文王囚于菱里七年的闭关,终完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辞的妙谛,方有《周易》一书的流通,屹立不朽。
宋朝的邵康节因“安乐窝”、“读书洞”的闭关,方完成了先天易心法,而有《皇极经世》一书的衍生。
明朝的来知德有感闭关的威力,于巫山十二峰闭关二十九年,方完成了《易经来注图解》一书,盛行于大江南北。
清朝未民国初的杭辛斋,因不得时运于监狱闭关数年,方完成了《易学妙理笔谈》一书。
从上得知,闭关者能“复见我本来面目”。《周易》二十四卦复卦大象辞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是说明闭关可以“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若从本卦深入研究,即可发现生机无穷,故以“冬至”一阳生,象征得天之道,在天为阳,在人为仁,在卦为一阳开启。在数为一,象征万法归一。在行为独来独往,在上则可参透易妙玄机,故能天上天下唯此一阳来去自如,往来无穷矣。
二、引而申之,乾卦初九“潜龙勿用”的闭关,是说明人身中的潜力,还未开发时其神力不可知,一变为姤卦必得明师的相遇,方能有所成,彖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坤卦六四爻曰:“括囊无咎”是说明了坤德无疆。是“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坤卦六四文言),说明天地混沌,贤人遁世时的闭关。
变爻为豫卦。是通上帝应圣人会先王,顺以动的时义之卦,是上下和乐的卦。
六十卦的节卦初九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是说明一个大天地、大团体的世界里,能做到不出门的闭关,能知天下事,能行天下事。
变爻为坎卦的智慧之卦,彖曰:“维心亨,行有尚。”乃说明闭关而获得的智慧,此心做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可感天地,通宇宙,遨游虚空,来去自如,故能推行内在的智慧与外在的天下事,进而做到“常德行,习教事。”以道济天下。
明乎此,则知龙树菩萨,因“四天五夜的闭关”所获得的智慧存在。故能显仁藏智、显道神德行,从此走向弘法利生的真实妙谛。
见机失机难契机
故事
从前印度有位达摩,为了传法救迷津,他由印度航海到广州,时为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九月二十一日。然身上并未携一纸一经——正如偈日: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此时广州太守萧昂,将此异僧的东来奏于武帝,武帝闻情大悦,召之入内,达摩便于十一月初一日抵健康,入谒梁武帝,帝问日: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伺功德?”
祖答:“并无功德。”
梁武帝又曰:“何至于一无功德?”
祖说:“因为这些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又问:“怎么样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答:“必得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方可。世俗人心目中的功德,岂是真功德?”
帝又问:“那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说:“真如体空,那有什么圣凡之见存于其中?”
这个时候的武帝有点生气了,不觉地再问:“跟我相对的是谁?”
达摩答:“不认识!”(表示祖已不愿再多说了)这一场的对话,达摩知彼此机缘不契。过了几天,便渡江北去。因为江边并无渡船,他就折了一片芦苇,权当船只。“一苇渡江”便指的是这回事。
他到了洛阳嵩山的少林寺。这位中国禅宗的初祖,就此在寺中一间偏殿里,面壁而坐,终日默坐,大家不懂那是怎么一回事,只称他是“壁观”。
面壁的第三年,魏孝庄帝下了诏书给他,说是“国之祥瑞,应尊于朝”,而祖面壁如故。梁武帝听得此事,有意要再邀他回去,可是已如雪窦和尚颂所说的:“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了。颂又说:“这里还有祖师吗?唤来与老僧洗脚!”有识得祖师西来意的祖师,就为他洗脚也情愿,然而肉食者鄙,奈何?
就这样面壁第六年,达摩乃将心法传承给神光。第九年出关后,便带着徒众到龙门的千圣寺去,不久圆寂。葬在熊耳山,昭明太子曾撰祭文拜祀。
启示
一、印度的第二十八代祖,在印度弘法六十四年。并遵照其师临终时的嘱咐:“于我灭度后,汝可到东方中国去,必定有人等待你了。”他便准备往震旦(中国)方向来了。
于是,他先派大弟子耶舍赴中国实际深入了解,一到中国华北,见十多位修行者在那儿论道,耶舍便将达摩的法论介绍一番,但却无人能接受(皆视为外国番僧的怪论)。耶舍不得已转赴华中庐山东林寺。当时那莲舍创始人慧远法师,正在指导门徒,两人论道良久,慧远才悟此乃佛法一大革新,欲延为上座,惜重病而殁(是知音难找也)。
达摩祖师闻情,只得亲自东渡,由印度航海到广州,就这样相遇梁武帝的邀请,但因所问乃是“有为法”,功德一事也。(难契机)二、“达摩西来一字无”的境域甚远,是:“与武帝契机不够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