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上台来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北面危险的强敌——匈奴。汉武帝在小的时候就感到匈奴的潜在威胁,暗下决心,长大之后解决这个困扰汉帝国七十余年的强劲对手。上台之后,他一改以往对匈奴的妥协和亲,采取了急风暴雨般的凌厉攻势,以武力换来了北部边疆的安宁,成为汉代解决匈奴问题最有成效的帝王。匈奴经过汉武帝的几次打击,很快地衰落下去,但他们没有彻底改变侵略品性。汉与匈奴之间的冲突与和平,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问题。
阴历的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佳节——“七夕节”。在民间流传着被王母娘娘隔在银河两岸的恩爱夫妻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每到这天,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喜鹊来给这对不幸的夫妻搭起一座鹊桥,好让他们能够会上一面。每到“七夕节”的夜晚,人们在院内焚上檀香,供上应时的瓜果,追忆那段令人感叹的姻缘,祝愿人世间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姑娘们更是虔诚地祈祷,祈求巧手善织的织女传授她们女红……
公元前156年的七月初七却有些不同寻常。人们在忙碌完一晚的祝祷活动后,都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在长安城汉宫中的猗兰殿里,却仍是灯火通明,宫女们往来穿梭,忙忙碌碌,脸上都有一种期盼的神情。
不多时,从猗兰殿里传出婴儿出世的第一声啼哭。“王夫人生了一位皇子。”这好消息由内侍们飞也似的通报到这个新生儿的父亲——汉帝国的主宰汉景帝那里。
闻听佳节得子,汉景帝的兴奋溢于言表。这是他刚从其父汉文帝手里继承皇位的第一年,而这个新生儿一出生就名正言顺地做了一位皇子,真可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位新生儿要比他先前出生的八个儿子幸运多了。
猗兰殿里,新生儿已被裹进襁褓,宫女们仍在忙碌。汉景帝就着宫灯仔细地端详着他的第九个儿子。
“这孩子刚生下来就长得很壮实,啼声又洪亮,将来必定是个英才,这真是应该向皇上祝贺。”在榻前替王夫人接生的老宫人高兴地对景帝说。王夫人也在榻上欠起身对汉景帝说:“请皇上为皇子赐个名吧。”
汉景帝心中早已有了主意,原来王夫人妊娠时曾梦见太阳入怀,昨夜他曾做一梦,有一只红色的猪从天而降直落宫中,紧接着汉高祖刘邦又在梦里吩咐他,王夫人所生之子,应起名叫彘。景帝自己一想,民间的小孩子都起个低贱的小名,其目的无非是企望小孩子能有个富贵的将来,同时也盼着小孩子能像小名所托的小动物一样健康好养活。况且这个小皇子又长得十分结实,不妨就叫他彘吧。彘的意思就是“猪”。
由于生了这个皇子,汉景帝对王夫人更是恩宠有加,他即刻下令给王夫人以大量的赏赐。
这位王夫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血缘关系可以上溯到汉初的燕王臧荼。汉武帝的外婆名字叫臧儿。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曾经封了一个燕王臧荼,燕王臧荼是十八路诸侯王之一,后来他投降了汉朝。孙女臧儿原是大家闺秀,只是时运不济。到了汉五年,臧荼又造反,被刘邦平定了,所以臧荼这个家族就消亡了。战争的铁蹄踏破了臧儿富贵享乐的生活。家道败落,她只好沦为村野鄙夫之妻。臧儿无时不在幻想着有一天能重温旧时的富贵之梦。她一心等待着机会,把希望寄托在她所生的两个女儿身上。臧儿的第一任丈夫姓王,叫王仲,臧儿嫁给王仲以后,生了三个孩子,一个男孩王信,两个女儿王娡和王兒姁。后来王仲病故,臧儿改嫁,嫁给了一个姓田的,又生了两个儿子,田蚡和田胜。这样,臧儿嫁了两次,生了五个孩子。
