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战国时代,有一位厨师,名叫庖丁。有一天,替文惠君(即梁惠王)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划然响声,进刀割解,发出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合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合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赞美地说:“啊!好极了!技术怎能到达这般的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不过浑沦一牛。
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浑沦的整只牛了。
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将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
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那大骨头呢?
一般而言,以杀牛的功夫论,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
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
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干头了,可是刀口还是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锋利。
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
虽然这样,可是每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谨嗔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
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啦!我听了厨夫这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啦。”
启示
一、本段故事以实例来说明“养生”,当顺乎自然之道,其义有四要:
1.首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肩足膝的动作,干净利落,莫不中音合舞。
2.次言文惠君赞叹其技如神。
3.续言庖丁解牛之道在于合乎天理,因其固然。
4.末言以解牛而悟“养生”之道,句句画龙点睛,妙笔生意。
盖庖丁代表上智之士,故不见全牛,心领神会,以悟其形成之理,处处顺乎自然之道,游刃有余,刀刃若新,这种化境,老子则比喻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闻道章》第四十一章)。
二、又老子提出了十三项“上士”者的修持方向:
1.古时候立言的人说得好,明道的人他是内含光洁,看起来却好像是很昏暗似的(明道若昧)。
2.进道的人,谦冲自牧,看起来则好像是后退似的(进道若退)。
3.道很平坦,容易知,容易行,看起来则好像是崎岖不平似的(夷道若类)。
4.上德的人,谦虚卑下,好象是深谷似的(上德若谷)。
5.在此有情世界,是相对待的。有人赞美,就有人毁谤,处久之道,在于光明坦诚,公见公行,忍辱负重,一切自然和谐(大白若辱)。
6.广德之心如天地,量如河海,宁学圣人之未至,不敢以一艺而成名,宁以德仍不足为足病,不以德之有余为己功,功虽已进,而不自以为进,并且功越高,越觉无功,德越大,越觉不足(广德若不足)。
7.不铺张,不求宠,不求人知,正是进道者的座右铭,此即“不住相布施”之别名(建德若偷)。
8.上德不德,不断提升的人,以真为依归,重实质(质真若渝)。
9.大方之人,无边际、无内外、无东西南北之分、无四维上下之别,其道无极,其方无方、包裹太虚、涵容天地,无人我,通权达变,随方就圆,无有主角,故无隅(大方无隅)。
10.慢工出细活,大成就自然非一蹴可几的,须立定志向,干魔不改其心,万难不退其志,养深积厚,夙夜匪懈,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方足以致之(大器晚成)。
11.默契自然心通,有“辐射光”者,自然能发出光与热,此乃身教之德化力量,无声之声,方是大声,最为感人(大音希声)。
12.道大无形,唯心灵可以感通,由此而知心灵提升之重要性,岂可一日不修持乎(大象无形)!
13.大道无物不包,无物不现,其理隐寄于万物之中,而莫之能名。由于真道最隐微,没有名色,无有声臭,无迹也无形(道隐无名)。
只有“道”,善于创生万物,并且使得万物长成之。
老子特举古圣“上士十三句”建言,做为进道者的准绳。
明乎此,则知故事中庖丁的一番话,不仅意示着“自处”之道,也说出了“处世”之道。
能悟通此“道”者,最能养生。
易理
一、故事中,文惠君听了庖丁(厨师)的一番话,联想到“养生”的道理上面去了。
而筋骨盘结的牛,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这意指世事、世物的复杂,要能顺乎事物的自然组织法去做,必可迎刃而解,若用之于易理,则如《周易》四十卦中的雷水解卦的化境。
是以“解”义言“百物解散”乃意指缓和消散。《说文解字》为“判也;从刀判牛角”。由判之义,引申为散。是取象以刀解牛,从刀从牛从角。
如引用刀牛角之意,即剖也,开也,使结者散,而拘束者能松弛也。
盖卦象以气之动,有如雷;以德之行,有如雨,合而言之,为雷雨交作,阴阳和畅,百物解散之象,故为解。
文王圣人引申,得此卦者,必能“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卦辞)是能得中位,履中行,因中互,成中爻,既济之功,皆本反复其道,复见天地之心,而得解救民难,因时应用,实与天地同其大德。
而“古来今”三世之道者,得之为吉利,所以彖辞则赞以“解之时用大矣哉!”
