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寨子的传统美德是互帮互助,哪家有事情了,每家每户都会出人帮忙(老人孩子除外)。男的抬重物做厨师,女的洗碗洗菜摆桌子,打扫卫生,大家都会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边干活一边话家常也是帮忙的人喜欢的事情,还有一边干活一边唱山歌的。碗筷洗好,椅子摆好,卫生搞好,菜喜欢,女人们的活算是完成了,大家会三五个聚一起摆龙门阵。男人们开始做晚饭的菜了,分工明确,切菜的切菜,煎蛋的煎蛋,配菜的配菜,掌勺的掌勺,大家有条不紊的干着自己的活。寨上这个厨师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谁家办酒席都会请他们帮忙,当然每个主人家不会让帮忙的人空手而归的。我小时候记得妈妈帮忙拿回来是个面盆或者是个热水壶,有时候有些酒席没吃完的菜,现在多是送洗衣粉,面盆和围裙,套袖等家务事用得上的。三哥和大侄子都是厨师队的,但因为三哥是主人所以就没做菜,忙里忙外的处理杂事。
下午刚开始,对歌的人们又唱开了,这次该我们几个当姑妈的对唱了。于是大姐,二姐,三姐和我被拉到了对歌桌子的对面去唱山歌
主人:“昨天听说姑妈来,我在家中作安排嘛作安排,
我在家中好欢喜,我在门口等你来嘛等你来。
昨天听说姑妈行,我们心中好欢迎嘛好欢迎,
姑妈来到大门口,要望姑妈开个声嘛开个声。”
客人:“今天是个好期成,舅妈开车接我们嘛接我们。
舅妈接我来到处,唱首山歌贺新房嘛贺新房。
今天是个好期节,舅妈开车接姑爷嘛接姑爷。
开车接我来到门,唱首山歌贺新门嘛贺新门。
我的喜歌唱完了,下首喜歌舅妈应嘛舅妈应。”
主人:“今天是个好时光,今天舅爷进新房嘛进新房,
这个舅爷没本事,没得开车接小娘嘛接小娘。
今天是个好期成,今天舅爷进新门嘛进新门。
这个舅爷没本事,没得开车接你们嘛接你们。”
客人:“今天是个好时光,今天舅妈进新房嘛进新房,
没得银钱来送礼,没得红布来搭梁嘛来搭梁。
今天是个好期成,今天舅妈进新门嘛进新门,
没得银钱来送礼,没得灯笼来挂门嘛来挂门。”
。。。。。。
唱了几首我们真的接不下去了,她们实在太会唱了,各方亲朋好友看我们几个硬着头皮上都觉得挺好笑,我们唱着不时会听到笑声,自己也有忍不住笑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曾离开家乡,也许也是唱山歌的行家呢,因为老妈年轻的时候就是村里有名的山歌手。还好,对方歌手没有太为难我们几姐妹,让我们喝了进门的茶,这样礼物就跟着一起抬了进去。同样是用合抬的礼金还有一些礼物。我们走过后,小姨家也来送礼了,是一台42寸的液晶彩电,鞭炮放了两卷,“砰砰啪啪”的好不热闹,鞭炮过后总会有三五个好玩的小孩子去捡鞭炮。后来还有妈妈那辈的客人也来了,妈妈也被拉上去唱歌,还穿了苗族的盛装,妈妈很开心。大家就在这样的不断的鞭炮声,山歌声,唢呐声中度过了一个下午,到傍晚的时候,终于迎来了新房酒的热闹“撒梁粑”。
“撒梁粑”前寨子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会一起帮忙祭天祭神,大家都到我家的三楼房顶上,摆上祭神的台子,两张八仙桌,一张桌子上面放了一个木升子(升子是用木头做的两米的工具,一升米四斤多点,四方形状的小木槽),升子里装满了白米,中间插了三炷红香,香前面放了三个红包,里面大概是36元钱,两边插了两根红蜡烛,升子前面摆了六碗酒,一盘瓜子糖果,一盘水果,还有五六盘菜。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已经切成橡皮大小的糯米糍粑,这里也叫“梁粑”,有深粉色的,白色的,堆成小山一样,旁边还有两袋花生糖果,还有一袋一元一元的人民币。两卷鞭炮过后,老人们开始祭天,嘴里念到:“祭天祭神,我替主人家向你要富贵,要儿要女,要长长久久,风调雨顺”念完这几句,一个老人端起酒碗倒向楼顶的四周,再抓起糖果梁粑撒向四周。这些做完后,走到靠房子前面的围墙,向楼下撒梁粑,楼底下,三哥已经批了一条床单在肩上,头上戴着头盔,床单后有两个年轻人拉着两角,形成一个可以接东西的朝天口袋。一开始楼上的老人就是向三哥批的床单撒大个的没切过的糍粑,一边撒一边念:“一送你天长地久,二送你地久天长,三送你荣华富贵,四送你金银满堂,五子登科,六内高升,七子开源,八发大财,九长久远,儿孙满堂。主人家的荣华富贵今天起。”主人家就在下面接受这些老人们的祝福。念完了这些,楼上的十几个人抓起切好的梁粑,花生,糖果,钱往房子前面撒,宾客们早已经在楼下准备好了捡梁粑。撒一次,大家蜂拥而至,一起抢起来,据说抢的越是热闹,主人家就越是兴旺。一次一次楼上的人撒的欢,楼下的人抢的快,哄抢声,说话声好不热闹,这样一直接着十来次总算撒完了桌子上、袋子里的东西,到此撒梁粑也算结束了。升子里的红包都归了几个祭天的老人们。“撒梁粑”结束后喇叭里又想起了“老幺叔”的声音:“大家准备坐桌吃晚饭了,在山上做活路的(干活),园子里做活路的准备回来吃晚饭了”.于是新房酒的晚饭开始了。
