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也有两个关于专注的小故事:
一天,巴尔扎克正埋头写作。一个朋友来探访他,见他专心致志,不忍打扰,便悄悄地坐在一旁。
不久,仆人给作家送来了午饭,他视而不见。朋友误以为是给自己送来的,便不客气地把饭吃光了。又待了一会儿,见巴尔扎克还没有停笔的意思,这位朋友便悄悄告退了。
作家终于感到肚子饿了,便搁下笔来吃饭。当他发现桌上饭菜狼藉的餐具时,便责备自己说:“真是个饭桶,刚吃了饭还想再吃!”
还有一次,一天早晨,巴尔扎克在外出散步时,特地在门上写了几个大字:“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请来访者下午来。”
他一边散步,一边考虑着小说的结构、人物的对话、细节的安排……想着,想着,他感到有点饿了,便返回家去。到了门口,正要推门,忽见门上那两行字,便不胜遗憾地说:“唉!原来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说完,便转身走了。
巴尔扎克正是因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成为了一代文豪。
无论做任何事情,“三心二意”都是最大的障碍,不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你要做的事情上,而去想其他无关的东西,心猿意马,就难免会分散精力。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上,那么这项事业肯定会失败。
所以,想成功吗?就从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开始吧。
人生就像爬阶梯一样,必须一步一个台阶向上。做任何事情,即使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也要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件成一件。哪怕最终我们只做成了一件事,也比样样都想做,却样样都做不成要好得多。
顺势而为让你大有作为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
用兵的方法不可以长时间只用一种,好似水一样,没有任何固定的形态。用兵之道在于因具体情况而变,这样取得胜利的部队,可谓神兵。
古语云:“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意思是说,聪明有远见的人会准备好,在合适的时候做出行动,顺着当时的形势,做出判断,再有所作为。
生活中,天随我愿的事情并不总是出现,无论自己如何规划,在实现人生目标的时候,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现实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学会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顺势而为,才是成功之道。
古时有个姓丁的屠夫,宰牛的技术实在很高明。有一次,他为梁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哗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宰牛技术到了这样的程度,已经不是简单地解开一头牛,而是一种艺术了。
梁惠王对庖丁大加赞赏,问他是如何练得这么高超的手艺的。庖丁放下刀,从容回答君王的问题:“我所爱好的是道,那不仅仅是技术啊。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我整天看到的无非就是牛,不过三年之后,我眼中就未尝见到整头的牛了。到现在,我解牛之时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五官知觉停止而精神意念清晰,依乎天理,顺着牛身筋骨的空隙下刀,连那些坚韧的筋肉都不去碰到,更何况坚硬的牛骨头!好的屠夫一年才换一把刀,因为它磨损了;一般的屠夫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它折断了;而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解的牛也有几千头了吧,可是刀刃还像新磨好的一样锋利。那牛的骨节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却不厚,顺着牛本身骨头间的缝隙下刀,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梁惠王听后若有所悟。
有人说,庖丁的功夫来自熟能生巧。其实,不尽然,普通的屠夫也能有十几年的实战经验,不可谓不熟练,但为什么达不到庖丁的境界?其中最大的差别,大概在于是否懂得顺势而为。
庖丁明白其目的只是把牛解开,并不需要豪迈地狂砍乱剁,顺着牛本身的生理结构,只需要很小的力量就够了。庸俗的屠夫,碰到牛骨头的时候死不认输,一定要硬生生地砍进去,如果是为了解牛,那就事倍功半了。
可是,当实际生活与我们所希望的不同时,我们总是倾向于钻牛角尖,结果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反倒把刀子给弄断了。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陈安之说,要成功就要掌握趋势,并且要掌握最大的趋势,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想当年,比尔·盖茨就是掌握了个人电脑这个社会发展的最大的趋势,才得以十多年来一直占踞世界富豪榜榜首位置。
而纵观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每十年就会有一个配合时代的大趋势出现: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是个体工商户的产生,八十至九十年代是股票和房地产热潮,九十年代以后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兴起。在七十年代把握机会的,不少已成为百万富翁;在八十年代把握住机会的,许多也已成为千万富翁;而在九十年代把握住机会的,大多已成为亿万富豪。
而这些机会都已过去,那么在未来什么才是最大的机会呢?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德教授做出预测:“谁能把握人们未来的主要需求点,谁就把握了全球未来发展的趋势!谁就能最快地掌握财富!”