周公更引申“九二贞吉,得中道也”。此爻一变成豫卦,是上动下顺,上下和乐之象。又豫卦乃说明“先王以作乐崇德”之卦,契应“殷荐之上帝”之卦,
感通“以配祖考”之卦,
相应“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之卦,
融合“天地以顺动”之卦,此即解卦之妙蕴,会通豫卦之玄奥与真实义。似庖丁解牛上智之士的会通也。
二、又解为“懈弛”也犹牛之既解,肢体已分,达至化境。
故事中的庖丁解牛之道,似《周易》之大畜卦,以大畜论“利涉大川,应乎天也”的化境,借以六四爻“童牛之牿,元吉。”“有喜也”。说明得此牛者,为大吉之道。
以天山遁卦之遁人心法,说明“与时行也”之道。故六二爻以“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说明,善用黄牛者,则能如遁卦六二的中正之道,如遁卦中的遁入空门之境域,如变爻后的姤卦“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故能得吉。
以泽火革卦中的“文明以说,大亨以正”来说明圣人以此洗心之要。并借用初九“巩用黄牛之革”,说明黄中通理之道,变爻成咸卦之“二气感应以相与”之相感通,是也得吉。
以离卦“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则能续延“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是能得畜养之要,得吉。
而《周易》以上四卦论牛道者,同属四阳二阴的“乾坤生六卦法”之衍化。
文王、周公智慧之深,神力之奥,匪夷所思,妙谛无边。
而此同出于坤卦,《说卦传》“动物象”坤为牛。坤卦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是“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是“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是能透视坤牛之象,得解卦刀牛之判,契离卦畜养之牛,应革卦“黄牛”之道,系遁卦“黄牛”之法,应大畜卦(先后天同位)“童牛”的纯洁。
综观《周易》“用牛”之妙,“畜牛”之法,则知元吉有喜之象。
明乎此,则能会通庖丁解牛,是借形而下之体,悟那形而上之道,进而达心领神会,以悟其形成之理。则处世之道便能处处顺乎自然。能悟道者便能养生、养道。随处……生生,生生之谓易……人与龟之善养
故事
汉朝陈实(公元140~187)在其所著散文中曾记载一则小女孩学大乌龟吞气的故事……郡人张广定,遭乱,尝避地。有一女年四岁,不能步行;又不可担负,计弃之固当饿死;不欲令其骸骨之露。村口有大冢,上鼎先有穿穴,乃以器盛坠之,下此女子于冢中;以数月许干饭及水浆与之,而舍去。
候世不定,其间三年,广定乃得还乡里。欲收冢中所弃女骨,更殡埋之。广定往视!小女孩见其父母,犹识之,甚喜!而父母犹初恐其鬼也?入就之,乃知其不死。问之;从何得食?女言“粮初尽时,甚饥!见冢角有一物,伸颈吞气。试效之,转不复饥。日日为之,以至于今,父母去时,所留衣被,自在冢中,不行往来,衣服不败,故不寒冻”。
广定乃索女所言之物,乃是一大龟耳。女出食谷,初小腹痛,呕逆久许,乃习。
那位小女等于“闭关了三年”,为什么没死?就因为她的七情平衡了,呼吸血液循环顺畅了。
启示
从此故事中,得知其要义有四:
一、调整呼吸:使用丹田呼吸法,可以获得长生,是君子有养,而得养生之道。
二、调气、养气与持气:因为“气燥,意浮,可调之止平。若气傲意扬,则调之以谦逊。而气塞意执,须调之以通顺。是气荡意乱,当调之以定静。”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孟子·公孙丑》)又公孙丑问孟子,不动心的功夫:
“敢问夫子恶乎长”,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是孟子对养气、持气的阐述一说。
《老子》一书则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德经》第十章)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第六章)。
是老子对善保真气的肯定,似兑卦之小女孩的善养之法。
三、调和与平衡七情六欲:
所谓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伤身也。七情一旦归于平静,呼吸及血液循环,就自然顺畅,五脏六腑就会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达到滋养全身的效果。
从中则可契应了洛书神龟颐养的八大功能:
“刚大以养吾之志,
宽裕以养吾之量,
严棱以养吾之操,
果断以养吾之智,
凝重以养吾之气,
神明以养吾之清,
克己以养吾之品,
内涵以养吾之德。”
明乎此,则知小女孩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的善养之道。
四、灵龟的显现,则是一种吉兆,夏商两代以龟甲之物,来得知国家大事、天下事、万物之吉凶。
中医界以它为当成“龟鹿”二仙之上药。
道家以它来契应“炼气化神”的功效。