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是臧儿的长女,王娡也是名门之后。她也嫁了两次,王娡最初嫁给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金俗。有一天,王娡母亲臧儿卜卦,卦象上说她的两个女儿都将大富大贵,于是就把女儿王娡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金王孙不肯和妻子断绝,臧儿就把王娡藏进了太子宫中,又她听从其母安排参加选秀,竟被选中,而且还深得当时还是太子的景帝的宠爱。王娡和刘启生了三个女孩,三个女儿分别是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王娡在最后一次怀孕时候,对刘启说她梦见太阳投入她的怀中。刘启说:“这是大贵的征兆。”孩子还没降生时汉文帝就去世了,汉景帝即位后,王娡生下个男孩,即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小名彘)。
景帝即位后,奉薄太皇太后之命,娶了薄氏的内侄孙女为皇后。薄皇后有薄太皇太后撑腰入主后宫,倒也没有人胆敢动摇她的地位。但薄皇后命有不济,一直没能给汉景帝生个一儿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薄皇后不能生育,按照礼制,注定了她将来失宠的命运。
公元前155年的早春,薄太皇太后死去,薄皇后失去了靠山,不久就被废掉了皇后的称号,凄惨地离开了正宫。这样皇后位置出现空缺,而且又一直没有设立太子。于是皇储争夺战和后位争夺战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据《汉书·景十三王传》等有关记载,在景帝生了儿子的六位嫔妃中,生子的先后序次如下:栗姬生子三人,即临江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阔;程姬生三人,即鲁恭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贾夫人生二人,即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生一人,即长沙定王刘发。以上共9人。其下,武帝生母王美人生一子,即汉武帝刘彻,所以汉武帝在其兄弟中序次为第十,即排行第十。武帝生母王美人之妹王夫人生四人,即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中国封建社会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通行的办法是嫡长子(皇后所生长子)继承制,皇后无子则在其他嫔妃生的儿子中择长而立。这种办法是为保证一家一姓专制皇权世袭统治的有序性。然而,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其原因,一是由于皇帝周围的特权者常常为个人的私利破坏长子继承制,立幼不立长;二是立长不等于立贤,所以在立长与立贤的问题上常常发生矛盾与斗争。因此,在私利的驱动下,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发生斗争,几乎历代不断。景帝薄皇后无子,栗姬所生刘荣为长子,按惯例应立刘荣为太子。
栗妃是汉景帝做太子时的妃子,长得漂亮,而且她又给汉景帝生了三个儿子,其中刘荣又是长子,所以栗妃很受汉景帝的宠爱。
由于自己容貌俊美,生子又多,况且又得汉景帝专宠,所以栗妃自然目中无人。
公元前153年,在后位虚悬,东宫不可一日无主的情况下,汉景帝立了栗姬生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但却因为栗姬她肚量狭小,难以母仪天下,故而迟迟不肯立太子生母栗姬为皇后。与此同时,虚岁四岁刘彻以皇子身份做了胶东王。
长公主刘嫖是窦太后的独生女儿,所以窦太后对她特别宠爱,长公主自由出入宫闱,与景帝关系很密切,她说的话对景帝很有影响力。