我们寨子地处山脚底下,三面环山,三四十户人家的房子依山而建,我家新房正好建在一进寨子的第二家,寨子周围都是稻田、菜园、玉米高粱地,稻田中间有一条水渠通过,像一位提供**的母亲灌溉着周围的稻田,地和地之间还夹杂着一片一片的小树林。人们干活的地方都离家不远,可以听得到喇叭的声音。寨子上不管谁家办酒席,都是全寨子的人一起吃饭一天的,除了办酒席的人家其他人家都不开火的,如果有来不了的老人孩子,年轻人也会从办酒席的人家端饭回去给他们吃。其实我很喜欢这种有着浓浓乡情的酒席。吃完晚饭收拾好,大家一起玩闹到凌晨甚至通宵才散场,这样新房酒算是完成了。晚上的玩乐分为好几个阵营,孩子一拨在侄子杭生,侄女红妹的带领下看电视,追逐嬉戏。老人一拨是妈妈那辈人唱唱山歌,看山歌碟子,年轻一拨不分男女打麻将的,打牌的还有喝酒的,大家融洽的玩乐着。今天新房酒的一切事务都是由三哥三嫂操办,爸爸躲在老房子里陪自己的几个老朋友喝酒聊天,他说他老了,以后的事情都要让哥哥们自己做主了。
这次的新房酒办得很圆满,很成功,这也是三哥三嫂当家的第一步。新房酒不仅仅是一场酒席,还标志着我家历史进入了新的一个阶段,爸爸大家长的位置传给了哥哥们。当然二哥家早年已经独立出去了,大哥英年早逝,留下的大侄子还没能独立。新房酒也是积累了三哥三嫂十来年远走他乡奋斗累积的果实,完成了他们这一生最大的愿望,给了孩子一个漂亮的家,给自己一个安度晚年的场所;新房酒同时也让各方的亲朋好友聚到了一起,聊聊家常,聊聊人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新房酒成了近几年来贵州农村比较看重的酒席。三哥找了一个摄像师把新房酒方方面面都用用摄像机做了记录,制作成光盘,发送到我们每个家人手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美好而珍贵的时刻。
我们这一家四代同堂,父母都是七十来岁,我们兄弟姐妹共七人,我是最小的,上面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经历了半个世纪,我家里里外外发展到了四五十人,算是一个大家庭,我很幸运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借着今天的新房酒让我回忆起了我家的历史。听爸爸讲,我家世代是布依族,祖辈不是这里的本地人,是战争年代逃难到这里的,以前生活在一个名叫‘容压’的深山老林里,我和三哥去给祖宗上过坟。说是深山老林一点也不假,一条弯弯曲曲的独路穿过茂密的树林进去,路两旁是密密麻麻的参天大树,树荫把路遮得看不到外面的阳光,只能看到缝隙里撒下来的一条条光线。路只有容下三只脚那么宽,而且是一路陡直的从山顶下到半山腰。我家老祖屋就在半山腰那里,我和三哥去的时候那里还有四五家后来逃难住下的住户,也算一个小寨子。我家主屋是间茅草房,因为年久失修只剩一堆茅草和土墙了,我和三哥到了主屋跟前静静站立了一会,表达对祖辈的怀念与敬仰。祖宗的坟地就在祖屋对面的山顶上,海拔两三百米那么高,我和三哥爬了好久才上去。祖宗的坟地背后靠山,前面四处开阔,能看到很远的地方,据说就是因为这样的好坟地才让我们家子子孙孙发了那么多。爸爸说祖辈住在这里是为了躲避土匪,解放后觉得出去不方便才想着搬了出去,于是,搬到了现在住的这个叫‘摆嘎’的寨子里。在这里我们家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集体合作社,经历了地主分房分地,经历了通电通水通路,经历了亲人的离去。。。。。。经历了五代人,我们都住在这里,从我爷爷奶奶那辈开始到现在一个世纪过去了,从最开始的一间木屋(地主分房分到的),到两间,到爸爸的时候新造变成了四间,到现在哥哥们自己分开造变成了三四栋楼房,一代一代,可能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宁静的小山村里。在这个小山村里我度过了我美好而有趣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