世人洞悉它是千年乌龟的灵物。
古代的夏禹,因发现神龟,而得到了治国平天下之道。
明乎此,则知本故事中的小女孩“闭关三年”的专一,是由“孩儿面目”契应“婴儿面目”之境域,直入“本来面目”的要旨。达到“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道德经》)的净土世界了。
易理
一、故事中小女孩的发现灵龟,而得之养气、养心、养命之道。似夏代禹帝,相传古时神龟负书于洛河,禹帝见之以创九畴,以划分天下成为九州。
盖洛河当时出现了只神龟,其龟背后之数,为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在中央。其数为九,以象九宫,为之平列九位,是谓五行推九宫,以说明天地间一切变化尽在此数之中。此时的禹帝圣人深深领悟到,《洛书》九数所涵盖的哲理,代表无尽世事一切之变化,因而以创《洪范九畴》以益天下群生之大利。
是故孔子著《易大传》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参见《易经探源与人生》第一册的《洛书》大义)昔大禹有以见天下之事物,变动无常,因而统观众象,融会贯通,创以九畴,剖析智慧的哲理,大定以吉凶之征兆,以演绎生生不息之理,自此而后皆有“洛书”之名称。
汉代孔安国则曰:“洛书禹帝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二、从《周易》的角度论:文王圣人继承禹帝圣人的心法,创后天八卦,以震卦在东方,艮卦在东北,两者合一,以成颐卦之象,说明震卦下动,代表颐养身体及物质;上艮属静,代表颐养性命及精神。
因为如此,文王特别安排在《周易》之序第二十七卦之颐卦。颐者论养生、养身、养气、养德、养神、养民以及养一切……,彖辞则以“养正则吉也”,来透视“观颐,观其所养也”之大法。
而必“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进而到发乎悲愿,道济天下,感通那“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之真正价值。
是以周公写《易经》至此感叹地说,世人因不懂灵龟之宝,故有“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颐卦初九)之灾、咎与不顺之象。
文王、周公透视此灵物之宝,故在《周易》四十一卦之损卦、四十二卦之益卦,两卦暗藏玄机。
损卦为“损而有孚,元吉。”(《彖辞》)六五曰:“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小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参见《易经探源与人生》第八册),是说明文王以柔得位,能虚己下人,是乃天道之损也。又六五能得以大众的施舍,而心甘情愿的奉献,正说明了天下的智士、贤人,都乐其愿意献其智慧与才能,使政无不和,事无不谐,达成损益原则,至善大吉之道。故曰:“弗克违,元吉。”
又文王、周公之所以得元吉之道,是因其德能虚中受益,合于天道,有江海处下,百川归谷之势,故上天降福佑助,以成其德,而获吉之最大者也,仍极为自然之理,故曰:“自上佑也。”,是即“或益十朋之龟”的大吉之象。
又益卦也言灵龟之道,益者彖辞乃言:“损上益下,民说无疆”的卦。世人得之善加运用,自可“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彖辞》,前途光明也。
周公六二爻曰:“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本爻周公以他所获得的智慧,写下此爻示得到此灵龟,则可会通古代帝王祭祀上帝、契应上帝,以报其生成之德。是灵龟能通万物之灵的圣人,进而体仁会通上帝之全灵。
就因为本卦二爻论其通灵、修全灵之法,故彖曰:“利有攸往,中正有庆”,是养气、养心、养命、养道、养德之要。使其清心专一,无妄无欲,进而为化渡众生,达到与天地合其德。是《周易》“损、益”两卦所论的灵龟,乃历代修心、修性、修命之要。
故前者的损卦,六五爻一变为中孚卦;益卦,六二爻一变也为中孚卦。
是“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之卦。
是直通诸圣、诸佛之卦。
是“说而巽,孚乃化邦也”之卦。
是历代圣贤“中心愿也”的发愿之卦。
是道家修炼元神、神清气爽,“会通仙鹤”(九二爻鸣鹤在阴),去来自如之卦。
是学易之人成功之钥的至诚之卦。
是儒家之钥。
是道家之旨。
是佛家之应天之法。
是易学家行易天下之诀。
此即《周易》言神龟之大化,历代圣贤取之用之,则可成圣或贤。
综观《周易》经传一书:
“前者禹帝的‘发现神龟’,继之文王后天八卦的‘契合灵龟’,周公颐卦中的‘颐养灵龟’,及损益两卦中的‘获致灵龟’,与孔子大传中所论的‘神物之龟’,皆明示我们如何尽到万化安,去与灵龟合一、人物合一、天人合一;进而勉励世人深入灵龟之宝。”孔子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易大传》)明乎此,则知此故事中小女孩,因龟而所获得的颐养启示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