所以说,成功离我们很近,只要你懂得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代表我们接纳当下的势头,不否认、不抗拒,在第一时间跟着大环境改变方向和作风,找出新环境中的优势之处,并自在地开创一番崭新的局面。
一鼓作气是成功的捷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人们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邦国林立,如齐、鲁、秦、晋、宋、燕、楚、郑、卫、吴、越等大大小小许多诸侯国,它们互相吞并,不断发动战争。
一次,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国是称霸的大国,而鲁国是比较弱小的。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一名叫曹刿的人去见鲁国的国君鲁庄公,要求与他同上战场去迎战敌人。
于是,鲁庄公和曹刿乘一辆战车,率领着部队出发了。
不久,他们到达长勺这个地方,遇上了齐国大军。双方很快列好了战阵。那时,战争是用鼓声来传达“进攻”的命令,用锣声传达“后退”的命令。鲁军刚摆好阵势,鲁庄公就想击鼓发动进攻。而正认真地观察齐军阵容的曹刿劝他等一等。
这时,齐军擂响战鼓猛冲过来。曹刿对鲁庄公说:“我们暂时不要出战,不理他们。”鲁国士兵坚守阵地,齐军怎么也冲不动。过了一会儿,随着第二轮鼓声,齐军又一次猛冲过来。曹刿仍叫按兵不动。齐军略为休整一下,又在第三轮鼓声中冲杀过来,可是鲁军还是坚守不出,齐国的兵士们又疲劳,又泄气,纷纷坐下来歇息,一边咒骂鲁军胆怯,不敢跟他们作战。
这时,曹刿对鲁庄公说:“现在是我们进攻的时候了!”鲁军阵中响起了急促而激昂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等着进攻命令的鲁军将士,急风暴雨般冲向敌人。已经泄了气的齐军经不起这猛烈的冲击,纷纷丢盔弃甲,拼命奔逃。
鲁庄公很高兴,急忙要指挥鲁军追击,曹刿又制止说:“请等一下。”说着走下战车,仔细地观看齐军战车留在路上的痕迹,然后再登上战车,遥望奔逃的齐军。一会儿,曹刿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追击了。”
于是,鲁军奋勇追杀,一口气把齐军赶出几十里地,还缴获了大量的兵器和物品。
这个故事是成语“一鼓作气”的来历,告诉我们,无论是打仗,还是工作,都必须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工作做好。
一个智者从一个村子里找了两个人,比赛挖井,看谁先挖到水。这两个人一个愚钝且软弱,一个聪明且强壮。智者找了一块两英亩左右的空地,给他俩同样的工具,让他们在其间比赛挖井,看最终谁先挖到水。
愚钝的人接到工具后,二话没说,便脱掉上衣大干起来。聪明的人稍做选择也大干起来。两个小时过去了,两人均挖了两米深,但均未见到水。聪明的人断定自己选择错误,觉得在原处继续挖下去是愚蠢的,便另选了一块地方重挖。愚钝的人仍在原处吃力地挖着。又有两个小时过去了,愚钝的人只挖了一米,而聪明的人又挖了两米深。愚钝的人仍在原处吃力地挖着,而聪明的人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就又选了一块地方重挖。再有两个小时过去,愚钝的人挖了半米,而聪明的人又挖了两米,但两人还是未见到水。这时聪明的人泄气了,断定此地无水,他放弃了挖掘,离去了,而愚钝的人此时体力已经不支了,但他还是坚持在原处挖掘,在他刚把一锨土掘出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一股清水汩汩而出。
比赛结果,这个愚钝的人获胜。
事实上,我们在平常做事情的时候也往往这样,一件事情,做着做着,累了,没有看到成果,于是就放弃了,半途而废,这样,不但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快要到手的胜利也被放弃了。而此时,若再坚持一下,成功就会属于你。
一次就把事情做成功,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好像很难,也不如那些转换得快的人那么热闹,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坚持“一次就成功”的做法非常必要。
无数的例子证明:一鼓作气是成功的捷径,一鼓作气方能成功。
首先,一次就做成功可以培养一个好的心态。如果你每次都做一次就坚持到成功,会增强你的自信心,使得你对以后做事情也更有把握和勇气。
其次,一次就做成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如果你做到一半就放弃了,你必须重新开始。而重新开始,前面已经使用的资源就不能再发挥作用,必须使用新的资源。
再次,第一次没有坚持到成功,往往会影响到随后的事情。因为你第一次没有成功,你重新开始的时候,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会更加急迫,更加不能坚持,当然也就离成功更远。
人生路上,各种各样的障碍无处不在。克服障碍难免要经历失败和困苦,屡败屡战、坚持下去的是胜利者,屡战屡败、最终放弃的成了失败者。其实获得成功的方法很简单,别因一时的失败失去信心,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等待时机成熟,不妄动,不冒进,而一旦开始做,就一鼓作气,做到成功!