长公主刘嫖在宫内宫外都有势力,所以后宫的姬妾们都巴结她,企求她在汉景帝面前为自己美言引荐。长公主看她们这样奉承自己,心中很是得意,所以常常帮助这些姬妾去接近汉景帝。
长公主刘嫖和堂邑侯陈午只生有一个女儿,取名阿娇。长公主对阿娇宠爱异常,一心想让阿娇做皇后。长公主见景帝已经立刘荣为太子,想到如果将阿娇许配给刘荣,这样阿娇将来便可顺理成章地做皇后了。所以长公主托人去向栗妃提亲。
栗姬是个醋坛子,对长公主一而再、再而三的向皇帝进献美人本就不满,也清楚刘嫖见风使舵的贪婪本性,于是断然拒绝。长公主便转向王美人母子,长公主抱着小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小刘彘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侍女百余人问:“你想要哪个做你的媳妇?”小刘彘摇着头,毫不犹豫的回答:“我都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小刘彘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非常高兴,于是数次请求景帝,终于定下了这门亲事。
汉景帝深知栗姬肚量狭小,所以迟迟下不了立她为后的决心。自己也曾经规劝栗姬:“王美人、程姬、贾姬等,皆朕之妻,她们所生子女,皆朕之骨肉。一旦身为国母,必有容人之量。待她们当如手足姐妹,待她们子女当同己生。时时教育太子,要爱护弟弟妹妹,你们都能和睦相处,朕百年之后方能安卧九泉。”但是栗姬的刻薄言辞让景帝非常不满:我的皇上,你对那几个妖姬真是关心到家了,连百年之后的事都安排了。实话告诉你,等哀家总揽后宫,定要好好调教她们。
由事传到长公主刘嫖的耳里,她马上赶到宫里,对景帝说:“栗妃肚量狭窄,背地里总是在咒骂别人,特别是对王夫人更是厉害。要是她做了皇后,恐怕又要有‘人彘’的悲惨事情发生了。”
长公主所说的“人彘”事件,是讲高后吕雉虐杀戚夫人的事。由于汉高祖刘邦喜欢戚夫人和她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雉一直怀恨在心,等到刘邦一死,吕雉大权在握,她叫人把戚夫人的四肢砍断,又挖去她的双眼,给她吞服哑药,包上草席,扔在粪池里,最后凄惨地死去。戚夫人所生的儿子也被活活害死。长公主拿此事做例子,使得汉景帝听得心惊胆战,他下定决心不立栗妃做皇后。
栗妃生性心胸狭窄,总是记恨长公主帮助后宫诸妃来瓜分自己的恩宠,她早就想找个机会出这口恶气。这次长公主为了自己的女儿托人来做媒,栗妃一肚子气借着这件事全发泄出来了,她干脆地一口回绝,还把前去提亲的人羞辱了一顿。
长公主哪里吃过这种亏,她恼羞成怒,从此与栗妃结下了冤仇与此同时,为了让女儿成为一国之母,也为了报复栗姬,长公主转而全面支持刘彻,经常说栗姬的坏话,谎称栗姬指使侍者在后宫女子的背后吐口水的方式施行“媚道”。要知道在汉代之前,“祝唾其背”一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诅咒方式,是巫蛊之术的一种,而实行巫蛊之术恰恰是皇家的大忌,这让汉景帝存下了非处栗姬的念头。
为了争位中宫,有心计的王夫人又开始玩弄阴谋,她竭力想挑拨景帝和栗妃的关系。她知道长公主的话已在景帝心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因而景帝说什么也不会同意立栗妃为皇后的。王夫人便使人去挑唆大行去向汉景帝建议,册立栗妃为皇后。
大行是负责掌管宾客之礼的官员,他以为此事责无旁贷,就去奏请汉景帝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荣,现在刘荣被立为皇太子,他的母亲栗妃应该封为皇后。”
废立太子是国家的大事。它与皇室及其成员甚至有关大臣利害相连,甚而生死攸关。由于对皇帝来说国与家难分,所以有的皇帝也常把立后、立太子视为家事,拒绝臣下干涉。汉景帝心中正为不能废掉刘荣而生气,他一听大行又要他册立栗妃为皇后,心中勃然大怒,他厉声斥责大行说:“这是你应该说的话吗?”景帝喝令手下将大行拉出去斩首。
