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一期间,盛宣怀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对手,胡雪岩。
在晚清红顶商人排行榜上,盛宣怀与胡雪岩不相上下,他们之所以成为对手,不仅是因为同是政商两界的红人,他们所涉猎的产业,从船政到纺织再到电报,都有着碰撞与交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走的政治路线有着很大不同。盛宣怀走的是淮系李鸿章路线,而胡雪岩则是湘系左宗棠的路线。
1879年到1880年,中俄爆发伊犁危机。由于上海到北京的电报联系尚未建立,给朝廷处理事务造成诸多不便。盛宣怀与胡雪岩的心中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念头,开办电报。此时,左宗棠已被朝廷委派为两江总督。在他即将赴任时,胡雪岩乘机提出开办电报。
于是左宗棠急忙向朝廷送上奏折,提出开办电报和通商救国的要求。而此时盛宣怀也正悄悄地带着李鸿章的亲笔信来到上海,请太古轮船公司总经理郑观应出山,共商办电报之事。
正如盛宣怀所料,为办不办电报的事,朝中官员各执一词。作为权力掌舵人的慈禧则认为,电报之事需要从长计议。左宗棠知难而退,胡雪岩也将全副精力继续投放到他的丝绸、茶叶生意上。而郑观应看了李鸿章的信,大受感动,离开太古,与盛宣怀一起,开始了办电报局的准备工作。在盛宣怀的经营团队中,多有买办出身的置业经理人,其中不乏像郑观应这样的经营奇才。不过,这些资金及人才在盛宣怀看来,不过是可以利用之“物”而已。对所有,他一直以政府代管人的身份牢牢地掌握着控制权。盛宣怀请示李鸿章,建议按照轮船招商局的模式,用公开招股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以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
盛宣怀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先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架一条电报线,小试牛刀。而这里正是李鸿章的防务区。天津的电报线架成后,李鸿章请醇亲王等朝廷显要亲临试验,评议很好。李鸿章这才正式奏请,并很快得到批准。
1881年盛宣怀被清廷正式委派为电报局总办,主持电报局工作。通过进军电报业,盛宣怀加速发展其一生的事业,这也为最终击败胡雪岩打下了经济基础。胡雪岩以左宗棠为靠山,在数十年间,集商场、洋场、官场势力于一身,财富愈聚愈多。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李鸿章,并最终成为李鸿章和左宗棠官场斗争的牺牲品。
如果说在此之前,盛宣怀只是李鸿章经济事务的代理人,那么说这个时候,他已经在晚清权力场上真正拥有自己的一面旗帜。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而且主要负责电报线的筹建和官督商办电报局的组织工作。这也是李鸿章最为看重的商业行为。
李鸿章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官僚,他向朝廷提议架设这条电报线的奏折,依然没有提到盛宣怀的名字。当朝廷的批文下来,他却委派盛宣怀为代表,去和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谈判电报线架设事宜。这意味着李鸿章把自己最为看重的事情交给盛宣怀去办理,但又不至于让他人知道盛宣怀和自己幽深的关系,表面看上去是任人唯贤,不动声色。这样的隐形风格,为盛宣怀接下来的工作铺平了道路。盛宣怀开始着手向商人筹集资金,很快取代了为数不多的官款,完成了资金的可持续性。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大功告成,帝国电报局在天津成立,李鸿章顺理成章地把盛宣怀推到了总督办的位置。
此时的盛宣怀兼任总督办和大股东的双重身份,政商集于一身的权力框架,让他如鱼得水。他的下属,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就曾经质疑过盛宣怀“身份不明”,“任官督,尚忽于统筹全局之扩张;任商办,犹未能一志专精乎事功”。 盛宣怀开始广泛铺设电报线,试图建立起一个具有全国性的电报网络。为此,他与丹麦、英国的电报公司马不停蹄地谈判,打算在云南和广东边界连接中国电报线和法国电报线,在满洲边界连接俄国电报线。电报局的事业推进如此顺利,让李鸿章对盛宣怀更加委以重任。
中法战争开打后,各种麻烦围绕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的一把手唐廷枢又要远赴欧洲。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让盛宣怀放下电报局的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轮船招商局,协助唐廷枢工作。说是协助,其实就是找机会全盘接手招商局。唐廷枢的暂时离开,公司大小事务,只有盛宣怀和企业家徐润两个人拍板。徐润显然不是盛宣怀的对手,没过多久,盛宣怀就指控徐润金融投机,逼迫他离开了招商局。等到唐廷枢回国,盛宣怀又指控唐廷枢和他的弟弟唐廷庚“严重亏空”公司,使得唐氏兄弟也知难而退。“官督商办”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做到只督不办,作为权力者掌控的权力部门,他们无法遏制自己对于权利的欲望。当出现危机时,商人总是被推到权力者的前面,而等到环境稍有改善,他们又会无情出手,不但揽事争利,甚至罗罪致人,从来都是利益大于情面。
一切尽在李鸿章的掌控之中,或许是考虑到盛宣怀的手段过于激进,连续赶走徐润、唐廷枢两名职业经理人,无法向政商两界交代。李鸿章再次将盛宣怀隐藏于自己权力锋芒的后面,选派了自己的另一权力门徒马建忠入主轮船招商局,盛宣怀再度担任协助者的角色。
等到局面稳定下来,在李鸿章的一手操控之下,轮船招商局进行全面改组,盛宣怀理所当然成为总督办。盛宣怀就此控制了轮船招商局,既是总经理,又是最大的股东。同时,他还是电报局的总经理,也是大股东。晚清工业体系中最大的两大产业,轮船和电报,都掌握在盛宣怀手中,以至于当时的中外人士认为,这不是朝廷的产业,而是盛宣怀的个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