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矛盾 (一)(2)
掌声雷动,震耳欲聋。
姚襄和姚苌十分礼貌地向着唐一明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同时说道:“多谢主公!”
唐一明环视了一圈,见将军府中站着的文武官员脸上的表情不一,他的心中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只嘿嘿地笑了一声,当即说道:“姚酋长,从今天起,你就正式是我泰山上汉军的人了。虽然晋朝封我为鲁国公,可我依然是我,晋朝既然没有把我们当回事,我也不必去理会他们,我们这支军队的旗号是汉,所以你就是我们汉军的人。”
姚襄拱手说道:“主公,属下明白。”
“呵呵,明白就好。我也希望各个在场的人,千万不要以为姚襄是羌族人,心中就有所不爽。我们现在是个大家庭,不管是谁,都是我们汉军中的人,都是我们汉军中的一份子,你们都懂了吗?”唐一明对在场的人大声喊道。
“我等遵命!”在场的人都齐声喊道。
唐一明接着说道:“姚酋长,安排的地方你们还满意吗?”
姚襄答道:“满意,十分的满意。”
“哈哈哈!满意就好。姚酋长,有句话叫做入乡随俗,你们刚刚加入我军,其中的法律和法规都要遵守。在军队编制上,也要进行一次整编,按照我军现有的编制来办理。你觉得可好?”唐一明问道。
姚襄想了想,说道:“一切仅凭主公吩咐!”
“姚酋长,你所带来的部众,还依然归你管辖,你带来的七万石粮食,还依旧归你分配,我绝对不横加干涉。也就是说,葫芦谷一地,就是你的栖息地,你可以尽管放心居住。另外,在葫芦谷附近也有大批荒田,你可以进行耕种。我让你保持高度的自由,但是有一条你要清楚,你现在是我的部下,就要听命于我。”唐一明道。
姚襄心中想道:“这唐一明处理的还算合理,既没有剥夺的粮食和民众,也没有夺取我军队的领导能力,而是给我这么一个宽厚的条件,看来是个心胸大度之人。”
“主公放心,姚襄明白。只要主公一声令下,让姚襄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姚襄拱手说道。
唐一明呵呵笑道:“好!我就喜欢这样的爽快。葫芦谷虽然不大,却也能够藏兵十万,足够你在那里休养生息的了。”
“多谢主公好意,姚襄万死不辞!”姚襄斩钉截铁地说道。
“好了,经过那么久的长途跋涉,你们也累了,就先回去好好的休息一番吧。等明天我亲自带着人去葫芦谷视察一番,看看你们有什么需要的。”唐一明道。
姚襄、姚苌两个拱手说道:“属下遵命!”
唐一明见姚襄、姚苌两个人退出了将军府,便大声对府中的文武说道:“我知道你们的心里存着或多或少的意见,你们也不用憋着了,但说无妨!”
大厅里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人敢先动的。
“今天你们但说无妨,如果今天不说的话,以后就没有机会说了。你们尽管说吧,我不会怪罪你们的,我只想听听你们都有什么意见。”唐一明道。
王简当即便站了出来,说道:“主公,姚襄绝非泛泛之辈,既然主公已经将其部下全部带到了泰山,不如将其除去,夺其众,吞其民,以绝后顾之忧!”
唐一明道:“你说的我也不是没有想过,如果我要这样做的话,在攻打下邳的时候我就做了,何必等到今天呢?我之所以收服姚襄,是想利用他的能力帮助我们训练骑兵。我军都是步兵,一个小小的骑兵连,那二百八十个人还是经过精挑万选的,可是作战起来,十分的不理想,根本不如燕军和羌军这些天生的马上骑士。我军暂时虽然扼守泰山,可是也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以后攻城掠地的时候,骑兵是最具有机动力的作战部队,我们必须有一支自己真正的骑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壮大,占领更多的城池。”
“哦,我明白了,主公是想利用完姚襄之后,再行杀之。”王简道。
唐一明摇了摇头说道:“不,我是想让姚襄死心塌地地为我出力,成为我的忠实部下。姚襄是个颇有见地和才华的人,他的兄弟之中,也不乏一些骁勇之士,只要使得姚襄臣服,他的部下自然会臣服。”
“主公高明!”王简道。
王凯一脸忧郁地说道:“主公,我担心的是姚襄和我们之间会有冲突,虽然现在将葫芦谷划分给了姚襄,可泰山就那么大,难免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担心的是,山上有些百姓因为对胡人有恨,会作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来。”
唐一明道:“嗯,你说的也是我最为担心的事情。所以,我才将葫芦谷划分给他,让他自己管理自己的部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我准备颁发几条法令,来使得汉民和胡人之间变得融洽。”
“主公,姚襄这个人,虽然有才华,却也不能不防。我建议主公一定要恩威并用,一边对姚襄施加压力,一边对姚襄进行安抚。胡人都自以为是,也有点放荡不羁,必须加以约束,否则的话,必定会酿造成一些十分麻烦的后果。”王猛道。
“要想取之,必先与之。军师,我懂你的意思。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该怎么样控制好姚襄和他的部族,也在想怎么样促使汉民和胡人相互融合,可我一直没有得到最好的答案。军师,你可想到了什么好的办法吗?”唐一明问道。
王猛摇了摇头,说道:“启禀主公,属下倒是有一计,可以先试一试姚襄对主公命令的服从程度如何。”
“什么计策?”唐一明问道。
王猛道:“姚襄带回来的近十万军民中,有不少人都是汉民。主公可以将这些汉民移居到泰山上来,如果姚襄是爽快便答应的话,就说明他肯听主公的话,同时也削弱了他的部众,而增加了自己的实力。如果姚襄是勉强答应的话,这就说明姚襄还没有真正的将心归附在主公这里,而是在静待时机。这样的话,主公就能尽力打压,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让姚襄一点一点的削弱,最后将其吞并。”
唐一明呵呵笑道:“妙计,如此甚好。”
众人听罢,也都哈哈笑了起来。
姚襄、姚苌离开将军府的时候,两个穿过居民区,引来了许多汉民异样的目光。两个人自然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便用最快的速度通过了居民区,走在了下山的路上。
到了葫芦谷后,姚苌见周围没有其他人了,便对姚襄说道:“主公,这几****和唐一明相处很久,你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
姚襄道:“从下邳来的路上,我们两个人一直都是并肩骑行,畅谈天下大势。我觉得他的目光远大,心中怀有大志,对于世事的看法,也出人意料。他曾经将百姓比喻成水,把朝廷比喻成船,并且还给我讲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我听了以后,深受感动。我们既然投降给了他,按道理来说,他为了防止我发生叛乱,必定会夺取的我军队,可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让我继续统领部众,将葫芦谷划给咱们,用于栖息之地。我觉得他的心胸十分的宽阔,又加上他的雄才大略,确实是一个天下少有的英主。”
“主公,唐一明既然是英主,那你打算将我姚氏一族怎么办?”姚苌急忙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