由于此事使汉景帝最终下定决心,他在公元前150年春正月,不顾太尉周亚夫和太子太傅窦婴的谏争,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改封他为临江王,而立胶东王为太子。栗姬由此完全失宠,不能再见到景帝,最终忧郁而死。
有些大臣也不赞成汉景帝的这种做法,可是他们看到景帝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敢去找麻烦。栗妃的兄弟栗卿出来反对,结果仍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被景帝送到监狱里办成死罪,以后再也没人敢反对这事了。
废太子刘荣在长安城住惯了,嫌那临江的宫殿太小,想扩建宫殿。但苦于宫外没有余地,只有文帝的太庙近在咫尺,于是他占用了太庙空地边上的一面墙。景帝中元二年(前148),栗太子因在封国建宫室,侵宗庙地被征赴管京师治安的中尉(武帝太初元年改为执金吾)府接受审讯,畏罪自杀。朝廷官员,不仅大行因奏请立栗姬为皇后而被诛身亡,连平定吴楚之乱有大功的太尉、后为丞相、被封条侯的周亚夫和太子傅窦婴也被牵连其中。
景帝这次废立太子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七岁的刘彻战胜了对手栗太子和梁王刘武,取得了皇太子的席位,这样他便具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但宫中太子废立之事并不少见,只要是当权的帝王感到不合适或是皇太子有了大的过失,这个尊位也会被别的皇子夺走的。王皇后深深知道宫闱斗争的残酷性,她总是提醒刘彻,他的地位并不巩固,只有不断地谨慎小心,才能保证到手的皇储位置不失。
刘彻很有悟性,他言行谨慎,深得景帝喜爱。景帝也时常拿一些问题来考他,结果总是令人满意。值得庆幸的是,新立的太子刘彻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干。
一天,廷尉向景帝呈报上来一批凶杀案件,等着汉景帝手批斩令。景帝为防止草菅人命,每个卷案都细细阅读。最后他的目光在一个叫防年的杀母案卷上停住了。这宗案子记载:有一个叫防年的小伙子,他早年丧母,后来防年的父亲又续弦娶了一个姓陈的女人。防年的继母陈氏为人品行不端,与邻人勾搭成奸,后来此事被防年的父亲发现。陈氏生性狠毒,她一不做二不休,将防年的父亲用毒酒害死。血气方刚的防年知道内情之后,哪里忍下这口恶气,他将继母陈氏杀死祭父。按照汉代的刑律,杀母是大逆罪,应该受到最严酷的极刑处罚。主管刑罚的廷尉认为此案应按大逆不道罪论处。
景帝看了这个案子,心里觉得有些疑惑,可又说不出来什么道理,他让人把皇太子刘彻找来,问他对此有什么看法。
刘彻仔细看完此案,侃侃而谈:“大家都说继母就像母亲一样,这明明是说继母终不及母亲。只是子女因为对父亲有感情,所以才把继母比之为母亲的。现在这个继母恶毒得毫无妇道,竟然亲手害死了他的父亲,那么当这个继母从下手杀人之时起,她作为母亲的恩义也就断绝了。因而防年杀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妇人而不是他的母亲了,甚至连继母也不是。所以这件案子应该与一般的杀人罪一样处理,不应该作为大逆罪判决。”
刘彻的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把在场的人都震住了。景帝微笑地点头表示赞许。廷尉站在一旁佩服得五体投地。景帝听从了太子刘彻的意见,将防年案以一般杀人罪处理,市人都称赞这样判处比较恰当。这年太子刘彻才十四岁,景帝由此更加惊奇他的天性聪颖。
除了在父皇景帝面前表现他的才能之外,皇太子刘彻也利用他父亲的皇权除去不利于自己夺得皇权的大臣。而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周亚夫了。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周勃是平定诸吕的功臣,要是没有周勃的果敢出击,天下恐怕是姓吕不姓刘了。周勃平定诸吕之后,迎立刘邦的庶子刘恒为帝即汉文帝,是汉家头号的功臣。
周亚夫对汉室的功劳不亚于其父,吴王刘濞领七国精兵杀向长安时,是周亚夫沉着应战,以静制动,采用坚守不攻的方法,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汉室大厦由于有了这根支柱才没有坍塌。
周亚夫由于平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被封为丞相,他因功自傲,对于宫内的争夺却没能认清方向,得罪了一大批人。
最初,景帝废已立太子刘荣时,周亚夫竭力反对,终因景帝意念已决,所以才没能如愿。景帝厌烦他与自己作对,心里对周亚夫很不满,逐渐地疏远了他。
梁王刘武也和周亚夫有宿怨。当初反叛的吴楚兵马围住他的国都睢阳,他一天几次向周亚夫去求救兵。周亚夫不愿分散兵力,坚持不派一兵一卒去解睢阳之围,只是让刘武死守睢阳。当时刘武内无精兵,外无援军,吃了不少苦头,所以他对周亚夫怀恨在心。
由于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功劳大,后来又做了丞相,地位高权势重,梁王拿他没办法。后来梁王又派人暗杀了十多个大臣,景帝疏远了他,梁王刘武无法报复,只好暂时忍了忍。现在刘武和景帝之间关系虽不如前,但也有所缓和,他总是在汉景帝面前指责周亚夫的过错。
王皇后也一心要除去周亚夫。周亚夫和窦婴一起反对废栗太子刘荣不算,后来景帝要立王夫人为皇后时,周亚夫还认不清形势,再次跳出来反对。好在汉景帝没有听周亚夫的话。
王皇后知道窦太后在宫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她一个劲地奉承着窦太后。窦太后很高兴新皇后对她这么孝敬,就叫汉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
谁知周亚夫又出来反对,他对景帝说:“高皇帝有约在先:‘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虽然王信是王皇后的兄长,但他可什么功劳都没有,所以不应该封他。”景帝见他总是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思,心里很不痛快。但这话在理,他又不得不听,所以王信和王皇后白忙了一阵,什么也没得到,他们在心里把周亚夫恨得透透的。
窦太后一心想让王信成为侯爷,还有另外的原因。原来梁王刘武杀袁盎闯下大祸之后,由于田叔烧掉了证据而没被追究。当时王信为了讨窦太后的好,竭力在景帝面前替梁王说好话。景帝不追究梁王,王信在其中也出了大力。窦太后对王信十分感激。梁王刘武亲自去向王信致谢,一来二去,这两人倒成了朋友,他们一勾结起来,周亚夫可就要大祸临头了。
这时候,恰好有匈奴王徐卢等六人从匈奴那边投降汉朝。景帝为了鼓励那些已经投降匈奴的汉人回到中原来,决定把徐卢等人都封为侯。
周亚夫又表示反对,他对景帝说:“叛逆的人应当办罪,皇上怎能封他们为侯呢?匈奴的臣下背叛了他们的君王过来投降,就是不忠。臣下不忠,投降敌国,皇上给这样的人封侯,将来皇上还怎么能勉励忠臣呢?”
汉景帝一听这话,才知道周亚夫是个不听话的主儿。他觉得周亚夫的话太偏激,就对周亚夫说:“丞相这话不合时宜,朕不能接受。”在景帝的执意坚持下,徐卢等六人都被封侯。
周亚夫见自己屡谏不纳,知道自己已经失宠,就推说有病,请求辞职。
窦太后、王皇后和王信等人求之不得,马上在汉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说:“孝文皇帝在细柳营犒军的时候,周亚夫的态度就很傲慢,让文皇帝听他的指挥,真是狂妄到了极点,这样不听话的人留在朝里早晚是个祸害。”
汉景帝看这么多人对周亚夫有意见,自己也讨厌周亚夫老是跟他顶着干,他乐得耳根清静,就同意了周亚夫的辞职请求。
过了一段时间,景帝念周亚夫过去立有大功,就想再起用他。景帝想先观察一下,看看周亚夫是不是肯听他的话。景帝以为这段时间周亚夫被削去官职,头脑能冷静一些。
景帝令内侍去召周亚夫进宫,随便问了他几句生活近况。寒暄过后,景帝就让他留在宫中用饭。
席上没有别人,只有景帝、周亚夫和作陪的皇太子刘彻。御厨摆上酒菜,搁在周亚夫面前的是一大块煮烂了的肥肉,没有别的菜,连筷子都没有。
景帝笑眯眯地请周亚夫用餐,周亚夫认为这是成心开玩笑,就上火了,他回过头来呵叱一旁的内侍说:“拿筷子来。”
左右内侍早已得了景帝的话,不许乱动。他们当做没有听见,仍然静静地站在一边。周亚夫正想发作,汉景帝仍然笑着说:“怎么这么大脾气呀,朕这样请你,你还不满意吗?”周亚夫听出话外有音,忙摘了帽子,趴在地上,向汉景帝叩头请罪。
皇太子刘彻一直在席上坐着,他知道周亚夫是他将来继承皇位的一大障碍,自己也早想借其父景帝之手除去他。刘彻见周亚夫坐在席上,面有怨色,就一直盯着他看。周亚夫被他看得实在受不住了,他起身告辞,头也不回地出了宫门。
景帝不解地问刘彻说:“皇儿为何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刘彻认为时机已到,就面带愁容地回答说:“这个人在父皇面前都这样嚣张,将来必定会出乱子。”景帝笑着拍拍刘彻的肩膀对他说:“他这样子怏怏不服,朕是不能让他做你的臣子的。”这以后景帝就有除去周亚夫的心思。
不久之后,周亚夫的儿子为了准备老父死后殉葬用的东西,向营造署购买作废处理的盔甲盾牌五百件,命人搬运回去。他仗着父亲的权势,不给搬运者工钱,这些人怨恨之至,到官府检举周家私藏兵器。事发之后,自然牵连到周亚夫。景帝一看抓住了周亚夫的把柄,马上来了精神,他下令廷尉审理这个案子。
廷尉先派个小文吏去周亚夫家,询问口供。周亚夫愤怒至极,拒不回答。那小文吏羞辱了他几句,周亚夫气得呼呼直喘,当时就要自杀。他夫人哭着劝他耐住性子,安慰他说:“事情总会弄清楚的。”周亚夫这才怒气冲冲地去廷尉府辩理。
廷尉不等周亚夫开口,就逼问他说:“你为什么要造反?”周亚夫粗着脖子吼道:“我买的是殉葬用的器物,怎么说我造反呢?”
廷尉冷笑一声说:“这就是说你生前不造反,死后就可以用这些武器造反喽?”
面对廷尉的强词夺理,周亚夫气得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他索性闭上嘴,不愿再跟这班人讲话。
周亚夫原以为景帝能查明真相放他出去,但看到平常见到他低声下气的廷尉对他如此不客气,周亚夫也明白有人在给他撑腰。他明白过来,这一到廷尉府,自己已经落在陷阱之中,无法逃脱了。在监狱里又没有别的自杀方法,他就决定绝食,连着五天,水米不进。最后,他大口吐血,凄惨地死在狱中。
汉景帝听说周亚夫自杀身亡,心中若有所失。他不愿意别人议论他对功臣无情无义,刻薄寡恩,就封周亚夫的兄弟为侯,但周家已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王皇后听说这件事,心中高兴又去掉一个强敌,她和窦太后一起要求景帝封王信为侯。这次再也没有人反对了,王信挺顺利地当上了侯爷。刘彻也是遂了心愿,他终于借景帝之手除掉了强悍难驭的功臣周亚夫,更稳地坐在皇储的位置上。
汉景帝本就喜欢刘彻,把他立为皇太子后,更加热心培育,希望他成为未来的明智之君。
太子刘彻在宫中接受了多种学术思想的影响。在窦太后控制下的宫廷氛围里,他接受了黄老思想的熏陶;从父皇景帝那里,又受到刑名思想的影响;卫绾和王臧又正式教授给他儒学的精髓。这种纷繁复杂的思想大熔炉,对少年刘彻都有不同的影响,这也是他思想倾向和历史活动呈现复杂多变性的主要根源之所在。
除了向老师学习以外,刘彻还从身边的同伴中学到不少别的知识。有个叫韩嫣的少年,是他小时候的伙伴。韩嫣是韩王信的曾孙,韩王信因受围困而投降了匈奴。公元前166年的春天,他的儿子韩颓当回归祖国。韩嫣随其祖父韩颓当一起到了长安。韩嫣出生在匈奴,精于骑射,而且他走南闯北,多见多闻,尤其了解匈奴的情况。刘彻就向韩嫣学习骑射,听取有关匈奴的故事,增强了抗击外侮的信心。
景帝于公元前141年正月驾崩,在位十六年,刘彻先将父亲的灵柩发葬到长安东北四十五里的阳陵。正月二十七日,太子刘彻继皇帝位,接着在高祖刘邦时所建的未央宫正殿里,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是为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